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裡不止是錢,更是家國情懷!」這書裡有不一樣的僑批故事

2020-12-17 金羊網

25日下午,新加坡潮籍作家蓉子主編的散文集《僑批裡的中華情》,在潮州首發。該書由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共四個國家老中青三代二十餘位作者,以文脈勾連的主題故事和相關的點評,多層面、廣角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華僑批信中揭示的親情、鄉情、家國情。

編著者蓉子介紹,本書分為前後兩輯,用一種碎片化、文學化的微觀敘事,發掘和描寫了一個個動人的僑批故事,感悟華僑華人的歷史,並與之一道譜寫「僑批裡的中華情」。其中「僑批故事」是青年才俊通過閱讀僑批後的創作,旨在引導少年讀者對僑批的認識。後一輯則是東南亞作家與中國學者對「過番謀生」的感懷,點出根的文化,解讀「寄錢回來」以外的遊子情懷,探索先輩對道德責任的執著。

僑批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化價值,於2013年入選《世界記憶遺產檔案》。主辦方表示,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契機下,回顧中國人早期在海外的奮鬥史更具重要意義。僑批是粵閩僑鄉與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獻,其蘊藏著大量有價值的原生態史料,能帶讀者回到原生態的歷史現場,體味早期遠赴海外奮鬥的華人原初的鄉愁,傳播海外中國人最早的、最鮮活的「中國故事」。

據介紹,該書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廣東省僑務辦公室、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暨南卓越智庫:海外華文與僑務文化戰略、新加坡南洋草堂文化交流會共同合作,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蓉子原名李賽容,1949年出生於潮安,8歲起隨養母到南洋,經商、寫作,既是上市公司董事長,也是新加坡專欄作家。

【對話】

「僑批裡不止是錢,更是家國情懷和優良品德」

記者:您以僑批為主題編著出書的初衷是什麼?

蓉子:我從小離開家鄉,到南洋生活,經歷了寫僑批的年代,目睹了華人對家鄉的牽腸掛肚,苦苦想著何日回歸家鄉。親情是最珍貴的,沒有先進落後之分。

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僑批這字眼很陌生。我曾問年輕人僑批是什麼,他們認為僑批就是「寄錢回來」。我覺得這樣的回答委屈了過番寫僑批的那一代人。他們用心用情在寫僑批,在那個年代,海內外的華人曾經共患難,情誼深深,相互關懷。

事實上,僑批的文字銘刻了一個特殊的歷史年代:旅人寄批捎錢回鄉,也根植中華文化於海外,更充滿了家鄉情懷和講信用、負責任的中華優良品德。

記者:為何要以故事化的寫作方式來呈現僑批故事?

蓉子:僑批是有歷史價值的文化珍品,如何讓僑批中表達的生活與感情來感動新時代的人,我這幾年一直在策劃著怎麼做這件事。如果僑批只是放在博物館裡成為研究的資料,我覺得太可惜了。僑批裡的故事應該活起來,不能冷冰冰的。我邀請國內外作家學者點評寫作,我的要求是文章不能長,1500字以內,適合現代人閱讀,這樣才能讓僑批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

編這本書,是我自己對中華文化的敬意和感恩,同時也對海內外的華人有些冀望。無論是當年的過番客,還是當下的海歸知識分子,抑或是海內外的年輕人,總要記得中華精神和優秀的中華品德。

