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閉關鎖國的真實原因是什麼?被大炮轟開的國門,真是恥辱!

2020-12-25 風果果的雙面人生

清朝,一個充滿爭議的朝代。爭議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外族所建立的政權,他封建且自大的國策也是讓後人詬病的原因,下面讓我們看看,曾經是世界上最富有國家的清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敗的。

清朝的閉關鎖國其實並不是一家獨有,早在元朝時期,朝廷就實施了海禁政策。但是當時的海禁並不是閉關鎖國。因為當時的海禁是為了防止日本戰亂渡海過來進行搶奪的浪人所進行的軍事管制。

而到了明朝,依舊是不允許民間出海經商。大明律有文::"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可見明朝對出海做生意控制之嚴格。

但是明朝時期也出現了一段時間的開放,史稱隆慶開關。明朝解除海禁的政策中外貿易與交流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為民間資本的發展以及當時的中國對外交流有很大的歷史作用。有文稱: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也是在當時,中國的瓷器,茶葉等特產遠銷海外,讓中國對外文化的輸出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到了清朝初期,其實還是延續明朝的政策允許民間海上通商,到了康熙初年,清朝與外國一些國家建立了通商。並且於1685年廢止海禁,與西方國家的海上貿易也逐漸發展起來。次年議定:荷蘭"應準五年一次,貿易處所止許在廣東福建兩省"。1684年,在廈門設立"洋行",1686年在廣州設立十三行,實有四、五十家。分別經營進出口貿易,並代納稅銀。清朝早期的海外貿易一直處在有利地位,因為清朝地大物博,很多東西都是洋人沒有見到的。其需求量之大,難以想像,更有一些商人為了通商漂洋過海,命喪大海之人不計其數,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清朝的通商力度。

但是到了乾隆時期,乾隆以海防重地規範外商活動為理由,命令一些通商者只能在廣州等地活動。又在後續的政策中進一步限制通商。乾隆末年甚至頒發了《民夷交易章程》和《防夷八條》。

乾隆年間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曾經向清朝提出六項要求,當中包括:

要求英國貨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要求在北京設立商行;

要求在珠舟山佔一島嶼,以便英國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要求在廣州城劃一地方居住英國人,或者居住澳門之人出入自便;

要求準許英商從廣東內河航行澳門,貨物不納稅或少納稅;

要求確定關稅條例。

但是乾隆帝不僅駁回了馬嘎爾尼的要求,甚至提出了中國之大無奇不有的話語。這進一步地體現了在當時的清朝統治者是一種什麼樣的自大心態,也為日後清政府的衰敗埋下了伏筆。因為在當時的國外,已經開始改革和技術的進步,清朝逐步與世界失去聯繫的同時,也逐步的落後世界。

直到第一次與第二次的鴉片戰爭,才徹底把清朝從自己的天朝上國夢中驚醒。

其實追究清朝的閉關鎖國,無疑是清朝的統治者為了控制民眾的思想以及進步進一步加強統治的手段。但是這一政策的長期推行,阻礙了中外聯繫,影響了也拋棄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吸收和進步,使得中國與世界脫軌,慢慢的落後於世界。才有了網友之間流傳的「滿清誤我兩百年的」言論。

