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福建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

2020-12-11 中國僑網

泉州華僑農場——

南洋風情惹人醉(我的僑鄉·我的家⑨)

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泉州人素有「愛拼敢贏」的精神和闖蕩天下的傳統。目前泉州籍華僑華人有950多萬,遍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25個設區市重點僑鄉中位居第一。

「河裡青蛙從哪裡來,是從那水田向河裡遊來;甜蜜愛情從哪裡來,是從那眼睛裡到心懷……」

在泉州洛江區,每當夜幕降臨,歡樂的印尼民歌《哎喲,媽媽》總在雙陽華僑農場的峇里風情園響起。居住在這裡的印尼歸僑穿著「巴蒂克」(註:印尼語,意為「蠟染花布」,印尼傳統服飾),隨音樂翩翩起舞。雙陽華僑農場居民大多是印尼歸僑及僑眷。數十年前,幾百名來自峇里島的歸僑來到了泉州安家落戶。

這樣的華僑農場,在泉州有3個,安置有數千名歸僑和僑眷。幾十年來,這些農場一如既往地保留著南洋風情,時時洋溢著印尼樂曲,空氣中瀰漫著咖喱的香味。

泉州的華僑村落、社區隨處可尋。但像華僑農場這樣有海外風情的聚居區,屈指可數。

「南洋風情回來啦」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區裡歡樂的南洋風情又回來啦!」談起年初情形,南山社區居委會主任羅平感慨良多。從今年除夕以來,羅平就一直沒有休息過。她和其他社區幹部及志願者一起忙前忙後,勸導居民少出門,做消毒殺菌工作,在廣場發放口罩。

待當地疫情由嚴峻轉為緩和時,社區又開始忙著防疫復工兩手抓。蓋亭子、修道路、裝修印尼美食街,一切工作忙碌而有序。「參與施工的工人健康信息要提前申報,每天上工前工人們都要接受體溫測量……」講到這裡,羅平興奮地介紹起社區的幾大工程:

年初還在建設的峇里民俗文化園,現在已基本完工。園區內可以看到以茅草覆蓋的乘涼亭,休憩觀景區種有菠蘿蜜、香蕉樹、棕櫚樹、檳榔樹等特色植物,內有運動場、舞臺、峇里文化長廊、花池。

此外,同樣主列印尼歸僑文化的雙陽華僑農場文化展示館也在規劃建設中,印尼美食街將於今年10月正式營業。這些都是雙陽街道「黨建幸福僑」項目的重要載體,在區、街道、社區三級的共同努力下,各項建設工作得以有序推進。

「嘗一口童年回憶」

「沙嗲肉串、千層糕,走一單!」打開雙陽華僑農場僑二代黃秀麗的朋友圈,記者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她製作的印尼小吃。隔著屏幕,我們也能聞到這些美食的香味。

今年1月,記者來到雙陽華僑農場採訪,黃秀麗現場為記者演示了印尼糕點的製作流程:「這個糕點印尼語叫『馬達哈利』,因為長得像蜂窩,中文名字叫『蜂窩糕』。瞧,就是用手柄把蜂窩形的模具先伸進混合了澱粉、雞蛋液的原料裡,再把模具拎起來後放進熱油裡,一會兒糕點就成型了。像不像釣魚?」

當時正要過春節,所以黃秀麗忙得連軸轉。「這幾天太忙了,微信訂單一個接一個,得做出好幾百斤糕點。都是鄉裡鄉親的,能滿足的儘量滿足。尤其對於印尼歸僑一代來說,嘗這一口小吃就是對童年生活的回憶。」

環顧黃秀麗家的客廳,茶几上、地上、架子上,早已被雞蛋等原材料和做好的印尼風味糕點佔據。

當記者來到社區的蔡金基老人家時,他連忙準備咖啡招待我們。「看,這個雕塑是印尼的國鳥,叫爪哇鹰鵰。這個是印尼藤編的籃子,透氣防潮;這是印尼的糕點,香甜可口,快嘗嘗……」他家中的印尼元素,讓人目不暇接。

