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推行民族壓迫政策,強行改變漢人風俗。清兵所到之處,強迫老百姓從清俗削髮垂辮,廢棄明服,違抗者處死。江口抗清義士鄭思恭,寧可絕食而死,而不削髮屈服的悲壯事跡和陳倉反清起義,震動了平陽全縣。
清順治十二年至十五年(1655-1658),民族英雄鄭成功三次進入江南(其中順治十五年五月初九,鄭成功部大船蔽江而至),每次籌餉,都得到人民大力支援。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浙、閩沿海及島嶼都控制在鄭成功手中,隨時可能在大陸反清義軍的接應下登陸,清廷十分恐慌。為切斷浙、閩沿海百姓與鄭成功的聯繫策應,清廷竟武斷下令對浙、閩沿海居民採取強制「遷界」的高壓手段。
順治十八年(1661)清延下令:強制浙、閩沿海十裡內不得住人,房舍燒毀。農曆閏七月初一,清廷大兵進入江南沿海,插木為界,自青龍江口到舥艚一線沿海各村,均屬「遷界」範圍,限七日內居民遷入內地。那幾天,各村一片恐怖,男號女哭,在全副武裝的清兵驅趕下,家家戶戶拖兒帶女,扶老攜幼,離鄉別井,連重病臥床的老人,即將臨產的孕婦也不得拖遲,否則就殺人燒屋。一時間沿海百姓大禍從天而降。
民國«平陽縣誌»記述:「遷界官至地,嚴限七日內盡行遷徙,當時人民受外擾內亂之苦,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哀聲遍野,慘不忍睹。沿途餓殍皆是,無人掩埋。遷至江口,男女糜集如雲,各爭先競渡,覆舟甚夥,沉溺者不知其數。遷至界內,屋少人多,貧而無親者,凡廟宇及人家門外,皆設鍋榻,飽經風露之推殘。號哭之聲四境相聞。繼之瘟疫盛行,病卒者不知幾何,倖免於死者微乎其微。可憐繁榮富庶之江南成為廢墟, 人煙絕跡。」
清初「遷界」,是江南沿海百姓史無前例的一大劫難。「遷界」前平陽縣人丁86778人,「遷界」後平陽縣人丁43554人,遷民43224人,廢田園5201頃89畝。
清康熙九年(1670)下令「展界復井」,招回的人很少很少。有的村莊「遷界」前幾百人,復井招回才幾十人,甚至只寥寥幾人。復井後田園荒蕪,雜草叢生,田鼠遍野,道路被野草淹沒,橋梁傾斜塌倒,沿海漁農村一片悽涼。
清康熙皇帝玄燁親政後,「崇儒正道與滿漢聯繫政權」,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接著,實行攤丁入畝,改革賦役,減輕了貧苦人民負擔。「展界」後,各地移民相繼遷入江南,在江南歷史上迎來了又一次大移民,江南沿海恢復了生機。康熙中後期漁業生產逐漸恢復。
為了適應復井後鰲江兩岸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康熙十七年(1678),江口左營守汛把總胡大議捐修平安渡,重砌江口南岸碼道五十丈。清乾隆二年( 1773 )因經歷了七月半、八月半先後七次大的颱風暴雨,江口南岸海塘全被毀壞,地方政府遂以工代賑,重修了江口至舥艚老城底海塘,名為新塘。從此,「遷界」後荒涼冷落的鰲江以南這塊土地,重新開始走上繁榮發展的道路。
