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2020-12-19 騰訊網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在清朝皇帝當中頗為雄才大略、眼光獨特的康熙,卻毫不留情的拒絕了施琅的這一提案。按常理上說,康熙皇帝對於任何有可能成功擴大領土範圍的事情都願意嘗試,但為什麼康熙皇帝會拒絕施琅這一個誘惑力十足的提案呢?

其實康熙皇帝所考慮的,除了元朝時期,兩次徵伐日本都遭遇慘重失敗以外,更多的可能是在於就算打下日本也很難將這個國度守住,並經營好。

早期的日本國力羸弱且沒有什麼值得掠奪的財富

康熙皇帝在世期間,日本處於德川幕府晚期,和清朝一樣,日本同樣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所以這個時期的日本落後,封閉且愚昧,國內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整個國家缺乏活力,死氣沉沉。

而戰爭是為了更好的獲得利益,日本當時在德川幕府統治之下,以小農經濟為主,國內可以實現自給自足。這樣的經濟環境之下,日本平民無法擁有更多的財富,而日本的封建領主的財富也更多地依賴於土地。所以如果清軍順利登陸日本並佔領全國,他們真的沒有什麼油水可撈的。

元朝兩次徵伐日本失敗的教訓實在太大,康熙皇帝不得不慎重

在元朝控制中原大陸和朝鮮半島之後,日本就成為了他們即將徵服的目標。然而在陸地之上,幾乎沒有敵手的元朝士兵,在海面上卻有點水土不服。兩次精心準備規模宏大的討伐行動,都是先勝後敗。而且很詭異的就是,在這兩次行動當中,元朝軍隊都遭遇了罕見的暴風天氣,並直接導致大量軍隊及艦船損失。

作為同樣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對於元朝在討伐日本行動當中出現的重大失誤,會本能地重視。尤其施琅提出的方案,在之前並沒有經過清朝最高統治層知曉,清朝的軍事指揮機構也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詳細的討論和謀劃,貿然進行這種長距離的跨國遠徵,康熙皇帝不會答應。

施琅作為降將,康熙並沒完全信任他

施琅曾經是鄭成功麾下的一名將領,因為個人矛盾和鄭成功發生衝突,鄭成功斬殺了施琅的所有家屬,逼得施琅不得不投降清朝。所以從動機上來看,施琅投降清朝並不是心甘情願而是走投無路。

所以施琅不被信任就是一個很正常的情況,尤其是清朝在準備了多年,才具備了攻佔臺灣的能力。如此多的兵馬艦船,被一個不被信任的人率領,要說康熙皇帝不害怕那是假的。更何況施琅還提出攻打距離更遠,實力更強的日本,你施琅孤家寡人一個,連一個清朝可以控制的人質都沒有,你讓康熙皇帝怎麼信你?

對日作戰,遠非跨海佔領臺灣作戰那麼簡單

在清朝初期,組織跨海作戰已經非常困難。清朝雖然佔據大陸,在資源以及人力方面勝過臺灣的鄭成功軍隊太多,卻仍然準備了很久,也打不過去。直到出現了施琅這樣一個鄭成功部的叛將,才有機會和能力將臺灣收復。

施琅想要進攻日本消除倭患,想法確實不錯,但困難已非當時清朝水師所能克服。首先比到臺灣更遠的航程,並不是一般的海船就可以直達,這種情況,嚴重製約了清朝水師的戰鬥力。而途中的風浪等不可控自然因素,也很容易讓跨海作戰的清軍損失慘重。

結語:總的來說,康熙不同意施琅進攻日本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去了沒什麼好處,反而戰爭開支很大。唯一可以指揮這種作戰的將領,不能被信任,也沒法領軍參與這種超遠距離的跨海作戰。更別提,這種作戰行動難度大,消耗高,而且還不一定能成功。

