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南明的「延平王」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越過臺灣海峽,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島。
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臺灣的殖民經營,明鄭政權開始對臺灣實行統治,並與大陸上的滿清王朝分庭抗禮。
這期間,康熙帝多次招撫不成,朝廷對臺灣的重要地位也沒有特別清醒的認識。一些官員甚至鼓吹臺灣乃「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令康熙帝也沒了主意。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突然病故,他的兒子鄭克塽繼任王位,臺灣內部發生內訌,局勢混亂起來。
這不久,康熙帝成功完成平定「三藩之亂」內地局面穩定、政權得到鞏固。在對待殘明勢力盤踞的臺灣問題上,康熙帝的態度開始強硬,決心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
在親信大臣李光第等人的大力推薦下,已經被置於京城閒賦13年的施琅,再次被康熙帝啟用,任為福建水師提督,並加太子少保銜,命其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武力進取澎湖、臺灣,實現國家四海歸一。
施琅是福建泉州府晉江人,早年是南明鄭芝龍的部將,因與鄭家的宿怨兩度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一直積極主張剿滅明鄭,收復臺灣。
但施琅的主張,受到以鰲拜為首的朝廷權臣勢力攻擊,他們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為藉口,把施琅的建議擱置一邊不理。
康熙八年(1668年),施琅還被從福建調進京城,任為內大臣閒職。
但在此期間,施琅復臺報仇的決心並沒有動搖,他密切關注福建沿海的情況,悉心研究海戰計策,「日夜磨心熟籌」,等待被皇帝起用的一天。
康熙二十年,施琅十三的盼望如願以償,他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後,立即開始整飭水軍部隊,研究戰法、培養骨幹,而且事必親恭,只用了幾個月時間,就讓一度雜亂無章的福建水師達到臨戰的船堅兵精狀態。
康康熙二十二年6月14日(1683年7月8日),施琅依據天氣和海況預報,奉旨率領水兵2萬餘人,大型戰船300餘艘,中小戰船230餘艘,從福建銅山海域鳴炮起程,破浪殺向臺灣的戰略前哨澎湖列島。
施琅決定,水師船隊乘6月西南季風,向東穿越臺灣海峽,首先奪取地處澎湖主島以南、鄭軍防守薄弱的八罩島,進而獲得船隊的錨泊地和再進攻出發地,佔據上風上流的有利位置向澎湖發起攻擊。攻下澎湖,扼敵咽喉,然後兵鋒直指臺灣本島。
6月16日,清軍水師向澎湖鄭軍發起第一次進攻,但初戰失利。
施琅及時吸取教訓,對下一步作戰行動進行了重新部署。
他將水師分為四部分:
自己親率56隻大型戰船組成的主攻部隊,正面進攻鄭軍主陣地娘媽宮;
派總兵陳蟒等率領由50隻戰船組成的東線攻擊部隊,從澎湖港口東側突入雞籠嶼,作為奇兵,配合主攻部隊夾擊娘媽宮;
派總兵董義等統率另50隻戰船組成的西線攻擊部隊,從港口西側進入牛心灣,進行佯動登陸,牽制西面的鄭軍;
其餘80隻戰船作為預備隊,隨主攻部隊跟進。
6月18日,施琅派出的戰船攻取了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盤二島,掃清了外圍。
22日早晨,經過充分休整和準備的清軍向澎湖鄭軍發起總攻。他們按施琅部署,使用「五點梅花陣」,用多艘戰船圍攻鄭軍一艘,集中火力聚殲。
海面上「炮火矢石交攻,猶如雨點,煙焰蔽天,咫尺莫辨」。
經過9小時激戰,清軍共斃傷鄭軍官兵1.2萬人,俘獲5000餘人。擊毀、繳獲鄭軍戰船190餘艘,殺死敵軍將領、頭目300餘名。
鄭軍主將劉國軒眼見大事不好,慌忙乘小船從北面的後門逃往臺灣。
此役清軍陣亡329人,負傷1800餘人。船隻基本無損,取得全勝。
施琅一戰定澎湖,殲滅了臺灣鄭軍精銳部隊,令臺灣島的門戶洞開。
此時,兵臨島前的施琅水師,已經成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臺灣鄭氏政權知道敗局已定,島內人心大震。
此後,施琅按照康熙帝旨意,一面加緊軍事恐嚇,一面對佔據臺灣的鄭氏集團施以招撫。在巨大的軍事壓力下,鄭克塽聽從了從澎湖逃回來的敗將劉國軒勸告,決定投降。
康熙二十二年8月13日,施琅率領水師登上臺灣島。
施琅入臺之後,主動前去祭祀鄭成功廟,對鄭氏父子經營臺灣的功績作了肯定,並稱鄭氏收復臺灣是為國為民盡職的舉動,自己對鄭成功毫無怨仇。
施琅平定臺灣的消息傳到京城,正是中秋普天團圓之日。
得知臺灣的反清復明勢力被肅清,康熙皇帝喜出望外,對施琅的功績大加褒賞,封他為「靖海侯」,世襲罔替。
同時,康熙排除異議,決定在臺灣設府縣隸屬於福建省管理,屯兵戍守。
令施琅統領福建水師,鎮守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門。
施琅駐守臺灣,盡職盡責,於1696年逝於任上。
有史學者評價,清政府實現了臺灣與大陸的統一,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前線軍事指揮官、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也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