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乾隆君王在執政晚期施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後,大清朝的國力就開始一年不如一年,甚至到大清的晚期階段,清政府被歐洲列強用炮火撬開了帝國大門,於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制度就深深的烙印到我們民族的腦海裡。我們總是痛斥著乾隆晚年昏庸,搞個閉關鎖國使得清朝錯失了國家發展良機,導致了國家各項綜合實力被歐洲列強超越。
因此,大清晚期的喪權辱國很大程度都加罪在乾隆身上。那麼乾隆真的做錯了嗎?其實換個角度想,乾隆施行閉關鎖國反而是當初最佳的選擇結果。那麼促使乾隆立下閉關鎖國國策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乾隆時期,隨著國際航海貿易的昌盛,海外商品以其新穎和創造力暢銷於大清國內市場,並且有壓制吞併國內各大產業的勢頭
在乾隆時期,雖然大清帝國的國力已經達到了鼎盛的階段,但是當一個國家發展到了最繁榮的時候,他們就必須要拓寬眼界和目標,大清的政府和商人就把目光看向了海外市場。在乾隆前幾代君王執政中,海外通商口早早地就開啟了,而海外通商口的開啟也讓清王朝獲得了許多新型工業技術,比如火槍、火炮、造船、工業等等。雖然說互利共通對大清和其他國家是利大於弊。然而發展到了乾隆時期,這種互利共通反而限制了國內本土商品的發展。
就拿瓷器來講,按歷史淵源來講,中華民族的瓷器絕對是歷史底蘊豐厚,製造精美的鼎盛作品。不過在面對西方國家用工業手段製作的新型瓷器產品,大清的瓷器反而就失去了競爭力,並且大清一個瓷器的製作加工到成品階段是需要數日時間,但是西方國家的瓷器製作完全可以使用工業化批量製作,用機械製作的線條紋理和美觀都遠超人工製作出的瓷器。而且成本還極為低廉,所以當西方的瓷器進入清朝市場後,迅速就憑藉著美觀價低佔據了很大程度的市場。
並且西方瓷器製作匠人得培養較為容易,這點不像中國瓷器匠人,一個老練的瓷器匠人往往需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時間培養,所以在人才方面,西方國家也是佔據較大的優勢。另外,其他領域的商品市場也被西方產品給強勢佔領,比如絲綢產業,絲綢是我國曾經壟斷全球市場的商品。但是絲綢製作同樣太過繁瑣,做工也極為細緻,並且絲綢的用處在日常僅僅是為了美觀而製作,這就存在著一個弊端,絲綢不適應四季氣候。
比如冬季,中國絲綢在禦寒方面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弊端,雖然說清朝也生產出一些供給禦寒型的絲綢產品,但是絲綢美觀反而就大打折扣。反觀西方國家的衣料,由於是工業加工,並且西方審美在文藝復興就有了很大程度改觀。西方國家發展衣料產業目的就是為了外貿,所以他們生產衣料產品的目標是為了滿足各個國家地區的市場,而非僅限於本國的審美。因此,擁有著世界貿易經驗以及獨特的審美眼光的西方人就開始設計出一些新潮、美觀的夏冬季衣物,這些衣物銷往清朝後,最初也存在水土不服的狀況。
但是其實用性漸漸地被大清國民所看重,再加上西方商人在一次又一次地清朝市場調研後得出分析結論,再繼續進行改進,於是美觀大方又滿足華夏審美的衣物就橫空出世,這些衣物在清朝市場內又迅速崛起,並且開始瘋狂地搶奪市場。於是,這給了清朝工商業極大的壓力,沒辦法,當時清朝的工商業還處於懵懂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別提技術,就連大規模批量都存在很大的壓力。
再講講茶葉、鹽和鐵等壟斷商品,這些商品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中國的茶葉也有千年歷史,不管是味道還是內涵,清朝茶葉都有著聞名世界的名氣。但是當時國際貿易中,清朝的茶葉的確質量高、口味好,但是價格太貴了,並且中國人的口味很顯然不被西方人接受,因此,西方人寧可鍾情於斯裡蘭卡、肯亞的茶葉,也不會掏錢去購買清朝的茶葉。所以大清茶葉在海外貿易上存在著較大的壓力。
鹽產品也同樣是清朝的核心經濟命脈,不過從古代到清朝,漢人對製鹽方面的技術一直遵循古訓,也就是說,清朝人很少對製鹽工藝進行改進,這樣做的弊端就是鹽雖然滿足內需,但是不具有競爭性,長期的壟斷也使得清朝海鹽、河鹽習慣性地躺著數錢。而西方國家的鹽產品,不管是製作工藝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上乘之作,於是西方國家的鹽產品流入清朝後,最開始被清朝政府嚴厲控制著,但是這不影響他們的鹽暗地裡流通在大清市場中,無數的沿海人士冒著下獄的風險替西方人販起了私鹽,並且私鹽的價格遠低於官鹽。