如此形同雞肋的作戰行動,還是不要同意的好。

相關焦點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
  • 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清朝康熙皇帝即位以後,三藩就開始作亂,一直從1673年持續了8年時間,最終在1681年被平定下來,在三藩作亂的時候,盤踞在海外的臺灣一直聽從吳三桂的號令,派出水師多次的騷擾我國沿海境內。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在平定了三藩以後,清朝就開始著手對付海外的鄭氏勢力。
  • 施琅號稱海霹靂,曾經提出徵服日本的計劃?康熙為何選擇拒絕
    施琅這個人號稱海霹靂,也就是說他在海上的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他訓練出來的水軍幾乎是當時無敵的存在。在他收復了臺灣以後,把自己的舊主子鄭氏家族連根拔起,自己在臺灣佔據了大片莊園土地,成了當地的土財主。康熙皇帝拒絕施琅的提議,這是合情合理的。就算施琅出徵了,也不會達到他想要的結果,反倒是浪費錢糧。康熙不敢再重用施琅。鄭氏家族手握一支強大的水師力量,盤踞在臺灣多年,這本身就夠讓康熙頭疼了。所以康熙不希望再出現一個鄭氏家族。
  • 施琅被鄭成功逼得走投無路,卻得到康熙重用,最終收復臺灣報仇
    看了電視劇《康熙王朝》,都覺得詩朗是個人才。但他被延平王鄭經逼得走投無路,也實在可惜。但事實上逼得他走投無路的,並不是鄭經,而是鄭經的父親鄭成功。順治18年,也就是1661年,在東南沿海抗擊清軍多年的鄭成功,為了給自己找一個根據地,率軍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康熙元年,靖南王耿繼茂和水師提督施琅曾經一舉收復了金門和廈門兩島。隨後三藩作亂,這段時間施琅應該是最不得志的時候,被調往北京任內大臣。1681年,鄭經去世,在經過一番權力鬥爭之後鄭克爽繼位。
  • 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
  • 康熙收復臺灣後,此人上書康熙,應該直接趁勢拿下日本,永絕後患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01要說臺灣和大陸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施琅大將軍。當年正是因為康熙的慧眼識才,才讓施琅這位優秀的水師將領,得以充分發揮自己擅長的能力,清王朝也因為對施琅的重用,順利地奪回了寶島臺灣。
  • 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清朝康熙皇帝即位以後,三藩就開始作亂,一直從1673年持續了8年時間,最終在1681年被平定下來,在三藩作亂的時候,盤踞在海外的臺灣一直聽從吳三桂的號令,派出水師多次的騷擾我國沿海境內。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在平定了三藩以後,清朝就開始著手對付海外的鄭氏勢力。
  • 此國是歐洲強國,想幫助中國收復臺灣,為何會遭到中國人的拒絕?
    1661年至1662年,鄭成功率領一支龐大的艦隊,由金門出發,渡海至臺灣,驅逐了荷蘭人,成功收復了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以明朝延平王的身份自居,奉明朝為正朔,並沒有割據一方,鄭氏集團在臺灣建立的政權,實際上是明朝的一個地方政府,這就不可避免的與清朝發生了矛盾。康熙年間,清政府開始著手進行統一臺灣的計劃。
  • 清朝擊敗臺灣鄭氏後,康熙曾想放棄臺灣的土地,多虧施琅全力勸阻
    此時的清朝,康熙初登皇位,輔政大臣們對於臺灣問題十分重視。經過一番商議,清廷大臣一致認為應該招降臺灣鄭氏。清政府很快便派遣使者到達臺灣,當時鄭成功之子鄭經正駐守廈門。面對清廷的招降,他與伯父鄭泰商議後,確定了被招降後的條件,同意像朝鮮那樣稱臣,每年納貢,但是不能剃髮。
  • 施琅巧用氣象收復臺灣
    在多年的「招撫」和談與和平努力無效後,清政府決定以武力收復臺灣,起用福建晉江人施琅擔任福建水師提督(相當於艦隊司令),施琅曾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手下的戰將,後來歸順清軍,他在多年的海疆軍旅生涯裡,對臺灣地區的氣象和地理條件比較熟悉,經過了攻打澎湖的海戰和先後多次談判,收復了臺灣,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後來施琅被康熙皇帝授予靖海侯官銜。
  • 臺海風雲人物之施琅:以武促統,收復臺灣
    打打談談,在鄭經時代,清廷和明鄭數次展開議和,據《明清史料》記載鄭經曾言道:「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然而,清廷則認為,朝鮮與臺灣可謂有著本質的區別,朝鮮素來只是中華的藩屬國,本質上仍然是外國,而臺灣本就是中華之領土,堅決不同意。
