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讀】想獨立?也不看看我們四次收復臺灣的歷史

2021-02-14 俠客島

【俠客島按】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在歷史上它也有與大陸分離的時期,但就跟中國的歷史主流是統一一樣,臺灣每次在分離後,都會再次回歸祖國。歷史證明:不論有什麼樣的阻力,不論有什麼樣的勢力,中國統一的歷史潮流竟如此浩蕩,不可阻擋。

 

關乎中國國運與中華民族命運的臺灣問題,終會有解決之時。今天,島叔帶你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四次收復臺灣的故事,殷鑑不遠,願統一可期。


倭寇一直以臺灣為跳板,威脅明朝海防

第一回

據臺灣倭寇為亂

施火攻都司破賊

 

早在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時任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在澎湖派駐舟船水師,警戒臺灣、澎湖地區,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澎駐軍。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於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降旨,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府,臺、澎地區至此開始有地方行政機構,行使統治權。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備日本海寇侵襲東南諸省,下令實行海禁,但在軍事部署上只防海岸,不守海島,撤除了設在澎湖的巡檢司。由此導致倭寇乘虛而入,以臺灣、澎湖為中轉站,頻頻襲擾大明的沿海地區。

 

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底,大批倭寇在福建海面流動,燒殺搶劫,遭明軍水師圍殲,漏網的殘部逃回臺灣。鎮守浯嶼(今金門)的福建都司沈有容,決計趁此勝勢追窮寇,一舉將倭寇逐出臺灣。遂挑選敢死之士、高大樓船,渡海追擊。時恰值西北季風,大軍揚帆東海,經澎湖直達臺灣西南海岸。

 

在與倭寇的海戰中,明軍戰船先發制人,施放火箭,多艘敵船中箭起火,使倭寇立時亂了陣腳。沈有容揮動令旗,樓船趁勢順風順水橫衝直撞,勢不可擋。倭寇力不能支,急中生智,竟下令把搶掠來的財貨拋入水中,意在引明軍撈取,緩解追擊。但是倭寇畢竟太天真,由於沈有容治軍嚴整,其部下無一「見錢眼開」,繼續窮追猛打,全殲了海上之敵。

 

明軍隨後成功登陸,沈有容張榜安民的同時,繼續追剿陸上的殘敵。在深山堅持鬥爭的臺灣義軍與明軍此時緊密配合,合力殲滅倭寇的遊兵散勇。倭寇頭目見大勢已去,倉皇下海逃遁。

 

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國外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時為明朝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春節前夕。


鄭成功收復臺灣

 

第二回

「馬車夫」竊據寶島

鄭成功揚名中華

 

17世紀初,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殖民者,開始打起臺灣的主意。先是以經商互市為誘餌,於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得到福建地方官允許,在臺灣築城作為貿易場所。繼而通過利誘、威脅、武力恫嚇等手段,不斷蠶食擴張,最終將整個臺灣置於其殖民統治下。

 

在廈門堅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眼看滿清統一大陸已成定局,便將收復臺灣的大計付諸實施,以建立抗清根據地,並解救紅毛(時人對荷蘭人的稱呼)統治下的高山族等各族同胞。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率大小戰船200餘艘,軍士2萬5千人橫渡臺灣海峽。船隊抵達臺灣西部海港鹿耳門,適逢漲潮,鄭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陸,經激烈戰鬥,佔領了海邊陣地。

 

鄭成功採取先殲小股之敵、後殲大股之敵的戰略戰術,先將赤嵌等小城市拿下,又分派精兵勇將駐紮海岸,巡邏海上,嚴陣以待,以攔截從海上來的荷蘭援兵。繼而揮師熱蘭遮城。

 

熱蘭遮城(臺灣城)是當時島上的第一大城市,又是荷軍總督揆一的大本營,城垣高大堅固,配備有西洋大炮。鄭成功為避免過多傷亡,下令斬伐竹木,在臺灣城四周編樹柵欄,並挖掘深壕,將城中與外界隔絕,使敵不戰自亂,束手就擒。時間一天天過去,城裡缺糧少水,從南洋開來的紅毛援兵,也一次又一次被擊退。揆一狗急跳牆,曾幾度突圍,但每每損兵折將,不能越雷池一步。

 

揆一無奈,於是派人攜書,求見鄭成功進行和平談判。許以出10萬兩銀子犒勞鄭軍,要求解圍,並讓荷蘭人留在島上;以後各不相犯,並每年向鄭成功納銀1萬兩。

 

