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2020-12-15 騰訊網

我們今天收復臺灣的故事,要從一個當時很吃得開、如今被遺忘的人物講起。

何斌,又名何廷斌,福建南安人,1650年代臺灣地區最著名的富商。他靠做外貿起家,生意遍及日本、印尼、越南等地。

不僅如此,何斌還是臺灣最大的稅收承包商

那時候,荷蘭已經佔據臺灣。早在1624年,荷蘭人就侵佔了臺灣南部,建立起兩個侵略據點——熱蘭遮城(臺灣城)普羅文查城(赤嵌城)。到1642年,荷蘭人驅逐了佔據臺灣北部的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全島。

17世紀是荷蘭的巔峰時期,依靠荷蘭東印度公司,一個手握軍權的殖民與貿易機構,橫行東南亞。

荷蘭人對臺灣進行打包管理,將各種稅收細化分包給當地商人。何斌名下承攬了人頭稅、稻米稅、烏魚稅等多個重要稅種,再加上他長期為荷蘭殖民者做通事(翻譯),與荷蘭的關係顯得很密切。

然而,荷蘭人後來驚詫地發現:不僅他們在臺灣徵稅,鄭氏海商集團也委託人在島上向中國人收稅,從鄭芝龍時代就開始了。

不排除何斌擔任了雙面承包商的角色。他一面為荷蘭殖民者收稅,另一面為鄭成功收稅。

因為何斌跟鄭氏海商集團關係向來良好。他早年正是追隨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才來到臺灣的。生意做大後,他在臺灣的大陸移民中擔任長老職務,地位顯赫。

徵稅權意味著主權,誰有權在這個地方徵稅,就表示這個地方屬於誰。

荷蘭人當然不願放棄霸權,於是扣留了鄭成功的徵稅船,還給鄭成功寫信抗議,要求鄭成功退還荷蘭統治臺灣以來,鄭氏父子從島上「偷走的錢」。

鄭成功對此予以強硬回擊,說他向漁民收稅是自古以來的慣例,荷蘭人無權過問。他同時警告荷蘭人,如果繼續扣留船隻,他將打一場貿易戰,禁止屬下的船隻、商人跟荷蘭人通商。

最後荷蘭人慫了,只得讓步。

鄭成功(1624—1662)

作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兩股海上商業勢力,鄭氏海商集團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一直存在微妙的關係,既合作,又競爭。

這中間既牽涉商業利益,還關係複雜的主權之爭

1655年7月,鄭成功給荷蘭殖民者發去一通公告,要求荷方在臺灣進行張貼並執行。公告內容是,由於前一年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者迫害中國海商,鄭成功決定禁止中國商人與馬尼拉之間的貿易。

按說這是針對西班牙殖民者發出的貿易禁令,不傷及荷蘭人的利益。但荷蘭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商業影響,而是政治影響——如果他們遵照鄭成功的要求張貼公告,即代表他們承認了鄭成功對臺灣享有主權。所以他們決定將鄭成功的公告藏起來,不予張貼。

而在鄭成功看來,臺灣一直都是中國的領土,這一點無可爭議。正如他後來發兵收復臺灣時,一再對荷蘭殖民者指出的那樣:「當中國人不需要它(指臺灣)時,可以允許荷蘭人暫時借居;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荷蘭客人,自應把它物歸原主。」

1656年6月,鄭成功在廈門頒布公告,宣布將於100天後斷絕與臺灣貿易,想借經濟封鎖逼荷蘭人就範。他這次直接派人到臺灣宣讀這份貿易禁令,就跟臺灣一直是他統治下的地區一樣。

荷蘭人認為,鄭成功的舉動挑戰了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權威,因此十分惱怒。

不過,隨著鄭成功的貿易禁令生效,兩岸貿易額銳減,荷蘭人先頂不順了。他們心急火燎地要求重開兩岸貿易,於是決定派遣使者前往廈門拜見鄭成功,希望國姓爺有話好好說。

使者是誰?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何斌。荷蘭人能物色出來的、在兩邊都說得上話的人,非何斌莫屬。

