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
清朝最具爭議的一位降將,
兩次降清後,
被康熙帝重用立下大功。
這樣的一位人物,
在莆田平海,
留下了一段故事。
施琅(1621——1696),字琢公,福建晉江人。原為鄭成功部將(左衝鋒),降清後於順治十三年,任同安副將,後又升任總兵。康熙二十年,康熙決意進兵臺灣,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負責專徵臺灣。施琅治軍嚴整,「深知水性」和「海中風候」。上任伊始,決定以平海為基地,調各地水師到平海集結,備戰訓練官兵,待機進軍。
康熙二十一年冬,施琅率領水師3萬多人,浩浩蕩蕩,「駐集平海之澳,俟長風破巨浪。以靖掃鮫窟」。施軍在平海,邊訓練官兵,邊制訂攻臺計劃,籌集糧船,等待季風。當時的平海經順治十七年開始截界拆騰。世代居住於此的居民被迫內遷,房屋、樹木也都遭毀壞,水井被填,當地僅存城隍廟、天妃宮等幾處宮廟,滿目荒涼。
時遇乾旱,3萬大軍駐紮平海,飲水成了最大難題。正如施琅所說:「爰際天時賜亢,泉流殫竭,軍中取得之道,遙遙難致」。施琅為了振奮士氣,完成戰備任務,邊祈求天妃保佑,邊發動將士疏浚枯井。在疏浚天妃宮前右側一口廢井時,奇蹟出現了,泉湧如注。將士們高興極了,爭相品嘗,井水甘甜,沁人心脾。於是,官兵們認為他們是正義之師,受到媽祖保佑,一時之間士氣大振。施琅也興奮不已,率將士們全身心投入海上作戰訓練。
「湧泉濟師」的故事在將士中飛快地傳播開。不久,施琅移師東山島銅山,繼續備戰、操練。康煕二十年6月施琅率軍從銅山出發,莆田人總兵吳瑛和朱天貴所部為該軍主力。施軍在澎湖與鄭軍主力劉國軒部決戰,經七晝夜激戰,打敗鄭軍主力,控制澎湖列島,鄭氏政權投降,祖國統一。施琅和將士立下赫赫功勳。
施琅攻佔臺灣後,為了紀念媽祖助戰之功,改王府為媽祖廟,並在臺南仿平海天后宮改建,後稱臺南大天后宮,供奉媽祖。臺南大天后宮董事會已到平海「認親」,兩宮現已正式往來。兩宮董事會和信眾結下深厚的友誼。施琅回大陸後,上奏朝廷,康熙皇帝褒封媽祖為天后,並在平海天后宮用108塊石頭重新修葺成深10米的方形水井,又揮毫書寫「師泉字,刻石紀念,還撰寫《師泉井記》碑刻。一腔深情浸透字裡行間,讀來感人。
平海還留下施琅指揮臺遺蹟。施琅統一臺灣後因攻臺有功被封為靖海侯。
綜合:《尋遊平海》金立敏/著
圖/富美秀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