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2020-12-06 浪淘古今事

清朝康熙皇帝即位以後,三藩就開始作亂,一直從1673年持續了8年時間,最終在1681年被平定下來,在三藩作亂的時候,盤踞在海外的臺灣一直聽從吳三桂的號令,派出水師多次的騷擾我國沿海境內。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在平定了三藩以後,清朝就開始著手對付海外的鄭氏勢力。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人的手中奪回了臺灣及澎湖列島,雖然目的是為了抵抗大清,但從民族統一的大業來說,是從列強當中收回了屬於我國的領土,鄭成功的功績是絕對不能被抹殺的。

在康熙平定三藩的同年,臺灣的統治者鄭經病逝,他10歲的兒子鄭克爽繼承了王位,這麼一個年幼的孩子登基以後,在臺灣又有什麼威望和號召力呢?於是康熙安撫了施琅以後,任命他為水師的提督,開始進行收復臺灣的工作,在1682年施琅第一次出徵,但途中遭遇大風,只好無功而返。

1683年施琅再次出發,集結了三萬水師的兵力,和三百多艘戰船,目標只有一個攻擊澎湖列島,這一站打的非常激烈,而水師戰船上的紅衣大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臺軍依靠有利的地形進行防守,但水師的運氣不錯,剛好遇到海上掛起了南風,因此一鼓作氣拿下了澎湖列島。

在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清朝政府又對臺灣的鄭氏實行了恩威並施,如果你不投降,我在澎湖的水師,水師可以進攻臺灣,而臺灣的鄭氏此時也沒有多餘的兵力抵抗,於是在清政府的政策下,只好乖乖的投降。

施琅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久收復了臺灣和澎湖群島,這主要是因為施琅熟悉海戰,知道何時有過進攻,何時需休整,而康熙皇帝慧眼識英才重用施琅,才會讓收復臺灣變得如此的順利。