澎湖列島(攝圖網授權)

鄭成功與荷蘭人雙方談判的條件和要求是什麼,全憑何斌口頭帶話。

何斌雖是臺灣數得上號的巨富,但在兩岸貿易戰期間,損失慘重,瀕臨破產。他的財富積累模式,很像如今的地產富豪:生意做得越大,舉債就越多;舉債越多,生意就做得越大。如此循環。所以人們說他是臺灣的「首富」,也是臺灣的「首負」。

一旦業務衰落,資金鍊斷裂,分分鐘摔得很慘。

這種情況下,何斌甚至比荷蘭人更渴望重開兩岸貿易。為此,他利用使者身份,兩頭騙,走鋼絲。

三個月後,1657年6月,何斌回到臺灣,給荷蘭人帶去了鄭成功同意恢復兩岸貿易的好消息。

荷蘭人也高興,但直覺認為鄭成功這麼難搞,開出的條件一定很苛刻。誰知道何斌說,鄭成功的條件也沒什麼,就是希望荷蘭人善待中國海商在東南亞以及臺灣的船隻。

就這個不痛不癢的要求?荷蘭人竟然不懷疑何斌從中欺瞞,爽快地答應了,並讓何斌轉告鄭成功。

事實上,何斌跟鄭成功這邊說的是,荷蘭人願意稱臣納貢,並不再幹涉鄭成功在臺灣的徵稅權,請求國姓爺恢復兩岸通商。

鄭成功一聽也高興,準了。同時還擬定了臺灣的徵稅方案,何斌順手以每年1.8萬兩白銀的價格,從鄭成功手裡承包了徵稅權。

兩岸重開貿易,皆大歡喜。

自詡精明過人的何斌,此後在荷蘭人眼皮底下,偷偷以鄭成功代表的身份,開始大規模的徵稅活動。

有時候想想,這些西方殖民者也真夠蠢的,就這樣愣是讓何斌替鄭成功徵了一年半的稅,都沒發現。直到1659年2月,何斌被人公開告發,這才漏了底。

荷蘭人逮捕了何斌,決議撤銷他的一切職務。

連帶的不利影響是,何斌作為巨商的信用一夜崩潰,他的商業帝國遭遇毀滅性打擊。新老債主群起逼債,導致他完全破產,在臺灣無法立足。

逃回大陸,投奔鄭成功,成了何斌唯一的出路。

廈門鼓浪嶼鄭成功塑像(攝圖網授權)

何斌再次見到鄭成功時,鄭成功正從北伐前線潰敗退回廈門,心情鬱悶。

現在我們認識中的鄭成功,首先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但鄭成功本人以及當時清朝政權給他的身份定位,則是一個堅定的反清復明主義者

1644年,風雲激蕩。大明亡於李自成,最後摘桃子的卻是關外的清軍。第二年,清軍南下,短命的南明弘光政權瞬間灰飛煙滅。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叔父鄭鴻逵於是在福建擁立唐王朱聿鍵,建立隆武政權。這個朱聿鍵是朱元璋第23子的八世孫,看著離皇位挺遙遠,但那個特殊年代,只要是朱家的血脈,就有可能被供著,為反清復明站臺。

實權,則掌握在鄭芝龍手裡。

1646年,清軍進攻福建,鄭芝龍戰敗投降。他那22歲的長子鄭成功反對父親降清無效,遂與父親決裂,拉起一支隊伍,繼續反清復明的事業。

鄭成功的個性比父親強悍很多。他原名鄭森,又名福松,字大木。此前,他謁見朱聿鍵,朱聿鍵問他救國之策,他回答道,只要像嶽飛說的那樣,文臣不愛財,武官不怕死,就會天下太平。朱聿鍵聞言甚喜,認為他是個奇才,恨自己沒有女兒可以許配給他,只好給他賜姓朱、改名成功,以示尊寵。這就是「國姓爺」的由來。