雙陽華僑農場的歸僑主要來自印尼峇里島,該農場所在的雙陽街道南山社區因而得名「峇里村」。而在距離雙陽華僑農場20餘公裡的南安雪峰華僑農場,歸僑回國前大多生活在印尼東爪哇省,「爪哇」二字對他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記者在雪峰華僑農場採訪時,李新妹老人正在廚房準備午飯的食材,客廳播放著印尼音樂。老人見到記者很興奮,用帶印尼腔調的普通話和我們交流起來:「謝謝你們來關心我。我正在『煮爪哇』(意思是煮飯),要不要嘗一嘗?」

「來來來,我這兒有很多印尼香料,這個是南姜,印尼特色。這個是香茅,香不香?」跟隨李新妹的腳步,記者在雪峰華僑農場的社區裡轉了轉,發現處處種著印尼的作物,青檸、黃姜、菠蘿蜜等。這些都是印尼菜所需的佐料。被作物包圍的,是一棟棟大氣敞亮的獨棟別墅。

「日子越來越紅火」

「我住的這棟別墅有三層,客廳大,房間多,住著很舒服。」李新妹老人感慨道,剛來到這裡時,大家都住的是土木結構的瓦房。「閩南常下雨,所以那時候經常是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屋內總潮溼,生活很不方便。」

李新妹居住條件的改變,得益於前些年福建省啟動的「僑居造福工程」。在各級政府的資金、政策支持下,雪峰華僑農場的居民們有條件的自建別墅,條件困難的低價租住農場公寓。

而在雙陽華僑農場,富裕居民住別墅、普通居民住套房、貧困居民租公寓的多層次居住體系同樣得到完善,歸僑僑眷都「住有所居」。

「生活有了保障,我們應該更多發揮餘熱,參與志願活動,為公益事業作貢獻。」精通印尼語的蔡金基,退休後經常參與農場和印尼方面的民間交流活動,多次當翻譯。寒暑假,他會教社區的小朋友印尼語,引導他們學習和承傳社區的獨特文化。

「雖然我們家的生活過得不錯,但也有一些歸僑遇到困難。我應該多幫助他們。」在雪峰華僑農場僑聯主席張美忠家中,一張張表格列著不同歸僑的困難、生病情況和申請的救助等事項,這些都是張美忠幫他們填寫、申報的。

如今在雪峰華僑農場,「老有所樂,幼有所學」。老人們經常到老年活動中心引吭高歌,或在廣場上身穿印尼傳統服飾跳廣場舞,或到僑鄉小學內的籠式足球場踢球。孩子們下課後,可以到課後學堂接受老師的免費輔導,到學校的菜園種蔬菜。而青壯年們也能因此放下後顧之憂,安心工作。

