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地處中國福建省東部沿海一帶,是廈門灣內的一處島嶼,據傳還是鄭成功從大陸起兵攻臺的地方。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貧瘠的耕地資源與自然資源,迫使生活在金門島的居民不得不以漁業為生,他們的生存來源比較單一,一旦出海打漁的活動被禁止,生活就將面臨巨大的災難。在清代初期他們就被斷絕了謀生來源,不得不背井離鄉下南洋闖生活。
如今的金門島
一、為何出現大規模的南洋移民浪潮
清代的移民浪潮大致可以分為清初與晚清兩個時間段,而金門人移民南洋的原因也不盡相同。1661年,大清皇帝順治頒布了一道禁令,史稱「清初遷界」。政府規定「沿海居民30裡界外盡徙內地,禁漁舟商舟出海,以杜勾通」。此外,清廷還禁止沿海居民在沿海島嶼上修建房屋。
鄧超飾演的順治
清政府的目的十分明確,即通過詔令使大清沿海地區成為一道無人居住、無糧食資源可以被掠奪的「真空地帶」。而這道政令最主要的防範對象,除沿海海盜外,自然還有同年率兵趕走荷蘭人並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軍隊,這支依舊以大明為旗號的部隊成為大清朝「統一」全國最後的障礙。
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其實推動清代金門人移民的因素遠不止這一個。明清易代使得許多金門人不願意受「割發留辮」之辱,也不願奉滿清為正統,所以遠離家鄉前往他處謀生。而到晚清時期,隨著清政府被迫對外開放,大量金門人為躲避自然災害或者戰亂,或是瞅準了南洋的巨大商機,而前往東南亞生活。尤其是1860年《北京條約》籤訂後,華工出洋不再是非法的事情,這使得更多的金門人攜家帶口前往東南亞。
下南洋
總而言之,貧瘠的自然環境與強力的外部幹預,使得金門人不顧中國人固有的安土重遷之思想,下南洋淘金,從而開啟新的生活。
二、身處南洋的中國人
儘管後來清政府佔領臺灣後解除了之前頒布的禁令,但對中國商人的出海仍有著嚴厲的限制,對那些已經下南洋的金門人在內的諸多海外華人,更是持排斥態度。1740年,即乾隆五年,在東南亞的巴達維亞發生了荷蘭人殺害中國華僑的慘案,這一事件經福建總督上報朝廷之後,乾隆皇帝並沒有放在心上,反而認為這是「天朝棄民」,他們既然敢拋棄祖宗遠赴海外,就不再歸朝廷管理,由此可見清政府對一批批遠赴南洋的中國人並不關心。
巴達維亞是當時荷蘭的殖民地
隨著一批批金門人的南下,東南亞各國都出現了金門人的身影,至20世紀,就連偏遠狹小的汶萊境內,金門人都達到了3萬多人,更是被人稱為東南亞的「另一個金門島」。
至於像新加坡、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這些人群聚集之處,金門人的數量就更加龐大。如地處交通要道的新加坡,竟有10萬多金門人,是金門人最為聚集的華僑區域。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群島也有數萬金門人。其餘的諸如菲律賓、越南等,也分散有多則數千、少則數百的金門人。總而言之,南洋地區的金門人可謂是浩浩蕩蕩,聲勢十分壯大。
新加坡的金門僑胞返鄉後建造的小洋樓
金門人下南洋後的職業,以聚集人數最多的新加坡為例,自清初到晚清民國,金門人涉獵的行業多種多樣,從早期的工人、打漁者或農民,到後來的金融業者、學者教授、報人、工商業企業家等。許多金門人在此成為行業的領導者或當地大門大戶,為身處東南亞的華人爭取了許多話語權。除商業與文教界外,金門人還在南洋地區的政界多有發展,有許多成為當地議會的議員或者商會主席、法官或政府官員。
新加坡唐人街
三、南洋金門人對中國的貢獻
儘管數萬金門人被迫背井離鄉前往南洋,但他們對祖國的眷戀與思念卻是無法磨滅的,自近代對外開放以來,許許多多的南洋金門僑鄉返回中國,或投資學校,或為家鄉發展捐款,例如名校廈門大學便是由著名的企業家陳嘉庚先生所投資創設。
華僑陳嘉庚先生塑像
金門僑鄉還積極參與國內的革命與抗日行動,早在同盟會四處號召海外華人捐款捐物時,許多在新加坡的金門華僑都曾參加同盟會,或向同盟會駐紮在新加坡的辦事機構捐款捐物。其中比較著名的同盟會金門僑胞有黃肖巖、林則揚等人,黃肖巖更是於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返回廈門組織學生軍攻克廈門,林則揚則一直跟隨孫中山出生入死,到後來還加入了中華革命黨,在日本繼續跟隨孫中山。
孫中山在新加坡
1939年,正值抗戰時期,身處東南亞的金門僑袍與祖國各地的海外華僑一道在新加坡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為國內的抗日戰爭籌款籌物,會長由金門華僑陳國礎擔任,他還在隨後成立的南僑總會上被推舉為常務委員,負責南洋地區華人華僑的聯絡管理工作。1940年,陳國礎帶領物資返回祖國,並前往各省慰勞軍隊,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文史君說
自明末清初一直到清末,金門人由於種種原因而遠離家鄉奔赴南洋,他們在南洋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至晚清民國時期,已經在南洋各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儘管在大清200多年的時間裡,南洋的金門僑胞沒有得到政府的些許關心與關注,但他們依舊心繫家鄉與國家,在清末的革命運動與隨後的全面抗戰中,包括南洋金門僑胞在內的無數南洋華人華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與貢獻。
參考文獻
遊鴻程:《清代金門東南亞移民》,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莊國土:《從民族主義到愛國主義一年間南洋華僑對中國認同參考文獻的變化》,《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