1650年,鄭成功奪取了廈門,從此廈(門)、金(門)兩島成了他的抗清基地。兵力最盛時,屬下有陸軍72鎮,水師20鎮,士兵近20萬人,擁有各種大小船隻5000餘艘。養兵糧餉則由覆蓋南海貿易網絡的鄭氏海商集團供給。

說到底,這是一個軍、政、商一體化的權力體系。

到1657年,解決完與荷蘭殖民者的貿易問題之後,鄭成功決心開拓抗清的新局面。當何斌替他在臺灣徵稅的時候,他至少三次率領水陸大軍北上,希望攻下明朝故都南京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在1659年的夏天。鄭成功聯合在江浙島嶼上堅持抗清的張煌言等人,一舉攻下了崇明、瓜洲、鎮江,進抵長江,直搗南京。

來自當時在華傳教士的報告稱,「當這個噩耗傳至北京,順治帝完全失去了他鎮靜的態度,而頗欲作逃回滿洲之思想」。這個記載明顯語涉誇張,但足以看出鄭成功此次北伐對清廷的打擊之大。

可惜,最後因為戰略指揮失誤、驕傲自滿等多種原因,導致南京久圍不下,清軍大部援兵趕到,鄭軍慘敗於南京城下,被迫退回廈門。元氣已經大傷。

不久,北京傳來密報,清軍準備進攻鄭成功的大本營,意圖一舉殲滅。頂著巨大的壓力,鄭軍內部士氣低落,人心渙散。

恰在此時,鬱悶難當的鄭成功,見到了破產來投的何斌。

鄭成功抗清與復臺地圖

何斌不會空手而來,準確地說,他是有備而來。

史書沒有記載鄭、何這次見面的情景。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何斌從臺灣回到大陸後,向鄭成功進獻了珍貴的臺灣地圖赤嵌城木製模型

他遊說鄭成功說,臺灣「田園萬頃,沃野千裡,餉稅數十萬」,而且城中的荷蘭殖民者「不上千人」,攻之唾手可得。

何斌的獻圖、獻計,正合鄭成功之意。前面我們講了,鄭成功一直視臺灣為中國領土,更準確地說,視臺灣為父親鄭芝龍留給他的土地,早就想收回來。眼下逼得他必須早做收復臺灣決定的形勢,則源於清軍在福建的反撲。

1660年的金(門)廈(門)保衛戰中,鄭成功雖然取得勝利,迫使清軍統帥達素自殺,但他清楚地認識到,必須趕緊找到一塊新的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而且,面對軍中人心浮動,他也需要一條新的出路,來收拾和凝聚軍心。

主客觀因素疊加,推動了鄭成功開始落實收復臺灣的計劃。

然而,當鄭成功在軍事會議上拋出這一計劃時,卻遭到了軍中一大批文臣武將的激烈反對。去過臺灣的吳豪直接拆穿何斌的謊言,什麼「沃野千裡」,屁,那裡荒涼不毛,還容易水土不服。吳豪還強調,荷蘭殖民者「炮臺利害,水路險惡,縱有奇謀,而無所用,雖欲奮勇,而不能施」

這些話把復臺的困難想得很大,又把復臺的好處說得很小,很快就得到了一批將領的附議。

但很明顯,這些話,鄭成功不愛聽。他無奈宣布散會,擇日重議復臺事宜。

第二次軍事會議上,部將馬信有所鬆動,提議可派小股部隊赴臺試水,而楊朝棟贊成直接出兵。鄭成功很滿意,大讚楊朝棟,說他的發言可破「千古疑惑」。

就這樣,儘管反對聲音仍然佔主流,鄭成功還是愉快地決定:出兵東徵,收復臺灣!

