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收復臺灣之前都做了些什麼事情?

2021-01-10 懶人DE美食

眾所周知,鄭成功一直是以一個「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形象留存在我們的印象中。其實準確來講,鄭成功應該是一個一心反清復明的愛國將領,他有生之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不餘遺力的與滿清政權做抗爭。而收復臺灣反而是他的一個無奈之舉,也只是為了替自己的抗清大軍尋找一個根據地,再以此跟清廷做持久戰。

早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前兩年,也就是公元1659年,即順治十六年,鄭成功根據分析得出此時清軍的主要兵力都集中於消滅西南地區的永曆政權,而江南地區則是兵力不多,這正是一個擴大反清根據地、收復江南的好時機。

鄭成功把自己的反清復明軍事計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漳州、泉州等閩南地區作為反清大本營,鞏固統治、第二階段是出兵攻佔南京,隨之佔領江南地區,做到跟清廷劃江而治、最後一步就是出兵北伐中原收復京師。

攻佔江南地區對鄭成功的抗清隊伍來講有兩個好處:一是一旦攻佔江南則能夠切斷清廷的賦稅財源,明清雙方的經濟實力則是此消彼長;二是攻佔了南京具有極大的軍事戰略意義,會給天底下的反清大業帶來前所未來的鼓舞作用,畢竟南京是明朝的留都。一旦南京收復,則天下有志於反清復明的人士便會在全國各地高舉義旗,起兵反清。江南地區的州縣必然會紛紛前來歸附投效鄭成功隊伍。

從眾多史料分析來看,鄭成功是絕對有實力攻佔江南地區的,並不是按照後世的勝敗論來看的不自量力。首先,鄭成功北伐南京兵力有十餘萬之多,戰船3000多艘,並且裝備精良。從鄭成功手下一個叛降清廷的將領馬龍所控制的五艘船一百多人的規模來看,竟裝備有紅衣炮十三門架、銅百子炮四十五門、三眼槍、鳥槍十桿、火藥四十二桶、紅衣炮彈一千六百六十三枚、百子鐵彈一百八十二桶、鐵碎子一百零五桶、鐵盔甲四十二頂、鐵甲二十六身還有鐵製裝備刀、箭、長槍、藤牌無數。除此之外,鄭成功麾下還有5-8千的鐵人軍,顧名思義,全身都用鐵片盔甲包裹,刀槍劍戟皆不能破,神勇無比。從這個方面來看,鄭成功的軍隊已由冷兵器向熱兵器轉變,雖然火器在某些方面不如冷兵器來的機動靈活,但是在海戰中的優勢是明顯的,這些裝備也是鄭成功此前能夠克敵制勝的原因。

所以,一開始鄭成功的北伐之路是出奇的順利,自從海路乘船進入長江以來,一路連克瓜洲、鎮江二地,從王安石的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來看,我們知道南京已近在咫尺。一時間江南地區的眾多州縣都歸附了鄭成功,而鄭成功的友軍張煌言部在蕪湖地區也收復了十數府縣,反清的形勢此時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然而此時清廷方面的情形是怎樣的呢?根據西方傳教士湯若望的敘述:順治皇帝聽聞這消息驚慌失措,完全失去了冷靜,居然想要出關逃回滿洲老家。孝莊皇太后斥責他膽小時他又拔劍斬斷龍椅聲稱要御駕親徵,大聲說要麼勝利要麼死亡。全城百姓知道皇帝要出徵時都露出了極大的激動與恐慌。清廷這方面的表現可以從側面表明鄭成功北伐南京確實造成了很大的轟動,給與了清廷滿洲權貴極大的打擊。因為一旦鄭成功克復南京,舉國上下就會紛紛響應、反抗清廷的統治。特別是那些持觀望態度的官紳便會站在鄭成功這邊了。就像兩百多年後的武昌起義,革命黨只需要攻下一個武昌就能夠使全國各省市望風響應,紛紛加入共和,脫離清廷!

但是此時的鄭成功面對年少時求學的南京城,或許感慨萬千,他已經被眼前的軍事勝利和江南各州縣的一片擁護聲蒙蔽了眼睛,他以為自己就要驅除韃虜,立下不世之功了。鄭成功不但不立即發動攻城,而且也不去掃蕩佔領南京周圍州縣,卻答應守城將領等待一個月之後如不投降再攻城。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鄭成功的軍隊士氣慢慢消耗掉,等到他發現自己中了敵人的緩兵之計時為時已晚,這時清廷已從別的地方調來了援軍,敵我雙方的士氣已經發生變化,攻守異勢了!

