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五次收復臺灣的始末

2020-12-14 七話歷史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老先生的《鄉愁》道盡對祖國和故鄉的思念之情,也體現了他希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中國有著不可分割的主權,任何人都不能有分裂祖國統一的想法。而現在有一些心懷不軌的國家和勢力卻想方設法地分裂我們和臺灣同胞,有的人更是公開發表分裂言論,這完全就是「漢奸」行為。古有鄭成功率2萬大軍收復臺灣,才有了臺灣17世紀的發展,而今我們絕對不能忘本。

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一部分

最早是在三國時期,那時候的臺灣名叫夷洲,當時的吳國為了發展勢力,在公元230年間派諸葛亮和孫權渡海峽來到了夷洲,那時候的臺灣條件非常惡劣,吳國的軍隊遭到了當地土著的抵抗,最終返回到了大陸。到了隋朝,隋煬帝也曾先後三次派軍隊去到臺灣(當時稱琉球),經過3年東徵,隋軍獲得勝利,當時還從臺灣帶了好幾千人回來,那時候就像是收復了一個野蠻小部落。從此琉球就成為了中國的一部分。

歷史上正式駐軍臺灣

到南宋時期(公元1171年),汪大猷奉王室之命駐守臺灣。當時的臺灣非常落後,為了島上的人民能夠更好地生存,汪大猷駐守臺灣期間就不斷地謀求臺灣地發展,實行屯墾制度,並委派朝官建牙開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駐軍臺灣。

歷史上正式管轄

到了元朝,這個與中國古代大陸也是隔海相望的領土得到了正式的管轄,元朝時設立澎湖巡檢司,正式對臺灣進行管轄。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現在的臺灣),當時的臺灣隸屬福建,而且是名副其實的福建省泉州同安縣(今天的廈門)澎湖村。這也是歷史上中國正式在臺灣設立行政機構實行管轄。

一直到明朝,都延續了巡檢司一職,而巡檢司是元明清時期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主要就是朝廷用來管轄那些偏遠、人煙稀少地方的職位,就好比現在的「村委會書記」。

第一次從外賊手中收復臺灣

公元1602年,在明朝大將軍沈有容帶領軍隊來到臺灣,殲滅了當時在臺灣海峽一帶猖狂的倭寇,百姓熱烈歡迎大將軍的部隊來到臺灣,趕走了倭寇,這也是歷史上中國第一次趕走外賊,收復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

明末清初,荷蘭殖民者搶佔了中國臺灣,公元1661年,鄭成功親率兩萬大軍東徵,成功趕走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廢除了殖民者的剝削制度,設立學校、實行農耕、發展文化和經濟,這才讓臺灣在歷史上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想要將臺灣作為自己的抗清基地,但是他沒過多久就去世了,自此他的子孫開始了對臺灣地區長達近20年的管理。1681年清朝政府派施琅大將收復臺灣,結束了鄭氏一族對臺灣的管轄,至此臺灣正式與中國實現了歷史意義上的統一。

1684年清政府設置立臺灣府,隸屬福建,康熙加強了對臺灣地區的行政管轄,增派軍事力量的同時也不斷發展臺灣的經濟文化。

清末臺灣被割佔

日本在1894年向清政府發起了侵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甲午中日戰爭,最後清政府敗退,籤訂了歷史上最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直到二戰勝利後,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現在的臺灣

