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對臺灣實施遷界禁海策略,為什麼沒能成功收復臺灣

2020-12-12 阿六說廣西

1661年2月至12月,鄭成功命令其子鄭經留守金門、廈門等地,自己親自指揮大軍進攻臺灣,趕走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勳。

鄭氏政權開啟在臺灣的統治後,堅持抗清立場,自然成為清王朝的心腹大患。為此,清廷採取了剿撫並用的策略,前期最著名的莫過於遷界、禁海。

前期,清廷對鄭氏政權採取以撫為主策略,也是迫不得已。首先,清廷陸軍強大而水軍薄弱。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底,清廷依靠強悍的八旗兵和為數眾多的綠營兵(清初由漢兵編成的分駐在地方的武裝力量,用綠旗做標誌),統一了大陸,但對於盤踞海島的鄭氏政權一直無能為力。順治年間,連年徵戰,國家財政困難,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發展水軍一時提不上日程;同時,清廷不完全信任那些脫離鄭氏政權向清廷的投誠者,也無意用他們的力量攻打臺灣。

1660年9月,順治帝批准福建總督李玄泰建議,開始了遷海政策。次年六月,海澄公黃梧跟清廷獻上了消滅鄭氏政權的五條策略。其中第一、第二條就是遷界、禁海:將山東、江浙、福建、廣東沿海居民遷移入內地,設立邊界,布置防守,以防沿海百姓與鄭氏政權接觸勾結;將所有沿海船隻燒毀,在溪流河道設置柵欄,不許貨物越界供應臺灣,違者處死。

清廷立即採納,從1661年七八月開始,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進行了大規模的遷界和禁海,下令沿海居民內遷三五十公裡,設界防守,不許人民越界下海。

清廷的遷界和禁海策略,目的在於割斷鄭氏政權與大陸的聯繫,使其失去接濟,出現暫時的困難,但它除了使一部分人產生動搖而投降清朝外,並無太大的作用,更不能達到黃梧預期的「半年內致敵人於死地」的效果。

相反,清廷因遷界和禁海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沿海各省大片良田荒蕪,國家稅收減少,對外貿易停頓,百姓背井離鄉。將沿海島嶼遷空,正好使鄭氏政權船隻自由出沒,買通守邊士兵後,他們照樣可以得到所需的物資。因此,遷界禁海是清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採取的策略,並未達到預期目的。

