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多年前,大將軍施琅收復臺灣究竟用了多少兵力和戰船?

2020-12-11 騰訊網

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南明的「延平王」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越過臺灣海峽,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島。

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臺灣的殖民經營,明鄭政權開始對臺灣實行統治,並與大陸上的滿清王朝分庭抗禮。

這期間,康熙帝多次招撫不成,朝廷對臺灣的重要地位也沒有特別清醒的認識。一些官員甚至鼓吹臺灣乃「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令康熙帝也沒了主意。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突然病故,他的兒子鄭克塽繼任王位,臺灣內部發生內訌,局勢混亂起來。

這不久,康熙帝成功完成平定「三藩之亂」內地局面穩定、政權得到鞏固。在對待殘明勢力盤踞的臺灣問題上,康熙帝的態度開始強硬,決心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

在親信大臣李光第等人的大力推薦下,已經被置於京城閒賦13年的施琅,再次被康熙帝啟用,任為福建水師提督,並加太子少保銜,命其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武力進取澎湖、臺灣,實現國家四海歸一。

施琅是福建泉州府晉江人,早年是南明鄭芝龍的部將,因與鄭家的宿怨兩度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一直積極主張剿滅明鄭,收復臺灣。

但施琅的主張,受到以鰲拜為首的朝廷權臣勢力攻擊,他們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為藉口,把施琅的建議擱置一邊不理。

康熙八年(1668年),施琅還被從福建調進京城,任為內大臣閒職。

但在此期間,施琅復臺報仇的決心並沒有動搖,他密切關注福建沿海的情況,悉心研究海戰計策,「日夜磨心熟籌」,等待被皇帝起用的一天。

康熙二十年,施琅十三的盼望如願以償,他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後,立即開始整飭水軍部隊,研究戰法、培養骨幹,而且事必親恭,只用了幾個月時間,就讓一度雜亂無章的福建水師達到臨戰的船堅兵精狀態。

康康熙二十二年6月14日(1683年7月8日),施琅依據天氣和海況預報,奉旨率領水兵2萬餘人,大型戰船300餘艘,中小戰船230餘艘,從福建銅山海域鳴炮起程,破浪殺向臺灣的戰略前哨澎湖列島。

施琅決定,水師船隊乘6月西南季風,向東穿越臺灣海峽,首先奪取地處澎湖主島以南、鄭軍防守薄弱的八罩島,進而獲得船隊的錨泊地和再進攻出發地,佔據上風上流的有利位置向澎湖發起攻擊。攻下澎湖,扼敵咽喉,然後兵鋒直指臺灣本島。

6月16日,清軍水師向澎湖鄭軍發起第一次進攻,但初戰失利。

施琅及時吸取教訓,對下一步作戰行動進行了重新部署。

他將水師分為四部分:

自己親率56隻大型戰船組成的主攻部隊,正面進攻鄭軍主陣地娘媽宮;

派總兵陳蟒等率領由50隻戰船組成的東線攻擊部隊,從澎湖港口東側突入雞籠嶼,作為奇兵,配合主攻部隊夾擊娘媽宮;

派總兵董義等統率另50隻戰船組成的西線攻擊部隊,從港口西側進入牛心灣,進行佯動登陸,牽制西面的鄭軍;

其餘80隻戰船作為預備隊,隨主攻部隊跟進。

6月18日,施琅派出的戰船攻取了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盤二島,掃清了外圍。

22日早晨,經過充分休整和準備的清軍向澎湖鄭軍發起總攻。他們按施琅部署,使用「五點梅花陣」,用多艘戰船圍攻鄭軍一艘,集中火力聚殲。

海面上「炮火矢石交攻,猶如雨點,煙焰蔽天,咫尺莫辨」。

經過9小時激戰,清軍共斃傷鄭軍官兵1.2萬人,俘獲5000餘人。擊毀、繳獲鄭軍戰船190餘艘,殺死敵軍將領、頭目300餘名。

鄭軍主將劉國軒眼見大事不好,慌忙乘小船從北面的後門逃往臺灣。

此役清軍陣亡329人,負傷1800餘人。船隻基本無損,取得全勝。

施琅一戰定澎湖,殲滅了臺灣鄭軍精銳部隊,令臺灣島的門戶洞開。

此時,兵臨島前的施琅水師,已經成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臺灣鄭氏政權知道敗局已定,島內人心大震。

