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厲行海禁,閉關鎖國?

2020-12-25 時空穿越的經典

清朝為什麼厲行海禁,閉關鎖國?

海禁又稱「洋禁」,是封建王朝禁止本國私人商船出海貿易並嚴格限制外國商船進口貿易的政策。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反叛勢力、打擊海盜及走私,保障社會穩定。中國歷史上海禁的高峰期是在明代與清代,清代沿襲明代實行海禁政策,但是較明代,清代的海禁更為嚴厲,不僅在政策上有所強化,而且持續時間也長,從順治朝開始一直到道光朝,實行了一系列的海禁措施,這個政策對清代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清朝的禁海政策最早源於順治四年,從廣東開始,嚴禁鄉民私自出海和貿易,違逆者處斬。順治十二年(1655年)浙閩總督屯泰奏請「沿海省份,應立嚴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置重典。」順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廷正式頒布「禁海令」,敕諭浙江、福建、廣東、江南、山東、天津各省督撫提鎮曰:「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有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逆賊貿易者,……不論官民,俱行奏聞正法,貨物入官,本犯家產盡給告發之人。該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盤詰擒輯,皆革職,從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隱,不行舉首,皆論死。」然而,海禁實行五年未達到預期效果。順治十八年為了最後消滅其反抗力量,防止近海居民與臺灣鄭成功的交往,根據房星煥、黃梧及施琅等人的建議,清政府以堅壁清野之法困之,發布遷海令,設界防守,嚴禁逾越,又稱「遷海政策」 ,強令東南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裡。北起北直(河北)、中經山東、江南(江蘇)、浙江,南至福建、廣東省沿海居民均屬遷海範圍。康熙元年(1662),為防禦鄭成功的進攻,下令在潮州實行海禁,將沿海居民遷入內地50裡;至康熙三年(1664)又再遷徙50裡(包括今潮安縣庵埠、彩塘、鐵鋪、官塘一帶),禁止出海捕魚和貿易。沿海三十至五十裡內不許住人,房屋全部燒毀,人若進入則處死。從順治到康熙先後有兩次內遷浪潮,其中光廣東就死了幾十萬人。可見滿清韃子禁海內遷政策相當殘酷。海禁一直延續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收復臺灣之後始解除,準許澄海、南澳等地居民回原籍耕種,準許對外貿易。海禁給潮州人民帶來重大災難,生產、貿易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僅僅過了三十多年,全面開海的政策就開始收縮,面對日益嚴重的「海寇」活動和西方勢力在東亞海域的潛在威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見大臣,提出禁海問題,次年,規定擬定,正式實行南洋禁海。

清朝海禁的原因主要是:

1、天朝大國的虛驕思想。滿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對外部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近代資本主義的進步都視而不見,清帝將以中國為世界中心的思想一以貫之,對「夷狄之邦」的貿易文化不屑一顧。清朝對外部的需求極其有限,海關關稅所佔比例也很小。

2、維護政權穩定的需要。鄭成功集團在建立金廈基地後,隊伍日益壯大,成為東南沿海地區最大的一支抗清武裝力量,後又聯合西南地區抗清名將李定國部,與清軍展開了持久拉鋸戰,給清朝以沉重打擊。同時,一系列的民族壓迫政策,導致全國局勢巨大動蕩,一些漢人由於憎惡滿族貴族政權,利用民間宗教、秘密結社等方式同清廷對抗,反清運動此消彼長。為了切斷抗清勢力與沿海地區人民的聯繫,維護政權的穩定,清廷不得不延續明朝實行海禁政策。

3、海上軍事力量薄弱。清代由於統治者毫無海權觀念,嚴令

不許建造大型海船,禁止遠洋航行等等,使領先於世界的造船業和航海業停滯不前。清代「重陸輕海」的思想十分嚴重,不重視海上軍備建設,水師營兵疏於訓練,戰鬥力非常弱。而鄭成功集團卻是憑藉海戰優勢起兵抗清,清王朝無力大舉攻滅海上抗清勢力,實行海禁也是從政治安全角度考量的一種保守主義政策。

4、對洋人的戒備。在西方殖民勢力步步緊逼,沿海漢人不易管理的嚴峻形勢之下,清朝統治者的戒備心理與日俱增,尤其是懼怕外國人與漢人頻繁接觸,以貿易為名,無端生事。在這樣觀念的驅動下,加之走私甚行,海盜活動增多,威脅其統治,清廷於是便釜底抽薪,實行海禁隔斷兩者的聯繫。