曾經因為私鹽的泛濫,導致了官鹽的收入大打折扣,利潤降低了很多。那麼清朝的官鹽有沒有想過提高競爭力?有想過,但是實在沒有辦法和外國的鹽進行比較,因為人家對鹽的加工生產都有一條完整的流水線,但是清朝官鹽卻沒有整體的流水線,而且質量把控極為鬆散,這就是使得官鹽一旦和私鹽比起來,私鹽憑藉著價格和質量優勢就碾壓官鹽。
再說說鐵,從開採到加工再到鍛造,西方已經摸索出一條極為完善成熟的制鐵工藝流程,他們製作出的鐵器不管是鋒利度還是硬度都比大清鐵鋪生產的要好上很多。特別是對武器精細度的把控,這一點也是大清鐵鋪一直無法超越的存在。因此,西方國家商人進入中國市場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中國本土產品在短期內是無法和西方進行比較,所以乾隆在分析完外來貿易的利弊之後迅速做出了決定——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也是無奈之舉,西方一些思想傳播會嚴重影響大清帝王統治
除開國外產品擁有強大競爭力之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的思想傳播得太魔性。乾隆年間,沿海的許多人士就開始信奉基督教,並且還學著洋人吃西餐、聽音樂,開始有些洋化。洋化還好說,最關鍵的是一些西方的自由思想傳播到清朝來,對大清統治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比如清朝的一些造反勢力,他們為什麼能夠控制人心和思想呢?就是他們通過一些迷信還有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來讓大清的臣民們陷入一種盲目崇拜的狀況。
由於千年以來人們都相信封建迷信,比如火焰,在古代漢人眼中,人們無法控制火焰,只能通過器物來控制火焰,但是在西方一些方士手中,火焰好像就是他們手中的小玩意一樣,隨意操控。當然了,這不是特異功能,而是通過一些技術手段達到控制火焰的目的。另外,對於一些超自然現象,清朝人們會歸結於上天的安排,比如降雨、打雷等,但是對於西方一些人士,他們已經研究到自然現象的階段,所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同樣也可以達到一些效果。
因此,清朝國人有時候看向這些黃髮碧眼的洋人變戲法一樣帶給人們許多視覺衝擊,人往往會以神仙上身來形容這些不可思議的現象,另外洋人的身材都很高大,和清朝人比起來會顯得極為高大威武,這就使得了人民對洋人的一種別樣的崇拜心理在心底產生。
西方勢力在經歷文藝復興,他們復興後就誕生出了許多先進思想,這些思想也隨著一些洋人而被帶入清朝境內。比如人人平等、思想解放等思想,我們在比較一下清朝乾隆時期實行的八股取士制度,其實就是嚴格地限制了人的想像力,讓人局限於一種高度之下。
但是西方傳來的一些較為先進開放的思想卻一定程度上給大清底層帶來一些影響和改變,民間各種宗教也隨之產生,而這些宗教組織的核心思想很大程度都是借鑑西方國家的一些新思維。所以對清政府而言,外來文化已經嚴重動搖到國家治理的根本。因此,大清實施閉關鎖國在鞏固國家統治層面上是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閉關鎖國關掉了大清和世界接軌的列車,但是卻保住了大清後近百年的延續史,從清政府的角度上來看,閉關鎖國對國家統治發展是利大於弊,但是從國家整體發展來講,閉關鎖國則又是有些弊大於利。當然了,乾隆作為清政府最高統治者,為了國家的穩定,為了大清的長存,閉關鎖國既是他無奈之舉,也是他最佳選擇,誠然鎖國對國家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但是對國家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卻起到了一定作用。
看到上述對清朝閉關鎖國的分析,很多人對清朝感興趣的朋友或許會問,有沒有詳細介紹清朝歷史的書籍?下面給大家推薦一本「清朝全史近代史記」。
這是第一部全面敘論清朝歷史的學術著作,對清朝的歷史地位作出了比較公允的評論。書中講述了清朝換代的血腥徵討,刀光劍影的宮廷爭鬥,思想文化的鉗制鎮壓,貪官汙吏的種種醜態,西方列強的侵略欺凌,農民此起彼伏的起義,開朗人士的自救自強等。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學生,都很實用。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卡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