結果在鄭成功迎來抗清事業的高潮時也迎來了人生當中最大的軍事失利!他損失了許多重要的軍事將領和幾萬的士兵,北伐南京到此為止,鄭成功先大勝後大敗,只好搜集殘兵返回金廈根據地,從此之後鄭成功失去了再次北伐的機會,也沒有了北伐的能力,甚至面臨糧餉不足,缺乏兵源的窘狀。

雖然鄭成功北伐失敗了,但是其北伐的意義還是需要得積極肯定的,無疑鄭成功北伐南京是正義的行為,這從江南許多州縣望風歸附的情形可以看出,江南士紳百姓是心向著明軍的,而滿清在江南的統治也還沒有穩固。假設鄭成功能夠採取正確的做法,直接攻打南京,南京城的清軍人數不多必然無法守住偌大的城池,只要突破一處即可攻進去。一旦攻下南京,戰略意圖就實現了,那些持觀望態度的清廷漢族軍隊便會倒戈來降,這時候就可以像朱元璋一樣立足南京而後四處出擊平定天下了。可以想得到的是:最樂觀的情形是驅逐滿清政權出中原、中興明朝;再次或許可以與清廷劃江而治,成為下個南宋;最差的狀況起碼可以延緩南明政權的生命,天下落入誰手還未可知。

北伐失敗了的鄭成功於是想出了收復臺灣來作為其反清的根據地,然後再跟清廷周旋到底。歷史畢竟是成王敗寇論,人們只記住了鄭成功勝利收復臺灣的壯舉,卻忽略了鄭成功失敗了的北伐南京戰役。而鄭成功無意而為之的事情卻造就了他彪炳史冊的民族英雄形象!

