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2020-12-06 小姐姐講史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收復臺灣那年是1683年,康熙正值而立之年,而完成收復臺灣的人正是施琅。

為什麼是施琅而不是別人?

福垊認為原因有四:

第一、施琅擅長水戰。

施琅的祖籍是河南固始人,但他的老家在福建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晉江就歸馬可波羅筆下的世界第一大海港——泉州市所管轄。晉江本身就瀕臨大海,而施琅在小時候就是一個弄潮兒,可以說得上是浪裏白條張順一樣的人物。施琅年少時,就加入了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隊伍。從海盜到招安,施琅說得上久經戰陣。清朝當時幾乎沒有像樣的水師,而「浪裏白條」的施琅,熟悉海洋的天時地利,非常善於海上作戰。儘管施琅反覆無常,但清朝收復臺灣必須找「內行」、找「專家」,更何況施琅非常了解明鄭王朝(東寧王朝)。

第二、施琅知己知彼。在鄭芝龍的隊伍裡,施琅堪稱老資格,他參軍早,久經戰陣。可以說對鄭芝龍的隊伍簡直是了如指掌。說起老資格,施琅甚至比鄭芝龍的長子鄭成功還老呢。至少在年齡上,施琅比鄭成功還大三歲呢!按照《孫子兵法》所言,打仗最講究的就是知己知彼,唯有如此才能先勝後求戰,從而百戰百勝。有句話是最危險的敵人就是最了解你的人,更何況施琅背靠清朝,有志於此。

第三、施琅志在於此。在清朝,施琅被列為貳臣;可在臺灣的回歸上,施琅是當之無愧的一賢。有志者事竟成!施琅有一個夢,那就是收復臺灣統一祖國。施琅為了收復臺灣,遭到了很大阻力。比如「滿洲第一勇士」鰲拜就很不看好施琅,漂洋過海收復臺灣,認為他太冒險,會損兵折將的。施琅是貳臣,有鰲拜的阻攔,不僅他建議石沉大海,就是的福建水師提督(全稱是提督軍務總兵官)也給罷免了,在北京整整待了13年。不過,他的意志並沒有消沉,反而時刻關注東南局勢。這就是所謂的「有志之人志不移」。

第四、施琅咬牙切齒。

鄭成功最恨清朝,清朝把已經投降的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鄭芝豹(鄭成功五叔)、鄭彩等族人先後被殺。可以說清朝之於鄭成功,那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同樣的施琅之於鄭成功,也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想當初,施琅隨鄭芝龍、鄭芝豹、鄭彩等人投降清朝之後,投降的鄭芝龍家族死於非命。幸運的是施琅,就在清朝很好地活了下來。不過,施琅的境遇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和他的叔叔施福、好友黃廷賣力地為清朝攻城掠地。和清朝並不信任他,反而想要趁機滅掉他這支力量。鬱悶的施琅不甘坐以待斃,一怒之下趁了個機會,又回到了鄭成功的部隊之中。

鄭成功對於「好馬又吃回頭草」的施琅非常歡迎,施琅也是如魚得水,奮發有為。不過,有一件事,讓兩人的關係迅速處於不共戴天!因為這件事,鄭成功抓了施琅,殺了施顯,殺了施大宣。施顯是施琅的老弟,施大宣是施琅的老爸,施琅也是在心腹和民眾齊心搭救下,再次降清。鄭成功殺了施琅的老爸、老弟,是因為施琅殺了曾德。曾德和施琅是同事,都是鄭芝龍的手下,鄭芝龍投降後,曾德和鄭成功走得很近。施琅「好馬又吃回頭草」後,鄭成功令曾德受施琅節制。曾德不甘位居人下,但他才不如施琅,施琅如魚得水的背後是鄭成功對他的不滿。施琅很有才,但有才的人也有脾氣,施琅多少有點桀驁不馴。

鄭成功上岸剽掠,用以抗清,施琅立即反對,說他這是以己之短擊人之長,而且以剽掠確保糧草那是抱薪救火。鄭成功很生氣,奪了施琅的權,讓施琅上岸——廈門。這廈門是是鄭成功的叔叔鄭芝莞守城,清朝大將軍馬得功偷襲。鄭芝莞一看架勢不對,立即腳底抹油,草民施琅率領60餘人,瘋狂反擊。殺了馬得功的弟弟,差點抓住馬得功,牢牢地守住了廈門。

鄭成功非常開心,一下子賞了他二百兩白銀。拿著白花花銀子的施琅卻很生氣,他最想要的不是錢而是官復原職。施琅就向鄭成功倒苦水,還說自己看破紅塵,要青燈古佛一生,鄭成功的態度基本就是隨你倆字。給他派了工作,讓他去募兵,施琅非常生氣,一怒之下變成了光頭施琅。曾是其手下的曾德,卻經常往鄭成功那裡跑,施琅太生氣了。說不定還會想「曾德會不會告發他。」施琅怒不可遏就把曾德給殺了,當時鄭成功派人下命令不讓施琅殺曾德。施琅收到命令後,立即殺害了曾德。這可把鄭成功氣壞了,施琅的弟弟和爸爸就這樣被殺了。

施琅有多大作用?