正如我書中後記最後一句話所寫的:「僑批文化,晶瑩璀璨,興許,還可以作為正衣冠的銅鏡。」

【記者】蘇仕日

編輯:木東

相關焦點

  • 張國雄 劉進:僑批 見證僑胞家國情懷體現文明互學互鑑
    蘊藏濃厚的家國情懷海外謀生的僑胞肩負著改善家人生活狀況的重任,僑匯是經濟血脈,家人得以維持生計,改善生活;書信是維繫海內外家人情感的紐帶,每封僑批都體現了僑胞的家庭責任感,充滿僑胞對家人的思念和關愛之情。
  • 僑界關注:「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展覽開創性地使用3個「百」的策展理念,歷時3年,從世界各地精選文物、僑批、文獻資料300餘件。「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此次特別展出僑批13件套,為展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三百」展覽放異彩「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華人。」
  • 走進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探訪11萬多件館藏僑批背後
    總書記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不久前,記者走進著名僑鄉汕頭,傾聽一封封「僑批」背後的感人故事,追尋深深的家國記憶。
  • 僑批故事:兩張薄紙,便是親緣血脈的彼此承諾
    蔡欣欣 攝  一封封僑批,記錄下百年前海外遊子的人生故事,記錄下一個個平凡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家與國,生與死,厚重的歷史,都承載在那一張張薄薄的信紙當中。  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發生在八十多年前的「中國第一僑鄉」——廣東江門的五邑地區。  當時,江門是個資源短缺、謀生極為不易的地方。
  • 僑批學者齊聚江門 探討「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
    李健群 攝  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指出,僑批文化蘊涵的華僑精神可以概括為熱愛祖國、情系故裡的家國情懷,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篤誠守信、講義修睦的高尚品德,融通中外、博採眾長的人文特質,在新時代僑批文化保護要講好僑批中的愛國愛鄉故事、拼搏奮鬥故事、文化傳承故事、民心相通故事,弘揚華僑精神,推動新時代僑批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推動新時代僑聯工作高質量發展。
  • 「講座回顧」文博大講堂第十講——《僑批(銀信)中的家、鄉與國》
    為更好地傳承僑批文化,弘揚華僑精神,推動新時代僑批保護工作,普及五邑銀信相關知識,提升文博愛好者專業素養,12月13日,文博大講堂第十講——《僑批(銀信)中的家、鄉與國》在廣東省科技考古基地多媒體報告廳開講,此次課程由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常務副主任、教授劉進主講。
  • 汕頭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記錄 華僑海外奮鬥史
    2013年6月,「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汕頭僑批文物館館藏了約12萬封僑批,是全國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  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汕頭僑批文物館,聽取了僑批歷史和潮汕華僑文化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
  • 鼓浪嶼舉辦歷史文化展 展覽400多件僑批珍品
    廈門網訊 據海峽導報報導 (文/圖 記者 黃麗彬)在金融和郵政還不完善的年代,華僑如何匯錢回鄉贍養家小?在各種困難時期,華僑是如何打破封鎖,把錢款匯回祖地,支援家鄉的經濟和建設的?7月26日起,「家國情懷記憶遺產——僑批與金融歷史文化展」在「世界文化遺產」廈門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晃巖路30號廈門貨幣文化館開展。在這個展覽上,您就可以有所了解。  據了解,這是「家國情懷記憶遺產——僑批與金融歷史文化展」巡展的第3站。本次展覽展示僑批、番銀等實物精品400多件,分「下南洋與僑批業」「廈門-鼓浪嶼僑批」「僑批中的家國情懷」「僑批與海上金融之路」等7個部分。
  • 啟迪智慧凝聚共識,做好新時代僑批工作!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
    利為民表示,希望五邑大學充分利用好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這一平臺,持續辦好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將其辦成品牌,切實發揮人才優勢和學科優勢,加大對僑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力度,為我市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 梅州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推動梅州僑批保護開發工作
    產 生  漂洋過海傳鄉情  在梅州市僑批檔案館,一張張泛黃的僑批被裝裱在三面牆上。這些僑批,字跡有的灑脫、有的工整;行文有的樸實動人、有的文採飛揚。每一封僑批的背後,都有著動人的家國故事。  「汕頭出海七洋洲,七日七夜渺茫茫。行船三日吾食飯,記妹言語當乾糧。」
