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華僑被殺大清不管,但國家有難華僑挺身而出,這就是家國情懷

2020-12-09 騰訊網

金門,地處中國福建省東部沿海一帶,是廈門灣內的一處島嶼,據傳還是鄭成功從大陸起兵攻臺的地方。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貧瘠的耕地資源與自然資源,迫使生活在金門島的居民不得不以漁業為生,他們的生存來源比較單一,一旦出海打漁的活動被禁止,生活就將面臨巨大的災難。在清代初期他們就被斷絕了謀生來源,不得不背井離鄉下南洋闖生活。

如今的金門島

一、為何出現大規模的南洋移民浪潮

清代的移民浪潮大致可以分為清初與晚清兩個時間段,而金門人移民南洋的原因也不盡相同。1661年,大清皇帝順治頒布了一道禁令,史稱「清初遷界」。政府規定「沿海居民30裡界外盡徙內地,禁漁舟商舟出海,以杜勾通」。此外,清廷還禁止沿海居民在沿海島嶼上修建房屋。

鄧超飾演的順治

清政府的目的十分明確,即通過詔令使大清沿海地區成為一道無人居住、無糧食資源可以被掠奪的「真空地帶」。而這道政令最主要的防範對象,除沿海海盜外,自然還有同年率兵趕走荷蘭人並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軍隊,這支依舊以大明為旗號的部隊成為大清朝「統一」全國最後的障礙。

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其實推動清代金門人移民的因素遠不止這一個。明清易代使得許多金門人不願意受「割發留辮」之辱,也不願奉滿清為正統,所以遠離家鄉前往他處謀生。而到晚清時期,隨著清政府被迫對外開放,大量金門人為躲避自然災害或者戰亂,或是瞅準了南洋的巨大商機,而前往東南亞生活。尤其是1860年《北京條約》籤訂後,華工出洋不再是非法的事情,這使得更多的金門人攜家帶口前往東南亞。

下南洋

總而言之,貧瘠的自然環境與強力的外部幹預,使得金門人不顧中國人固有的安土重遷之思想,下南洋淘金,從而開啟新的生活。

二、身處南洋的中國人

儘管後來清政府佔領臺灣後解除了之前頒布的禁令,但對中國商人的出海仍有著嚴厲的限制,對那些已經下南洋的金門人在內的諸多海外華人,更是持排斥態度。1740年,即乾隆五年,在東南亞的巴達維亞發生了荷蘭人殺害中國華僑的慘案,這一事件經福建總督上報朝廷之後,乾隆皇帝並沒有放在心上,反而認為這是「天朝棄民」,他們既然敢拋棄祖宗遠赴海外,就不再歸朝廷管理,由此可見清政府對一批批遠赴南洋的中國人並不關心。

巴達維亞是當時荷蘭的殖民地

隨著一批批金門人的南下,東南亞各國都出現了金門人的身影,至20世紀,就連偏遠狹小的汶萊境內,金門人都達到了3萬多人,更是被人稱為東南亞的「另一個金門島」。

至於像新加坡、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這些人群聚集之處,金門人的數量就更加龐大。如地處交通要道的新加坡,竟有10萬多金門人,是金門人最為聚集的華僑區域。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群島也有數萬金門人。其餘的諸如菲律賓、越南等,也分散有多則數千、少則數百的金門人。總而言之,南洋地區的金門人可謂是浩浩蕩蕩,聲勢十分壯大。

新加坡的金門僑胞返鄉後建造的小洋樓

金門人下南洋後的職業,以聚集人數最多的新加坡為例,自清初到晚清民國,金門人涉獵的行業多種多樣,從早期的工人、打漁者或農民,到後來的金融業者、學者教授、報人、工商業企業家等。許多金門人在此成為行業的領導者或當地大門大戶,為身處東南亞的華人爭取了許多話語權。除商業與文教界外,金門人還在南洋地區的政界多有發展,有許多成為當地議會的議員或者商會主席、法官或政府官員。

新加坡唐人街

三、南洋金門人對中國的貢獻

儘管數萬金門人被迫背井離鄉前往南洋,但他們對祖國的眷戀與思念卻是無法磨滅的,自近代對外開放以來,許許多多的南洋金門僑鄉返回中國,或投資學校,或為家鄉發展捐款,例如名校廈門大學便是由著名的企業家陳嘉庚先生所投資創設。

華僑陳嘉庚先生塑像

金門僑鄉還積極參與國內的革命與抗日行動,早在同盟會四處號召海外華人捐款捐物時,許多在新加坡的金門華僑都曾參加同盟會,或向同盟會駐紮在新加坡的辦事機構捐款捐物。其中比較著名的同盟會金門僑胞有黃肖巖、林則揚等人,黃肖巖更是於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返回廈門組織學生軍攻克廈門,林則揚則一直跟隨孫中山出生入死,到後來還加入了中華革命黨,在日本繼續跟隨孫中山。

