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歷史半世紀,鄭成功父子如何從白手起家到虎踞臺灣?

2020-12-09 騰訊網

01芝龍崛起

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8月,經過與福建水師一番激戰,奪取澎湖列島失敗的荷蘭人,轉而侵入臺灣南部,建立熱蘭遮城,開始了在寶島38年的殖民統治。

熱蘭遮城復原圖。現在的安平古堡,臺灣地區最古老的城堡,曾經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中樞。

或許是上天的安排,同一時間,他們未來的剋星也在日本九州島平戶藩(今長崎縣平戶市)呱呱墜地。這個幼名福松的男孩,21歲之後將以另一個名字青史留名——鄭成功。日後半個世紀的中國歷史走向,將和他的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日本平戶市鄭成功兒誕石。據說鄭成功母親在海邊散步,突然臨產,來不及回家,便在此分娩。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成功之父是誰?——芝龍!

鄭芝龍現在雖不如其子那般聲名顯赫,但在17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東南沿海卻是叱吒風雲的海上霸主。

明朝276年的歷史上,出現過三位頂級的海盜集團首領:永樂年間的陳祖義、嘉靖年間的汪直、以及明末的鄭芝龍。

鄭芝龍,小名一官,生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福建南安人。「少落魄」,「性情逸蕩,不喜讀書,有膂力,好拳棒。」

南安位於閩南,負山濱海,地瘠民貧,自古流行販海求生計。直到現在,閩南商人仍然是中國最富有冒險和開拓精神的群體之一。當年那首傳唱一時的《愛拼才會贏》,正是千百年來這個群體的精神寫照。

因家庭生計艱難,17歲時鄭芝龍偕弟芝虎、芝豹前往當時中外貿易中心之一的廣東香山澳(今澳門)投奔舅父黃程。憑藉聰明能幹,天啟三年(1623年)舅父派他興販東洋,遠赴日本長崎。

明代葡萄牙人「租借」下的澳門

初來乍到,人生地疏的鄭芝龍,始以「賣履」為業,兼「為人縫紉以糊其口」;很快便投入當地海商領袖李旦門下,倍受賞識,被收為養子。不久與華僑翁昱皇的養女田川氏成婚,她便是後來鄭成功的母親

隨後又結識了海盜巨頭顏思齊。顏思齊,福建海澄人,經營中日貿易,生性豪爽,仗義疏財。因結交了大批流寓日本,從事海上冒險的閩南豪傑,被日本平戶當局任命為甲螺(頭目)。

小富靠儉,中富靠勤,大富靠運。

鄭芝龍不曾想到,李旦和顏思齊這兩位貴人,將在短短兩年內,給他的人生和地位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天啟四年(1624年),顏思齊與鄭芝龍等二十八人歃血為盟、結為兄弟,謀劃推翻德川幕府在長崎的統治。事情洩露,幕府派兵搜捕,眾人乘船出逃臺灣。

船隊在笨港(今臺灣北港)靠岸,決意在此開疆拓土。於是派人赴福建漳州、泉州故裡招募移民,發給銀兩和耕牛、農具,開始了臺灣最早的大規模拓墾活動。顏思齊因此被後人尊為「開臺王」。《臺灣通史》為臺灣歷史人物列傳,「以思齊為首」。

次年(1625年),顏思齊染病身亡,眾推鄭芝龍為盟主;同年,李旦病故,產業也由鄭芝龍繼承。他趁勢崛起,樹旗招兵,聚眾數萬,1626年已有海船120艘,1627年激增至700多艘。

屌絲逆襲的速度如此之快,堪比網絡爽文裡迅速發家的霸道總裁。

他以臺灣為基地,大敗福建水師,佔領廈門,劫掠閩粵,馳騁臺海,所向披靡。

由於政治腐敗、武備廢弛,官軍的裝備甚至不如鄭芝龍的船隊。朝廷無力剿滅,又想利用這支勢力清除其他海盜,抗衡荷蘭人,只能對其進行招撫。

崇禎元年(1628年),鄭芝龍率部歸降,任「五虎遊擊將軍」,統率本部守海備邊。此時他麾下部眾3萬餘人,船隻千餘艘,縱橫南中國海域。「海船不得鄭氏令旗,不能往來,每一船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

02成功抗清

正當鄭氏家族的事業如火如荼,蓬勃發展之時,時鐘的指針走到了1644年。

那是一個風雲突變的年份: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帝在煤山自縊;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山海關。明清鼎革的大幕迅速拉開。