5、漢人出海不歸。開海後,大量漢人乘船去南洋謀生,十有五六不歸,這引起了清廷的警惕。一來怕漢人海外勾結反清,二來清廷認為出海不歸者,脫離清廷統治,屬於叛民。所以康熙下令,停止與呂宋,爪哇的貿易,漢人出海後必須歸來,如果去呂宋和爪哇後則禁止回國,這樣就切斷漢人的海外聯繫。

清朝政府對外貿易的限制政策對於維護封建統治起過一定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卻使中國失掉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性,使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已經滋長起來的進步的手工業生產,得不到更進一步的發展。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1840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相關焦點

  • 都說井底之蛙沒有活路,為什麼清朝還要「閉關鎖國」?
    每當說起清朝,這個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就是繞不開的話題,很多人都覺得,閉關鎖國是中國在近代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那麼,清朝為什麼要關起門來呢?×××××××××××××××××××××××××××一集不夠看?
  • 乾隆開始閉關鎖國,到鴉片戰爭被打破,是閉關鎖國導致清朝衰退?
    嚴格地說,閉關鎖國是一個過程。順治十八年一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期間一直清朝的海疆政策一直是飄忽不定,期間兩度開關。不過在乾隆二十二年之後,清朝便開始全面的閉關鎖國,一直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朝被迫開關,這段閉關鎖國的歷史才告一段落。
  • 清朝和日本都閉關鎖國,為什麼日本被打醒了,清朝卻繼續挨揍
    閉關鎖國還有一個方面,日本的情況不同於中國,日本閉關鎖國是德川幕府的政策,打開國門是在明治維新之後的天皇君主立憲時代,中間經歷了政權的更替。而中國閉關鎖國時期清政府一直把控政權,因此即便有改變,也是不痛不癢的改革,觸及頑固派利益就被立即終止的那種。所以清朝不是一直沒醒,是不願意醒。畢竟,醒來就得面對中央集權的削弱,這是掌權者們所不能接受的。
  • 閉關鎖國只是一個現象 並非清朝落後根本原因
    閉關鎖國政策是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是清朝統治者防止漢人與外界聯繫,形成反清力量而實施的政策。閉關鎖國政策是在乾隆二十二年之後實施的,直到1840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才改一段落。乾隆的閉關鎖國確實不利於國家進步,對於清朝的衰退有一些影響,但這個層面的影響並不大。其實閉關鎖國政策是明朝海禁的延續,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朝對此也需要負有一定的責任。
  • 日本閉關鎖國233年,比清朝時間更長,是什麼讓其迅速崛起
    這一命令,標誌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乾隆的這道聖旨被視為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後於世界的最重要的原因。清朝統治者希望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又加上希望自己能夠集權統治的心理觀念,是導致出現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 。
  • 清朝時期實施閉關鎖國,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在十八世紀時,由於大清朝與外國人的貿易來往非常頻繁,百姓反清的事件不斷發生,當時的皇帝為了防止中國百姓與外國人一起反對朝廷,於是便下令禁止中國與外國實施貿易,也就是我們所說閉關鎖國,那麼實施了閉關鎖國,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
  • 如果清朝沒有閉關鎖國,中國的科學會引領世界嗎?
    現在很多人把中國近代的沒落歸咎於清朝閉關鎖國,認為如果不是清朝閉關鎖國,中國的科技可以獲得大幅度的發展。那麼,如果清朝沒有閉關鎖國,中國的科學會引領世界嗎?下面來帶大家看一看。科技發展的基礎是什麼?是向別人學習嗎?
  • 閉關鎖國與高傲自大: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朝,被世界狠狠甩下
    隨著明朝的覆滅,滿清政府在整個中國的統治,開始確立下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清朝的統一發展,實際上並不是非常順利。一方面是漢人對於異族政權,統治和壓迫的強力反抗,比如我們熟知的留髮不留頭等等,為此清朝政府,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民族鎮壓政策。
  • 清朝閉關鎖國的真實原因是什麼?被大炮轟開的國門,真是恥辱!
