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禁海」和「遷界」,清代華僑出國的三次高潮

2021-02-07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清朝於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收復臺灣,鄭氏政權消亡,國家出現了和平統一的局面。但卻遲至100年後,才逐步取消「禁海」,於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允許泉州與臺灣對口通航,選定泉州的蚶江港與臺灣的鹿港對渡。衰落已久的泉州海上貿易,直到這時才稍稍恢復了生機。


蚶江港開放以後,清政府在那裡設立港口衙門,統一管理泉州府及所屬沿海各縣的對臺通商,海上貿易取得了合法地位,頓時出現了「群趨若鶩」的盛況,一時「大小商漁,往來利涉」,通過蚶江這個口岸,將泉州出產的瓷器、菸草、茶葉、土布和工藝品運到臺灣,然後從臺灣運回大米、白糖、海產、水果等。當時,蚶江有儉記、儉益、儉順等20多隻貨船,往來於臺灣的鹿港及後來繼續開放的淡水河口之八裡坌。從至今尚存的蚶江「對渡石碑」,以及那刻有臺灣46家商號的「鹿港郊公置」清代鐵鐘(現存泉州開元寺),可以想見當年泉州海上貿易的盛況。


在臺灣方面,鹿港的開放,也促使了經濟的振興和繁榮。據有關史籍描述,當時的「鹿港大街,……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輳,百貨充盈。」淡水河口的八裡坌,更是「商船聚集,闤闠最盛」。歷史的事實,說明泉臺乃至閩臺通商,對雙方都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有利的。


由於對渡的實現,泉州一帶的人,又一次出現了大規模移居臺灣的高潮,兄弟相攜,夫妻同往甚至舉家遷徙非常普遍,有些單身漢則在那裡成家立業,長期定居。晉江龍湖粘厝埔粘粵、粘恩兩兄弟,在臺灣彰化縣福興鄉定居下來,繁衍後代,開拓了個粘厝莊。晉江磁灶吳姓鄉民,在臺北竹巷尾滬頭渡頭,和苗慄尖山村,分別建立兩個制陶村,把泉州先進的制陶技術帶到了臺灣。


遷居臺灣的泉州人中,以農民居多,商人、士兵、平民、醫生、僧侶乃至各種手工業者,以及一般讀書人,也參加到這個移民隊伍中來,對繼續開發臺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焦點