《南明史》顧誠 《鄭成功軍事研究》許暉

相關焦點

  • 鄭成功收復臺灣,成為民族英雄,永垂史冊
    但是,人們仍然習慣稱呼他的本姓,稱他為鄭成功不久,唐王在鄭芝龍等人的擁戴下於福州正式登基,封鄭芝龍為平國公,將興復明朝江山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可轉眼間已經過了半個多月了,鄭芝龍卻連一點北伐的意思都沒有。鄭成功看到父親按兵不動,非常奇怪,就跑到父親的大帳。一見父親鄭成功就急切地問道:「陛下誓師北伐已經這麼多天了,父親為何還不起兵呢?」
  • 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民族英雄鄭成功竟然是個混血兒,你知道嗎?故事是這樣開始的,鄭芝龍和他的愛妻在沙灘邊散步。這時,田川氏就已經快要臨盆了,肚子非常大。但是,她平時都待在家裡,也不出去。今天,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她的心情很是愉悅,就玩得很盡興。
  • 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何要收復當時荒蕪的臺灣?實屬無奈
    鄭成功,一位南明優秀將領。他的一生都在為光復大明作鬥爭,即使在統治者都已經身死的情況下仍然對大明的光復保有希望。如果他只是因為反抗可能得不到後世那麼高的待遇,他最重要的攻功績是收復了臺灣,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他被後世稱為民族英雄。然而收復臺灣的背後藏著一段讓人無奈的隱情。
  • 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什麼是出生在日本的中日混血?
    眾所周知,鄭成功是明末清初之時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收復臺灣的中華英雄。但鮮為人知的是,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他的母親田川松是地道的日本人,鄭成功本人也出生在日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明朝在隆慶帝之後逐步開放海禁,我國東南的不少百姓便出海討生活,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其中之一。
  • 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上的今天  ——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意義:  此戰,是我國海戰史上規模大、距離遠的一次成功的登陸作戰,主要表現是:一、鄭成功準備充分。詳細偵察掌握臺灣地形和敵軍布防以及天候、潮汐、航道等情況,在人力、物力上進行了長期的較為充分的登陸作戰準備,反覆商討作戰計劃,做到行動統一,計劃周密。二、戰機適時。
  • 鄭成功收復臺灣前採取了什麼策略,讓荷蘭人元氣大傷,最終投降
    臺灣歷史之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前對荷蘭打貿易戰寶島臺灣在歷史上曾經被荷蘭所統治四十年,最後民族英雄鄭成功前去收復臺灣,但是很多人看到的是鄭成功帶領士兵打敗了荷蘭的殖民統治者,但是卻不知道在正式攻打臺灣之前,鄭成功還對荷蘭在臺灣的貿易展開了一系列沉重的打擊,可以說,正是由於鄭成功採取的這種貿易戰的方式
  • 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開闢荊榛逐荷夷」明朝後期,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臺灣。清初,在東南沿海一帶堅持抗清的鄭成功,決心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臺灣。1661年,他率領將士,乘著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西海岸。
  • 鄭成功趕走紅毛真乃民族英雄,但還有一人比他更早收復臺灣!
    此時大陸正是清軍入關,戰火遍地之時,清軍直達江南,在廈門堅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眼看滿清統一大陸已成定局,便將收復臺灣的大計付諸實施,以建立抗清根據地,並解救紅毛統治下的高山族等各族同胞,這裡的紅毛就是荷蘭侵略者。清世祖順治18年,即公元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率大小戰船200餘艘,軍隊25000人橫渡臺灣海峽。只見檣櫓遮天,旌旗蔽日,螺號遠揚,浩浩蕩蕩!
  • 鄭成功是我國的民族英雄,為何日本人卻十分崇拜他?
    眾所周知,鄭成功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是一個忠心的臣子。而且他還為國家收復了臺灣,趕走了一直統治著臺灣的荷蘭人。這一行為無疑是振奮人心之舉,也讓世人明白,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誰也別想搶走。
  • 【頭條】兩岸民眾福建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55周年
    19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355周年紀念大會在鄭成功的故鄉——泉州南安舉行,海峽兩岸知名人士、臺灣嘉賓、兩岸鄭成功宮廟及鄭氏宗親代表300多人參與活動。  「從祈風祈雨到安居樂業、事業興順,鄭成功在民眾的心中是無所不能的,是臺灣的守護神,已經滲透到民眾的日常生活裡。」
  • 真刀真槍再現鄭成功收復臺灣
    昨日大嶝戰馬嘶鳴  早報訊(記者黃毅輝文/圖)今年是鄭成功收復臺灣345周年。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戰地藝術團結合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的英雄壯舉,創作了一臺大型實景藝術表演———《民族英雄鄭成功》,將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一歷史事件再現於當代人眼前。
  • 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現在我們認識中的鄭成功,首先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但鄭成功本人以及當時清朝政權給他的身份定位,則是一個堅定的反清復明主義者。 1644年,風雲激蕩。大明亡於李自成,最後摘桃子的卻是關外的清軍。第二年,清軍南下,短命的南明弘光政權瞬間灰飛煙滅。
  • 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
  • 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一個決策,無意間挽救了臺灣
    當時大陸基本已經被清軍佔領,於是鄭成功目光投向了臺灣。1661年,鄭成功把荷蘭人趕走,收復了臺灣。客觀的說,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本意並非「反對帝國主義」這樣高大尚的目的,而是為了有地方種莊稼、生產糧食,等錢糧充足後,再與清朝一決雌雄。於是鄭成功在臺灣制定了一個決策:砍掉荷蘭人種植的甘蔗林,改種水稻。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這一決策,居然在無意間挽救了臺灣!
  • 船隻多為明朝時期遺留的大型海船,鄭成功照樣成功收復了臺灣!
    每當讀起余光中的《鄉愁》就能想起鄭成功收復臺灣。親愛的祖國,我終於回歸到你的懷抱。清朝收復臺灣後,才下令全面復界,持續二十二年的遷海政策始告結束。實施禁海遷界,給鄭成功造成很大困難。1658年,在進攻南京失敗後,鄭成功開始將目標轉向臺灣,意圖以臺灣為根據地進行抗清鬥爭。
  • 他是清兵的手下敗將,卻也被臺灣人民視為民族英雄,他是鄭成功
    他是清兵的手下敗將,卻也被臺灣人民視為救世主,他是鄭成功民族英雄鄭成功,想來是人人都知道的,就連小學課本裡也有關於他的故事。誰不知道他渡海東徵,收復寶島臺灣的光輝事跡呢?可是很多孩子,甚至大人都很少知道,這只是他的後半生歷史,而他的前半生同樣有著非常傳奇性色彩的故事,可以說就連後來的收復臺灣也只不過是他前半生事業的繼續。因此要了解他啊,我們就得從一切開始的地方說起了。鄭成功的他爸名叫作鄭芝龍,這個人可不是什麼善茬,他是一個海盜出身,但是後來投靠了朝廷,憑藉著自己在航海上的本事成功化身為了一代明朝將領。
  • 最靠譜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對抗清人不算啥,荷蘭人直接被打懵
    在歷史書上有記載很多的民族英雄,他們都是為天下做出了很大貢獻的人,但其實在今天,很多的民族英雄都已經被輿論顛覆,比如說嶽飛有被移除民族英雄的可能性。這裡就涉及到了關於民族英雄定義的範疇,而且在古今是存在一些差距的,這也是最大的矛盾與模糊。
  • 民族英雄鄭成功,因為教子無方,被氣得暴斃而亡
    民族英雄鄭成功,因為教子無方,被氣得暴斃而亡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南明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政權,往往大家所被忽視。民族英雄鄭成功,我們都是非常的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在中學的歷史或者是語文課本上,鄭成功是驅除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的大英雄,也是忠於明王朝的一名大將軍。不過,我們對於他的認識他也僅僅只是這麼這一點。而對於他的身世,他的家族,他的一生之中的戰役,我們都沒有從書本之上學到過。至於收復臺灣以後的第二年,鄭成功突然暴斃,那年他才39歲,這一些事跡,我們卻一點都不得知。
  • 鄭成功是怎麼收復臺灣的,怪不得稱為民族英雄,沒想像中那麼簡單
    1659年,鄭成功與張煌言從浙江出發,準備往北部進軍,目的就是南京。打了兩個月才來到了南京城,由於戰略上的失誤,導致大敗,之前所攻佔的地方也全部都丟掉了,被迫來到了廈門,就這樣與清軍尬住了,敵人也不敢輕舉妄動,鄭成功的部隊也無處可去。
  • 協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臣--何斌
    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壯舉中,有一位立下了蓋世之功的人,他叫何斌,又名何廷斌,福建南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