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收復臺灣那年是1683年,康熙正值而立之年,而完成收復臺灣的人正是施琅。
為什麼是施琅而不是別人?
福垊認為原因有四:
第一、施琅擅長水戰。
施琅的祖籍是河南固始人,但他的老家在福建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晉江就歸馬可波羅筆下的世界第一大海港——泉州市所管轄。晉江本身就瀕臨大海,而施琅在小時候就是一個弄潮兒,可以說得上是浪裏白條張順一樣的人物。施琅年少時,就加入了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隊伍。從海盜到招安,施琅說得上久經戰陣。清朝當時幾乎沒有像樣的水師,而「浪裏白條」的施琅,熟悉海洋的天時地利,非常善於海上作戰。儘管施琅反覆無常,但清朝收復臺灣必須找「內行」、找「專家」,更何況施琅非常了解明鄭王朝(東寧王朝)。
第二、施琅知己知彼。在鄭芝龍的隊伍裡,施琅堪稱老資格,他參軍早,久經戰陣。可以說對鄭芝龍的隊伍簡直是了如指掌。說起老資格,施琅甚至比鄭芝龍的長子鄭成功還老呢。至少在年齡上,施琅比鄭成功還大三歲呢!按照《孫子兵法》所言,打仗最講究的就是知己知彼,唯有如此才能先勝後求戰,從而百戰百勝。有句話是最危險的敵人就是最了解你的人,更何況施琅背靠清朝,有志於此。
第三、施琅志在於此。在清朝,施琅被列為貳臣;可在臺灣的回歸上,施琅是當之無愧的一賢。有志者事竟成!施琅有一個夢,那就是收復臺灣統一祖國。施琅為了收復臺灣,遭到了很大阻力。比如「滿洲第一勇士」鰲拜就很不看好施琅,漂洋過海收復臺灣,認為他太冒險,會損兵折將的。施琅是貳臣,有鰲拜的阻攔,不僅他建議石沉大海,就是的福建水師提督(全稱是提督軍務總兵官)也給罷免了,在北京整整待了13年。不過,他的意志並沒有消沉,反而時刻關注東南局勢。這就是所謂的「有志之人志不移」。
第四、施琅咬牙切齒。
鄭成功最恨清朝,清朝把已經投降的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鄭芝豹(鄭成功五叔)、鄭彩等族人先後被殺。可以說清朝之於鄭成功,那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同樣的施琅之於鄭成功,也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想當初,施琅隨鄭芝龍、鄭芝豹、鄭彩等人投降清朝之後,投降的鄭芝龍家族死於非命。幸運的是施琅,就在清朝很好地活了下來。不過,施琅的境遇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和他的叔叔施福、好友黃廷賣力地為清朝攻城掠地。和清朝並不信任他,反而想要趁機滅掉他這支力量。鬱悶的施琅不甘坐以待斃,一怒之下趁了個機會,又回到了鄭成功的部隊之中。
鄭成功對於「好馬又吃回頭草」的施琅非常歡迎,施琅也是如魚得水,奮發有為。不過,有一件事,讓兩人的關係迅速處於不共戴天!因為這件事,鄭成功抓了施琅,殺了施顯,殺了施大宣。施顯是施琅的老弟,施大宣是施琅的老爸,施琅也是在心腹和民眾齊心搭救下,再次降清。鄭成功殺了施琅的老爸、老弟,是因為施琅殺了曾德。曾德和施琅是同事,都是鄭芝龍的手下,鄭芝龍投降後,曾德和鄭成功走得很近。施琅「好馬又吃回頭草」後,鄭成功令曾德受施琅節制。曾德不甘位居人下,但他才不如施琅,施琅如魚得水的背後是鄭成功對他的不滿。施琅很有才,但有才的人也有脾氣,施琅多少有點桀驁不馴。
鄭成功上岸剽掠,用以抗清,施琅立即反對,說他這是以己之短擊人之長,而且以剽掠確保糧草那是抱薪救火。鄭成功很生氣,奪了施琅的權,讓施琅上岸——廈門。這廈門是是鄭成功的叔叔鄭芝莞守城,清朝大將軍馬得功偷襲。鄭芝莞一看架勢不對,立即腳底抹油,草民施琅率領60餘人,瘋狂反擊。殺了馬得功的弟弟,差點抓住馬得功,牢牢地守住了廈門。
鄭成功非常開心,一下子賞了他二百兩白銀。拿著白花花銀子的施琅卻很生氣,他最想要的不是錢而是官復原職。施琅就向鄭成功倒苦水,還說自己看破紅塵,要青燈古佛一生,鄭成功的態度基本就是隨你倆字。給他派了工作,讓他去募兵,施琅非常生氣,一怒之下變成了光頭施琅。曾是其手下的曾德,卻經常往鄭成功那裡跑,施琅太生氣了。說不定還會想「曾德會不會告發他。」施琅怒不可遏就把曾德給殺了,當時鄭成功派人下命令不讓施琅殺曾德。施琅收到命令後,立即殺害了曾德。這可把鄭成功氣壞了,施琅的弟弟和爸爸就這樣被殺了。
施琅有多大作用?
施琅作用很大,既可以說是主要作用是重要作用,福垊簡述如下:
施琅有點像伍子胥,最初一心要報仇,慢慢地他將把國家統一當做「報仇」。為了消滅鄭氏,統一臺灣,他蟄伏了13年。在這13年裡,他沒有一天不關注臺灣,不再為如何收復臺灣,統一祖國而殫精竭慮。13年後,康熙認同他的剿撫並重時,他又宵衣旰食,夜以繼日地打造精兵強將,並著力實現船堅炮利。是他親率大軍,乘風破浪,知其守軍,攻其不備,兼用奇正之兵,一舉登島。施琅強兵壓境後,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採用攻心術!鄭成功和他有殺父之仇,但他為了獲取臺灣的民心,主動去祭拜鄭成功之廟,並給予了鄭氏父子很高的評價。此等胸懷,非伍子胥可比,足以和郭令公(郭子儀)將軍相比。想當年,郭子儀的祖墳被挖,皇帝要嚴查此事,郭子儀卻反思自我,不讓追查。
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一天,那個人!在1683年的8月13日,施琅正式收復了臺灣。他這個靖海侯可謂當之無愧,就是他的兒子施世綸,也是一代廉吏。我們所熟知的三公案(《包公案》、《施公案》、《藍公案》)中的《施公案》主角就是施世綸,要和包拯齊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