總結:臺灣自古以來都是我國的領土,是不可被分裂的,在清朝就已經是我國的國土,如今收復臺灣只是時間問題,是強大的國家不想讓百姓受到戰火的牽連,才會一忍再忍,一退再退,但在遇到領域問題的時候,我國是絕對不會放棄的,哪怕是付出血的代價也要統一自己國家。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澎湖被施琅攻下後,鄭克爽就直接投降了?
    三藩之亂時,盤踞我國臺灣的鄭經勢力也聽從吳三桂的號令,派出水師進攻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佔據漳州、泉州、潮州、惠州等地。對清朝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因此三藩之亂平定以後,清廷就準備收拾鄭氏勢力。
  • 清廷攻下澎湖,為何鄭克爽不拼死抵抗?
    但首先鄭克爽怕死是主要因素。其次臺灣的家業鄭克爽只是繼承者,並非開拓者,心理難關容易跨過,畢竟崽賣爺田不心疼。再次,鄭克爽作為臺灣後繼之主,前王留下的一波權臣他未必控制的住,未必會和他共同進退使他心理產生安全感,關於這點,大家可以參考職場空降幹部,不是跟隨自己打天下的人,不會讓自己絕對心安。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主要成就是率軍攻克臺灣,結束海峽兩岸對立局面。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施琅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領水兵2萬餘人,大型戰船300餘艘,中小戰船230餘艘,從今福建東山揚帆起程,鋒芒直指臺灣的戰略前哨澎湖列島
  • 1683年的施琅:欲收臺灣,先定澎湖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由臺灣海峽東南部64個島嶼組成,主要島嶼有澎湖本島、漁翁島和白沙島,面積約為96.6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76.1%。澎湖列島居臺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
  • 臺灣這個群島,「殺機暗藏」|島嶼|澎湖列島|臺灣_旅遊|臺當局
    臺當局在澎湖布置重兵,可謂「殺機暗藏」。臺軍方智庫——防務安全研究院曾表示,臺軍目前在澎湖駐紮的軍隊是所有外島中戰力最強的,澎湖在軍事戰略地位上的關鍵性早已超越金門、馬祖,不僅是臺軍外島防禦戰略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更是保衛臺灣本島至關重要一道屏障。
  • 施琅被鄭成功逼得走投無路,卻得到康熙重用,最終收復臺灣報仇
    施琅一直都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手下的一員猛將,順治三年鄭芝龍投降滿清,然後施琅跟者投降。但心裡依然是存著反清復明的念頭,所以沒過多久就加入了鄭成功的隊伍,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鄭成功一直熱衷於反清復明,施琅就一直跟著他幹。曾經協助鄭成功在東南沿海一帶招兵買馬,一起打敗鄭聯,並收編其部隊。
  • 歷史上的寶島臺灣
    等基本了解了琉球國實力以後,好巧不巧這時候日本來了個使者,他對隋煬帝說道:「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什麼意思呢?就是告訴隋煬帝琉球這個地方,對中國可是有著長久利益的寶地,隋煬帝本來就有征服琉球的意向,再聽使者這麼一說,那還等什麼?直接跟琉球攤牌了。
  • 《鹿鼎記》中的反派人物~鄭克爽~傀儡延平郡王+窩囊死的海澄公
    看過《鹿鼎記》的讀者都知道阿珂的初戀情人是鄭克爽,表面上是一個玉樹臨風的貴公子,在情敵韋小寶的作弄下,逐漸暴露出自私、無恥、狠毒的本性。鄭克爽其實歷史上確有其人, 真名叫鄭克塽,字實弘,號晦堂,鄭成功之孫、鄭經次子,嶽父是重臣馮錫範。
  • 臺灣島到底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能夠對抗清朝兩代皇帝?
    公元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收復了被鄭氏家族佔據了20多年的臺灣島。如果從清朝入關開始計算,鄭氏家族對抗了清朝將近40年。其中依靠臺灣島與清朝對抗了20多年,那麼,鄭氏家族到底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能夠對抗強大的清朝呢。
  • 大清收復臺灣始末:鄭成功殺施琅全家,施琅終於報了仇
    文/徐永超1662年,愛新覺羅·玄燁成為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二個皇帝。同年,鄭成功病逝,鄭氏集團內部發生權力鬥爭。清廷的輔政大臣們商議了一番,決定派使者去廈門,說服鄭氏歸順。臺灣問題最終能和平解決嗎?施琅趁機上奏,建議出兵廈門。施琅也曾是鄭氏部將。鄭成功進軍臺灣時,金廈這塊後方基地,一直由施琅鎮守。鄭成功攻下臺灣後,認為金廈過小,距離大陸太近,易受清軍攻擊,不如放棄此地,撤至臺灣。施琅則認為,金廈是反擊大陸的跳板,堅決反對放棄。鄭成功認為施琅想自立門戶,不但殺了他的全家老小,還派人赴金廈準備捕殺施琅。
  • 臺灣當局在這個群島布置重兵,單單這個機場便可容納100架戰鬥機
    自清代開始,「澎湖漁火」即為臺灣「八景」之一,澎湖天后宮、西嶼炮臺、西嶼東谷均為臺灣一級古蹟。其他景點還有觀音亭、順承門、孔廟、施公祠等。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澎湖天后宮,是臺灣省最古老的廟宇,殿內供奉媽祖神像,是當地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此外,連接白沙島和漁翁島的澎湖跨海大橋,也是澎湖知名景觀,這座長2160米的大橋,猶如一道長虹,凌空飛越。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三百三十多年前,大將軍施琅收復臺灣究竟用了多少兵力和戰船?
    在親信大臣李光第等人的大力推薦下,已經被置於京城閒賦13年的施琅,再次被康熙帝啟用,任為福建水師提督,並加太子少保銜,命其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武力進取澎湖、臺灣,實現國家四海歸一
  • 施琅對鄭氏仇深似海,為何攻下臺灣卻以德報怨,不殺鄭氏一男!
    白紙黑字,能說施琅奏請平臺毫無復仇之意?令人驚詫的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下澎湖時,有人向他進言:「鄭氏有仇於公,今敗殘之餘,譬猶釜魚籠鳥,何不急撲滅以雪前恨?」施琅卻道:「吾為國為民耳,豈沾沾私怨為?若能含璧來歸,當力疏奏赦其罪,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他的回答,使他的部將頗感意外,其識見之高,襟懷之大,非15年前之施琅可比也。
  • 中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的全景地圖清代《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
    《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描繪了清代光緒8年(1882 年)以後繪製的臺灣島和澎湖列島全景彩色地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現臧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以下為部分截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這幅地圖由福建地方長官李聯琨設計和繪製,作為給該省總督行政管理參考的備忘錄。
  • 也不看看我們四次收復臺灣的歷史
    關乎中國國運與中華民族命運的臺灣問題,終會有解決之時。今天,島叔帶你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四次收復臺灣的故事,殷鑑不遠,願統一可期。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鄭經去世,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自相殘殺,最後由大將劉國軒、馮錫範操縱,擁立鄭克爽繼任王位。 此時的大陸,康熙帝已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國力大增。收復臺灣、全國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據此,康熙決定以武力統一臺灣,遴選精於海戰的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打造戰船,操練水師,做戰前準備。
  • 施琅在平海的史跡
    康熙二十年,康熙決意進兵臺灣,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負責專徵臺灣。施琅治軍嚴整,「深知水性」和「海中風候」。上任伊始,決定以平海為基地,調各地水師到平海集結,備戰訓練官兵,待機進軍。
  • 為什麼臺灣人對施琅評價是大漢奸,而大陸人則有不同的看法
    施琅(1621—1696年),字尊候,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福建泉州晉江龍湖鎮衙口人。提起施琅,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些人覺得他是個大英雄,也有些人覺得他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大漢奸。那麼,施琅為什麼給人們這樣的印象呢?首先在臺灣人眼中,施琅就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
  • 中國臺灣——澎湖列島
    位於中國臺灣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澎湖列島居臺灣海峽的中樞,扼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歷史澎湖古名「島夷」、「方壺」、「西瀛」、「亶州」、「平湖」。最早在四千五百年前即有人居,當時可能是前往澎湖一帶從事漁撈活動的短期居民。九到十世紀時(約在唐朝中期以後),開始有漢族人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