順帶說一下,何斌為什麼要極力慫恿鄭成功收復臺灣呢?原因不難理解,徵稅事件爆發後,在荷蘭統治下的臺灣,何斌儘管曾貴為華商首富,眼下已經一無所有;而一旦鄭成功復臺成功,他何斌才有可能東山再起。所以,他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鄭成功身上。

鄭成功的思想中,確實有一些「政權領土」的觀念,但真正促成他採取復臺行動的,則是抗清新形勢下另建根據地的現實需要。

現在我們說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何斌也為收復臺灣作出極大的貢獻,這雖然都是以結果論英雄,但都沒毛病。假如以動機來評判,那鄭成功和何斌又成什麼人呢?所以我一直強調,評價歷史人物,不應以動機、而應以結果為標準,原因就在這裡。

荷蘭人據點熱蘭遮城,又稱安平古堡(攝圖網授權)

1661年4月21日,37歲的國姓爺鄭成功率領2.5萬名官兵,數百艘戰船從廈門出發,揭開收復臺灣的序幕。何斌作為嚮導隨徵。

這個時間的選擇,恰到好處。一方面,當時順治駕崩,清廷處於「國喪」的特殊時期,無暇顧及鄭成功;另一方面,鄭成功一年多前北伐失敗後,臺灣方面就盛傳他要出兵復臺,荷蘭東印度公司大本營——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派來了一批援軍守衛臺灣,結果不見鄭軍動靜,1661年2月,部分援軍又返回巴達維亞。

空窗期就這樣出現了。

4月30日,鄭成功的艦隊從荷方設防空虛的鹿耳門水道突入大員港,登陸成功,荷蘭守軍以為神兵從天而降。因為這條水道平時海水很淺,海底都是石頭淺灘,荷蘭人還把損壞的船隻沉入海底,構建出一道天險。誰知道鄭成功利用海上漲潮之機,巧渡鹿耳門,一直衝到赤嵌城附近,向荷軍展開猛攻,殺了他們個措手不及。

史學家認為,鄭成功採用這一路線,可能正是聽從了久居臺灣、對當地港道狀況十分熟悉的何斌的建議。所以說鄭成功出兵收復臺灣,何斌功不可沒。

接下來的一場海戰,鄭成功大獲全勝,荷蘭方面僅有一條小通訊船瑪利亞號逃跑掉,其他三條戰艦均戰毀。鄭成功對跑掉的瑪利亞號亦不在意,當時颱風季將開始,大部分時間海上只刮南方,一艘帆船不可能頂風航行到巴達維亞通風報信。

僅用了四五天時間,鄭軍就拿下赤嵌城。

荷蘭殖民者在臺灣的總兵力大概1600多名,其中四五百名在赤嵌城,絕大部分在中心據點熱蘭遮城。鄭成功隨後兵分水陸進擊熱蘭遮城。

熱蘭遮城堡採取了最先進的文藝復興式城堡設計,不僅城高牆厚,而且每個角落都有箭頭型的堡壘向外突出,可以形成交叉火力,使得整座城沒有任何死角。鄭軍損傷慘重,對熱蘭遮卻久攻不下。臺灣長官揆一明知兵力處於下風,卻憑藉城堡優勢,拒不投降,苦撐等待巴達維亞的援軍到來。

強攻不行,轉而圍城。熱蘭遮城已是一座孤城。鄭成功改變策略,布下兵力,繞城挖深壕,希望以斷水斷糧的方式,逼迫揆一投降。這一圍,就是整整9個月。期間,雙方互使間諜戰、攻心戰,以及各種突圍與反突圍戰鬥,簡直比電影還精彩。

鄭成功多次寫信對揆一勸降,說:「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餘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