鄭成功嗤之以鼻,回絕道:「惟有還我臺灣,可放爾一條生路,不然,大軍攻城之日,便是爾等葬身之時。」延至康熙元年(公元l662年)1月,臺灣城中糧盡彈絕,紅毛軍或戰死,或餓死、病死,只剩十之二三的兵力。鄭成功審時度勢,發起總攻。

 

揆一為求活命,扯起白旗投降,並於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帶領殘兵敗將狼狽逃離臺灣。被荷蘭殖民者霸佔了38年的臺灣,復歸中國所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不朽功績,永垂青史。

除此以外,在世界史上,鄭成功獲得的熱蘭遮城堡之戰的勝利,也標誌著在東西半球的第一次正式海上對決中,東方取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勝利,同樣具有非凡的意義。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明末清初的兩岸雖然分屬兩個政權,但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中國」的認同。清廷從不認為臺灣是「外國」,而鄭成功也沒有「獨立為國」的打算,這為之後臺灣重歸中央管轄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後來當鄭氏政權開始有裂土為王的打算時,兩岸關係就必然發生根本性變化,清廷不得不加快統一的步伐。


康熙為慶賀收復臺灣,繪製了《欽定平定臺灣凱旋圖》

 

第三回

拒招撫鄭氏末路

遣水師兩岸一統

 

臺灣初歸,百廢待興,鄭成功晝夜籌謀復興大計,積勞成疾,於收復臺灣的當年病逝。他的兒子鄭經繼任延平郡王位,繼續治理臺灣,與大陸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禮。

 

康熙帝一心想統一臺灣,為避免同室操戈,提出條件:只要鄭經接受招撫,臺灣歸屬朝廷管轄,可給予相當權位,對所屬文武各官,也都量材錄用。鄭經不允,要求臺灣按朝鮮例,作為清朝的屬國來朝進貢。這實際上是使臺灣獨立為國,使中國一分為二,被康熙斷然拒絕。

 

談判破裂,戰事重開,雙方就這樣談談打打,一直處於敵對狀態。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鄭經去世,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自相殘殺,最後由大將劉國軒、馮錫範操縱,擁立鄭克爽繼任王位。

 

此時的大陸,康熙帝已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國力大增。收復臺灣、全國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據此,康熙決定以武力統一臺灣,遴選精於海戰的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打造戰船,操練水師,做戰前準備。

 

一應準備就緒,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軍跨海東徵。經7天激烈戰鬥,先將澎湖攻克,全殲鄭軍精銳。澎湖失守,主力喪盡,鄭克爽六神無主。最終採納劉國軒的建議,順應時勢,歸順清廷。於是派人向施琅請降。施琅立即奏請康熙帝定奪。

 

消息傳到北京,一些滿族大臣主張拒絕鄭氏請降,直搗臺灣,徹底殲滅之,以報往日之仇。康熙帝不以為然,告誡臣下云:「君子以德報怨,不可耿耿於舊仇。臺灣兵民同是炎黃子孫,既願臣服,何忍再以刀刃相加?」他降旨施琅,接受鄭氏請降,又重申了先前的承諾:如能誠心來歸,可將前罪盡行赦免,加恩安插,務令所得。

 

8月11日,清軍東進至臺灣鹿耳門。鄭克爽率文武百官,在岸邊迎接王師,向施琅繳上印璽、臺灣疆域圖、土地戶籍冊。

 

與大陸為敵22年的臺灣,終於統一,成為福建省的一個府。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正式設立臺灣省,使臺灣成為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最高地方行政區。


託庇神威,重歸祖國

 

第四回

五十載歲月輪迴

逐日寇光復神州

 

甲午之戰,清政府以敗績告終,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中一款,是割讓臺灣給日本。此後,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作為反法西斯的主力軍之一,與美、英、蘇並列為「四大國」。趁著這一有利形勢,國民政府將收回臺灣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宣戰布告》中向世界宣布:茲特對日宣戰,所有一切條約,有涉及中日關係者,一律廢止。

 

根據這一布告,《馬關條約》也在廢除之列,臺灣應該歸還中國。中國政府的這一原則立場,得到了各盟國的認同及支持。《波茨坦公告》、《開羅宣言》都曾載明:戰後,應由中國恢復對臺灣與澎湖列島的主權。

 

抗日戰爭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昭告中外:本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已答覆中美英蘇四國無條件投降,依照規定,臺灣全境及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本府即派行政及軍事各官吏前往治理。蔣介石隨之委派陸軍上將陳儀,為接受侵臺日軍投降主官,並任命其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

 

1945年10月上旬,中國的三個師、兩個飛行大隊、二十艘軍艦,陸續開赴臺灣參加接收。

 

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接受侵臺日軍投降儀式,於25日上午,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隆重舉行。

 

整個受降儀式只5分鐘許。短短5分鐘,結束了日本對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的霸佔。陳儀通過電臺宣布:「從今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皆於中國政府主權之下。本人特向我國同胞及全世界報告周知,臺灣現已光復!


