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臺灣:媽祖助潮,加漲丈餘

2021-02-15 湄洲媽祖祖廟

       鄭成功是海峽兩岸共同崇奉的民族英雄——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高度一致! 

      鄭成功只活了38歲(1624—-1662),卻幹了一件彪炳史冊的事——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了寶島臺灣!這又一次證明了生命的寬度比長度更重要。   

     眾所周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吳就已經在這裡設立政府機構,管轄整個臺灣島。此後的數百年,歷經唐、宋、元、明、清,臺灣的地位一直都沒有變。其間南宋政府已將澎湖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元、明兩代先後在澎湖設置巡檢司,作為專司臺澎地區防務和稅課的機構。可是到了明末清初臺灣竟被遠在萬裡之外的荷蘭侵略者佔領了!   

       此事須從西方列強逼迫中國打開門戶實行貿易的爭端說起。         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以來,開闢新航路的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殖民主義者,帶著開拓殖民地的野心和掠奪黃金及財富的貪慾先後來到東方,開始了對我國沿海的騷擾和侵略,荷蘭侵略者正是在這一契機下強佔臺灣。  

       1620年左右,荷蘭人在今天印度尼西亞的巴達維亞(雅加達)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基地,還佔據了日本的長崎作為據點,但是雅加達和長崎相距遙遠。 

       中國是當時西方人對東方貿易的主要對象,荷蘭人必須在中國附近找到一個基地。他們先嘗試佔有澎湖,但中國的明朝艦隊已經在此駐守,澎湖駐軍長官沈有容在澎湖娘媽宮(媽祖於臺澎的第一個分靈廟)前戰勝荷軍,令其向東番遁去。至今澎湖天后宮尚存有一塊「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的石碣;而朝廷㨗報中也將此次勝利歸功於媽祖「廟靈默佑,將吏同心」。               

      又過了兩年,荷蘭人終於1622年大舉入侵大員(今天的臺南安平)海域,開始在臺灣建立基地。不久,荷蘭人建築堡壘據守,並從臺南開始擴張勢力,遠達南方的廊嶠(屏東)。   

      了解了荷蘭侵略者侵佔臺灣的歷史之後,我們再來說說鄭成功為什麼要去收復臺灣。  

        順治十六年(1659)四月十九日,鄭成功再次大舉進攻南京,七月,克鎮江,圍困南京。但中了清總督郎廷佐緩兵之計,兩個月後遭清軍突然襲擊,兵敗,於九月七日退回廈門。後感到困守金門、廈門不是長久之計,很難與清對抗,就決心收復臺灣。 

       鄭成功發兵之前向荷蘭殖民者嚴正聲明:臺灣「一向屬於中國」,臺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這是從道義上站穩腳跟,說明鄭軍乃正義之師。

        清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命子鄭經留守金門、廈門。三月二十三日,親率戰艦350餘艘,將士25000人自廈門、金門出發,橫渡海峽,準備在臺南赤嵌城附近的鹿耳門外登陸      。 

        荷蘭人在鹿耳門港布置了大量的障礙物,其目的就是要阻止鄭軍進港登陸。於是如何率軍進港成了鄭成功謀劃攻臺的頭等大事。他是媽祖的虔誠信徒,他知道此事必須有媽祖神助方能克敵制勝!          鄭成功刻意在進軍頭一天晩上駐蹕澎湖天妃宮(即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的澎湖娘媽宮),等到第二天(四月初一)清晨舉行盛大隆重的「祭海禱祝」活動。鄭成功命設香案,冠帶叩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顧恩重,委以徵伐,奈寸土未得,孤島危居。今能移師東徵,假此塊地,暫借安身,俾得重整甲兵,恢復中興.望皇天垂憐,媽祖默佑,助我潮水,俾鷁首所向,可直入無礙,庶三軍從容登岸!」祝畢,萬艦齊發,直指鹿耳門港。入港前鄭成功令人於船頭將竹篙探水深淺, 得匯報曰:「是藩主洪福,水比往日加漲。」成功復問曰:「加漲多少?」曰:「加漲丈餘。」鄭成功即令三軍魚貫攻入鹿耳門。

        荷蘭侵略者已經預先在港口內沉船阻礙,以為萬保無虞,哪裡料得到當日潮水竟然能夠「加漲丈餘」以助鄭師進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鄭軍進港後直入鯤身,包圍赤嵌,荷軍糧斷援絕,荷蘭總督揆一隻好乖乖的籤字投降。  

     於是鄭軍上下及隨軍船夫、民眾,自然將收復臺灣之功,首先歸於媽祖助潮,並在社會上廣泛傳誦,一直流傳至今。 

       十分惋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即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病死,時年38歲。又過了20年,清朝廷派鄭成功的舊部施琅從鄭成功的後代手裡奪回臺灣,統一中國。儘管如此,康熙皇帝仍寫一輓聯,對這位曾經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的名將給予高度評價。          