不求進步不可取,不思進取不可用。所以

清朝的覆滅是歷史決定的,也是必然的。

相關焦點

  • 清朝最強大炮,3千米內穿透鋼板,射程2萬米,卻在交戰時一炮未發
    一說到清朝,很多人腦海裡就立刻蹦出來腐朽、落後、腐敗無能這幾個形容詞。確實如此,自乾隆末年開始,清朝便開始走下坡路了,閉關鎖國的政策,讓整個中國故步自封,白白失去了幾百年發展科學技術的機會。
  • 閉關鎖國只是一個現象 並非清朝落後根本原因
    將閉關鎖國進行分解,如果說其中的內容導致中國衰退的話,天朝上國的孤立主義也許算一個。其他點都不是清朝時期才有的。二、清朝衰退的根本原因如果縱向去看清朝衰退的話,也許能找到其根本原因。用黑格爾的話來評價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歷史本質上就是沒有歷史。」
  • 乾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真不是愚昧,看法國大革命就知道了
    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全國各地都出現了國泰民安、和睦相處和富足的景象。最初,乾隆皇帝被認為是中國封建史上最有聲望的統治者。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下的一道詔書,幾乎把他的功績全毀了。除了廣州以外,其他地方都要停止對外貿易。那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口通」政策的內涵。
  • 閉關鎖國沒有什麼好處,清朝歷代皇帝卻非常喜歡,這是為什麼呢?
    說起閉關鎖國,我們一般情況下認為大清閉關鎖國導致後期與世界脫軌,進而被英國使用武力打開了國門,可以說是百害而無一利。 但其實客觀說,閉關鎖國並不是清朝獨創的,明朝時期就已經有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實施了海禁政策,主要是防止倭寇到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以及搶掠騷擾。
  • 閉關鎖國與高傲自大: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朝,被世界狠狠甩下
    以後金政權的建立為節點,自此以後女真人,通過不斷與明朝方面的軍事作戰勝利,因此也繳獲了不少明朝的軍事武器,特別是火器大炮的運用,成為女真人不斷走向強大的重要原因。隨著明朝的覆滅,滿清政府在整個中國的統治,開始確立下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清朝的統一發展,實際上並不是非常順利。
  • 乾隆開始閉關鎖國,到鴉片戰爭被打破,是閉關鎖國導致清朝衰退?
    嚴格地說,閉關鎖國是一個過程。順治十八年一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期間一直清朝的海疆政策一直是飄忽不定,期間兩度開關。不過在乾隆二十二年之後,清朝便開始全面的閉關鎖國,一直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朝被迫開關,這段閉關鎖國的歷史才告一段落。
  • 清朝末年,中國女子死都不願嫁的人,娼妓對他們都嗤之以鼻!
    如今有很多國人崇洋媚外,隨著國力和經濟的發展有很多外國人居住在中國,而我們對這些外國人的態度有時候比對自己的同胞還要好,可大家一定不知道在一兩百年前,我們是極其厭惡外國人的,我們稱他們為蠻夷,稱日本人為倭寇,由於中國幾千年來都遠遠領先於世界各國,在清朝時,我們認為"我天朝物產豐盛,
  • 閉關鎖國只是一個現象 並非清朝落後根本原因
    將閉關鎖國進行分解,如果說其中的內容導致中國衰退的話,天朝上國的孤立主義也許算一個。其他點都不是清朝時期才有的。二、清朝衰退的根本原因如果縱向去看清朝衰退的話,也許能找到其根本原因。用黑格爾的話來評價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歷史本質上就是沒有歷史。」
  • 清朝的閉關鎖國始於「偉大」的康熙皇帝
    清朝出了很多歷史偉大的皇帝,這個朝代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清朝時期的康乾盛世享譽盛名,但是清朝後期卻越發無力。因為清政府的無能,導致清朝最後淪為列強瓜分的半殖民地。 很多人說這一切的敗落都歸結於閉關鎖國的封閉政策,其實遠遠不止於此。
  • 巔峰時期的明朝與巔峰時的清朝哪個更強?
    結果迎接他們的不是清朝一般的真金白銀,而是明代無情大炮的滅頂之災,自此在沒有任何國家敢挑戰大明王朝的海軍。明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是處於世界之林的狀態,因此吸引了很多海外的國家,這就出現了各國爭先恐後來朝的盛世。
  • 日本閉關鎖國233年,比清朝時間更長,是什麼讓其迅速崛起
    這一命令,標誌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乾隆的這道聖旨被視為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後於世界的最重要的原因。清朝統治者希望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又加上希望自己能夠集權統治的心理觀念,是導致出現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 。