編輯/燕歌雅行 


以下是廣告時間——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四次收復臺灣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為保衛祖國這個美麗的寶島,歷史上中國政府曾四次收復臺灣。 明朝初年,朝廷下令實行海禁,在軍事部署上只防海岸,不守海島,撤除了澎湖巡檢司,由此導致倭寇乘虛而入,侵略臺灣,並以臺、澎為中轉站,頻頻襲擾我東南沿海城鄉。
  • 歷史上,五次收復臺灣的始末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中國有著不可分割的主權,任何人都不能有分裂祖國統一的想法。而現在有一些心懷不軌的國家和勢力卻想方設法地分裂我們和臺灣同胞,有的人更是公開發表分裂言論,這完全就是「漢奸」行為。古有鄭成功率2萬大軍收復臺灣,才有了臺灣17世紀的發展,而今我們絕對不能忘本。
  • 歷史上收復過幾次臺灣,現在我們距離收復臺灣還有多遠?
    臺灣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自三國時期吳國曾派軍東渡臺灣海峽並帶回了臺灣的上千人口「公元230年,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後來大陸與臺灣來往密切,漢族人口定居臺灣的越來越多,直至南宋時期,正式將臺灣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並開始派兵駐守。
  • 歷史逼迫中國儘早收復臺灣
    如果說人類文明依賴於地球地理的狀態實在是「不民主」的話,那麼這種「不民主」就是來源於科學的發現和發明,是它們創造了這種極度依賴於地球地理的文明。但從科學本身的發展史上來看,又有其必然性。我們當前的文明,正由於對地下資源的極度依賴性,已經無可挽回的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必將象石器時代的消亡一樣,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 歷史上的今天|收復臺灣!
    文/許欣  圖片來源/網絡來自/貴州衛視歷史上的今天1662年2月1日這一天,鄭成功率領軍隊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從而結束了荷蘭殖民者對臺灣長達38年的殘暴統治。那鄭成功是如何把這些堅船利炮的荷蘭殖民者趕出臺灣的呢?
  • 中國收復臺灣始末
    1914年,蔣介石受命赴東北策動討袁軍事,孫中山對他說,日本人如果不將東北和臺灣交還我們,並保護朝鮮(專題,圖庫)的獨立,我們國民革命運動是不能停止的>)的失地我們要收復,而且臺灣、琉球這些地方都是我們的舊有領土,一尺一寸都要由我們手裡收回。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3、第三次戰役(南宋時期) 南宋時期公元1171年,南宋王命泉州(今福建)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房200餘間,並且派數千將士常駐。次年派水軍萬餘眾徵伐臺灣本島,在擊退土人抵抗後在本島駐軍下來,為解決駐軍的給養問題,實行屯墾制度,並委派朝官開牙建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駐軍。
  • 想獨立,得等中國收復臺灣後再說
    現場有大量裝有材料的翻鬥車等,靜坐抗議的反對派人士被衝繩縣警方防暴隊員強制驅散的同時,高呼「邊野古無論是大海還是陸地都不允許建造新基地」等抗議口號。報導稱,當地一名50歲女性居民高喊道:「我們在這裡靜坐以拖延材料搬入基地內,從而阻止搬遷,我們絕對不會放棄。」此外,當天還有衝繩縣外人士前來參加集會。
  • 島內有人稱大陸不但不會收復臺灣還會容忍臺灣「獨立」,國臺辦駁斥
    以下為問答實錄:問:近日島內有人士稱,大陸為了民族復興,不但不會收復臺灣,還會容忍臺灣「獨立」或「準獨立」。陸委會聲稱,大陸應放下單邊政治前提,摒棄威嚇、打壓,與臺共同推動兩岸關係新局面。對此有何評論?答: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臺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臺灣同胞福祉繫於民族復興。
  • 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
    當荷蘭元帥聽說,有一支由四百艘戰艦組成的船隊正洶洶殺來時,可想而知他的面部表情有多僵硬。因為,當時正處於清朝立國之初,所以,鄭成功的地位在現在看來頗為「尷尬」。他究竟算是前朝遺臣還是清朝的反賊呢?所以,想要搞清鄭成功的立場,就要剖析他收復臺灣的初衷。
  • 有人稱大陸不但不會收復臺灣還會容忍臺灣「獨立」?國臺辦回應
