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的功臣姚啟聖,為什麼沒得到封賞,還欠一屁股債?

2020-12-13 勇哥讀史

清朝是在1644年入關的,並逐漸統一了中國,成為繼明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在很長的時間裡,清朝並沒有完全實現統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臺灣都還控制在延平王鄭成功長子鄭經的手裡。

這時候,離清朝入關已經有37個年頭了。

清朝不想收復臺灣嗎?當然不是,從順治皇帝到康熙皇帝,無不對收復臺灣夢寐以求。可如果要收復臺灣,就得跨過風高浪急的臺灣海峽。清朝軍隊戰鬥力很強,但長於陸戰,短於水戰,跨海作戰更是前所未有,因此只能「望海興嘆」。

1681年,當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收復臺灣再次提上議事日程。雄心勃勃的康熙皇帝,希望完成父親終生未能實現的夙願。

就在這時,清朝迎來了收復臺灣的絕佳機會。

1681年3月17日,鄭經病逝於臺灣承天府,終年40歲。鄭經死後,他年僅12歲的長子鄭克塽繼任延平王的位置。周星馳主演的古裝喜劇電影《鹿鼎記》裡就有一個鄭克塽。不過,電影裡的鄭克塽是一個武功平平、貪生怕死、傲慢囂張的人物。其實,真實歷史裡的鄭克塽也沒啥弱點,就是年紀太小,根本無法掌控臺灣的局勢,以至於大權旁落,被馮錫範、劉國軒所掌握。

這樣一來,效忠於鄭氏的官員人心惶惶,政局動蕩不安。

福建總督姚啟聖敏銳地看到這一點,奏報康熙皇帝,建議收復臺灣,並與大學士李光地一起,共同推薦以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為最佳人選。康熙皇帝欣然同意,由此在1683年打響了收復臺灣之役。

姚啟聖,字熙止,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生於1624年。他於1663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後步入官場,授任廣東香山知縣。清朝順治年間,曾經在沿海省份實施「海禁」政策,並頒布「遷界令」,強令東南沿海居民內遷30裡—50裡。

「海禁」政策在有效打擊臺灣鄭成功政權的同時,也給沿海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姚啟聖深知這一點,便在當上香山知縣沒多久,就悄悄開放了「海禁」,結果被人告上朝廷,丟了知縣官職。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後,姚啟聖募集了幾百名士兵,前往投靠奉命討伐靖南王耿精忠的康親王傑書,屢立軍功,於1677年被封為福建總督,位居封疆大吏之列。

姚啟聖任職福建總督後,就為收復臺灣一事積極進行前期準備。

1678年,是姚啟聖任職福建總督的第二年。他走馬上任後,立即派遣軍隊掃清臺灣外圍,陸續收復了海澄、金門、廈門等地,為收復臺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679年,姚啟聖在福建設立了「修來館」,這個部門的任務,就是專門以高官厚祿來招降鄭經的部下,對臺灣進行分化。「修來館」設立後,吸引了朱天貴、陳士愷、鄭奇烈等鄭經的部下率領5萬人來投降。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願當內應,「謀舉兵以應」。只是事情洩露後,傅為霖和兒子傅璇均被害。

清朝要收復臺灣,堅船利炮必不可少。姚啟聖在福建修造了大量船舶,訓練水師,又奏報康熙皇帝同意,從江浙調撥了100多艘戰船,從湖廣撥發了一批新式西洋火炮,增強了福建水師的力量。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1683年6月,施琅、姚啟聖率領水師大舉進攻臺灣,在澎湖海戰中打敗了臺灣水師,佔領了澎湖。鄭克塽、馮錫範等人見大勢已去,向清朝投降。

至此,臺灣得以收復。

臺灣收復後,施琅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在施琅以下,所有參與收復臺灣的將領都得到封賞,只有姚啟聖沒有得到任何嘉獎。這是因為,臺灣收復後,施琅搶先奏報康熙皇帝,搶得功勞。姚啟聖不搞搶功這一套,導致一無所獲。