1645年,鄭芝龍於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建立隆武政權,晉封平國公加太師。鄭氏一門朱紫,炙手可熱,福建兵馬錢糧皆領於芝龍兄弟,「芝龍以虛名奉君,而君以全閩予芝龍」。

隆武朝建立時的全國形勢

為籠絡鄭氏家族,隆武帝賜鄭森國姓朱,賜名成功,即鄭成功「國姓爺」的由來。

然而,隨著清軍以狂風掃落葉之勢,席捲半壁山河,南明小朝廷岌岌可危。政治嗅覺靈敏的鄭芝龍,也在悄然布局人生下半場。

1646年,在清軍統帥博洛「今鑄閩粵總督印以相待」的誘惑下,他秘密遞表降清,撤除入閩關口仙霞嶺的防守。清軍長驅直入,俘殺隆武帝,鄭成功的母親也在動亂中身亡。

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鄭芝龍不顧眾人反對,前往清軍大營謁見博洛。鄭成功勸阻未果,遂至孔廟痛哭、焚儒服,說道:「若父親一去不回,孩兒將來自當為父報仇。」

鄭成功畫像

一語成讖。三日後鄭芝龍被挾持移送北京,從此過上了形同軟禁的人質生活。

背負國讎家恨,鄭成功一邊收編父親舊部,一邊招兵買馬,矢志抗清。

1646年鄭成功起兵抗清時的全國形勢

初起之時,從者僅三五百人,「船械兩缺,都旅單弱」,在清軍的阻擊下,一敗再敗。憑藉頑強的戰鬥意志,鄭成功經過5年的對內對外鬥爭,翦平閩南粵東沿海豪強,1651年初步完成了對鄭氏舊部的統一,取得了海上武裝集團公認的抗清領袖地位。

之後鄭成功採取以金廈為根據地、收復漳泉為基業的戰略,佔領了閩南沿海地區。依靠沿海人民的支援,鄭軍倚海為長城,出沒波濤,滿洲鐵騎無所施其技;又與李定國等西南地區明軍遙相呼應,被清廷視為東南肘腋之患。

在長期的戰鬥中,鄭軍愈戰愈強,兵力擴展至二十萬人。金廈地區成為東南抗清的中心。

1659年,鄭成功與抗清名士張煌言配合,率領八十三營十七萬水陸大軍北伐。

大軍首先攻佔定海(今浙江舟山),全殲清軍水師,解除了進軍長江的後顧之憂。隨後一路勢如破竹,連克崇明、瓜洲、鎮江,進圍南京;大江南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聞風而降。張煌言部亦收復安徽一帶三十餘個府縣,一時江南大震。

鄭成功收復範圍

消息傳來,清廷舉朝皆驚。一旦南京丟失,東南不保,整個長城以南的廣大漢族地區可能會重新樹起反清復明的大旗。年輕的順治帝一度驚慌失措,甚至因產生了退回東北的想法,而遭到母親孝莊太后的痛罵。

南京之戰本是鄭成功一生當中最輝煌最重要的一役,惜乎先盛後衰,演變成他軍事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慘敗。

被大好形勢衝昏頭腦的鄭成功,為清軍約降的緩兵之計所迷惑,頓兵堅城之下不攻,又允許將士們「飲酒卸甲」,致使戰事拖延了一月之久。

清軍堅壁清野,將居民全部遷入南京城中,焚毀城外房屋;同時儲備糧草,置辦武器,整修船隻,為反攻做準備。冷靜下來的順治帝派出精銳的八旗軍由北京南下,又命令各地部隊星馳赴援。雙方力量的對比悄然逆轉。

七月二十四,清軍將領抓住對方驕兵輕敵、疏不為備的有利時機,兵分四路水陸進襲。不到半天時間,鄭軍多處營寨相繼被攻破,精銳部隊力戰不敵,全軍覆沒;剩餘人馬紛紛向江邊潰散,殘兵四竄,跳水逃命。

是役,鄭軍損失大小船隻五百多艘,兵員喪失十之六七。鄭成功匆忙率領殘部撤回金、廈兩島;張煌言孤立無援,敗走浙東,收復府縣盡皆棄守。北伐終告失敗,抗清局面大勢已去。

為阻斷鄭軍的經貿財源,清廷在降將黃梧的建議下,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頒布「遷海令」。北起直隸(河北)、山東,南至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30~300裡,船隻一律不準入海。