  • 什麼是僑批?晉江一中別樣美術課描繪百年僑批情
    ,向學生們講述著僑批的過往,臺下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我外婆的父親很早就到了菲律賓,因此有許多外國親戚會從國外寄回信件,以前總感覺沒用,但現在我懂得了,這就是一種跨越距離的親情。」一名學生在上完課後這樣說道。看到學生們通過僑批受到啟發,楊銀平十分欣慰。  百年僑批承載著的不僅是華僑沉甸甸的家國記憶,更是他們濃濃的鄉愁。
  • 僑批逐漸走進大眾生活
    科研院所和高校、各地僑批館、客家文化博物館及民間僑批收藏代表等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是「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成功以來,首次僑界、檔案界、文博界、學界以及政府部門與民間收藏界齊聚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
  • 「僑批」憑什麼申遺
    記得2008年12月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辦的《首屆閩南僑批研討會》上,筆者曾說過:僑批是「海外華僑與祖國鄉土的兩地書」。在家鄉的親人是多麼渴望海外僑民的來批。有一首泉州過番歌,反映的就是這種心情:    歡喜船入港,透早就起航。    悲傷來相送,送君出洋人。    眼睛看海水,我君船要開。
  • 以「僑批杯」足球賽為抓手,大力弘揚潮汕文化
    在汕頭西堤(僑批)公園有一座世界記憶走廊,「世界記憶走廊」是由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在2016年蒞臨汕頭西堤公園考察時提出建設建議,經過近6個月的查找籌備和設計,於2017年開始動工建設並同年完工。通過打造「僑批」、「地圖廣場」、「批局」、「過番紀念碼頭」等元素,讓市民朋友和來汕遊客真切感受先輩這段背井離鄉奮鬥的艱辛,體驗獨具特色的「僑批文化」。
  • 抗戰時期,僑鄉成田6家僑批局同時運作:「特殊紐帶」聯結僑情赤子心
    清代開海(1684年)至汕頭開埠(1860年)前的這段時間裡,潮汕地區逐漸出現規模空前的海外移民浪潮,移民數量不下百萬。僅1782年至1868年,乘紅頭船移民暹羅者多達150萬人。除暹羅外,潮人移民主要還分布在交趾、高棉、馬來半島、爪哇、婆羅洲等地。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召開 隋軍出席並講話
    隋軍指出,今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汕頭調研時,專程參觀了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了解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強調指出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 中國首個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盡訴華僑記憶
    )在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裡,印尼華僑陳君瑞書寫的一個「難」字,道盡了近代華僑華人在海外打拼、思念家鄉的心酸。  近日,記者探訪了位於汕頭的中國首個僑批文物館,館藏的12萬封僑批,展現了華僑華人移民創業的心酸及情系故裡、篤誠守信的精神。  「僑批」是華僑華人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給家鄉眷屬的書信和匯款合稱,廣泛分布在福建、廣東潮汕地區。僑批的特色在於銀信合一,批封上大多註明了海外華僑匯款的金額。
  • 「僑批杯」廣東省五人制足球邀請賽在汕頭舉行
    汕頭僑批 汕頭是我國著名的僑鄉,而僑批文化則是最具代表性的僑鄉文化。在汕頭西堤(僑批)公園有一座世界記憶走廊,通過「僑批」、「地圖廣場」、「批局」、「過番紀念碼頭」等元素,讓市民朋友和來汕遊客真切感受先輩這段背井離鄉奮鬥的艱辛,體驗獨具特色的「僑批文化」。 潮汕方言把信叫做批,「僑批」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當年,大批潮汕人「過番出海」、打拼異鄉,將連帶家書和匯款憑證的「僑批」寄回國內。
  • 福建廈門僑批:字裡行間再現歷史信息
    透過信箋可以直觀陳嘉庚公司分布狀況的變化,其中1929年的信箋上,陳嘉庚公司的分行共有60家;1930年陳嘉庚公司的信箋上,公司的分行則是70家。這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別樣的實物依據。  從僑批中還可以發現一些特有的現象。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的幾年中,一些僑批的外封上印有孫中山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並附有孫中山的肖像。可見當時華僑對革命先行者的崇敬和懷念。
  • 「牢記囑託再出發」探訪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
    10月22日上午,羊城晚報記者前往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走訪當地的人文歷史風貌,並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通過正在展出的珍貴文史資料,了解汕頭開埠歷史、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以及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