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是海峽兩岸共同崇奉的民族英雄——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高度一致!
鄭成功只活了38歲(1624—-1662),卻幹了一件彪炳史冊的事——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了寶島臺灣!這又一次證明了生命的寬度比長度更重要。
眾所周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吳就已經在這裡設立政府機構,管轄整個臺灣島。此後的數百年,歷經唐、宋、元、明、清,臺灣的地位一直都沒有變。其間南宋政府已將澎湖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元、明兩代先後在澎湖設置巡檢司,作為專司臺澎地區防務和稅課的機構。可是到了明末清初臺灣竟被遠在萬裡之外的荷蘭侵略者佔領了!
此事須從西方列強逼迫中國打開門戶實行貿易的爭端說起。 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以來,開闢新航路的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殖民主義者,帶著開拓殖民地的野心和掠奪黃金及財富的貪慾先後來到東方,開始了對我國沿海的騷擾和侵略,荷蘭侵略者正是在這一契機下強佔臺灣。
1620年左右,荷蘭人在今天印度尼西亞的巴達維亞(雅加達)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基地,還佔據了日本的長崎作為據點,但是雅加達和長崎相距遙遠。
中國是當時西方人對東方貿易的主要對象,荷蘭人必須在中國附近找到一個基地。他們先嘗試佔有澎湖,但中國的明朝艦隊已經在此駐守,澎湖駐軍長官沈有容在澎湖娘媽宮(媽祖於臺澎的第一個分靈廟)前戰勝荷軍,令其向東番遁去。至今澎湖天后宮尚存有一塊「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的石碣;而朝廷㨗報中也將此次勝利歸功於媽祖「廟靈默佑,將吏同心」。
又過了兩年,荷蘭人終於1622年大舉入侵大員(今天的臺南安平)海域,開始在臺灣建立基地。不久,荷蘭人建築堡壘據守,並從臺南開始擴張勢力,遠達南方的廊嶠(屏東)。
了解了荷蘭侵略者侵佔臺灣的歷史之後,我們再來說說鄭成功為什麼要去收復臺灣。
順治十六年(1659)四月十九日,鄭成功再次大舉進攻南京,七月,克鎮江,圍困南京。但中了清總督郎廷佐緩兵之計,兩個月後遭清軍突然襲擊,兵敗,於九月七日退回廈門。後感到困守金門、廈門不是長久之計,很難與清對抗,就決心收復臺灣。
鄭成功發兵之前向荷蘭殖民者嚴正聲明:臺灣「一向屬於中國」,臺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這是從道義上站穩腳跟,說明鄭軍乃正義之師。
清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命子鄭經留守金門、廈門。三月二十三日,親率戰艦350餘艘,將士25000人自廈門、金門出發,橫渡海峽,準備在臺南赤嵌城附近的鹿耳門外登陸 。
荷蘭人在鹿耳門港布置了大量的障礙物,其目的就是要阻止鄭軍進港登陸。於是如何率軍進港成了鄭成功謀劃攻臺的頭等大事。他是媽祖的虔誠信徒,他知道此事必須有媽祖神助方能克敵制勝! 鄭成功刻意在進軍頭一天晩上駐蹕澎湖天妃宮(即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的澎湖娘媽宮),等到第二天(四月初一)清晨舉行盛大隆重的「祭海禱祝」活動。鄭成功命設香案,冠帶叩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顧恩重,委以徵伐,奈寸土未得,孤島危居。今能移師東徵,假此塊地,暫借安身,俾得重整甲兵,恢復中興.望皇天垂憐,媽祖默佑,助我潮水,俾鷁首所向,可直入無礙,庶三軍從容登岸!」祝畢,萬艦齊發,直指鹿耳門港。入港前鄭成功令人於船頭將竹篙探水深淺, 得匯報曰:「是藩主洪福,水比往日加漲。」成功復問曰:「加漲多少?」曰:「加漲丈餘。」鄭成功即令三軍魚貫攻入鹿耳門。
荷蘭侵略者已經預先在港口內沉船阻礙,以為萬保無虞,哪裡料得到當日潮水竟然能夠「加漲丈餘」以助鄭師進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鄭軍進港後直入鯤身,包圍赤嵌,荷軍糧斷援絕,荷蘭總督揆一隻好乖乖的籤字投降。
於是鄭軍上下及隨軍船夫、民眾,自然將收復臺灣之功,首先歸於媽祖助潮,並在社會上廣泛傳誦,一直流傳至今。
十分惋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即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病死,時年38歲。又過了20年,清朝廷派鄭成功的舊部施琅從鄭成功的後代手裡奪回臺灣,統一中國。儘管如此,康熙皇帝仍寫一輓聯,對這位曾經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的名將給予高度評價。
作者簡介:朱合浦,1945年生,福建莆田人,長期從事文化工作,退休前任莆田市政協文教衛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是福建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原委員;編著《莆田風情》《莆仙老民居》《珠還集》《莆仙摩崖題刻》《湄洲媽祖志》等書。退休後隨子女移居廈門,是廈門市博物館從事志願服務時間最長、年齡最大的「最美志願者」。目前仍堅守在志願服務的崗位上。
湄洲媽祖祖廟公眾號
微信號:mzmazu
郵箱:mzmazu3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