施琅作用很大,既可以說是主要作用是重要作用,福垊簡述如下:

施琅有點像伍子胥,最初一心要報仇,慢慢地他將把國家統一當做「報仇」。為了消滅鄭氏,統一臺灣,他蟄伏了13年。在這13年裡,他沒有一天不關注臺灣,不再為如何收復臺灣,統一祖國而殫精竭慮。13年後,康熙認同他的剿撫並重時,他又宵衣旰食,夜以繼日地打造精兵強將,並著力實現船堅炮利。是他親率大軍,乘風破浪,知其守軍,攻其不備,兼用奇正之兵,一舉登島。施琅強兵壓境後,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採用攻心術!鄭成功和他有殺父之仇,但他為了獲取臺灣的民心,主動去祭拜鄭成功之廟,並給予了鄭氏父子很高的評價。此等胸懷,非伍子胥可比,足以和郭令公(郭子儀)將軍相比。想當年,郭子儀的祖墳被挖,皇帝要嚴查此事,郭子儀卻反思自我,不讓追查。

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一天,那個人!在1683年的8月13日,施琅正式收復了臺灣。他這個靖海侯可謂當之無愧,就是他的兒子施世綸,也是一代廉吏。我們所熟知的三公案(《包公案》、《施公案》、《藍公案》)中的《施公案》主角就是施世綸,要和包拯齊名了。