此後,施琅按照康熙帝旨意,一面加緊軍事恐嚇,一面對佔據臺灣的鄭氏集團施以招撫。在巨大的軍事壓力下,鄭克塽聽從了從澎湖逃回來的敗將劉國軒勸告,決定投降。

康熙二十二年8月13日,施琅率領水師登上臺灣島。

施琅入臺之後,主動前去祭祀鄭成功廟,對鄭氏父子經營臺灣的功績作了肯定,並稱鄭氏收復臺灣是為國為民盡職的舉動,自己對鄭成功毫無怨仇。

施琅平定臺灣的消息傳到京城,正是中秋普天團圓之日。

得知臺灣的反清復明勢力被肅清,康熙皇帝喜出望外,對施琅的功績大加褒賞,封他為「靖海侯」,世襲罔替。

同時,康熙排除異議,決定在臺灣設府縣隸屬於福建省管理,屯兵戍守。

令施琅統領福建水師,鎮守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門。

施琅駐守臺灣,盡職盡責,於1696年逝於任上。

有史學者評價,清政府實現了臺灣與大陸的統一,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前線軍事指揮官、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也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還原真實的施琅大將軍
    在影視劇《施琅大將軍》中,他被塑造成一位文武兼備、廣受讚譽的大英雄。然而,施琅的歷史定位問題一直備受爭議:他是「平臺英雄」,還是「反覆小人」?小編今天就帶大家穿越歷史,了解真實的「施琅大將軍」。見此情景,施琅命令部下將百餘艘戰船分東西兩個方向進攻,以此分散敵人的兵力;自己則率領56艘戰船在前,又命80艘戰船為後援,徑直衝入敵陣。在施琅重傷不退的激勵下,清軍將士捨生忘死,奮勇爭先,最終歷經10小時的戰鬥,擊毀敵船百餘艘,取得了澎湖海戰的勝利。同年八月,施琅率戰船登陸臺灣島。鄭克率眾出降,呈上象徵統治權的延平王金印。捷報快馬加鞭地傳到京城時,正逢中秋佳節。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施琅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領水兵2萬餘人,大型戰船300餘艘,中小戰船230餘艘,從今福建東山揚帆起程,鋒芒直指臺灣的戰略前哨澎湖列島
  • 施琅收復臺灣出師地——天后宮
    天后宮始建於明代,初建時稱「天妃廟」。清康熙年間重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次修建。現佔地面積3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平方米,頗具閩南沿海建築藝術風格。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閏6月,施琅經過嚴密勘察東山島地形和風信特點後,認為最南端的平海澳(今宮前灣)最有利於戰事,便領2萬多將士候風汛於平海澳附近。6月13日,施琅舉行祭海、誓師儀式。6月14日辰時,施琅率水師戰船200多艘、將士2萬多人從宮前灣啟駕直抵澎湖,最後收復臺灣。 施琅將軍正確選擇了從宮前灣出師臺灣的戰略,終於以較小的代價換來輝煌的戰果。宮前灣作為施琅將軍平臺出師地,永載史冊。
  • 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
  • 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人的手中奪回了臺灣及澎湖列島,雖然目的是為了抵抗大清,但從民族統一的大業來說,是從列強當中收回了屬於我國的領土,鄭成功的功績是絕對不能被抹殺的。在康熙平定三藩的同年,臺灣的統治者鄭經病逝,他10歲的兒子鄭克爽繼承了王位,這麼一個年幼的孩子登基以後,在臺灣又有什麼威望和號召力呢?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2、第二次戰役(隋朝時期) 隋朝末時,大臣何蠻極力說服隋煬帝開拓琉球(今臺灣省)荒蠻之地,公元607年隋煬帝派何蠻和羽騎尉朱寬大將軍一起率水師萬餘人隋朝「五牙」戰艦數百艘入海赴琉球遠徵,但戰果不大,並遭到土王歡斯的抵抗。公元609年,隋煬帝又派虎賁郎將陳稜大將軍率部萬餘人開始對臺灣東徵。
  • 施琅被鄭成功逼得走投無路,卻得到康熙重用,最終收復臺灣報仇
    順治八年,施琅處決了鄭成功麾下的部將曾德,從此鄭成功和施琅就有了嫌隙,可見鄭成功心胸也不怎麼寬闊,隨後鄭成功藉故把施朗的父親和兄弟全部扣押。施琅走投無路,又投降了清廷,鄭成功就把他的父親和兄弟全部誅殺了,以至於施琅和鄭成功,結下了不世之仇。投降後,施琅先後擔任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職務,也是封疆大吏。
  • 福建的海島古城,石頭打造的銅山,鄭成功和施琅在此出海收復臺灣
    這是一座建在海島上的古城,一座固若金湯的石頭城池,今天要講述的是明朝沈有容將軍突襲臺灣,驅逐倭寇的故事。農曆五月十三,傳說中關公磨刀的日子。關帝廟裡,重達45公斤的關公大刀抬了出來,沉積了一年的灰塵和鏽跡,必須要仔細擦拭和打磨。磨刀必須是德高望重之人,年近九旬的吳九秋擔任這一職責已經40年了。儘管年事已高,老人磨起刀來依然認真細緻,絲毫不敢馬虎。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1700多年前,《臨海水土志》中就有關於對臺灣的記載,這是世界歷史上關於臺灣最早的文字記載。到了元、明、清時期,中國歷代王朝都在臺灣設立了行政機構,對臺進行了有效的管理。