「60年前,祖國接納了顛沛流離的我們,讓我們在農場安家;60年後,我們的日子正越來越紅火。感謝我的祖國!」雙陽華僑農場的林財峰老人動情地說。

相關焦點

  • 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我的僑鄉·我的家⑨)
    原標題: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我的僑鄉·我的家⑨)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泉州人素有「愛拼敢贏」的精神和闖蕩天下的傳統。目前泉州籍華僑華人有950多萬,遍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25個設區市重點僑鄉中位居第一。
  • 南洋風情惹人醉(我的僑鄉·我的家⑨)
    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泉州人素有「愛拼敢贏」的精神和闖蕩天下的傳統。目前泉州籍華僑華人有950多萬,遍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25個設區市重點僑鄉中位居第一。「河裡青蛙從哪裡來,是從那水田向河裡遊來;甜蜜愛情從哪裡來,是從那眼睛裡到心懷……」在泉州洛江區,每當夜幕降臨,歡樂的印尼民歌《哎喲,媽媽》總在雙陽華僑農場的峇里風情園響起。居住在這裡的印尼歸僑穿著「巴蒂克」(註:印尼語,意為「蠟染花布」,印尼傳統服飾),隨音樂翩翩起舞。雙陽華僑農場居民大多是印尼歸僑及僑眷。
  • 南洋風情惹人醉(我的僑鄉·我的家⑨)
    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泉州人素有「愛拼敢贏」的精神和闖蕩天下的傳統。
  •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人在南洋」陳列展預展
    華聲報泉州消息:8月30日上午,泉州市僑聯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第二個基本陳列——「泉州人在南洋」舉行預展座談會。該展覽自即日起開始預展,向社會各界廣泛徵求意見。  泉州市政協副主席、僑聯主席陳秋菊,市僑聯副主席張梓教和市委統戰部、市外事僑務辦公室、致公黨泉州市委等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廈門華僑博物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等博物館界同行,上海創超展示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泉州華僑歷史學會顧問以及來自日本的潘宏立博士、奈良行博先生等30餘人出席座談會。預展座談會由市僑聯副主席郭景仁主持。
  • 尋味南洋走進騎樓,文化老街再現南洋風情
    11月1日下午,由海口市龍華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主辦,龍華區文化館、龍華區圖書館、海口騎樓公司協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騎樓老街火熱開場。活動以南洋風味小吃為媒介,通過海南華僑第三代僑胞張淑敏女士親述海南華僑南洋奮鬥史,讓市民遊客在老街的南洋風格建築群裡
  • 尋味南洋走進海口騎樓 文化老街再現南洋風情
    「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海口騎樓老街舉行。活動以南洋風味小吃為媒介,通過海南華僑第三代僑胞張淑敏女士親訴海南華僑南洋奮鬥史,讓市民遊客在老街的南洋風格建築群裡,回溯中國三大移民潮之一的「下南洋」遷徙奮鬥史,讓市民遊客更加形象地感知海南華僑文化發展的歷史,了解騎樓老街背後的故事,品味騎樓文化。
  • 鄭成功差點攻打南洋,解救菲律賓華僑
    早在北宋年間,中國人已大量漂洋來到呂宋通商定居,福建泉州當年是中國的通商大埠,因此,出海的主要是從泉州出發的閩南人。元末明初,沈萬山因國際貿易致富,富可敵國;1406年,鄭和率領當時世界最強大的艦隊開始七下西洋的時候,中國人對呂宋(菲律賓)已經十分熟悉。呂宋島南部Pasig河入海口,是歷代呂宋酋長所住的首城,多個世紀以來,中國的帆船每年御風而來,在颱風來臨之前回國,與本地人和平相處,各得其利。
  • 以美食之名 中國「峇里村」再現「南洋味」
    >濃鬱的南洋風情、歡樂的印尼樂曲、飄香的咖喱風味……「十一」黃金周期間,剛剛建成不久的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南山印尼美食一條街迎來眾多遊客。「原先這些都是家常菜,周邊家家戶戶都會煮,如今有了印尼美食一條街這個平臺,不僅保留了『僑』味,也有利於更好地推廣華僑文化。」傅瑞昌所在的泉州市洛江區雙陽街道,現有歸僑600多人,僑眷近1400人,港澳臺同胞2000多人,海外華僑華人15000餘人,是歸僑、僑眷聚集地,也是泉州華僑文化的品牌地。