康熙皇帝即位後,在施琅、姚啟聖、萬正色等人的通力合作下,施琅水師渡海徵戰,成功收復了臺灣。

相關焦點

  • 船隻多為明朝時期遺留的大型海船,鄭成功照樣成功收復了臺灣!
    每當讀起余光中的《鄉愁》就能想起鄭成功收復臺灣。親愛的祖國,我終於回歸到你的懷抱。清朝收復臺灣後,才下令全面復界,持續二十二年的遷海政策始告結束。實施禁海遷界,給鄭成功造成很大困難。1658年,在進攻南京失敗後,鄭成功開始將目標轉向臺灣,意圖以臺灣為根據地進行抗清鬥爭。
  • 晉江市永和鎮古厝村發現清朝初期「遷界」碑
    昨日,泉州市博物館考古人員黃先生告訴導報記者,經過考證,這塊石刻的年代在清朝初期。記錄的就是史上有名的「遷界」政策。清廷為了收復臺灣,實施「遷界」政策,在界石遷界範圍內的沿海居民必須離開故土,遷往界外。清廷於1683年收復臺灣後,遷界海禁政策得以逐步解除。
  • 收復臺灣的功臣姚啟聖,為什麼沒得到封賞,還欠一屁股債?
    清朝是在1644年入關的,並逐漸統一了中國,成為繼明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在很長的時間裡,清朝並沒有完全實現統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臺灣都還控制在延平王鄭成功長子鄭經的手裡。這時候,離清朝入關已經有37個年頭了。清朝不想收復臺灣嗎?
  • 清聖祖最初對臺灣認識不足,施琅上書後才決定收復臺灣
    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成功被明桂王封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一心以反清為己任。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六月,率大軍由崇明島入長江,其麾下鐵人軍在鎮江之役中還成建制的殲滅了由提督管效忠帶隊的精銳八旗4000人,「效忠初出兵四千,止存百四十人」,並一度包圍南京,在鄭成功的威懾下,東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望風投降,清廷「東南大震,軍報阻絕」。
  • 清初東山島遷界始末
    鄭成功率師橫海驅逐荷寇收復臺灣,並在臺灣建立「東都明京」之後,清廷統治者更是恐懼有加,為了徹底消滅南明漢民族抗清武裝力量,鞏固政權,於康熙元年(1662年)和康熙三年(1664年)及至以後,大規模強制施行其遷界禁海政策。
  • 清初的「禁海」和「遷界」,清代華僑出國的三次高潮
    清朝於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收復臺灣,鄭氏政權消亡,國家出現了和平統一的局面。但卻遲至100年後,才逐步取消「禁海」,於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允許泉州與臺灣對口通航,選定泉州的蚶江港與臺灣的鹿港對渡。衰落已久的泉州海上貿易,直到這時才稍稍恢復了生機。
  • 鄭成功用畢生精力收復臺灣,使其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明隆武皇帝對他十分信任,封為延平郡王,賜姓朱,改名為成功,因此又稱之為「國姓爺」,就在鄭芝龍投降清朝時,鄭成功卻拒不投降,明確表示「不剃頭」「不受詔」,還打出「背父救國」的旗號,單獨跑到南澳島,招募了幾千軍馬,誓死抗清。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康熙朝時,康熙恩威並施,取得了政治與軍事上的勝利,將臺灣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清政府之所以能順利統一臺灣,在於順應歷史大勢,展現了國家統一不容置疑的決心與力量。清朝為什麼要統一臺灣清朝初期,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
  • 清朝為什麼厲行海禁,閉關鎖國?
    清朝為什麼厲行海禁,閉關鎖國?海禁又稱「洋禁」,是封建王朝禁止本國私人商船出海貿易並嚴格限制外國商船進口貿易的政策。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反叛勢力、打擊海盜及走私,保障社會穩定。清朝的禁海政策最早源於順治四年,從廣東開始,嚴禁鄉民私自出海和貿易,違逆者處斬。順治十二年(1655年)浙閩總督屯泰奏請「沿海省份,應立嚴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置重典。」
  • 清朝並非一直都是海禁的,和大家聊聊清朝前期海禁政策
    在這樣的情況下順治九年,順治九年(1652)開始禁海,「凡浙、閩、廣東海寇,俱責成防剿。其往來洋船,俱著管理,稽察奸宄,輸納稅課。若能擒馘海中偽藩逆渠,不吝爵賞……」。可以看到這個海禁的嚴厲程度和後來相比是比較小的,也是比較溫柔的,只是出海和停泊都要朝廷管理,並且嚴查是否有鄭成功的人,所以這次的海禁在後世中提到的也比較少。
  • 近代史上歐洲一強國主動幫助中國收復臺灣,為何遭到中國拒絕?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時至今日,大多數人們對於清朝始終是憤恨的態度,因為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致使世界上曾經的霸主——古代中國,落後西方幾百年的時間,其實早在清朝初年的時候,清朝還是有機會與世界接軌的,曾經一歐洲強國和清朝交好,甚至想要幫助清朝收復臺灣,沒想到卻遭到了中國方面拒絕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那麼,康熙為什麼會想到要重用這樣一個老邁的微末小吏去收復臺灣呢?
  • 此國是歐洲強國,想幫助中國收復臺灣,為何會遭到中國人的拒絕?
    1661年至1662年,鄭成功率領一支龐大的艦隊,由金門出發,渡海至臺灣,驅逐了荷蘭人,成功收復了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以明朝延平王的身份自居,奉明朝為正朔,並沒有割據一方,鄭氏集團在臺灣建立的政權,實際上是明朝的一個地方政府,這就不可避免的與清朝發生了矛盾。康熙年間,清政府開始著手進行統一臺灣的計劃。
  • 影響中國歷史半世紀,鄭成功父子如何從白手起家到虎踞臺灣?
    鄭成功匆忙率領殘部撤回金、廈兩島;張煌言孤立無援,敗走浙東,收復府縣盡皆棄守。北伐終告失敗,抗清局面大勢已去。 為阻斷鄭軍的經貿財源,清廷在降將黃梧的建議下,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頒布「遷海令」。北起直隸(河北)、山東,南至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30~300裡,船隻一律不準入海。
  • 鄭成功收復臺灣一年後,為何突然死亡?原來和他兒子有關
    1662年農曆五月初八,延平郡王、「國姓爺」鄭成功就走到了人生的終點,帶著無限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38歲。一年前,鄭成功親率二萬五千名將士、數百艘戰船,橫渡臺灣海峽,驅逐了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臺灣。時間才過去了一年,鄭成功為何突然死亡,這背後到底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 清朝如何統一臺灣?
    這樣的實力自然可以稱得上東亞第一海軍,也正是憑藉這些力量鄭成功方能擊敗荷蘭人收復臺灣,並繼續抗清事業。而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割據臺灣的鄭經和清朝的戰爭失利,放棄廈門、金門,退往臺灣。總的來說臺灣島內政局不穩,對岸的姚啟聖等人覺得有機可乘,決定動手,但鄭氏集團畢竟樹大根深,海上力量強大,想要輕取臺灣絕非易事。事實上在開打之前,清政府一直試圖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安撫鄭經集團,但並未成功。當時清朝的主戰派是福建總督姚啟聖、水師提督施琅,但因為意見分歧另一大員萬正色並不主張攻擊臺灣鄭氏。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清朝在打到南方後,為什麼沒一鼓作氣拿下臺灣,反而過了這麼久?
    1644年,也就是順治元年,清兵揮軍入關,同年遷都北京。而我們知道,清朝收復臺灣已經是康熙二十二年的事了。那麼清朝為什麼沒有在清朝統一全國之際,就趁勢揮軍渡海攻佔臺灣?我們嚴格地說,清朝收復臺灣,並沒有多久遠。就是在清朝一統天下,維護全國穩定的時候所採取的行動。 可能有人覺得從時間看上,收復臺灣已經到了康熙二十二年了,感覺距離順治元年有點久遠。但其實時間雖遠,可這也就是清朝統一全國的時間。順治元年,清軍入關。可這並不代表,全國統一了。
  • 清朝收復臺灣的名將,康熙為何選他,他又起到什麼作用呢?
    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收復臺灣那年是1683年,康熙正值而立之年,而完成收復臺灣的人正是施琅。 為什麼是施琅而不是別人?
  • 為何鄭成功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說到底,收復臺灣是一件必須做的事,但何時做、以什麼方式做,還是有很多講究的。 要不然,也不會任由荷蘭佔據38年。 可是1661年,世界變了,逼的鄭成功主動去收復臺灣。 不管他願不願意,這是唯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