作者簡介:朱合浦,1945年生,福建莆田人,長期從事文化工作,退休前任莆田市政協文教衛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是福建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原委員;編著《莆田風情》《莆仙老民居》《珠還集》《莆仙摩崖題刻》《湄洲媽祖志》等書。退休後隨子女移居廈門,是廈門市博物館從事志願服務時間最長、年齡最大的「最美志願者」。目前仍堅守在志願服務的崗位上。

湄洲媽祖祖廟公眾號

微信號:mzmazu

郵箱:mzmazu323@163.com

相關焦點

  • 媽祖與鄭成功的閩臺情緣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廿三日媽祖聖誕之日,鄭成功出兵收復臺灣。鄭成功的部將林圯出徵前,迎請同安南門的銀同媽神像上戰船供奉,祈求神靈庇佑。大軍渡臺途中兩次風阻回駐澎湖。三月三十日風浪尚未平息,鄭成功唯恐貽誤大潮汛期的有利時機,毅然下令冒風進軍。四月一日,大軍航抵鹿耳門港外,當時港口極淺,水底多暗礁,大船不能入。鄭成功立即整衣冠,率部將在船頭設香案,向天禱告。禱告完畢,承媽祖之神庇,忽水漲數尺,大小戰船得以順利駛入臺江。鄭成功大喜,放炮,擂金鼓,打招旗給後面船隻,以便跟蹤。他又密令何斌坐鬥頭,按圖紆迴,教探水者點篙,徐徐照應。轉舵揚帆,吶喊,從赤嵌城而進。
  • 千秋功績:鄭成功收復臺灣
    說這場戰爭改變了世界,是因為,臺灣的收復,有力地維護了中國的統一,表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無論歷史、現實還是將來,一切企圖將臺灣從中華版圖中分裂出去的圖謀必將是失敗的。1642年,荷軍擊敗西班牙殖民軍,奪佔臺灣北部,對臺灣人民實行軍事鎮壓、政治分治、經濟掠奪等政策,遭到臺灣人民反抗。1652年,清順治九年,臺灣人郭懷一領導16000人起義反抗,歷15天遭殘酷鎮壓,郭懷一及部眾1800人被荷軍殺戮。1657年,鄭芝龍舊部、充當荷蘭翻譯的何廷斌(又名何斌)從臺灣來廈門,勸鄭成功收復臺灣。1659年,何廷斌向鄭成功獻臺灣地圖。
  • 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上的今天  ——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意義:  此戰,是我國海戰史上規模大、距離遠的一次成功的登陸作戰,主要表現是:一、鄭成功準備充分。詳細偵察掌握臺灣地形和敵軍布防以及天候、潮汐、航道等情況,在人力、物力上進行了長期的較為充分的登陸作戰準備,反覆商討作戰計劃,做到行動統一,計劃周密。二、戰機適時。
  • 真刀真槍再現鄭成功收復臺灣
    昨日大嶝戰馬嘶鳴  早報訊(記者黃毅輝文/圖)今年是鄭成功收復臺灣345周年。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戰地藝術團結合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的英雄壯舉,創作了一臺大型實景藝術表演———《民族英雄鄭成功》,將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一歷史事件再現於當代人眼前。
  • 鄭成功收復臺灣,成為民族英雄,永垂史冊
    鄭成功見父親成了漢奸,十分痛心,表示堅決與父親決裂。他組織了一支軍隊,又開始追隨另一個南明小朝廷—桂王政權。他打起了明朝的旗號,收復失地,曾一度攻下泉州、揭陽、同安等城,直打到南京、鎮江一帶。但隨著清廷對桂王政權的圍剿和桂王政權的滅亡,鄭成功又沒有了立足之地,反清復明的希望也更加渺茫了。為了堅持鬥爭,鄭成功急需一個穩固的地方作為立足點,於是他就將目光投到了臺灣這個中國南方的樟葉形小島上。
  • 鄭成功何時籌劃收復臺灣的?在其收復臺灣時還遇到了那些困難
    根據荷蘭的官私記載,鄭成功企圖收復臺灣有三個時期:一是1646年清兵大舉人閩之後,鄭成功當初不僅在大陸無立足之地,在海上也 還沒有根據地,情報所謂中國逃亡者不願投降清兵,而想回到臺灣設立根據地,自指 鄭成功集結的鄭芝龍舊部。
  • 鄭成功佔據臺灣真的是為了反清復明嗎?有一個細節很多人都沒注意
    但是由於東南地區土地盡失,完全沒有足夠的資源和清朝對抗,此時的鄭成功便想到了被荷蘭人佔領的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傑作,但是歷史卻對此事的記載不是那麼詳細,他收復臺灣的真實目的,真的是為了找到一個海外的基地長期對抗大清嗎?還是說他想佔領臺灣,割據為王呢?我們就通過這篇文章來分析一下鄭成功佔領臺灣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 「天下媽祖回娘家」 湄洲祖廟迎來兩岸數千名信眾進香拜謁
    人民網福州4月17日電(黃丹妮 通訊員 林群華 高亞成 黃珍榮)4月16日,農曆二月廿八,距媽祖誕辰日不到一個月,媽祖故裡湄洲媽祖祖廟迎來臺灣新北開元佛殿、臺中太和宮、惠安小岞霞霖宮等兩岸數千人的進香團
  • 開臺天后宮,鄭成功的護軍媽祖廟
    1668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親赴湄洲恭迎三尊軟身媽祖神像,隨船護佑鄭軍舟師來臺。收復臺灣後,於同年建造了天后宮,供奉護佑鄭成功的「護軍媽祖」。天后宮初建時稱天妃宮,它是臺灣島上歷史較為悠久的媽祖廟。到清康熙年間,清廷以天妃宮為鄭成功所建為由,而另外建造了一座大天后宮,而天妃宮則被改稱為安平鄭氏廟,以轉移並消除鄭氏對臺灣民間信仰的影響。