歷史問題

解決了外患還有內憂的問題,1949年蔣氏集團敗退臺灣,導致海峽兩岸分離至今。然而臺灣自古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民族的底線,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可挑戰。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四次收復臺灣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為保衛祖國這個美麗的寶島,歷史上中國政府曾四次收復臺灣。 明朝初年,朝廷下令實行海禁,在軍事部署上只防海岸,不守海島,撤除了澎湖巡檢司,由此導致倭寇乘虛而入,侵略臺灣,並以臺、澎為中轉站,頻頻襲擾我東南沿海城鄉。
  • 中國收復臺灣始末
    以國防的需要而論,上述的完整山河系統,如有一個區域受異族的侵據,則全民族全國家,即失其自衛上天然的屏障。  不難看出,蔣介石已經意識到日本帝國主義的覆亡只是時間問題,中國收回臺灣主權排上了國民政府的工作日程。
  • 歷史上的今天|收復臺灣!
    文/許欣  圖片來源/網絡來自/貴州衛視歷史上的今天1662年2月1日這一天,鄭成功率領軍隊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從而結束了荷蘭殖民者對臺灣長達38年的殘暴統治。那鄭成功是如何把這些堅船利炮的荷蘭殖民者趕出臺灣的呢?
  • 也不看看我們四次收復臺灣的歷史
    【俠客島按】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在歷史上它也有與大陸分離的時期,但就跟中國的歷史主流是統一一樣
  • 歷史上收復過幾次臺灣,現在我們距離收復臺灣還有多遠?
    臺灣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自三國時期吳國曾派軍東渡臺灣海峽並帶回了臺灣的上千人口「公元230年,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後來大陸與臺灣來往密切,漢族人口定居臺灣的越來越多,直至南宋時期,正式將臺灣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並開始派兵駐守。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同時帶走土著數千人為以後的更好的了解和治化臺灣做好準備。 2、第二次戰役(隋朝時期) 隋朝末時,大臣何蠻極力說服隋煬帝開拓琉球(今臺灣省)荒蠻之地,公元607年隋煬帝派何蠻和羽騎尉朱寬大將軍一起率水師萬餘人隋朝「五牙」戰艦數百艘入海赴琉球遠徵,但戰果不大,並遭到土王歡斯的抵抗。
  • 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
    據文獻記載,在這場收復臺灣的海戰中,鄭成功總共出動了兩萬多名精銳,以及四百艘戰艦。由於每一艘戰艦上都配備了火炮,所以,鄭家軍在進攻荷蘭城堡時極具優勢。在所有戰艦中,最出風頭的是鄭成功所乘坐的「中軍艦」。這艘戰船,是整個船隊的指揮核心。早年在與清軍進行海戰時,鄭成功就曾多次在這艘船上指揮戰事。據說,「中軍艦」曾數次經歷險境,所幸船隻堅固雖遇險卻並未發生船難。
  • 歷史逼迫中國儘早收復臺灣
    縱觀世界及歷史,我們將會驚訝地發現,只有那些在地理上擁有著漫長海岸線的大國,才能在跨越兩種文明時代、為獲取新的生存資源的殘酷博殺中生存下來,成為了今天的所謂文明古國。那些曾經的內陸型文明大國,例如象本人現在生活的奧地利、蒙古等昔日的輝煌大國,都必將在這種博殺中退出大國歷史舞臺,只能在歷史上殘留下一點民族文化的痕跡。或者換個角度來說就是,一個不能真正控制海洋的大國必定會產生分裂而變成數個小國。
  • 歷史上第一個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他曾駐紮石湖寨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臺灣的情景。特別是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並設立一府(承天府)二縣(天興縣、萬年縣),在臺灣本島建立了中國人行使主權的政權機構,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歷史意義。而早在明代萬曆三十年(1602),石湖寨欽依把總沈有容就曾率軍進入臺灣島,殲滅倭寇,收復臺灣,意義同樣極其重大。
  • 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上的今天  ——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意義:  此戰,是我國海戰史上規模大、距離遠的一次成功的登陸作戰,主要表現是:一、鄭成功準備充分。詳細偵察掌握臺灣地形和敵軍布防以及天候、潮汐、航道等情況,在人力、物力上進行了長期的較為充分的登陸作戰準備,反覆商討作戰計劃,做到行動統一,計劃周密。二、戰機適時。
  • 臺灣歷史系列動畫片丨圓圓尋親歷險記二:收復臺灣
    臺灣歷史系列動畫片丨圓圓尋親歷險記二:收復臺灣 2020-12-30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歷史上收復臺灣背後之英雄們的恩恩怨怨
    康熙時期收復臺灣,第一功臣當然是施琅,然後是姚啟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李光地,明珠也能算半個。這幾個人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收復臺灣的問題上都很堅決,都有貢獻,但在收復臺灣以後,對臺灣是棄是守上則意見相左,好在康熙深明大義,終於把臺灣納入版圖。這些人的故事我們一個一個說。