  • 閉關鎖國被罵兩百年,清朝皇帝真的傻嗎?這些原因我們根本沒想到
    所以這就說明一個道理:其實打開國門並不一定會使自己進步,該走下坡路還走下坡路,該腐敗還腐敗,該被KO還是被KO,關鍵在於心態問題!我們總批判清朝統治者的盲目自大和閉關鎖國,還曾經恥笑乾隆皇帝自詡天朝上國,物產豐盈,但實際上別忘了這些「天朝上國」的概念和「華夏之外皆夷狄」的思想觀念是我們老祖宗一輩輩傳下來的!清王朝的統治者只不過是移花接木,繼承而已!
  • 日本閉關鎖國更甚清朝,為何被美國黑船轟開國門之後卻快速崛起?
    美國東印度艦隊的準將馬休·培裡率領了有4艘戰艦前進駛入日本江戶灣,並通過用武力的方式來威脅日本幕府停止「閉關鎖國」的政策。至於事情的發生與經過就讓我們會回顧到這一段歷史當中。歷史上的「黑船事件」的發生過程主要有兩個階段:首先是第一個階段:在1853年的7月,當時美國的準將馬休·培裡率領了4艘戰艦前進駛入日本江戶灣口,並通過武力的方式來威脅幕府打開國門。面對馬休·培裡所帶來的黑色鐵甲軍艦,日本人也是第一次見到。
  • 讀書筆記:為什麼清朝要「閉關鎖國」?
    清朝水師在於英國海軍交戰時,不少老百姓選擇「興致勃勃」地看熱鬧即便在鴉片戰爭失利後,清政府也沒認識到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真實意圖,依舊自大地認為他們是「夷狄」,其入侵是「冒瀆天威」,可悲可嘆。為什麼清朝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學者們普遍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清朝之所以「敢於」「閉關鎖國」,與其自帶的比較雄厚的經濟基礎,有著很大的關係。手工業和小農業的結合,長期以來,中國形成了比較穩定並長期佔有主導地位的經濟體系。這種「隨遇而安」的經濟體制,儘管符合統治階級的要求,但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 乾隆開始閉關鎖國,到鴉片戰爭被打破,是閉關鎖國導致清朝衰退?
    嚴格的說,閉關鎖國是一個過程。順治十八年一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期間一直清朝的海疆政策一直是飄忽不定,期間兩度開關。不過在乾隆二十二年之後,清朝便開始全面的閉關鎖國,一直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朝被迫開關,這段閉關鎖國的歷史才告一段落。
  • 都在抨擊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其實它就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在史學界一直存在一個爭論,那就是清朝到底該不該執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因為清朝的閉關鎖國失去了與世界先進文明的交流機會,使得中國落後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直接導致了中國近一個多世紀落後挨打。 那清朝當時的閉關鎖國政策,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制定的呢?
  • 清朝和日本都閉關鎖國,為什麼日本被打醒了,清朝卻繼續挨揍
    閉關鎖國還有一個方面,日本的情況不同於中國,日本閉關鎖國是德川幕府的政策,打開國門是在明治維新之後的天皇君主立憲時代,中間經歷了政權的更替。而中國閉關鎖國時期清政府一直把控政權,因此即便有改變,也是不痛不癢的改革,觸及頑固派利益就被立即終止的那種。所以清朝不是一直沒醒,是不願意醒。畢竟,醒來就得面對中央集權的削弱,這是掌權者們所不能接受的。
  • 中國近現代的落後的罪魁禍首真的只是閉關鎖國導致的?
    大多數人心中都已經形成了一種固態化的所謂的「常識」,那就是從明清時期開始的「閉關鎖國」的政策是導致近現代中國由先進到落後,以至於淪落到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即使有過異議的說法聲音也是會被立即淹沒於這種主流的意識形態之中。
  • 中國是從這個皇帝才開始閉關鎖國的,這個你未必知道
    說起來中國真是多災多難,在地理大發現之前,就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中國對外部世界一直挺感興趣的:漢武帝曾經多次派人外出探險,他的使者差點到了歐洲;隋煬帝也曾經多次"召募行人,派遣使節遠至波斯等地;唐代各色人種的商人聚集長安,大唐的開放氣派 一直是中國人永遠的回憶;兩宋時期海外貿易更為發達
  • 清朝中期,閉關鎖國真是乾隆狂妄無知嗎?不!他是被列強給嚇到了
    清朝中期,閉關鎖國真是乾隆狂妄無知嗎?不!他是被列強給嚇到了說到中國的近代史,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沮喪。因為在中國的近代史中,發生了太多憋屈和令人生氣的事情了。而我們每每談到這個,就會把罪責歸咎於清中期乾隆的閉關鎖國政策,許多人都認為,正是因為乾隆的狂妄無知,才讓中國逐步落後於世界的。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乾隆真的有那麼愚昧無知嗎?其實,我們通過一件事就能看出當時乾隆的心境了。公元1792年,英國以給乾隆祝壽為由,派遣了一支規模龐大的使團,訪問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