相關焦點

  • 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施琅被鄭成功逼得走投無路,卻得到康熙重用,最終收復臺灣報仇
    順治八年,施琅處決了鄭成功麾下的部將曾德,從此鄭成功和施琅就有了嫌隙,可見鄭成功心胸也不怎麼寬闊,隨後鄭成功藉故把施朗的父親和兄弟全部扣押。施琅走投無路,又投降了清廷,鄭成功就把他的父親和兄弟全部誅殺了,以至於施琅和鄭成功,結下了不世之仇。投降後,施琅先後擔任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職務,也是封疆大吏。
  • 施琅收復臺灣出師地——天后宮
    天后宮供奉媽祖神像,因媽祖「暗助」清朝施琅率軍從這裡出師收復臺灣而聞名遐邇,2005年被評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中華(臺灣)道教文化團體聯合會數次到這裡舉行朝聖活動。天后宮始建於明代,初建時稱「天妃廟」。清康熙年間重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次修建。現佔地面積3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平方米,頗具閩南沿海建築藝術風格。
  • 清朝收復臺灣的名將,康熙為何選他,他又起到什麼作用呢?
    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收復臺灣那年是1683年,康熙正值而立之年,而完成收復臺灣的人正是施琅。 為什麼是施琅而不是別人?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施琅巧用氣象收復臺灣
    施琅巧用氣象收復臺灣 時間:2002-05-27 17:18   來源:   臺灣是偉大祖國的寶島,該地區冬季受東北季風的控制,夏季處於西南季風中,屬於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邱毅提到的施琅模式是什麼?施琅是怎麼用一個月收復臺灣的?
    (筆者始終認為,康熙帝命施琅攻取臺灣是中央政權統一地方政權的戰爭,本文的所有觀點均建立在這一基礎上,施琅的個人品行亦不在本文討論之列。)招撫之策的流產,沒有可能的和統1662年,剛剛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壯年離世,其子鄭經在政權爭奪戰中取得勝利,成為了新一代的延平郡王,此時的天下形勢已經有了質的改變。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一名降將對鰲拜說,殺掉鄭成功的父親,雖然當時投降了清朝;挖掉鄭成功的祖墳;不準沿海人員與鄭成功部隊有經濟往來,破壞掉沿海的所有船隻等等。這些措施加上家庭原因,鄭成功就這樣倒在了39歲這個年齡上,也是天妒英才。鄭成功不死,臺灣的收復可能更加困難。 施琅因為痛恨鄭成功,便再次投降清朝,而且得到了清廷的重用。
  • 大清收復臺灣始末:鄭成功殺施琅全家,施琅終於報了仇
    施琅趁機上奏,建議出兵廈門。施琅也曾是鄭氏部將。鄭成功進軍臺灣時,金廈這塊後方基地,一直由施琅鎮守。鄭成功攻下臺灣後,認為金廈過小,距離大陸太近,易受清軍攻擊,不如放棄此地,撤至臺灣。施琅則認為,金廈是反擊大陸的跳板,堅決反對放棄。鄭成功認為施琅想自立門戶,不但殺了他的全家老小,還派人赴金廈準備捕殺施琅。
  • 三百三十多年前,大將軍施琅收復臺灣究竟用了多少兵力和戰船?
    在親信大臣李光第等人的大力推薦下,已經被置於京城閒賦13年的施琅,再次被康熙帝啟用,任為福建水師提督,並加太子少保銜,命其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武力進取澎湖、臺灣,實現國家四海歸一
  • 大清收復臺灣始末:鄭成功殺施琅全家,施琅終於報了仇
    施琅趁機上奏,建議出兵廈門。施琅也曾是鄭氏部將。鄭成功進軍臺灣時,金廈這塊後方基地,一直由施琅鎮守。鄭成功攻下臺灣後,認為金廈過小,距離大陸太近,易受清軍攻擊,不如放棄此地,撤至臺灣。施琅則認為,金廈是反擊大陸的跳板,堅決反對放棄。鄭成功認為施琅想自立門戶,不但殺了他的全家老小,還派人赴金廈準備捕殺施琅。
  • 臺海風雲人物之施琅:以武促統,收復臺灣
    此時的清廷平定三藩,統一中國,橫跨蒙古,壓服朝鮮,環顧宇內,唯有臺灣,不曾解決。臺灣問題,上升成為清廷的心腹大患,甚至影響清王朝的正統性,為此康熙決意武力進攻,收復臺灣。那麼清廷收復臺灣是怎麼進行的呢?一般認為,清廷收復臺灣三步走。
  • 三百三十多年前,大將軍施琅收復臺灣用了多少兵力和戰船
    ,再次被康熙帝啟用,任為福建水師提督,並加太子少保銜,命其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武力進取澎湖、臺灣,實現國家四海歸一。施琅是福建泉州府晉江人,早年是南明鄭芝龍的部將,因與鄭家的宿怨兩度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一直積極主張剿滅明鄭,收復臺灣。
  • 施琅對臺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復,而是將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內
    所以,他的對臺立場得到了大舅哥的力挺,使得大家對臺灣的看法也漸漸更加理性,這才為後來收復、治理臺灣奠定了基礎。而這時的臺灣,也由於鄭氏家庭矛盾,已經出現了人心散渙。此外,鄭克臧很得鄭經的喜歡,為人聰慧,做事很有章程,在鄭經生病後,便是他來管理事務。只是鄭經還有一個兒子鄭克塽,是正房所生,所以,他的嶽父心中就有了想法。於是,在鄭經去世後,就將鄭克臧給毒死了,然後,擁立鄭克塽。那這時他多大呢?11歲。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由於農曆六月間是臺灣海峽颱風盛行之時,施琅前兩次渡海攻臺就因颶風半途而廢,臺軍主將劉國軒斷定清軍不會在此時冒險渡海,對清軍的進攻毫無防備。
  • 施琅號稱海霹靂,曾經提出徵服日本的計劃?康熙為何選擇拒絕
    施琅這個人號稱海霹靂,也就是說他在海上的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他訓練出來的水軍幾乎是當時無敵的存在。在他收復了臺灣以後,把自己的舊主子鄭氏家族連根拔起,自己在臺灣佔據了大片莊園土地,成了當地的土財主。就算是這樣他還是不滿足,考慮到當年明朝嘉靖時期,倭寇為患的情況,施琅向康熙皇帝提議,率領水師滅了日本。這一計劃可謂是驚心動魄,如果真的實行成功了,那日本省東京市可能真的會成為一個現實。那麼康熙為什麼會否決這一計劃呢?施琅真的有實力消滅日本麼?我認為他是沒有這個實力的。
  • 為什麼鄭成功、施琅收復寶島、都選擇這個季節?
    01鑑往知來:為什麼鄭成功、施琅收復寶島,,都不約而同選擇這個季節?臺灣城內的荷蘭守軍,彈盡糧絕,援軍無望,被迫帶領殘兵敗將出城,向鄭成功投降。從此,淪陷了38年的寶島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中!031683年6月14日,也就是康熙22年,施琅率領大型戰船300餘艘、水兵2萬餘人,以及230餘艘中小型戰船,從福建沿海揚帆起程,發起收復臺灣的作戰。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由於農曆六月間是臺灣海峽颱風盛行之時,施琅前兩次渡海攻臺就因颶風半途而廢,臺軍主將劉國軒斷定清軍不會在此時冒險渡海,對清軍的進攻毫無防備。
  • 施琅收復臺灣後,不會治理,造成婦女奇缺
    施琅於1683年7月8日從福建沿海揚帆起程,率領水兵2萬餘人、大型戰船300餘艘、中小型戰船230餘艘,浩浩蕩蕩向臺灣駛去,開始了收復臺灣的徵途。他兵分正面、東面、西面、預備隊四路大軍,一路幾乎勢如破竹,於22日早7時向澎湖發起總攻,短短9小時就取得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