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記錄 華僑海外奮鬥史

2020-12-17 中國僑網

汕頭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記錄 華僑海外奮鬥史

2020年10月16日 10:36   來源:南方日報   

參與互動

  回訪點 汕頭僑批文物館

  12萬封僑批記錄 華僑海外奮鬥史

  潮汕話將「信」稱為「批」,僑批又稱銀信,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家鄉眷屬的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2013年6月,「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汕頭僑批文物館館藏了約12萬封僑批,是全國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

  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汕頭僑批文物館,聽取了僑批歷史和潮汕華僑文化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現場,汕頭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倍感振奮。林慶熙說,據記載,1921年前,每年有幾千萬的僑批款進入潮汕經濟社會;1921年後,這個數字增大到1億元;而1931年後,每年僑批款的數額已成倍增長到2億元。這段時期,有40%—50%的潮汕家庭是靠僑批過活的,因此潮汕有「食僑批」「食番批」的說法。

  林慶熙展示了當時海關的進出口統計表:在1895年到1937年的43年間,只有1年,海關進出口呈現順差。「潮汕經濟社會一直處於貿易逆差,但卻能夠保持相對繁榮穩定,就是靠僑批產生的外匯起到平衡和調劑的作用。」林慶熙解釋道。

  林慶熙介紹,僑批的初衷就是贍養眷屬,但它卻包含了很多感情的意義。作為「家庭生活的生命線」,僑批是家鄉僑眷和海外僑胞感情維繫的紐帶,也是華僑對家庭不忘根本的承諾,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僑批更承擔了特殊的角色,有著特殊的歷史貢獻。

  「誠實守信、艱苦奮鬥、勇於開拓、心系桑梓」是僑批文化蘊藏的精神內涵。林慶熙說,中國的海外僑胞,以這樣的方式,支援著祖國的正義鬥爭。因此,僑批更體現的是愛國愛鄉的深沉情懷。

  林慶熙將自己稱為「歷史碎片的打撈者」、汕頭僑批文化的「守門人」。他說,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他與同事以及汕頭所有熱愛潮汕文化的同志們更加堅定了搶救和保護僑批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文化的決心。