  • 清初東山島遷界始末
    清初東山島遭遇的遷界浩劫,不僅僅是東山人民的巨大苦難。記住歷史,記住我們先人的血淚和苦難,為的是更好地珍惜今天和懂得如何去建設未來。(海峽西岸軍事重鎮東山島銅山城舊貌。/許永森 圖) 一、清初沿海遷界緣起明清鼎革時期,漢民族人民抗清鬥爭風起雲湧。
  • 清朝初年對臺灣實施遷界禁海策略,為什麼沒能成功收復臺灣
    為此,清廷採取了剿撫並用的策略,前期最著名的莫過於遷界、禁海。前期,清廷對鄭氏政權採取以撫為主策略,也是迫不得已。首先,清廷陸軍強大而水軍薄弱。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底,清廷依靠強悍的八旗兵和為數眾多的綠營兵(清初由漢兵編成的分駐在地方的武裝力量,用綠旗做標誌),統一了大陸,但對於盤踞海島的鄭氏政權一直無能為力。
  • 清初遷界背景下的鳳崗鄭氏宗族
    遷斥,也稱遷界,斥界,遷海等。清康熙元年(1662),明永曆十六年,虜廷為斷絕明鄭集團的物資、兵源補給,採取堅壁清野措施,劃定邊界,在毫無安置措施的情況下,三日內強制沿海居民內遷五十裡,將界外「村社田宅,悉皆焚棄」,禁止遷民漁捕樵採,越界者斬。鳳崗在被遷範圍內。康熙三年在元年基礎上續遷三十裡。
  • 【方志】龍港史(十)清初「遷界」大劫難 海水不幹海賊不斷
    清初,推行民族壓迫政策,強行改變漢人風俗。清兵所到之處,強迫老百姓從清俗削髮垂辮,廢棄明服,違抗者處死。江口抗清義士鄭思恭,寧可絕食而死,而不削髮屈服的悲壯事跡和陳倉反清起義,震動了平陽全縣。清順治十二年至十五年(1655-1658),民族英雄鄭成功三次進入江南(其中順治十五年五月初九,鄭成功部大船蔽江而至),每次籌餉,都得到人民大力支援。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浙、閩沿海及島嶼都控制在鄭成功手中,隨時可能在大陸反清義軍的接應下登陸,清廷十分恐慌。為切斷浙、閩沿海百姓與鄭成功的聯繫策應,清廷竟武斷下令對浙、閩沿海居民採取強制「遷界」的高壓手段。
  • [方志] 龍港史(十)清初「遷界」大劫難 海水不幹海賊不斷
    江口抗清義士鄭思恭,寧可絕食而死,而不削髮屈服的悲壯事跡和陳倉反清起義,震動了平陽全縣。清順治十二年至十五年(1655-1658),民族英雄鄭成功三次進入江南(其中順治十五年五月初九,鄭成功部大船蔽江而至),每次籌餉,都得到人民大力支援。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浙、閩沿海及島嶼都控制在鄭成功手中,隨時可能在大陸反清義軍的接應下登陸,清廷十分恐慌。
  • 一八〇記|廢墟下的海滄:清初的遷界,竟如此可怕
    儘管各地遷界時間不同,但是到了康熙元年,成系統的遷界政策和布防便已成型,康熙重臣杜臻在《粵閩巡視紀略》中便為我們留下了較為詳細的界線。海滄在地理上是半島地形,其劃界與海澄縣無太多關係,反而是和龍溪縣和同安縣一起。
  • 煙揚萬井秋風裡 野哭千家夜月中 ——清初平陽遷界鉤沉
    1.鄭成功部第三次北伐的影響。順治十六年(1659)鄭成功部以溫州、台州為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北伐。雖在南京城下遭到重大挫折,但大江兩岸縉紳百姓群起響應,使清朝統治者不寒而慄。《清初東南沿海遷界考》載:「成功抗拒清廷,為時甚久,直至清順治十六年己亥(1659)成功大舉北伐,五月至崇明,六月破瓜州下鎮江,會師金陵。
  • 清初海陸豐「遷界」:人為製造了五十裡無人區
    清廷為杜絕沿海居民交通接濟南明小朝廷,對江、浙、閩、粵四省實行「遷界」這一下策。所謂「遷界」,就是強迫沿海居民遷入內地,製造沿海無人區。一、遷界的經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正月,「科、介二大人抵歸善(今惠陽)、海豐(包括陸豐)遷界」。三月巡撫都阮盧,到海豐縣勘界,並賑濟初遷戶。
  • 【漠陽懷古】陽江地區清代海防遺存調查與研究
    3.清代禁海與遷海政策針對海上反清復明勢力和海盜海寇,清政府「以禁為主,重防其出」,甚至規定「寸板不許下海,片帆不許入口」,切斷其陸上補給,而對西方殖民者「以堵為主,重防其入」,頒布「嚴禁通海敕諭」,並於沿海遷界封疆。順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頒行「禁海令」:嚴禁沿海商民船隻出海貿易;禁止外國商船來華貿易。
  • 南洋華僑被殺大清不管,但國家有難華僑挺身而出,這就是家國情懷
    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貧瘠的耕地資源與自然資源,迫使生活在金門島的居民不得不以漁業為生,他們的生存來源比較單一,一旦出海打漁的活動被禁止,生活就將面臨巨大的災難。在清代初期他們就被斷絕了謀生來源,不得不背井離鄉下南洋闖生活。
  • 湖廣填四川,清初時期的遷民運動,讓四川人口從九萬漲到了四千萬
    明末時期,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曾經三次進入川蜀之地,在明軍、清軍的追擊圍剿中掙扎求存。湖廣填四川,清初時期的遷民運動,讓四川人口從九萬漲到了四千萬        清初之時,盤踞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興兵謀反,緊鄰雲南的川蜀之地,頓時成為了交戰的主戰場,一時間,狼煙再起,戰火重興。
  • 明朝的「禁海令」和閉關鎖國,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
    明朝「禁海令」的根本原因和影響。明朝朱元璋時期就頒布了「禁海令」,其主要目的是出於政治上防範日本的需要和經濟上重商主義的考量杜絕貴金屬外流,在對外貿易上除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通過「朝貢」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
  • 話說清五帝錢之康熙通寶和它們的康熙帝
    這就是「沿海遷界」,「沿海遷界」不僅體現出康熙帝的殺伐武斷,還體現了其思想上依循守舊的一面,最終開啟有清一朝閉關鎖國的先端。「沿海遷界」,就是清政府人為劃定出一個臨海範圍,也就是從界碑到海岸線這個範圍不允許有人居住,如果有越界的格sha勿論。據史書記載「令下即日,挈妻負子載道路,處其居室,放火焚燒,片石不留。」
  • 清朝並非一直都是海禁的,和大家聊聊清朝前期海禁政策
    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永吉上書道:「鄭成功在海上漂泊不定,盤踞在海上諸個島嶼,用我的土地和糧食養他的精銳,擾害地方,目無王法.....」。在這樣的情況下順治九年,順治九年(1652)開始禁海,「凡浙、閩、廣東海寇,俱責成防剿。其往來洋船,俱著管理,稽察奸宄,輸納稅課。若能擒馘海中偽藩逆渠,不吝爵賞……」。
  • 清代歷史:清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媽祖文化傳播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清代歷史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清代,海上絲綢之路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媽祖文化在海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超越了以往朝代。特別是近代輪船航運崛起之後,極大地改善了遠洋條件,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媽祖文化在海外各國的廣泛傳播。
  • 晉江市永和鎮古厝村發現清朝初期「遷界」碑
    記錄的就是史上有名的「遷界」政策。清廷為了收復臺灣,實施「遷界」政策,在界石遷界範圍內的沿海居民必須離開故土,遷往界外。清廷於1683年收復臺灣後,遷界海禁政策得以逐步解除。該石刻坐西北向東南。其上豎刻兩行四字,左側為「奉」字,右側為「旨邊界」。字徑15—20釐米,字體楷書,字跡風化較嚴重,但依稀可辨。
  • 潮汕籍華僑與泰國華僑的媽祖信仰
    摘要:在清朝初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先後出現過兩次閩粵人民移居泰國的高潮。隨著華人的出國,尤其是潮汕人的出國,媽祖信仰開始在泰國傳播開來,其傳播時間至遲在清乾隆年間。潮汕華僑稱所崇拜的媽祖稱「七聖媽」,媽祖信仰體現出既保留中國宗教傳統又部分與當地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 湖廣填四川:人口遷移與清代西南大開發!
    清代自東向西的三次移民高潮我們把眼光從西南地區轉移到全國範圍,在三藩之亂被平定之後,中國封建社會迎來了其最後一個所謂的盛世「康乾盛世」。這是人們為求生所進行的一種自發的趨勢,由此迎來了三次自東向西的移民高潮。這其中第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便是被稱作「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活動。大致從順治十年明清戰爭基本結束的時候,外省人口越來越多的湧入四川,綿延不絕多大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