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一下世界近代史,日本由一個弱小的國家好像突然就崛起成為了帝國列強之一。
16世紀中葉起,葡、西、荷等西歐列強先後來日本傳教、貿易.為禁止天主教傳播,防止平民利用天主教平等思想對抗官方忠孝思想,防止商人富豪和外國人勾結獲得火器與幕府對立,鞏固幕藩體制,幕府的對外政策從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時起,開始向鎖國政策轉變.
1616年,規定歐洲船隻只能在平戶、長崎兩港停泊交易.1624年,拒絕與西班牙通商.30年代後,加快鎖國步伐,連續5次發布鎖國令.
第一次於1633年2月發布,全文17條,主要內容是禁止奉書船(持有幕府老中出海證書的船)以外的日本船隻出海,準許在海外僑居不滿5年的日本人歸國,對貿易實行統制.
第二次於1634年5月發布,內容與第一次同.
第三次於1635年5月發布,全文17條主要內容是禁止一切日本船隻出海,嚴禁一切僑居海外的日本人歸國,嚴禁天主教.
第四次於1636年5月發布,共19條,內容與第三次大體相同,增加了將葡萄牙人與日本女子所生子女驅逐出國等項.
第五次於1639年7月發布,共3條,主要是禁止葡萄牙船隻來日本,只準許中國和荷蘭的商船至長崎貿易.至此,日本的鎖國體制最後完成.
日本維持鎖國政策達200多年之久,一直到1853年在美國炮艦政策的壓力下才重新開放.
日本在「鎖國」期間同中國、荷蘭和朝鮮保持一定的貿易關係。中朝是東方國家,又是近鄰,日本從貿易往來中獲得絲綢、毛織品、書籍、高級消費品和武器。這種貿易完全由幕府壟斷,在經濟上可以加強對地方封建領主的控制。荷蘭是西歐國家,主要信奉新教,向幕府保證不傳教,荷蘭船帶來的商品有絲織品、棉織品、藥品、鐘錶、砂糖、歐洲工藝品等。日本出口商品主要是魚翅等海產品。
在1853年7月8日的這一天,日本發生了「黑船事件」。美國東印度艦隊的準將馬休·培裡率領了有4艘戰艦前進駛入日本江戶灣,並通過用武力的方式來威脅日本幕府停止「閉關鎖國」的政策。至於事情的發生與經過就讓我們會回顧到這一段歷史當中。
歷史上的「黑船事件」的發生過程主要有兩個階段:
首先是第一個階段:在1853年的7月,當時美國的準將馬休·培裡率領了4艘戰艦前進駛入日本江戶灣口,並通過武力的方式來威脅幕府打開國門。面對馬休·培裡所帶來的黑色鐵甲軍艦,日本人也是第一次見到。馬休·培裡贈給幕府顯示工業文明的火車機車模型和電報機,而幕府卻只能用大力士搬來回贈的大米來展示自己國家的實力。對於此次的馬休·培裡來行事件,令日本大為震驚,並且也使得日本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國家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因此,在日本的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之為「黑船來航」。由於當時日本在不開國就開火的威逼下,日本幕府不敢拒絕開國的要求,但是又害怕在接受培裡的要求後,會受到國人的斥罵,於是就約定培裡在下一年在給予答覆。
第二個階段:在1854年2月13日的時候,培裡再次率領著艦隊來到了日本,此次的一共有7艘軍艦,並一直深入江戶灣內,面對培裡的強硬姿勢,日本幕府也只能接受培裡開國的要求,於是雙方就籤訂了日本與西方列強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在後期階段,日本被迫結束了鎖國時代,幕潘體制也最終瓦解。
日本每年都有一個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紀念活動,這個活動是紀念和懷念侵略者的。
在日本每年的黑船祭紀念活動中,人們扮演的「侵略者」,卻是正面角色與英雄形象。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
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
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很多人都說日本是靠著奴顏媚骨崛起起來的,攘夷戰爭時,幕府為了顯示對入侵者的誠意而將愛國志士斬首示眾,之後努力發展國家實力,這恐怕是所有國家都做不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