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按】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在歷史上它也有與大陸分離的時期,但就跟中國的歷史主流是統一一樣,臺灣每次在分離後,都會再次回歸祖國。歷史證明:不論有什麼樣的阻力,不論有什麼樣的勢力,中國統一的歷史潮流竟如此浩蕩,不可阻擋。
關乎中國國運與中華民族命運的臺灣問題,終會有解決之時。今天,島叔帶你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四次收復臺灣的故事,殷鑑不遠,願統一可期。
倭寇一直以臺灣為跳板,威脅明朝海防
第一回
據臺灣倭寇為亂
施火攻都司破賊
早在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時任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在澎湖派駐舟船水師,警戒臺灣、澎湖地區,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澎駐軍。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於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降旨,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府,臺、澎地區至此開始有地方行政機構,行使統治權。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備日本海寇侵襲東南諸省,下令實行海禁,但在軍事部署上只防海岸,不守海島,撤除了設在澎湖的巡檢司。由此導致倭寇乘虛而入,以臺灣、澎湖為中轉站,頻頻襲擾大明的沿海地區。
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底,大批倭寇在福建海面流動,燒殺搶劫,遭明軍水師圍殲,漏網的殘部逃回臺灣。鎮守浯嶼(今金門)的福建都司沈有容,決計趁此勝勢追窮寇,一舉將倭寇逐出臺灣。遂挑選敢死之士、高大樓船,渡海追擊。時恰值西北季風,大軍揚帆東海,經澎湖直達臺灣西南海岸。
在與倭寇的海戰中,明軍戰船先發制人,施放火箭,多艘敵船中箭起火,使倭寇立時亂了陣腳。沈有容揮動令旗,樓船趁勢順風順水橫衝直撞,勢不可擋。倭寇力不能支,急中生智,竟下令把搶掠來的財貨拋入水中,意在引明軍撈取,緩解追擊。但是倭寇畢竟太天真,由於沈有容治軍嚴整,其部下無一「見錢眼開」,繼續窮追猛打,全殲了海上之敵。
明軍隨後成功登陸,沈有容張榜安民的同時,繼續追剿陸上的殘敵。在深山堅持鬥爭的臺灣義軍與明軍此時緊密配合,合力殲滅倭寇的遊兵散勇。倭寇頭目見大勢已去,倉皇下海逃遁。
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國外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時為明朝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春節前夕。
鄭成功收復臺灣
第二回
「馬車夫」竊據寶島
鄭成功揚名中華
17世紀初,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殖民者,開始打起臺灣的主意。先是以經商互市為誘餌,於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得到福建地方官允許,在臺灣築城作為貿易場所。繼而通過利誘、威脅、武力恫嚇等手段,不斷蠶食擴張,最終將整個臺灣置於其殖民統治下。
在廈門堅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眼看滿清統一大陸已成定局,便將收復臺灣的大計付諸實施,以建立抗清根據地,並解救紅毛(時人對荷蘭人的稱呼)統治下的高山族等各族同胞。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率大小戰船200餘艘,軍士2萬5千人橫渡臺灣海峽。船隊抵達臺灣西部海港鹿耳門,適逢漲潮,鄭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陸,經激烈戰鬥,佔領了海邊陣地。
鄭成功採取先殲小股之敵、後殲大股之敵的戰略戰術,先將赤嵌等小城市拿下,又分派精兵勇將駐紮海岸,巡邏海上,嚴陣以待,以攔截從海上來的荷蘭援兵。繼而揮師熱蘭遮城。
熱蘭遮城(臺灣城)是當時島上的第一大城市,又是荷軍總督揆一的大本營,城垣高大堅固,配備有西洋大炮。鄭成功為避免過多傷亡,下令斬伐竹木,在臺灣城四周編樹柵欄,並挖掘深壕,將城中與外界隔絕,使敵不戰自亂,束手就擒。時間一天天過去,城裡缺糧少水,從南洋開來的紅毛援兵,也一次又一次被擊退。揆一狗急跳牆,曾幾度突圍,但每每損兵折將,不能越雷池一步。
揆一無奈,於是派人攜書,求見鄭成功進行和平談判。許以出10萬兩銀子犒勞鄭軍,要求解圍,並讓荷蘭人留在島上;以後各不相犯,並每年向鄭成功納銀1萬兩。
鄭成功嗤之以鼻,回絕道:「惟有還我臺灣,可放爾一條生路,不然,大軍攻城之日,便是爾等葬身之時。」延至康熙元年(公元l662年)1月,臺灣城中糧盡彈絕,紅毛軍或戰死,或餓死、病死,只剩十之二三的兵力。鄭成功審時度勢,發起總攻。
揆一為求活命,扯起白旗投降,並於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帶領殘兵敗將狼狽逃離臺灣。被荷蘭殖民者霸佔了38年的臺灣,復歸中國所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不朽功績,永垂青史。