  • 一代名將施琅曾力主遠徵日本,若能實現,歷史必將改變
    施琅,明末清初清朝著名將領,曾以福建水師提督之職率領清朝水師收復臺灣,由此完成清朝一統之大業,憑此功績,施琅被康熙皇帝封為靖海侯,世襲罔替。其實收復臺灣並不是施琅最大的功績,因為隨著清朝入關後統治地位的逐漸穩固,相比於臺灣的鄭氏,清朝自身的實力已經強大到足以收復臺灣的水平了,而施琅只是讓清朝收復臺灣的時機更恰到好處,收復臺灣的局面更加完美一些。
  • 大清收復臺灣始末:鄭成功殺施琅全家,施琅終於報了仇
    文/徐永超1662年,愛新覺羅·玄燁成為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二個皇帝。同年,鄭成功病逝,鄭氏集團內部發生權力鬥爭。清廷的輔政大臣們商議了一番,決定派使者去廈門,說服鄭氏歸順。臺灣問題最終能和平解決嗎?01當時的鄭經,還駐守在廈門,正想回臺灣奪權,卻又擔心清廷進攻廈門。正猶豫之際,部下報告:清廷派使者來了。於是,鄭經馬上與伯父鄭泰商議好和談條件。使者來到後,他拿出南明皇帝賜給的印璽,同時說出了自己的條件:像朝鮮那樣,稱臣、納貢,但不剃髮。
  • 康熙皇帝收復臺灣:放開手腳狠命打,人可不留,國土一寸不能丟!
    清朝康熙皇帝是清朝少有的雄主明主,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軍事才能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績,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剿除朝廷權臣鰲拜,從此獨攬朝政大權,22歲又開始徵伐三藩,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個老傢伙打的毫無招架之力,平定三藩之後,康熙開始著手收復臺灣,開始的時候,康熙本來想通過和談的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鄭成功開始向臺灣發起進攻,當時要打的就是侵佔臺灣的荷蘭軍隊。荷蘭軍隊被鄭成功成功擊退,雖然後來荷蘭又經歷了反撲,但是最終仍然敗給了鄭成功。從此,被外國人佔據了幾十年的臺灣又重新回到中國人手中。
  • 施琅收復臺灣出師地——天后宮
    天后宮供奉媽祖神像,因媽祖「暗助」清朝施琅率軍從這裡出師收復臺灣而聞名遐邇,2005年被評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中華(臺灣)道教文化團體聯合會數次到這裡舉行朝聖活動。天后宮始建於明代,初建時稱「天妃廟」。清康熙年間重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次修建。現佔地面積3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平方米,頗具閩南沿海建築藝術風格。
  • 三百三十多年前,大將軍施琅收復臺灣究竟用了多少兵力和戰船?
    施琅是福建泉州府晉江人,早年是南明鄭芝龍的部將,因與鄭家的宿怨兩度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一直積極主張剿滅明鄭,收復臺灣。 但施琅的主張,受到以鰲拜為首的朝廷權臣勢力攻擊,他們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為藉口,把施琅的建議擱置一邊不理。
  • 大清收復臺灣始末:鄭成功殺施琅全家,施琅終於報了仇
    文/徐永超1662年,愛新覺羅·玄燁成為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二個皇帝。同年,鄭成功病逝,鄭氏集團內部發生權力鬥爭。清廷的輔政大臣們商議了一番,決定派使者去廈門,說服鄭氏歸順。臺灣問題最終能和平解決嗎?01當時的鄭經,還駐守在廈門,正想回臺灣奪權,卻又擔心清廷進攻廈門。正猶豫之際,部下報告:清廷派使者來了。於是,鄭經馬上與伯父鄭泰商議好和談條件。使者來到後,他拿出南明皇帝賜給的印璽,同時說出了自己的條件:像朝鮮那樣,稱臣、納貢,但不剃髮。
  • 清代史: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統一中國,臺灣回歸
    清朝由於當時國內棘手問題很多,對臺灣還不能以武力壓服,只能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清朝。鄭經為了得到喘息的機會,減輕壓力,同意與清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和印璽。但當清朝要求臺灣人眾遷回內地,剃髮易服時,鄭經堅決不同意,提出「請如琉球、朝鮮例,不登岸,不剔發易衣冠」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