這是何等霸氣的英雄氣概,既義正辭嚴,又寬宏大量。

揆一的態度卻十分強硬,鼓動熱蘭遮的士兵繼續抵抗,並不時謊稱巴達維亞的援軍就快到了。

果不其然,逃跑的瑪利亞號繞道菲律賓,花了兩個月竟然奇蹟般地回到巴達維亞,搬來了10艘戰艦的救兵。這大大出乎鄭成功的意料。

當荷蘭艦隊突然到來時,鄭成功措手不及。當時,他的軍隊正分散在臺灣各地從事屯墾活動,以解決糧食危機。好在天佑中華,一場颱風讓荷蘭援軍不得不退到澎湖,等到他們重返熱蘭遮時,鄭軍已經完成了集結。

最終,經過兩場海上戰鬥,荷蘭援軍被擊沉和被俘虜戰艦8艘,他們的海軍統領,跑了。

熱蘭遮城的荷軍聽到消息,士氣消沉。此時,城內瘟疫開始蔓延,能打的荷軍僅剩三四百人,他們更加消極怠戰。揆一向他們許諾以重金,都起不到什麼效果。

城破之時,指日可待。

鄭成功發兵臺灣(電影截屏)

歷史的結果,不是一早就寫定的。史學家在講到這場復臺之戰時,屢屢慶幸天佑中華,鄭成功如有神助。

鄭成功雖然在兵力上對臺灣的荷軍形成絕對優勢,但有兩大潛在威脅,只要一個奏效,能否拿下臺灣大成疑問:

一個是荷蘭戰艦在火力、航行等方面均大大超過鄭成功的水軍,而且巴達維亞的援軍隨時可能出現,這對疲於圍城、屯墾的鄭軍,是巨大的威脅。如前所述,若非適時出現的颱風,戰果或許改寫也未可知。

另一個是清軍可能隨時介入。清廷如果介入這場戰爭,矛頭肯定指向鄭成功,而不是荷蘭殖民者。一旦出現清軍與荷軍聯合剿殺鄭成功的局面,戰後荷蘭繼續竊據臺灣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上,鄭成功圍困熱蘭遮期間,一條荷蘭商船曾進入泉州,兩名荷蘭代表甚至被送到福州與靖南王耿繼茂會面,並給揆一帶回了清軍願與荷蘭共同攻打鄭成功的意向。結果,因為溝通障礙和荷蘭人內訌,這一對鄭成功最壞的聯合局面才未形成。

1662年1月底,圍城將近9個月之時,鄭成功採取了投降過來的荷軍一名軍官的建議,在巴達維亞或中國大陸的救兵到來之前,對熱蘭遮城發動最後的總攻。

攻城的具體建議是以堡壘對抗堡壘。鄭軍新建3座炮臺,以重型炮彈猛轟,兩小時內發射炮彈2500發,硬是在熱蘭遮城堡南面打開了一個缺口,並迅速佔領了一個突出的支堡。

利用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鄭軍從這個支堡猛轟熱蘭遮城內部,揆一束手無策,宣布投降。

1662年2月1日,揆一代表荷蘭殖民當局籤字,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對臺灣長達38年的侵佔歷史。

史學家認為,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是大航海時代以來東西方國家之間的第一場正面大戰。鄭成功代表東方國家取得勝利,使臺灣回歸祖國,不愧是民族英雄。

康熙打算平定臺灣(電視劇照)

但關於臺灣歸屬之爭,並未就此落幕,後面的歷史同樣值得敘述。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何斌作為鄭成功的重要幕僚,協助穩定了臺灣的秩序。鄭成功按照大陸的行政體制,建立起府縣制度,並遙奉南明永曆政權為正朔。這相當於把臺灣納入南明王朝的疆域之中。

南明與大清,一直在爭奪中國的正統權。與荷蘭殖民者的外來侵略不同,這屬於祖國內部政權交戰。

鄭成功雄才大略,可惜天不假年。在他收復臺灣大約5個月後,就心力交瘁,臥病而亡,享年僅38歲。他原本想發兵攻打呂宋(今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至此也計劃「爛尾」,不然歷史可能還要改寫一次。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位。鄭成功原來稱臺灣為「東都」,意為南明的東方首都;鄭經一上臺,就改「東都」為「東寧」,儼然以「東寧國」國王自居。

清廷多次派人向鄭經喊話,要其歸順。

鄭經不從,卻也沒有與大清爭中國正統的志向,而是要清廷按朝鮮例對待臺灣,作為清朝的屬國來朝進貢。這實際上已經偏離了鄭成功的路線,要知道鄭成功至死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鄭經的要求是想臺灣獨立為國。

鄭成功泉下有知,豈能瞑目?