  • 真刀真槍再現鄭成功收復臺灣
    昨日大嶝戰馬嘶鳴  早報訊(記者黃毅輝文/圖)今年是鄭成功收復臺灣345周年。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戰地藝術團結合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的英雄壯舉,創作了一臺大型實景藝術表演———《民族英雄鄭成功》,將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一歷史事件再現於當代人眼前。
  • 歷史上中原王朝與臺灣的七次交往,兩次掠奪三次徵服兩次解放
    臺灣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隔海相望,南與菲律賓群島相對。整個臺灣包括了臺灣本島、澎湖列島等一系列周邊島嶼。在歷史上,臺灣島雖然孤懸海外,但中原王朝在有餘力的情況下,一直都試圖開拓臺灣與澎湖。最早與臺灣產生聯繫的是三國時代的東吳政權。
  • 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開闢荊榛逐荷夷」明朝後期,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臺灣。清初,在東南沿海一帶堅持抗清的鄭成功,決心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臺灣。1661年,他率領將士,乘著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西海岸。
  • 收復臺灣的見證者——臺南赤崁樓
    當時已有一些倭寇、海盜,以臺南為基地掠奪附近海域,明朝廷幾次派兵討伐,也開啟了漢人往臺灣移民的歷史。公元1624年,荷蘭人佔領臺灣,於大員港建立奧倫治城,後更名為「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並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歷史是如此巧合,這一年正好是38年後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日本平戶出生的那一年。
  • 施琅收復臺灣出師地——天后宮
    天后宮始建於明代,初建時稱「天妃廟」。清康熙年間重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次修建。現佔地面積3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平方米,頗具閩南沿海建築藝術風格。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閏6月,施琅經過嚴密勘察東山島地形和風信特點後,認為最南端的平海澳(今宮前灣)最有利於戰事,便領2萬多將士候風汛於平海澳附近。6月13日,施琅舉行祭海、誓師儀式。6月14日辰時,施琅率水師戰船200多艘、將士2萬多人從宮前灣啟駕直抵澎湖,最後收復臺灣。 施琅將軍正確選擇了從宮前灣出師臺灣的戰略,終於以較小的代價換來輝煌的戰果。宮前灣作為施琅將軍平臺出師地,永載史冊。
  • 千秋功績:鄭成功收復臺灣
    說這場戰爭改變了世界,是因為,臺灣的收復,有力地維護了中國的統一,表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無論歷史、現實還是將來,一切企圖將臺灣從中華版圖中分裂出去的圖謀必將是失敗的。1642年,荷軍擊敗西班牙殖民軍,奪佔臺灣北部,對臺灣人民實行軍事鎮壓、政治分治、經濟掠奪等政策,遭到臺灣人民反抗。1652年,清順治九年,臺灣人郭懷一領導16000人起義反抗,歷15天遭殘酷鎮壓,郭懷一及部眾1800人被荷軍殺戮。1657年,鄭芝龍舊部、充當荷蘭翻譯的何廷斌(又名何斌)從臺灣來廈門,勸鄭成功收復臺灣。1659年,何廷斌向鄭成功獻臺灣地圖。
  • 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明清時期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明清時期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明朝後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臺灣,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臺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臺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
  • 收復臺灣或要兩種時機
    眾所周知,自解放戰爭國民黨退卻臺灣,臺灣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急需收復臺灣,但收復臺灣的時機什麼時候最好、最適合?其一,在中國國力鼎盛世界的時候收復。眾所周知,美國不斷插手臺灣問題,臺獨也隨著一波過後又是一波,為何臺灣問題現在還未解決,一是之前中國國力不強,礙於美國霸權幹涉,不斷插手臺灣事件,甚至於直接開航母橫於臺灣海峽,出售武器給臺灣等,但隨著中國國力強盛,軍事、經濟等方面鼎盛於世界,中國軍事強於世界,讓美國不敢幹涉中國臺灣問題,就算幹涉中國也有一千種方法壓制於他,屆時收復臺灣順理成章,但這種方法儘管從目前來看是有無盡的希望,但時間不定,未來充滿無盡的未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