  南方日報記者 辛均慶

  王涵琦 吳少敏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個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盡訴華僑記憶
    中國首個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盡訴華僑記憶   中新社汕頭11月7日電 (李怡青 陳啟任 賴培漩
  • 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12萬僑批述說華僑故鄉情
    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12萬僑批述說華僑故鄉情   中新社汕頭7月27日電 (李怡青 張源 鄭瑞國)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新館27日開館。
  • 走進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探訪11萬多件館藏僑批背後
    欲罷不能的張美生,僑批越收越多,收藏的僑批一度多達6萬餘封。  「如果沒有一批民間收藏者、華僑家庭助力黨委、政府打撈和保護,就很難有僑批的今天。」林慶熙感嘆道。  「僑批是維繫海外華僑華人與家鄉關係的經濟和精神的紐帶,具有特殊的重要價值」  在僑批文物館,緊挨著「紅頭船」的一塊巨幅展板上,記錄著國學大師饒宗頤對潮汕僑批的評價:「來自民間的僑批記載翔實,內容豐富,從中可以了解到祖國與僑胞居住國的國情、僑胞故鄉的鄉情、僑胞家庭的家情和僑胞與他們眷屬的親情,是研究社會史、金融史、郵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國際關係史的寶貴歷史資料
  • 前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學習參觀的黨員群眾熱情空前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了解汕頭開埠歷史、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和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記者走訪發現,連日來,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的熱度迅速升高,前來學習參觀的黨員群眾熱情空前。
  • 廣東汕頭: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
    廣東汕頭: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   人民網汕頭4月24日電 記者侯偉生報導: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日前在我國著名僑鄉廣東潮汕的汕頭市落成,並於今天上午正式揭幕開館迎客。  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書及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近代潮汕籍僑胞為生活所逼或為逃避戰亂,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及其他國家謀生。
  • 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原標題: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南方日報訊 (記者/黃學佳 通訊員/孫少珠)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新館昨日開館,館藏的12萬封僑批向世人真實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及其勇於開拓、守信重義、愛鄉愛國的精神。同時,也將省委書記胡春華今年3月考察汕頭時所作出的「進一步加大力度保存好、利用好僑批檔案,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實處。
  • 「牢記囑託再出發」探訪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
    與開埠文化陳列館隔街相望的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是全國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這裡館藏了約12萬封僑批。2013年6月,「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成為人類共同的記憶遺產,汕頭市僑批文物館在其中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
  • 廣東省汕頭市僑批文物館被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林東生 記者羅勉報導 12月11日,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為廣東省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牌匾,這是繼汕頭市潮陽區耀明書院之後汕頭市第二個「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 汕頭市僑批文物館獲「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稱號
    原標題:汕頭市僑批文物館獲「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稱號   昨日記者從汕頭市僑批文物館獲悉,該館被中華全國歸
  • 首家僑批文物館新館開館:展示華僑家書(圖)
    創辦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將僑批文物館搬遷擴容,並於日前在廣東汕頭市外馬路18號隆重舉行新館開館揭牌儀式,使其更具規模,更能體現潮汕僑批歷史文化內涵。該館系世界唯一僑批專題博物館。
  • 僑批學者齊聚江門 探討「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
    12月9日至11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廣東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主辦的「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廣東江門市舉行。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廣東省檔案館館長陳華江,廣東省僑辦巡視員湯泗昌,廣東省僑聯副主席戴文威,福建省檔案館巡視員林真等華僑界、檔案界、文博界、學術界,以及民間收藏界齊聚一堂,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弘揚華僑精神。
  •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更多精彩視頻掃描 關注華龍視聽微信號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 汕頭考察——為什麼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被翻牌」?
    >與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隔街相對,汕頭僑批文物館於2004年4月24日在汕頭市落成揭幕。該館由香港知名人士莊世平先生、饒宗頤教授倡導,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建立的,是中國首家僑批文物館。來源:央視,侵刪館內展覽的僑批(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該館有"潮汕僑批文化圖片展",展出包括"僑批的歷史軌跡"、"華僑僑眷生命線"、"僑批文化的研究"、"籌辦僑批文物館"四個部分的照片200幅,還陳列部分僑批原件、送批用具等文物。
  • 廣東汕頭整理僑批十餘萬封 將集結材料出書百部
    本報汕頭訊 (記者陳正新)記者在昨日舉行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慶典上了解到,該中心正在將已徵集收藏的各類僑批11.6萬封編輯出版為125冊《潮汕僑批集成》。  從清朝直到1979年一直存在於潮汕乃至贛南、閩西地區的特色僑批,被著名學者饒宗頤認為是海外交通史、移民史、華僑興衰史的珍貴資料。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王煒中則表示,該中心成立以來收藏的僑批原件就多達3.2萬封,包括潮汕僑批在內的「僑批檔案」已經成功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在江門召開 隋軍出席並講話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強僑批文化研究,弘揚華僑精神,12月9日—11日,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廣東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在廣東省江門市舉辦「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出席會議並致辭。
  • 僑批檔案圖片展在菲律賓安吉利斯展出
    本報馬尼拉12月13日電(記者趙中文)「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圖片展」日前在菲律賓安吉利斯市巡迴展出。僑批不僅僅只是普通的家書,還是海外華僑的個人奮鬥史。他指出,現居國外的菲律賓國民非常多,而且每年的數量還在持續增長,他們與僑批展裡的海外華僑一樣,擁有相似度非常高的經歷和情感。他贊同海外華僑華人的愛國精神,認為華僑雖然身在國外,但從未忘記自己的家鄉和祖國,一直與國內保持著緊密的聯繫,致力於建設更美好強大的祖國。他希望在海外的菲律賓僑民學習華僑的精神,為菲律賓國家建設和中菲友誼的長久發展貢獻力量。
  • 粵徵信文化教育基地 落戶汕頭僑批文物館
    南方日報訊 (記者/餘丹 見習記者/楊立軒 通訊員/陳爾帆 符波)為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信用氛圍,助力優化地方金融生態環境,近日,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在汕頭僑批文物館舉行廣東省徵信文化教育基地揭牌儀式。
  • 抗戰時期,僑鄉成田6家僑批局同時運作:「特殊紐帶」聯結僑情赤子心
    館內,一封封僑批背後的奮鬥經歷和感人故事在講解員的解說下躍然紙上,讓參觀人員從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汕頭是著名僑鄉。上個世紀,大批潮汕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相隔甚遠,只有通過書信與家人保持聯繫。
  • 謝昭璧急公好義 汕頭市僑批文物館獲贈珍品
    十個國際擋案日宣傳活動,汕頭市副市長林依民出席活動。在活動中,為僑批捐贈者一一謝昭璧老先生頒發了證書。它不同於僑批文物館創館後從民間渠道收購、搜集而來的那些「事不關己」的僑批,而是一個家族自身保留下來並可追溯到源頭的僑批。這些僑批,是研究僑史和僑批史、挖掘中華文化和潮汕文化的珍貴資料,是親情、家情、鄉情、國情和海外情勢的翔實見證,也是「注重家庭、注重家風、注重家訓」的鮮活教材。
  • 汕頭小公園:百年開埠地煥發新活力
    這是汕頭開埠的重要起點,也是許多許多市民、潮籍僑胞的集體記憶。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這裡的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等地,看歷史、問細節、談開放、聽民聲。小公園也因此為更多人所知。集中坐落在小公園裡的博物館群,則在各個主題展覽中傳達出汕頭豐富的文化內蘊——開埠文化、華僑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