連康熙也怒了,對鄭經的分裂主義行徑嚴詞拒絕:「臺灣本屬中國版圖,又都是中國人,豈可按外國例!」

雙方談判破裂,戰事重開。鄭經一度趁著「三藩之亂」,反攻福建,康熙帝下令反擊,將鄭軍逐回臺灣,又再談判。

在大陸政權未穩的情況下,康熙堅持走「文統」路線為主。兩岸就這樣談談打打,一直處於敵對狀態。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鄭經去世,他年幼的兒子鄭克塽繼任王位。此時,康熙已徹底平定了「三藩之亂」,遂決定對臺灣採取「武統」路線。

這個時候,他再度起用精於海戰的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早在康熙三年(1664),施琅就曾為福建水師提督,半年內三次進軍臺灣,結果均因颶風影響,失敗告終。

時隔近20年後,康熙二十二年(1683)。

6月14日,施琅指揮清軍跨海東徵,經過七天激烈戰鬥,攻克澎湖,全殲鄭軍精銳。鄭克塽審時度勢,最終採取大將劉國軒的建議,歸順清廷。

8月11日,清軍進駐臺灣,實現和平統一。

歷史的詭異之處在於,率軍拿下臺灣的施琅,曾經是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部下,又與鄭成功、鄭經父子有不共戴天之仇。1651年,為了是否處死一名親兵,施、鄭關係破裂,鄭成功氣急敗壞,殺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逼得施琅投奔清軍。1680年,施琅的侄子因謀劃反鄭投清一事洩露,家族70餘人全被鄭經殺害。

所以,當施琅再任福建水師提督時,曾說要一雪父弟子侄之仇。

不過,當施琅以勝利者身份登上臺灣島時,他還是分清了公義與私仇。有人提醒他,復仇的機會來了。施琅卻不為所動,反而親自到鄭成功廟拜祭,並說「當日殺吾父者已死,與他人不相干」。他放下個人、家族恩怨,使臺灣軍民消除了施琅平臺是為了復仇的疑慮,從而穩定了臺灣的局勢。

歷史學者李細珠有段話說得很精妙,他說:「歷史有時候很是弔詭。鄭成功與康熙時期平臺主將施琅本是一對世仇冤家,但是,從鄭成功驅荷復臺到康熙統一臺灣,正是完成中國領土與主權統一的一脈相承的兩個步驟,而這恰恰又是鄭成功與施琅足以彪炳史冊的歷史貢獻。歷史的辯證法奧妙無窮。」

以上種種,都是17世紀的故事,距今不過300多年。

天命輪迴,歷史是可以隨時回望的。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記得隨手點個在看以示鼓勵呀~

參考文獻:

1.歐陽泰 (Tonio Andrade) :《1661,決戰熱蘭遮》,陳信宏譯,九州出版社,2014年2.連橫:《臺灣通史》,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陳碧笙:《鄭成功歷史研究》,九州出版社,2000年4.陳思:《再論「何斌事件」的前因後果——兼議鄭成功收復臺灣前的一系列動作》,《臺灣研究集刊》,2016年第5期5.陳國強:《論鄭成功收復臺灣》,《雲南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6.施宣圓:《施琅「復臺」和「保臺」的歷史功績》,《探索與爭鳴》,2006年第5期