1683年11月,姚啟聖在率部回到福州後沒多久,就因為背部舊疾復發,在鬱鬱寡歡中病逝,享年60歲。

姚啟聖為官清正廉明,死後還欠了一屁股債。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姚啟聖當年在福建修造船舶,被人揭發虛報帑金。1684年,朝廷商議這件事,認定姚啟聖一共虛報帑金47000兩銀子,按照規定應該償還。這就是說,姚啟聖都死了一年,還欠了朝廷47000兩銀子。康熙皇帝考慮到姚啟聖收復臺灣的功勞,大筆一揮,免除了這筆債務。

【參考資料:《清史稿·列傳四十七等》】

相關焦點

  • 作為收復臺灣的關鍵功臣,姚啟聖為什麼不受康熙皇帝待見呢?
    然而,孤懸海外的臺灣島和佔領臺灣島的鄭氏家族卻威脅著江浙地區的穩定,也就是康熙徵服葛爾丹的大後方。所以,康熙北上盛京去找被貶的周培公,想重新啟用周培公收復臺灣,以穩定康熙徵服蒙古葛爾丹的後方。偏偏周培公此時已經病入膏肓,周培公臨死之前,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
  • 塵封檔案|《剿撫澎臺機宜》中的姚啟聖
    提及17世紀清朝政府收復臺灣那段歷史,可能大多數人熟知的還是中學課本中講到的頭號功臣--施琅,而對「姚啟聖」這個名字則略顯陌生。為何收復臺灣如此奇功,世人只知施琅,而不知姚啟聖呢?個中原委還要從檔案中尋找。
  • 平臺功臣姚啟聖為何鬱鬱而終?
    姚啟聖到任後,不但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壯大水師力量,還舉薦施琅就任福建水師提督,為平臺提供了關鍵的人才保障。可以說,姚啟聖為平臺做了大量的鋪墊工作,應為平臺的功臣之一。但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臺後,施琅因功升為靖海侯。而經營平臺事務多年的姚啟聖卻最終一無所獲。
  • 福建總督姚啟聖與施琅將軍的恩怨
    清朝初期,臺灣被鄭氏集團佔領,收復臺灣也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三大功績之一。在2006年的電視劇《施琅大將軍》中,講述了一施琅平定臺灣,成功統一國家的事跡,至此施琅將軍逐漸被大家所熟悉。康熙六年( 1667年) ,朝廷派總兵孔元章招撫臺灣失敗,施琅見狀立刻進京,呈上《邊患宜靖疏》,極力主戰,還論證收復臺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康熙否定了他的建議,且被免去施琅水師提督的職務,為了安撫施琅,邊讓他留京任內大臣。自施琅水師提督被免,留京任職十四年之後,收復臺灣問題才被重新提起來。這事兒不是康熙不上心,是清代初期事情太多了,沒有那麼多精力。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那麼,康熙為什麼會想到要重用這樣一個老邁的微末小吏去收復臺灣呢?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施琅被鄭成功逼得走投無路,卻得到康熙重用,最終收復臺灣報仇
    但心裡依然是存著反清復明的念頭,所以沒過多久就加入了鄭成功的隊伍,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鄭成功一直熱衷於反清復明,施琅就一直跟著他幹。曾經協助鄭成功在東南沿海一帶招兵買馬,一起打敗鄭聯,並收編其部隊。順治八年,施琅處決了鄭成功麾下的部將曾德,從此鄭成功和施琅就有了嫌隙,可見鄭成功心胸也不怎麼寬闊,隨後鄭成功藉故把施朗的父親和兄弟全部扣押。
  • 歷史上收復臺灣背後之英雄們的恩恩怨怨
    康熙時期收復臺灣,第一功臣當然是施琅,然後是姚啟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李光地,明珠也能算半個。這幾個人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收復臺灣的問題上都很堅決,都有貢獻,但在收復臺灣以後,對臺灣是棄是守上則意見相左,好在康熙深明大義,終於把臺灣納入版圖。這些人的故事我們一個一個說。
  • 越城區馬山鎮姚啟聖故居亟待保護
    2018-12-10 14:55 | 紹興晚報紹興先賢姚啟聖是清朝康熙年間政治家、軍事家,曾擔任福建總督,是收復臺灣的歷史功勳人物。姚啟聖是越城區馬山姚家埭人,姚家埭村至今還留存著他的故居。作為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紹興該如何保護好他的故居,讓姚啟聖在紹興留下歷史文化印記?
