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在1644年入關的,並逐漸統一了中國,成為繼明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在很長的時間裡,清朝並沒有完全實現統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臺灣都還控制在延平王鄭成功長子鄭經的手裡。
這時候,離清朝入關已經有37個年頭了。
清朝不想收復臺灣嗎?當然不是,從順治皇帝到康熙皇帝,無不對收復臺灣夢寐以求。可如果要收復臺灣,就得跨過風高浪急的臺灣海峽。清朝軍隊戰鬥力很強,但長於陸戰,短於水戰,跨海作戰更是前所未有,因此只能「望海興嘆」。
1681年,當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收復臺灣再次提上議事日程。雄心勃勃的康熙皇帝,希望完成父親終生未能實現的夙願。
就在這時,清朝迎來了收復臺灣的絕佳機會。
1681年3月17日,鄭經病逝於臺灣承天府,終年40歲。鄭經死後,他年僅12歲的長子鄭克塽繼任延平王的位置。周星馳主演的古裝喜劇電影《鹿鼎記》裡就有一個鄭克塽。不過,電影裡的鄭克塽是一個武功平平、貪生怕死、傲慢囂張的人物。其實,真實歷史裡的鄭克塽也沒啥弱點,就是年紀太小,根本無法掌控臺灣的局勢,以至於大權旁落,被馮錫範、劉國軒所掌握。
這樣一來,效忠於鄭氏的官員人心惶惶,政局動蕩不安。
福建總督姚啟聖敏銳地看到這一點,奏報康熙皇帝,建議收復臺灣,並與大學士李光地一起,共同推薦以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為最佳人選。康熙皇帝欣然同意,由此在1683年打響了收復臺灣之役。
姚啟聖,字熙止,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生於1624年。他於1663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後步入官場,授任廣東香山知縣。清朝順治年間,曾經在沿海省份實施「海禁」政策,並頒布「遷界令」,強令東南沿海居民內遷30裡—50裡。
「海禁」政策在有效打擊臺灣鄭成功政權的同時,也給沿海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姚啟聖深知這一點,便在當上香山知縣沒多久,就悄悄開放了「海禁」,結果被人告上朝廷,丟了知縣官職。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後,姚啟聖募集了幾百名士兵,前往投靠奉命討伐靖南王耿精忠的康親王傑書,屢立軍功,於1677年被封為福建總督,位居封疆大吏之列。
姚啟聖任職福建總督後,就為收復臺灣一事積極進行前期準備。
1678年,是姚啟聖任職福建總督的第二年。他走馬上任後,立即派遣軍隊掃清臺灣外圍,陸續收復了海澄、金門、廈門等地,為收復臺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679年,姚啟聖在福建設立了「修來館」,這個部門的任務,就是專門以高官厚祿來招降鄭經的部下,對臺灣進行分化。「修來館」設立後,吸引了朱天貴、陳士愷、鄭奇烈等鄭經的部下率領5萬人來投降。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願當內應,「謀舉兵以應」。只是事情洩露後,傅為霖和兒子傅璇均被害。
清朝要收復臺灣,堅船利炮必不可少。姚啟聖在福建修造了大量船舶,訓練水師,又奏報康熙皇帝同意,從江浙調撥了100多艘戰船,從湖廣撥發了一批新式西洋火炮,增強了福建水師的力量。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1683年6月,施琅、姚啟聖率領水師大舉進攻臺灣,在澎湖海戰中打敗了臺灣水師,佔領了澎湖。鄭克塽、馮錫範等人見大勢已去,向清朝投降。
至此,臺灣得以收復。
臺灣收復後,施琅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在施琅以下,所有參與收復臺灣的將領都得到封賞,只有姚啟聖沒有得到任何嘉獎。這是因為,臺灣收復後,施琅搶先奏報康熙皇帝,搶得功勞。姚啟聖不搞搶功這一套,導致一無所獲。
1683年11月,姚啟聖在率部回到福州後沒多久,就因為背部舊疾復發,在鬱鬱寡歡中病逝,享年60歲。
姚啟聖為官清正廉明,死後還欠了一屁股債。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姚啟聖當年在福建修造船舶,被人揭發虛報帑金。1684年,朝廷商議這件事,認定姚啟聖一共虛報帑金47000兩銀子,按照規定應該償還。這就是說,姚啟聖都死了一年,還欠了朝廷47000兩銀子。康熙皇帝考慮到姚啟聖收復臺灣的功勞,大筆一揮,免除了這筆債務。
【參考資料:《清史稿·列傳四十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