相關焦點

  • 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收復臺灣之前都做了些什麼事情?
    眾所周知,鄭成功一直是以一個「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形象留存在我們的印象中。其實準確來講,鄭成功應該是一個一心反清復明的愛國將領,他有生之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不餘遺力的與滿清政權做抗爭。而收復臺灣反而是他的一個無奈之舉,也只是為了替自己的抗清大軍尋找一個根據地,再以此跟清廷做持久戰。
  • 鄭成功收復臺灣,成為民族英雄,永垂史冊
    鄭成功見父親成了漢奸,十分痛心,表示堅決與父親決裂。他組織了一支軍隊,又開始追隨另一個南明小朝廷—桂王政權。他打起了明朝的旗號,收復失地,曾一度攻下泉州、揭陽、同安等城,直打到南京、鎮江一帶。但隨著清廷對桂王政權的圍剿和桂王政權的滅亡,鄭成功又沒有了立足之地,反清復明的希望也更加渺茫了。為了堅持鬥爭,鄭成功急需一個穩固的地方作為立足點,於是他就將目光投到了臺灣這個中國南方的樟葉形小島上。
  • 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民族英雄鄭成功竟然是個混血兒,你知道嗎?故事是這樣開始的,鄭芝龍和他的愛妻在沙灘邊散步。這時,田川氏就已經快要臨盆了,肚子非常大。但是,她平時都待在家裡,也不出去。今天,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她的心情很是愉悅,就玩得很盡興。
  • 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何要收復當時荒蕪的臺灣?實屬無奈
    他的一生都在為光復大明作鬥爭,即使在統治者都已經身死的情況下仍然對大明的光復保有希望。如果他只是因為反抗可能得不到後世那麼高的待遇,他最重要的攻功績是收復了臺灣,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他被後世稱為民族英雄。然而收復臺灣的背後藏著一段讓人無奈的隱情。1644年崇禎吊死煤山,宣告了大明的滅亡。但在人民的心中,大明朝還沒滅亡。
  • 歷史上第一個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他曾駐紮石湖寨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臺灣的情景。特別是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並設立一府(承天府)二縣(天興縣、萬年縣),在臺灣本島建立了中國人行使主權的政權機構,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歷史意義。而早在明代萬曆三十年(1602),石湖寨欽依把總沈有容就曾率軍進入臺灣島,殲滅倭寇,收復臺灣,意義同樣極其重大。
  • 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模開發臺灣
    墓前有石雕華表一對,高入雲表。左右側有旗杆夾數對。石砌墓道基庭其碑。墓體三排九室為三合土。解放後幾經修葺,並立《重修民族英雄鄭成功陵墓碑記》,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成功(1624-1662年)南安石井人,生於日本平戶,七歲回國,青少年時在晉江安海讀書,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
  • 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什麼是出生在日本的中日混血?
    眾所周知,鄭成功是明末清初之時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收復臺灣的中華英雄。但鮮為人知的是,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他的母親田川松是地道的日本人,鄭成功本人也出生在日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明朝在隆慶帝之後逐步開放海禁,我國東南的不少百姓便出海討生活,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其中之一。
  • 鄭成功趕走紅毛真乃民族英雄,但還有一人比他更早收復臺灣!
    臺灣自古以來就屬於我國神聖領土,但是由於其孤懸海外,遠離大陸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大洋交通樞紐、沿海諸省屏藩的戰略地位,向來為外敵所垂涎三尺,屢遭敵人的入侵強佔。又因為國內改朝換代,臺灣也曾割據一方,甚至同大陸分庭抗禮。但無論如何,最終臺灣都會回歸大陸的懷抱。在遠古時代,臺灣和大陸本來連在一起。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結的部分陸地沉為海峽,臺灣遂成海島。
  • 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開闢荊榛逐荷夷」明朝後期,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臺灣。清初,在東南沿海一帶堅持抗清的鄭成功,決心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臺灣。1661年,他率領將士,乘著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西海岸。
  • 歷史上收復過幾次臺灣,現在我們距離收復臺灣還有多遠?