  • 尋味南洋走進騎樓 文化老街再現南洋風情
    原標題:尋味南洋走進騎樓 文化老街再現南洋風情   11月1日下午,由海口市龍華區旅遊和
  • 福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專設「故土情深」展
    福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專設/4) "← →"翻頁 12月19日,福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專設的
  •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辦圖片展 再現南僑機工回國抗戰壯舉
    泉州網5月19日訊 (記者蔡紫旻 通訊員劉春豔)昨日,紀念「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暨「永遠的豐碑——紀念南僑機工回國抗戰80周年圖片展」開幕式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再會吧,南洋,這是中華民族的存亡!
  • 泉州華僑史料拾零
    民國初的《蘇曼殊全集》卷八《南洋話》有一段概括華僑簡史的話:「唐宋以後,我先人以一往無前之概,航海而南。餐風宿露,闢有蠻荒。迄萬曆時,華人往來通商者始眾,出入俱用元通錢,利息甚厚。乃至今日,華僑人數即爪哇一島而論,既達三十餘萬。」可明「僑「字的義變。 從僑字的字義之轉變,我們可以說,漢代僑字為高大,無流寓之意。
  • 福建漳州南靖縣豐田華僑農場發放應急救助金
    福建漳州南靖縣豐田華僑農場發放應急救助金
  • 雪峰華僑農場
    開發區已完成全區的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規,規劃建設中的泉州雪峰植物園就在區內。   開發區位於南安市中部,毗鄰省道305線和南洪公路,距南安市區16公裡,距泉州市區23公裡,距泉州晉江機場35公裡,距   廈門國際機場98公裡,距漳泉肖鐵路南安站10公裡,交通極為便捷。
  • 中華姓氏現代雕塑群展覽在福建泉州展出
    中華姓氏現代雕塑群展覽在福建泉州展出 2018-10-16 20: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卞磊     10月16日,「情系『根、魂、夢』——中華姓氏現代雕塑群相約僑鄉古城」展覽在福建泉州展出
  • 中國首個歸僑別墅區泉州「華僑新村」的前世今生
    中新社泉州11月30日電 題:全國首個歸僑別墅區——泉州「華僑新村」的前世今生  作者 孫虹 蘇巧鳳  步入著名僑鄉福建泉州「華僑新村」牌坊內,街外的繁華和喧囂就拋在了身後。50多年過去了,這裡風韻猶存,綠蔭濃濃,蟲鳴鳥叫,庭院花開,一幢幢糅合閩南風和南洋風的古樸老別墅,靜默在幽幽涼風中,不時有買菜的老人遛著狗在路上慢悠悠地晃著回家,靜謐而又美好。  這是中國首個歸國華僑高檔別墅區,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初的住戶以印尼及菲律賓歸僑、僑眷為主。
  • 馬來西亞檳城惠北泉港同鄉會訪福建泉州
    馬來西亞檳城惠北泉港同鄉會訪福建泉州   中新網泉州3月25日電 (陳丹妮)記者25日從泉州僑聯獲悉,馬來西亞檳城惠北泉港同鄉會探親訪問團一行24人日前到訪福建僑鄉泉州。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全球化背景下的今日,泉州「味素」從千年古港出發,漂洋過海,以它的濃鬱和醇香,融入了南洋風味,遍布到世界每一個角落裡,溫暖了無數華僑遊子漂泊的心。  策劃、執行:周湖健 賴小玲  古早味泉州菜 勾起的是鄉愁牛瑞香牛三寶。  在美食家的世界裡,鄉愁是一壺燒酒,一碗熱湯,一口家鄉的古早味。
  • 西天尾鎮後黃村:南洋風情 夢裡老家
    在莆田荔城區,有座「華僑第一村」,這裡素有「南洋風情,夢裡老家」的美譽,村落內的百年華僑民居眾多,其風格受南洋建築、外來宗教等多元化因素的影響,既洋溢著濃濃的莆仙風味,又充滿了南洋特色。這裡的建築既有泉州民居注重外部裝飾的特點,又受到福州大宅的影響,形成了三合院院落、起翹屋脊的紅磚主厝、磚石間砌等特點。
  • 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舉行
    央廣網海口11月2日消息(記者朱永)11月1日下午,由海口市龍華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主辦,龍華區文化館、龍華區圖書館、海口騎樓公司協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騎樓老街火熱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