海水不幹、海賊不斷,是舊社會濱海沿江老百姓祖祖輩輩口頭語。明代,倭寇不斷犯我沿海,在戚繼光及沿海軍民的奮力平剿下,雖有所收斂,但據方志記載仍有有30多次較大規模地侵犯溫州地區沿海的事件。他們上岸搶劫財物,殺人放火,不斷與官兵作戰,有時大敗而去。清康熙十八年(1679)五月二十八日夜,海寇進鰲江,犯新陡門,搶劫財物,楊氏一家三口被殺,盜賊還以刀架楊妻陳氏頸上,令她就汙,陳氏大罵,奮力抗拒被害。清代、民國,盜寇依然不斷擾亂沿海,破壞漁民生活、生產。
寧靜的夜晩,坐在雄偉的東塘大堤旁的竹樓裡,喝著美酒,品味海鮮,眺望大海,鰲江口外南來北往的海輪和歸港、漁船上閃閃發亮的燈光,這是多麼美麗動人的夜景。但誰能想到解放前,在鰲江口外海洋捕魚的漁民們,連小小的煤油燈也不敢點,在黒夜裡冒險航行,冒險捕撈。海上匪盜如毛,鰲江口有海匪林國民、王金山,南麂島有烏軍,琵琶山有台州賊江小玉,他們輪番打劫,漁民無法出海,國民黨政府也無可奈何。舥艚、白沙、龍江、沿江一帶漁民,白天不敢出海張網捕魚,有時連白沙塗頭的擺罾、推蝦也要受海匪勒索,只得偷偷駕輕舟出海放網,抓緊歸來。
夜裡,漁民不敢點燈照明,肚子餓了不敢燃灶煮飯,連抽一袋煙也得躲進艙底。一不小心被海匪發現,輕則漁網海鮮搶得一乾二淨,重則連船帶人被劫去,要你拿錢去贖,拿不出錢就被吊捆在脆杆上打得死去活來;有時把人拋入海。漁民只得傾家蕩產拿錢贖人。
鰲江兩岸,舥艚港,解放前被抓、被打的、漁 民不計其數。舥艚七姓底一村就有170多人(次)被海匪抓過。其中被打的佔40%。 有個倪氏一生被海匪抓過四次,他家兄弟四人都被海匪抓過,鰲江兩岸,江口、舥艚的漁民,一年四季都要向海匪「領牌」,而且是這班領過,那班又來要「領牌」。甚至連張在琵琶山以南舥艚港口的小網,江口、白沙、海城、陽嶼門內的塗頭推蝦也要「領牌」,真是海盜搶劫搶到家門口。
民國二十三年(1934),舥艚的一個沿海小村莊,海匪上岸搶過四次。最後一次,漁民所有的東西全被搶光,全村房屋被燒得一千二淨,還有兩個漁民被活活打死。 有時,海匪打聽到沿海村莊有青年人結婚,就乘機襲擊,上岸搶劫財物,糟蹋婦女。某村新娘結婚才幾天,就被上岸的海匪輪姦了。
對於無惡不作的海匪,國民黨政府不但不加剿滅,反而與其互相勾結。平陽縣長張韶舞引狼入室,將當時最兇惡的台州賊江小玉股匪引入舥艚陡門頭村駐紮,並封他為平陽縣護航大隊長」。民國資料«平陽六年»「海匪江可亮股之投誠」一文中這樣記載 「盤據在琵琶山之海匪江可亮(即江小玉)股百餘人,與臺匪林革命股為爭利火拼,自相殘殺,我巧乘其未備,會同宜山區警備中隊攻入琵琶山,分頭拼力截去,匪傷亡慘重,不支潰退,分向南北海面逸去。本年六月間,該江可亮股,復經各縣兜剿,困圍多時,後經政府院以大義,反省白新,攜械投誠,由專署收編為護航大隊,駐紮本縣舥艚地方從事整訓。」
海匪江小玉一夥上岸後,惡性不改。漁船歸港,他們以檢査為名,搶劫最好的鮮活魚蝦江蟹。夜裡,他們不準附近居民關門睡覺,名義是便於隨時檢査戶口,其實是任意竄入民宅糟蹋婦女。平時,他們經常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進入居民家中搶劫家具、食物,從東山周到白沙路,地裡的瓜果蔬菜,隨意亂摘亂砍。周邊村莊被搞得雞犬不寧,老百姓苦不堪言。
來源:《龍港話古今》香港銀河出版社 編著:張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