除此以外,在世界史上,鄭成功獲得的熱蘭遮城堡之戰的勝利,也標誌著在東西半球的第一次正式海上對決中,東方取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勝利,同樣具有非凡的意義。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明末清初的兩岸雖然分屬兩個政權,但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中國」的認同。清廷從不認為臺灣是「外國」,而鄭成功也沒有「獨立為國」的打算,這為之後臺灣重歸中央管轄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後來當鄭氏政權開始有裂土為王的打算時,兩岸關係就必然發生根本性變化,清廷不得不加快統一的步伐。
康熙為慶賀收復臺灣,繪製了《欽定平定臺灣凱旋圖》
第三回
拒招撫鄭氏末路
遣水師兩岸一統
臺灣初歸,百廢待興,鄭成功晝夜籌謀復興大計,積勞成疾,於收復臺灣的當年病逝。他的兒子鄭經繼任延平郡王位,繼續治理臺灣,與大陸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禮。
康熙帝一心想統一臺灣,為避免同室操戈,提出條件:只要鄭經接受招撫,臺灣歸屬朝廷管轄,可給予相當權位,對所屬文武各官,也都量材錄用。鄭經不允,要求臺灣按朝鮮例,作為清朝的屬國來朝進貢。這實際上是使臺灣獨立為國,使中國一分為二,被康熙斷然拒絕。
談判破裂,戰事重開,雙方就這樣談談打打,一直處於敵對狀態。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鄭經去世,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自相殘殺,最後由大將劉國軒、馮錫範操縱,擁立鄭克爽繼任王位。
此時的大陸,康熙帝已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國力大增。收復臺灣、全國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據此,康熙決定以武力統一臺灣,遴選精於海戰的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打造戰船,操練水師,做戰前準備。
一應準備就緒,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軍跨海東徵。經7天激烈戰鬥,先將澎湖攻克,全殲鄭軍精銳。澎湖失守,主力喪盡,鄭克爽六神無主。最終採納劉國軒的建議,順應時勢,歸順清廷。於是派人向施琅請降。施琅立即奏請康熙帝定奪。
消息傳到北京,一些滿族大臣主張拒絕鄭氏請降,直搗臺灣,徹底殲滅之,以報往日之仇。康熙帝不以為然,告誡臣下云:「君子以德報怨,不可耿耿於舊仇。臺灣兵民同是炎黃子孫,既願臣服,何忍再以刀刃相加?」他降旨施琅,接受鄭氏請降,又重申了先前的承諾:如能誠心來歸,可將前罪盡行赦免,加恩安插,務令所得。
8月11日,清軍東進至臺灣鹿耳門。鄭克爽率文武百官,在岸邊迎接王師,向施琅繳上印璽、臺灣疆域圖、土地戶籍冊。
與大陸為敵22年的臺灣,終於統一,成為福建省的一個府。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正式設立臺灣省,使臺灣成為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最高地方行政區。
託庇神威,重歸祖國
第四回
五十載歲月輪迴
逐日寇光復神州
甲午之戰,清政府以敗績告終,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中一款,是割讓臺灣給日本。此後,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作為反法西斯的主力軍之一,與美、英、蘇並列為「四大國」。趁著這一有利形勢,國民政府將收回臺灣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宣戰布告》中向世界宣布:茲特對日宣戰,所有一切條約,有涉及中日關係者,一律廢止。
根據這一布告,《馬關條約》也在廢除之列,臺灣應該歸還中國。中國政府的這一原則立場,得到了各盟國的認同及支持。《波茨坦公告》、《開羅宣言》都曾載明:戰後,應由中國恢復對臺灣與澎湖列島的主權。
抗日戰爭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昭告中外:本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已答覆中美英蘇四國無條件投降,依照規定,臺灣全境及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本府即派行政及軍事各官吏前往治理。蔣介石隨之委派陸軍上將陳儀,為接受侵臺日軍投降主官,並任命其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
1945年10月上旬,中國的三個師、兩個飛行大隊、二十艘軍艦,陸續開赴臺灣參加接收。
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接受侵臺日軍投降儀式,於25日上午,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隆重舉行。
整個受降儀式只5分鐘許。短短5分鐘,結束了日本對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的霸佔。陳儀通過電臺宣布:「從今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皆於中國政府主權之下。本人特向我國同胞及全世界報告周知,臺灣現已光復!」
編輯/燕歌雅行
以下是廣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