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鄭成功一直是以一個「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形象留存在我們的印象中。其實準確來講,鄭成功應該是一個一心反清復明的愛國將領,他有生之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不餘遺力的與滿清政權做抗爭。而收復臺灣反而是他的一個無奈之舉,也只是為了替自己的抗清大軍尋找一個根據地,再以此跟清廷做持久戰。
早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前兩年,也就是公元1659年,即順治十六年,鄭成功根據分析得出此時清軍的主要兵力都集中於消滅西南地區的永曆政權,而江南地區則是兵力不多,這正是一個擴大反清根據地、收復江南的好時機。
鄭成功把自己的反清復明軍事計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漳州、泉州等閩南地區作為反清大本營,鞏固統治、第二階段是出兵攻佔南京,隨之佔領江南地區,做到跟清廷劃江而治、最後一步就是出兵北伐中原收復京師。
攻佔江南地區對鄭成功的抗清隊伍來講有兩個好處:一是一旦攻佔江南則能夠切斷清廷的賦稅財源,明清雙方的經濟實力則是此消彼長;二是攻佔了南京具有極大的軍事戰略意義,會給天底下的反清大業帶來前所未來的鼓舞作用,畢竟南京是明朝的留都。一旦南京收復,則天下有志於反清復明的人士便會在全國各地高舉義旗,起兵反清。江南地區的州縣必然會紛紛前來歸附投效鄭成功隊伍。
從眾多史料分析來看,鄭成功是絕對有實力攻佔江南地區的,並不是按照後世的勝敗論來看的不自量力。首先,鄭成功北伐南京兵力有十餘萬之多,戰船3000多艘,並且裝備精良。從鄭成功手下一個叛降清廷的將領馬龍所控制的五艘船一百多人的規模來看,竟裝備有紅衣炮十三門架、銅百子炮四十五門、三眼槍、鳥槍十桿、火藥四十二桶、紅衣炮彈一千六百六十三枚、百子鐵彈一百八十二桶、鐵碎子一百零五桶、鐵盔甲四十二頂、鐵甲二十六身還有鐵製裝備刀、箭、長槍、藤牌無數。除此之外,鄭成功麾下還有5-8千的鐵人軍,顧名思義,全身都用鐵片盔甲包裹,刀槍劍戟皆不能破,神勇無比。從這個方面來看,鄭成功的軍隊已由冷兵器向熱兵器轉變,雖然火器在某些方面不如冷兵器來的機動靈活,但是在海戰中的優勢是明顯的,這些裝備也是鄭成功此前能夠克敵制勝的原因。
所以,一開始鄭成功的北伐之路是出奇的順利,自從海路乘船進入長江以來,一路連克瓜洲、鎮江二地,從王安石的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來看,我們知道南京已近在咫尺。一時間江南地區的眾多州縣都歸附了鄭成功,而鄭成功的友軍張煌言部在蕪湖地區也收復了十數府縣,反清的形勢此時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然而此時清廷方面的情形是怎樣的呢?根據西方傳教士湯若望的敘述:順治皇帝聽聞這消息驚慌失措,完全失去了冷靜,居然想要出關逃回滿洲老家。孝莊皇太后斥責他膽小時他又拔劍斬斷龍椅聲稱要御駕親徵,大聲說要麼勝利要麼死亡。全城百姓知道皇帝要出徵時都露出了極大的激動與恐慌。清廷這方面的表現可以從側面表明鄭成功北伐南京確實造成了很大的轟動,給與了清廷滿洲權貴極大的打擊。因為一旦鄭成功克復南京,舉國上下就會紛紛響應、反抗清廷的統治。特別是那些持觀望態度的官紳便會站在鄭成功這邊了。就像兩百多年後的武昌起義,革命黨只需要攻下一個武昌就能夠使全國各省市望風響應,紛紛加入共和,脫離清廷!
但是此時的鄭成功面對年少時求學的南京城,或許感慨萬千,他已經被眼前的軍事勝利和江南各州縣的一片擁護聲蒙蔽了眼睛,他以為自己就要驅除韃虜,立下不世之功了。鄭成功不但不立即發動攻城,而且也不去掃蕩佔領南京周圍州縣,卻答應守城將領等待一個月之後如不投降再攻城。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鄭成功的軍隊士氣慢慢消耗掉,等到他發現自己中了敵人的緩兵之計時為時已晚,這時清廷已從別的地方調來了援軍,敵我雙方的士氣已經發生變化,攻守異勢了!
結果在鄭成功迎來抗清事業的高潮時也迎來了人生當中最大的軍事失利!他損失了許多重要的軍事將領和幾萬的士兵,北伐南京到此為止,鄭成功先大勝後大敗,只好搜集殘兵返回金廈根據地,從此之後鄭成功失去了再次北伐的機會,也沒有了北伐的能力,甚至面臨糧餉不足,缺乏兵源的窘狀。
雖然鄭成功北伐失敗了,但是其北伐的意義還是需要得積極肯定的,無疑鄭成功北伐南京是正義的行為,這從江南許多州縣望風歸附的情形可以看出,江南士紳百姓是心向著明軍的,而滿清在江南的統治也還沒有穩固。假設鄭成功能夠採取正確的做法,直接攻打南京,南京城的清軍人數不多必然無法守住偌大的城池,只要突破一處即可攻進去。一旦攻下南京,戰略意圖就實現了,那些持觀望態度的清廷漢族軍隊便會倒戈來降,這時候就可以像朱元璋一樣立足南京而後四處出擊平定天下了。可以想得到的是:最樂觀的情形是驅逐滿清政權出中原、中興明朝;再次或許可以與清廷劃江而治,成為下個南宋;最差的狀況起碼可以延緩南明政權的生命,天下落入誰手還未可知。
北伐失敗了的鄭成功於是想出了收復臺灣來作為其反清的根據地,然後再跟清廷周旋到底。歷史畢竟是成王敗寇論,人們只記住了鄭成功勝利收復臺灣的壯舉,卻忽略了鄭成功失敗了的北伐南京戰役。而鄭成功無意而為之的事情卻造就了他彪炳史冊的民族英雄形象!
《南明史》顧誠 《鄭成功軍事研究》許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