孫中山在新加坡

1939年,正值抗戰時期,身處東南亞的金門僑袍與祖國各地的海外華僑一道在新加坡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為國內的抗日戰爭籌款籌物,會長由金門華僑陳國礎擔任,他還在隨後成立的南僑總會上被推舉為常務委員,負責南洋地區華人華僑的聯絡管理工作。1940年,陳國礎帶領物資返回祖國,並前往各省慰勞軍隊,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文史君說

自明末清初一直到清末,金門人由於種種原因而遠離家鄉奔赴南洋,他們在南洋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至晚清民國時期,已經在南洋各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儘管在大清200多年的時間裡,南洋的金門僑胞沒有得到政府的些許關心與關注,但他們依舊心繫家鄉與國家,在清末的革命運動與隨後的全面抗戰中,包括南洋金門僑胞在內的無數南洋華人華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與貢獻。

參考文獻

遊鴻程:《清代金門東南亞移民》,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莊國土:《從民族主義到愛國主義一年間南洋華僑對中國認同參考文獻的變化》,《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華人、華僑、華裔的概念區別與由來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海外華人紛紛要求回國,但有一些人得以順利回來,有些人則被拒之於國門之外,甚至還有些美籍華人的孩子因無法回國避疫,家長怒斥「孩子只是美國籍,但他還是中國人」!這是為什麼呢?在這裡我們就需要弄清楚華人、華僑、華裔的概念區別。我國第一部國籍法是頒布於1909年3月的《大清國籍條例》。該條例對於國籍採用了採用血統主義原則。
  • 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我的僑鄉·我的家⑨)
    原標題: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我的僑鄉·我的家⑨)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泉州人素有「愛拼敢贏」的精神和闖蕩天下的傳統。目前泉州籍華僑華人有950多萬,遍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25個設區市重點僑鄉中位居第一。
  • 走進福建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
    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我的僑鄉·我的家⑨)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泉州人素有「愛拼敢贏」的精神和闖蕩天下的傳統。目前泉州籍華僑華人有950多萬,遍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25個設區市重點僑鄉中位居第一。
  • 有詩和遠方,還有家國情懷!
    歲月流淌,梧垵溪見證了古村落的變遷,見證了村裡大批下南洋的華僑的拼搏奮鬥史。 這裡,由南洋華僑回國建造的古建築群令人驚嘆,閩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西洋樓、番仔樓……行走其中,仿佛步入一個閩南文化後花園和華僑歷史博物館。
  • 探訪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
    8月26日,遊客在觀看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內陳列的車輛。新華社發(陳欣波 攝)位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畹町鎮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用1200餘張歷史照片、2000餘件實物及5處情景再現等方式展現了當年3200多位南洋華僑機工回國在
  • 「僑批裡不止是錢,更是家國情懷!」這書裡有不一樣的僑批故事
    該書由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共四個國家老中青三代二十餘位作者,以文脈勾連的主題故事和相關的點評,多層面、廣角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華僑批信中揭示的親情、鄉情、家國情。編著者蓉子介紹,本書分為前後兩輯,用一種碎片化、文學化的微觀敘事,發掘和描寫了一個個動人的僑批故事,感悟華僑華人的歷史,並與之一道譜寫「僑批裡的中華情」。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實,家國情懷是近代特殊社會歷史的思想產物,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斷下移,是士大夫精神在整個民族遭受苦難之後精神的重構,千錘百鍊,浴火重生。近代的「家國情懷」帶有很強的積極、正面意義。任何事物都是隨著時代變化,家國情懷具有時代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超越民族、意識形態的優秀文化傳統在社會建設、國家統一、展現民族凝聚力方面都開始發揮作用。
  • 張國雄 劉進:僑批 見證僑胞家國情懷體現文明互學互鑑
    作者:張國雄、劉進,分別系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僑批文書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五邑大學教授,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僑批文書整理與研究」子課題負責人、五邑大學教授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廣東省汕頭市僑批文物館後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 南洋華僑在僑居地抗擊日本侵略者(組圖)
    1941年12月9日,中共就太平洋戰爭爆發發表宣言,指出,應「加強南洋及各地華僑同胞的內部團結,反對一部分人的挑撥離間行為,同時全休華僑應與各友邦政府及各地民族協同一致,反對日本法西斯的進攻。」1942年初,中共為解決華僑抗日武裝的戰略和策略以及歸國難僑的救濟和安置等問題,在延安成立海外工作委員會。圖為「海委」的主要領導人朱德(左)、葉劍英(右)。