    以下為問答實錄:馬曉光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問:近日島內有人士稱,大陸為了民族復興,不但不會收復臺灣,還會容忍臺灣「獨立」或「準獨立」。陸委會聲稱,大陸應放下單邊政治前提,摒棄威嚇、打壓,與臺共同推動兩岸關係新局面。對此有何評論?答: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 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上的今天  ——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意義:  此戰,是我國海戰史上規模大、距離遠的一次成功的登陸作戰,主要表現是:一、鄭成功準備充分。詳細偵察掌握臺灣地形和敵軍布防以及天候、潮汐、航道等情況,在人力、物力上進行了長期的較為充分的登陸作戰準備,反覆商討作戰計劃,做到行動統一,計劃周密。二、戰機適時。
  • 臺灣歷史系列動畫片丨圓圓尋親歷險記二:收復臺灣
    臺灣歷史系列動畫片丨圓圓尋親歷險記二:收復臺灣 2020-12-30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宋朝錯失四次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是宋朝時期所有漢人心中的痛,一直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能人異士,民間也多為之莞爾,可以說誰要是收復了燕雲十六州誰就是當時的民族英雄。其實宋朝有四次絕佳的機會收復燕雲十六州,但都一一錯過,沒錯就是錯過了。
  • 一份三百字布告,為收復臺灣提供了關鍵依據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中華民國政府緊跟美國對日宣戰步伐,於1941年12月9日,正式發布文告,向日宣戰。但很多人不知道,就是短短三百餘字布告,為收復臺灣提供了關鍵依據。這份布告史稱《中國對日宣戰布告》,其全文如下:
  • 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正如他後來發兵收復臺灣時,一再對荷蘭殖民者指出的那樣:「當中國人不需要它(指臺灣)時,可以允許荷蘭人暫時借居;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荷蘭客人,自應把它物歸原主。」 1656年6月,鄭成功在廈門頒布公告,宣布將於100天後斷絕與臺灣貿易,想借經濟封鎖逼荷蘭人就範。
  • 中華書局出版褚靜濤著《國民政府收復臺灣研究》
    《國民政府收復臺灣研究》一書。全書55萬字,披露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這是第一部深入研究臺灣被日本侵佔後,全中國人民奮力收復臺灣的學術著作。 該書探尋臺灣回歸祖國的進程,再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抗日戰爭爆發後,當時中國的合法代表國民政府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對日宣戰,組織臺籍志士,成立臺灣革命同盟會和國民黨直屬臺灣黨部,發起抗日復臺運動;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開羅宣言》,為中國收復臺灣奠定了國際法的依據;國民政府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就收復臺灣進行了艱苦的準備;中國共產黨堅決支持收復臺灣;全國各黨派、各階層為收復臺灣獻計獻策
  • 歷史上第一個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他曾駐紮石湖寨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臺灣的情景。特別是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並設立一府(承天府)二縣(天興縣、萬年縣),在臺灣本島建立了中國人行使主權的政權機構,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歷史意義。而早在明代萬曆三十年(1602),石湖寨欽依把總沈有容就曾率軍進入臺灣島,殲滅倭寇,收復臺灣,意義同樣極其重大。
  • 鄭成功何時籌劃收復臺灣的?在其收復臺灣時還遇到了那些困難
    根據荷蘭的官私記載,鄭成功企圖收復臺灣有三個時期:一是1646年清兵大舉人閩之後,鄭成功當初不僅在大陸無立足之地,在海上也 還沒有根據地,情報所謂中國逃亡者不願投降清兵,而想回到臺灣設立根據地,自指 鄭成功集結的鄭芝龍舊部。
  • 此國是歐洲強國,想幫助中國收復臺灣,為何會遭到中國人的拒絕?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清荷聯軍的歷史,明末清初的時候,與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交往最為頻繁的歐洲國家,其實是荷蘭。日本人在江戶時代把西方的科學、技術與文化稱之為「蘭學」,就是因為當時的日本與荷蘭的交往十分的密切,歐洲的科學、技術與文化都是經過荷蘭而傳入到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