  • 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他的行為對中國,最大意義是什麼?
    公元1661年,時年三十七八歲的鄭成功率領士兵兩萬餘人,乘坐戰艦,以金門為出發點,一路乘風破浪,前往臺灣西南部——荷軍的主要據點。 步步為營,做好萬全的準備 當時,鄭成功正帶領著一眾將士在金門一代抵抗清軍,雖勢單力薄,但卻實打實是塊難啃的骨頭。不過清軍雖攻不下鄭成功,也確實消耗了鄭成功的勢力。為了能夠抵擋清軍,守住自身勢力範圍,也為了救飽受折磨的臺灣人民脫離苦海,鄭成功決定要收復臺灣,以此作為反清復明的據點。
  • 協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臣--何斌
    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壯舉中,有一位立下了蓋世之功的人,他叫何斌,又名何廷斌,福建南安人。
  • 鄭成功收復臺灣,死亡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鄭成功於公元1661年打敗荷蘭人,收復臺灣,是中華民族驅逐殖民者的一次成功的鬥爭,至今已經有350多年的歷史,這段歷史大家應該都是知道的,但是在他收復臺灣成為臺灣的主人後,是不是一切都順心如意呢?鄭成功雖因此事名垂青史,但是從史料所記載,鄭成功在1662年就去世了,鄭成功又是怎麼死的呢?
  • 【頭條】兩岸民眾福建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55周年
    19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355周年紀念大會在鄭成功的故鄉——泉州南安舉行,海峽兩岸知名人士、臺灣嘉賓、兩岸鄭成功宮廟及鄭氏宗親代表300多人參與活動。  「從祈風祈雨到安居樂業、事業興順,鄭成功在民眾的心中是無所不能的,是臺灣的守護神,已經滲透到民眾的日常生活裡。」
  • 近代中國經典戰役之鄭成功收復臺灣,明朝最後的輝煌
    就在其領袖鄭成功被清軍擠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在臺灣當荷蘭人翻譯的何斌因債務糾紛逃到了廈門,何斌向鄭成功介紹了臺灣的情況、並動鄭成功攻取臺灣作為立足之地。的確,有海峽天險的臺灣沃野千裡,進可攻,退可守,且糧食與軍用物資充足,正是鄭成功當下所需求的,於是決定渡海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佔領的臺灣,以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 閩南科技學院《鄭成功故裡石井古鎮研究——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
    2020年09月24日 16:01:37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9月24日電 (陳範武 葉森嵐)9月23日下午,閩南科技學院舉行《鄭成功故裡石井古鎮研究——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項目啟動暨研究方法座談會。
  • 在356年前的今天,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2年2月1日,我國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軍隊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了臺灣。鄭成功是福建南安縣人,他自幼善於思考,英勇有為。父親鄭芝龍是明末福建總兵官。他的少年時代正處於中國的大動亂時期,所以,救國救民的思想在心底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
    其次,鄭成功自幼便與臺灣島頗有淵源,早年他曾隨父親一塊登島,並被當地的風土人情所吸引。在後來的歲月裡,鄭成功目睹南明統治者昏庸無能,以至於讓外國侵略者鑽了空子,強佔了寶島臺灣。當鄭成功聽聞,海島上的原住民受到外國強盜的壓迫時,他無時不刻不在想著收復這片土地,讓臺灣人民免遭奴役。
  • 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
  • 永曆帝逃往緬甸時,已經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什麼不去勤王
    然而就在永曆帝被殺的前一年,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已經將臺灣收復,這時候的臺灣是個絕對安全的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當時的清軍沒有水師,鄭成功在臺灣可謂是易守難攻。那麼這時候的他,為什麼不去勤王,或是派人去將永曆帝接到臺灣呢?如果永曆帝能夠順利去到臺灣,那麼南明或許還能延續一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