    清朝,一個充滿爭議的朝代。爭議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外族所建立的政權,他封建且自大的國策也是讓後人詬病的原因,下面讓我們看看,曾經是世界上最富有國家的清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敗的。清朝的閉關鎖國其實並不是一家獨有,早在元朝時期,朝廷就實施了海禁政策。但是當時的海禁並不是閉關鎖國。因為當時的海禁是為了防止日本戰亂渡海過來進行搶奪的浪人所進行的軍事管制。而到了明朝,依舊是不允許民間出海經商。
  • 如果乾隆皇帝不閉關鎖國,清朝會成什麼樣子?錯過機會讓人可惜
    閉關鎖國可以說是在清朝時期政府所下達的一個非常錯誤的指令,也正是由於這一個指令,所以才導致朝廷對中慢慢衰退,導致清朝的滅亡,而在康熙時期就已經開始實施了這種政策,到了乾隆時期,由於各種原因,乾隆皇帝再次提出了這種政策,而如果當時沒有實施這種政策,清朝會發展成為什麼樣的樣子呢?
  • 原來「閉關鎖國」是這樣的,並不是我們之前認為的這麼簡單
    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講到明清兩朝的時候,書上會說因為「閉關鎖國」導致與世隔絕,導致落後於西方國家,最後導致清朝後期的挨打。我們腦海中一直形成的印象就是明清兩朝不與外界交流導致落後於世界,事實上,這只是一部分,閉關鎖國並不是書上寫的四個字這麼簡單。閉關鎖國是兩個概念,閉關和鎖國。
  • 大清朝除了閉關鎖國真的毫無作為嗎,真相究竟是什麼
    一說起大清朝,大家第一個能想起的就是裹小腳的陋習,還有那摧殘無數百姓的封建思想。這些都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創傷,就是因為大清朝的閉關鎖國和封建思想,才讓當時的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國家,以至於我們被侵略。在康熙皇帝統治中國的時候,社會達到了一定的和諧程度,這個時期也是清朝發展最為輝煌的時刻,康熙盛世也被人們世代相傳。清朝末期,綜合國力下降,尤其是長期以來的閉關鎖國政策,致使中國在很多方面落後於發達的西方國家,導致了我們的停滯不前。
  • 清朝中期,閉關鎖國真是乾隆狂妄無知嗎?不!他是被列強給嚇到了
    清朝中期,閉關鎖國真是乾隆狂妄無知嗎?不!他是被列強給嚇到了說到中國的近代史,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沮喪。因為在中國的近代史中,發生了太多憋屈和令人生氣的事情了。而我們每每談到這個,就會把罪責歸咎於清中期乾隆的閉關鎖國政策,許多人都認為,正是因為乾隆的狂妄無知,才讓中國逐步落後於世界的。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乾隆真的有那麼愚昧無知嗎?其實,我們通過一件事就能看出當時乾隆的心境了。公元1792年,英國以給乾隆祝壽為由,派遣了一支規模龐大的使團,訪問中國。
  • 什麼叫閉關鎖國?原來我們被英國人潑了這麼多年髒水
    常聽人說閉關鎖國,清朝的衰落是因為閉關鎖國,落後於西方是因為閉關鎖國。好像我們近代落後的原因就是閉關鎖國。那麼,到底什麼叫閉關鎖國呢?
  • 清朝和日本幕府都是閉關鎖國,為何日本被西方警醒了,清朝卻沒?
    在面臨到西方列強入侵時,清朝和日本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一個能夠認識到客觀情況,一個仍然沉迷於大國的身份當中,不能夠客觀的認清事實的本質。一個能夠在認識到本身的問題後,能夠客觀地進行改革,把提升自己的實力放在第一。
  • 明朝的「禁海令」和閉關鎖國,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
    真正閉關鎖國的是清朝,清朝統治者時期施行的一種典型的地方保護主義政策,是中國近代落後挨打的根源。明朝「禁海令」的根本原因和影響。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是中國近代落後的根源。「閉關鎖國」政策,是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
  • 韓國版閉關鎖國?大面積封號像極了清朝,無異於自掘墳墓
    同樣的,這次封號時間不禁讓人想到我們清朝時的閉關鎖國。以為自己足夠強,不願汲取外來知識文化,讓曾經的世界霸主有了後來被侵佔的結果。
  • 被誤解的乾隆,閉關鎖國真是失敗決策嗎?恰是如此保住百年延續
    大清朝乾隆君王在執政晚期施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後,大清朝的國力就開始一年不如一年,甚至到大清的晚期階段,清政府被歐洲列強用炮火撬開了帝國大門,於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制度就深深的烙印到我們民族的腦海裡。我們總是痛斥著乾隆晚年昏庸,搞個閉關鎖國使得清朝錯失了國家發展良機,導致了國家各項綜合實力被歐洲列強超越。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兩國相差一百年左右都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並且都在19世紀中期遭受了西方列強侵略後籤訂種種不平等條約。18世紀廣州十三行圖片:wikipedia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衝擊下,中日為了不再遭受侵略和壓迫,兩國有識之士都在60年代提出國家獨立自強的一系列主張。
  • 明朝有海禁,清朝有閉關鎖國,這兩個是一回事嗎?
    明朝艦船那麼,這兩者是一回事嗎?海禁至於清朝呢,這是一個對外貿易管控較為嚴格的朝代,甚至一度寸板不許下海!海師也一度解散了!清朝初期,那些繳獲的大量寶船和戰艦,竟然都給拆解了!原因竟是修建宮殿缺少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