  •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鄭經被姚啟聖擊退後回臺灣不久就去世了,長子鄭克臧本應承襲延平王爵位監國,但卻被劉國軒和馮錫範等人誣陷冤殺,其幼子鄭克塽被劉國軒和馮錫範迎立為延平王,這時候姚啟聖認為收復臺灣時機成熟了,於是向康熙上表請求發兵收復臺灣。
  • 清朝初年對臺灣實施遷界禁海策略,為什麼沒能成功收復臺灣
    1661年2月至12月,鄭成功命令其子鄭經留守金門、廈門等地,自己親自指揮大軍進攻臺灣,趕走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勳。鄭氏政權開啟在臺灣的統治後,堅持抗清立場,自然成為清王朝的心腹大患。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非貶容妃不可?原來姚啟聖早就影射過容妃
    為什麼會說《康熙王朝》中姚啟聖影射容妃呢?像極了索額圖演說姚啟聖時「別人的官兒是越做越大,他卻越做越小」。而內心的清高孤獨、遺世獨立,對待康熙的真實不矯作,姚啟聖與容妃亦有相通之處。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
  • 劉邦最痛恨的人是雍齒,論功行賞時,為什麼第一個封賞雍齒為侯?
    而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劉邦當皇帝後,是如何封賞開國功臣的,為何這人可以封侯,其中依據是什麼?劉邦消滅了項羽後,馬上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漢王朝。新政權成立後,擺在劉邦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對開國功臣論功行賞。眾所周知,功勞最大和最小的好封官,而功勞中等的就難以封官了。首先功勞最大的20多人得到了皇帝的封賞,如韓信被封為齊王,張良被封為留侯。
  • 姚啟聖與祖廟太子殿
    姚啟聖因為當上福建總督而與媽祖結緣,讓他在福建總督任上屢建奇功;反過來他又以得神庇佑而感恩,為弘揚媽祖文化做了幾件頗有意義的大事。話說康熙十九年(1680)之前,廈門仍然是明鄭政權的重要據點。鄭成功在東徵臺灣時就將其子鄭經留下鎮守廈門。為此整個福建以廈門為基點的許多軍事要塞,都在鄭氏的控制之中。這是康熙皇帝無法接受的。十九年他決定向鄭氏發動進攻,目標是攻克廈門。
  • 美式助學貸:讀完大學欠一屁股債 60多歲還沒還完
    在演講中,川普談到了大學生助學貸款問題,表示目前有4300萬人背負債務,平均下來每人每年欠了3萬多美元,還說看見有人達到20萬。  但是他突然話鋒一轉,把話題從學生債務挪到自己「鍾情」貸款的方向:  「貸款這種事,我可拿手了。我超愛貸款的,我愛別人的錢!」這時候臺下響起了掌聲,但是同時直播鏡頭也給到了臺下的大學生觀眾們,可以看出,大家的表情...很複雜。
  • 清朝名臣姚啟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此後幾年,姚啟聖還親自掏錢為國家擴充軍備、訓練軍隊,這讓康熙大為感動。為彌補禁海、封鎖臺灣給沿海居民造成的損失,康熙下令,凡遷地的居民都可得到土地和銀兩,可百姓實際得到的銀兩遠遠少於應該得到的,姚啟聖心裡知道這是被各級官吏層層剋扣的結果,可面對責問,他仍無能為力。他說,他恨死了這些蛀蟲,可是為了完成海禁,他只得這樣做。這種無奈是官員的良心,是真正的體恤百姓,也是看透世道的清醒與消極。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1662年(康熙元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內部發生爭訌。清朝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清朝。鄭經為了減輕壓力,與清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清朝要求臺灣人眾遷回內地,剃髮易服,鄭經不允,談判未成。康熙二年,清朝出兵攻打鄭氏據守在大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廈門,鄭經戰敗,退出廈門,逃奔臺灣。
  • 臺灣綜藝天之豬哥亮,卻因賭欠2億巨債被槍擊,被女兒控訴有外遇
    自己也欠了一大筆債,不過好在他能夠及時收手。再加上有一個好兒子,當年謝霆鋒回到香港進入娛樂圈也是為了幫父親還債。除了謝賢以外, 周星馳的黃金搭檔吳孟達達叔,也曾因為成名以後迷失了自己,沉迷於賭博欠了一屁股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