  • 1683年的施琅:欲收臺灣,先定澎湖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由臺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有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面積約為96.6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76.1%。澎湖列島居臺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
  • 巧用氣象克澎湖 高瞻遠矚守臺灣
    康熙得到施琅攻克臺灣的消息,欣然賦詩表彰施琅收回臺灣的偉業:「島嶼全軍入,滄溟一戰收。降帆來蜃市,露布徹龍樓。上將能宣力,奇功本伐謀……」 年過花甲 奉命出徵   1680年,鄭經暴卒,臺灣島內亂作一團。康熙看準時機,果斷地決定以武力收回臺灣。經過一番細緻的思考,康熙最終力排眾議,重新起用蟄居已久施琅為清軍水師主將。
  • 歷史上收復臺灣背後之英雄們的恩恩怨怨
    之後很長時間,每當施琅提出收復臺灣,大家都以為施琅想公報私仇,施琅一直鬱郁不得志。鄭成功在軍隊中清洗了施琅勢力後,部隊士氣大振,與清軍作戰更加勇猛。施琅徵臺舟師戰船(人民網)施琅到了晚年,對於鄭成功殺掉自己父兄的怨恨逐漸敉平,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到鄭成功具有高尚的民族大義。
  • 為什麼臺灣人對施琅評價是大漢奸,而大陸人則有不同的看法
    施琅(1621—1696年),字尊候,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福建泉州晉江龍湖鎮衙口人。提起施琅,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些人覺得他是個大英雄,也有些人覺得他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大漢奸。那麼,施琅為什麼給人們這樣的印象呢?首先在臺灣人眼中,施琅就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
  • 大清收復臺灣始末:鄭成功殺施琅全家,施琅終於報了仇
    和談期間,鄭經斷定清廷不會趁機來攻,將鄭泰留在金廈,自己率領舟師急赴臺灣。清廷明面上按兵不動,但背地裡卻在通過間諜散布流言,藉以擾亂鄭氏人心。鄭經來到臺灣後,展開了一場大清洗,一大批熟悉水戰將領被逼出走。這些官兵後來成為清廷水師的主力。
  • CCTV-臺灣頻道
    現在施姓的海外宗親有12萬多人,主要分布在中國臺灣和香港等地區及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施氏宗親代表、來自香港的施祥鵬先生和來自臺北的施河先生和施鐘響先生對祖先施琅跨越海峽、一統南疆的歷史驕傲不已。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收復臺灣的功臣姚啟聖,為什麼沒得到封賞,還欠一屁股債?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臺灣都還控制在延平王鄭成功長子鄭經的手裡。這時候,離清朝入關已經有37個年頭了。清朝不想收復臺灣嗎?當然不是,從順治皇帝到康熙皇帝,無不對收復臺灣夢寐以求。可如果要收復臺灣,就得跨過風高浪急的臺灣海峽。清朝軍隊戰鬥力很強,但長於陸戰,短於水戰,跨海作戰更是前所未有,因此只能「望海興嘆」。
  • 收復臺灣:中國史上最大海戰擊敗海賊王
    所以從將軍到小兵都熟悉風帆櫓索,火炮風向,操駕行止。如果不是經久訓練的精銳水師根本就打不過他們。所以在清朝史書上留下了大量辱罵臺灣明軍是海賊,海寇的字跡。清朝的辦法有2個,第一大力拉攏鄭成功部下投誠,最後「以賊攻賊」,第二,封鎖沿海不準給臺灣的明軍輸送糧食等生活物資和進行其他貿易。
  • 清朝收復臺灣的名將,康熙為何選他,他又起到什麼作用呢?
    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收復臺灣那年是1683年,康熙正值而立之年,而完成收復臺灣的人正是施琅。 為什麼是施琅而不是別人?
  • 統一臺灣,清康熙帝是如何做到的?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國吳人寫的《臨海水土志》,就已對臺灣作過明確記述,三國孫吳政權曾派人去臺灣考察居住。到明中期,大陸赴臺開拓者已達十餘萬人。但是,明朝中期後,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殖民者相繼侵擾臺灣。明末,荷蘭人打敗西班牙、葡萄牙和日本倭寇,佔據臺灣全島,臺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