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在清朝皇帝當中頗為雄才大略、眼光獨特的康熙,卻毫不留情的拒絕了施琅的這一提案。按常理上說,康熙皇帝對於任何有可能成功擴大領土範圍的事情都願意嘗試,但為什麼康熙皇帝會拒絕施琅這一個誘惑力十足的提案呢?
其實康熙皇帝所考慮的,除了元朝時期,兩次徵伐日本都遭遇慘重失敗以外,更多的可能是在於就算打下日本也很難將這個國度守住,並經營好。
早期的日本國力羸弱且沒有什麼值得掠奪的財富
康熙皇帝在世期間,日本處於德川幕府晚期,和清朝一樣,日本同樣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所以這個時期的日本落後,封閉且愚昧,國內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整個國家缺乏活力,死氣沉沉。
而戰爭是為了更好的獲得利益,日本當時在德川幕府統治之下,以小農經濟為主,國內可以實現自給自足。這樣的經濟環境之下,日本平民無法擁有更多的財富,而日本的封建領主的財富也更多地依賴於土地。所以如果清軍順利登陸日本並佔領全國,他們真的沒有什麼油水可撈的。
元朝兩次徵伐日本失敗的教訓實在太大,康熙皇帝不得不慎重
在元朝控制中原大陸和朝鮮半島之後,日本就成為了他們即將徵服的目標。然而在陸地之上,幾乎沒有敵手的元朝士兵,在海面上卻有點水土不服。兩次精心準備規模宏大的討伐行動,都是先勝後敗。而且很詭異的就是,在這兩次行動當中,元朝軍隊都遭遇了罕見的暴風天氣,並直接導致大量軍隊及艦船損失。
作為同樣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對於元朝在討伐日本行動當中出現的重大失誤,會本能地重視。尤其施琅提出的方案,在之前並沒有經過清朝最高統治層知曉,清朝的軍事指揮機構也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詳細的討論和謀劃,貿然進行這種長距離的跨國遠徵,康熙皇帝不會答應。
施琅作為降將,康熙並沒完全信任他
施琅曾經是鄭成功麾下的一名將領,因為個人矛盾和鄭成功發生衝突,鄭成功斬殺了施琅的所有家屬,逼得施琅不得不投降清朝。所以從動機上來看,施琅投降清朝並不是心甘情願而是走投無路。
所以施琅不被信任就是一個很正常的情況,尤其是清朝在準備了多年,才具備了攻佔臺灣的能力。如此多的兵馬艦船,被一個不被信任的人率領,要說康熙皇帝不害怕那是假的。更何況施琅還提出攻打距離更遠,實力更強的日本,你施琅孤家寡人一個,連一個清朝可以控制的人質都沒有,你讓康熙皇帝怎麼信你?
對日作戰,遠非跨海佔領臺灣作戰那麼簡單
在清朝初期,組織跨海作戰已經非常困難。清朝雖然佔據大陸,在資源以及人力方面勝過臺灣的鄭成功軍隊太多,卻仍然準備了很久,也打不過去。直到出現了施琅這樣一個鄭成功部的叛將,才有機會和能力將臺灣收復。
施琅想要進攻日本消除倭患,想法確實不錯,但困難已非當時清朝水師所能克服。首先比到臺灣更遠的航程,並不是一般的海船就可以直達,這種情況,嚴重製約了清朝水師的戰鬥力。而途中的風浪等不可控自然因素,也很容易讓跨海作戰的清軍損失慘重。
結語:總的來說,康熙不同意施琅進攻日本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去了沒什麼好處,反而戰爭開支很大。唯一可以指揮這種作戰的將領,不能被信任,也沒法領軍參與這種超遠距離的跨海作戰。更別提,這種作戰行動難度大,消耗高,而且還不一定能成功。
如此形同雞肋的作戰行動,還是不要同意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