    " 夏商時期臺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在《尚書禹貢》成書之時,臺灣已經在中國的管轄範圍之內。"臺灣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自三國時期吳國曾派軍東渡臺灣海峽並帶回了臺灣的上千人口「公元230年,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後來大陸與臺灣來往密切,漢族人口定居臺灣的越來越多,直至南宋時期,正式將臺灣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並開始派兵駐守。
  • 真刀真槍再現鄭成功收復臺灣
    昨日大嶝戰馬嘶鳴  早報訊(記者黃毅輝文/圖)今年是鄭成功收復臺灣345周年。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戰地藝術團結合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的英雄壯舉,創作了一臺大型實景藝術表演———《民族英雄鄭成功》,將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一歷史事件再現於當代人眼前。
  • 鄭成功收復臺灣350周年 石井鄭氏宗親擬赴金門
    鄭成功收復臺灣350周年 石井鄭氏宗親擬赴金門 qz.fjsen.com 2011-11-22 06:42  洪亞男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石獅日報11月22日訊(記者 洪亞男) 明年2月1日是鄭成功收復臺灣350周年的日子,各地將開展各種紀念活動。
  • 在356年前的今天,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2年2月1日,我國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軍隊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了臺灣。鄭成功是福建南安縣人,他自幼善於思考,英勇有為。父親鄭芝龍是明末福建總兵官。他的少年時代正處於中國的大動亂時期,所以,救國救民的思想在心底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 【頭條】兩岸民眾福建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55周年
    19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355周年紀念大會在鄭成功的故鄉——泉州南安舉行,海峽兩岸知名人士、臺灣嘉賓、兩岸鄭成功宮廟及鄭氏宗親代表300多人參與活動。  「從祈風祈雨到安居樂業、事業興順,鄭成功在民眾的心中是無所不能的,是臺灣的守護神,已經滲透到民眾的日常生活裡。」
  • 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上的今天  ——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意義:  此戰,是我國海戰史上規模大、距離遠的一次成功的登陸作戰,主要表現是:一、鄭成功準備充分。詳細偵察掌握臺灣地形和敵軍布防以及天候、潮汐、航道等情況,在人力、物力上進行了長期的較為充分的登陸作戰準備,反覆商討作戰計劃,做到行動統一,計劃周密。二、戰機適時。
  • 300年前:戰臺灣
    現在我們認識中的鄭成功,首先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但鄭成功本人以及當時清朝政權給他的身份定位,則是一個堅定的反清復明主義者。1644年,風雲激蕩。大明亡於李自成,最後摘桃子的卻是關外的清軍。第二年,清軍南下,短命的南明弘光政權瞬間灰飛煙滅。
  • 鄭成功收復臺灣:媽祖助潮,加漲丈餘
    鄭成功是海峽兩岸共同崇奉的民族英雄——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高度一致!       鄭成功只活了38歲(1624—-1662),卻幹了一件彪炳史冊的事——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了寶島臺灣!這又一次證明了生命的寬度比長度更重要。
  • 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
  • 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
    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原王朝的海外領土。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臺灣海峽,臺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夏商時期臺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在《尚書·禹貢》成書之時,臺灣已經在中國的管轄範圍之內。隋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
  • 鄭成功收復臺灣前採取了什麼策略,讓荷蘭人元氣大傷,最終投降
    臺灣歷史之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前對荷蘭打貿易戰寶島臺灣在歷史上曾經被荷蘭所統治四十年,最後民族英雄鄭成功前去收復臺灣,但是很多人看到的是鄭成功帶領士兵打敗了荷蘭的殖民統治者,但是卻不知道在正式攻打臺灣之前,鄭成功還對荷蘭在臺灣的貿易展開了一系列沉重的打擊,可以說,正是由於鄭成功採取的這種貿易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