  • 晉江梧林這百幢古厝洋樓 盛滿閩南華僑的鄉愁
    這裡曾有大批下南洋的華僑,他們曾回國建造了大量精美的建築,在戰爭年代他們以先國後家的報國情懷投身抗戰,部分民國時期未完工的洋樓,便是當年他們支持抗戰的歷史見證。這裡現存有雄偉壯觀的古羅馬式、哥德式洋樓11幢,南洋風味的番仔樓12幢以及極富閩南特色的官式紅磚大厝60幢,石頭結構建築14幢,堪稱華僑歷史博物館和閩南文化後花園。修養樓這近百幢古厝洋樓裡,盛滿了閩南華僑的鄉愁。新生與歷史的交融中,訴說著閩南華僑深沉的家國情懷。
  • 留住鄉愁 海南文昌華僑故居期待續寫新傳奇
    兩天的行程裡,「南洋文化之旅 感受文昌魅力」大型媒體採風活動走訪王兆松故居、松樹大屋,吳家老宅、林家大院等華僑故居。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對於如何更好地保護、修復華僑故居留住華僑當年的鄉愁,更好地傳承發揚華僑愛國愛鄉的精神,華僑的後代們和社會各界人士都在為此做著努力。
  • 溫州人下南洋——記歐洲溫州華人華僑聯合會主席王壽松
    而在此之前,餐館生意非常好,店面規模擴張到150個座位,天天爆滿,跑堂的有12人,廚房6個人,18個人忙得團團轉。在經過半年多的堅韌努力後,生意才慢慢好起來。  王壽松說,當時很多海外華人,都遇到他這樣的情況。他們紛紛體會到,國家實力不強,在外面就是被人瞧不起。他說,當時歐洲人根本看不起中國人,覺得中國就是一個殖民地國家,中國人吃不上飯才去歐洲打工的。
  • 窮秀才屢試不第,南洋建國任國家元首,卻不被中國承認
    銘蘇先生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科舉無門,下南洋謀生。1738年,羅芳伯出生於廣東梅州市梅縣區石扇堡一耕讀之家。羅芳伯從小勤奮刻苦,文武兼修,可是仕途不順,屢考屢敗,屢敗屢考,直到34歲還是鄉試未中,於是對仕途徹底灰心。
  • 甲午戰爭失敗,墨西哥殺害幾百華人華僑,為何最後卻屈服於清廷?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弱肉強食的時代就是叢林法則,你手裡有槍別人才能尊重你,而大清的炮艦還真的是起到過那麼一點點的作用。比如說有一艘艦——海圻號巡洋艦,這是甲午之後大清定製的最好的軍艦之一了,海圻號在歷史上就起到過一些作用。
  • 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訴說213位華僑愛國情懷
    位於金淘佔石村的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  走進金淘鎮佔石村,在這裡有一座宏偉的建築坐落其中,這就是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該館是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和中共南安市委、市政府為追思、弘揚以葉飛將軍為代表的泉州華僑革命精神、崇高品德發起建設的。­  館內設華僑將軍葉飛專題陳列、泉州華僑革命史專題陳列兩大展區,記錄了213位泉籍愛國華僑的革命事跡。讓我們走進該博物館,重溫崢嶸歲月的感人故事。
  •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江門成立
    南方日報訊 (記者/戴惠甜)12月9日至11日,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舉行。活動期間,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揭牌。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由江門市推動成立,下設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研究院依託五邑大學的多學科僑文化研究力量,整合江門市、廣東省和國內外各方面的僑文化資源,開展省內外、境內外合作交流,對華僑華人文化和僑鄉文化進行科學研究、活化利用。藉助這一研究平臺,江門將全面開展僑批的挖掘、整理與研究,並推動僑批文化活化利用等。
  • 華僑中的巨商馬聘三_中國鎮江金山網 國家一類新聞網站
    有馬相伯、馬建忠兄弟為代表的中國近代知識分子,馬相伯是復旦大學的創始人,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馬建忠留學法國,撰寫了中國第一部語法論著《馬氏文通》。還有就是馬聘三,他是僑界的巨商,曾積極資助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經費,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在日本神戶居住長達30年馬聘三,江蘇省鎮江人,1870年出生。
  • 瓊海中原吃上南洋風情飯 網媒記者咖啡館中品華僑文化
    南洋文化成中原鎮靈魂  從瓊海市區進入中原鎮,道路兩旁是當地華僑從南洋引種的藤蘿雨樹,鬱鬱蔥蔥,樹冠如蓋。隨隊講解人員說,這個擁有3萬本地人口的小鎮,在外華僑就有6萬,而且華僑遍布全球28個國家,是海南除了文昌外華僑最多的僑鄉。  華僑們帶回的南洋文化,與本地文化逐漸融合形成僑鄉獨特的文化氛圍。南洋風情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個僑鄉要挖掘和展示的特色。這個傳統的行政型、居住型小鎮,在瓊海的城鎮化建設中被定位為「中原南洋風情小鎮」。
  • 高考作文輔導266(考前押題):國家意識、家國情懷
    ——【古希臘】《伊索寓言》國家意識、家國情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古今中外,有無數的往聖先賢,為我們留下 了數不清的家國名句。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其中的句子為基礎確定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
  • 打造「僑胞之家」 山東將建設華僑博物館
    海外網12月18日電 近日,山東省公布的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方案明確,山東華僑會館加掛山東華僑博物館牌子。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華僑會館將增加華僑博物館職責,開展華僑歷史文化遺存的挖掘、收集、展覽、保護和利用,宣傳華僑文化,弘揚華僑精神,打造「僑胞之家」和海外華僑華人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