遷界禁海範圍

凡遷界之地,船隻、房屋、土地全部燒毀或拆除,越界者不論遠近立斬不赦。

遷海令的實行,使沿海居民生計斷絕,離鄉背井,流離失所,「死亡載道者以數十萬計」。波及地區的農業、漁業、手工業和海外貿易都遭受巨大的打擊。直到臺灣被清朝統一後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延續23年之久的遷界禁海政策才宣告廢除。

由於連年徵戰,閩浙沿海百姓塗炭,民力枯竭;移民禁海的政策又使得物資補給十分窘迫。如清軍再至,金廈兩島勢難久守,鄭成功急需一個可以休養生息的基地。他將目光投向了隔海相望的臺灣。

03驅荷復臺

遠古時代,臺灣島與大陸相連,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陸地下沉,形成臺灣海峽。

臺灣,秦朝稱「瀛州」;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至元朝稱「流求」;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

明代中晚期是古代文明世界從孤立走向融合的分水嶺。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開闢,建立起初步的環球貿易體系。

明朝的商品如瓷器、茶葉、絲織品大量銷往國外,美洲白銀不斷流入中國。據統計,自1567年「隆慶開關」到1644年明朝滅亡,70 多年的時間裡,全世界白銀產量約1/3 流入中國,總數高達5億兩

為了爭奪來自東方的財富,西方國家開始侵入亞太地區。當時在遠東海面展開商業和殖民競爭的外來勢力有三股:租借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菲律賓呂宋島的西班牙、佔據爪哇的荷蘭。

臺灣海峽是東亞最為重要的國際通道,誰控制了這裡,便擁有了東亞貿易的主動權。1624年荷蘭人第一個入侵臺灣,佔領南部;兩年後西班牙人則緊隨其後,盤踞北部。

1642年荷蘭人擊敗西班牙人,獨霸臺灣;大肚王國是土著建立的部落政權,雍正十年(1732年)亡於清朝。

明末戰亂使得大陸移民絡繹不絕地湧入臺灣,荷蘭殖民者對漢人採取了嚴苛的政策。經濟上的橫徵暴斂和人身上的嚴密控制,導致了1652年郭懷一領導的起義。在殖民者的強力鎮壓下,有近4000臺灣人民被血腥屠殺。

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有35個據點,日本據點的獲利排名第一,第二名即是臺灣。

「臺灣一地,暫取之,可以連金、廈而撫諸島。進則可戰而復中原之地,退則可守而無內顧之憂。」

1661年4月,鄭成功率將士25000餘人、戰船數百艘,浩浩蕩蕩自金門啟航,橫渡波濤洶湧的臺灣海峽,幾天後船隊穿過鹿耳門海道,登岸紮營。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

當時荷蘭人在臺灣只有1500多士兵,四艘軍艦。但荷蘭軍隊的裝備已經進入了熱兵器時代,士兵配備先進的步槍,軍艦高大,裝甲堅固,其中旗艦「赫克託號」擁有36門火炮。

鄭成功部隊以冷兵器為主,主要依靠大刀、弓箭,裝備少量火器;海軍的幾百艘戰船排水量都比較小,一艘軍艦一般只裝備2門火炮。

荷軍指揮官異想天開地認為:「只要槍炮聲一響,中國人就會潰散。」 所以雙方的首次接觸戰,荷軍只派出了兩百名火槍手,結果可想而知:只有少數人逃出生天,指揮官當場陣亡。

陸戰失利後,荷蘭人又派出軍艦發動進攻,意圖切斷鄭軍後路。雖然雙方艦船的性能差距懸殊,結果卻出乎意料。戰鬥中風向出現變化,荷軍艦船高大移動不便,鄭軍利用小船速度快的優勢,發起「船海戰術」,最終「赫克託號」在戰鬥中沉沒,其他戰艦迅速逃竄。

海戰結束後,在鄭軍的威勢下,赤嵌城長官開城投降。至此,鄭成功登陸僅四天,就收復了臺南的所有土地,荷蘭人就只剩下守軍800餘人的熱蘭遮一座孤城。

熱蘭遮城是荷蘭人在臺灣的統治中心,採用了當時歐洲流行的「稜堡」設計,輪廓尤如海星一樣,目的是使城內的火力可以覆蓋不同方向,消除射擊盲區。對手進攻時將面臨多重火力的交叉打擊,傷亡大大增加。

熱蘭遮城模型

鄭成功組織了幾次正面進攻,毫無疑問,都是慘敗而歸。

荷蘭人曾這樣描述:「進攻的鄭軍士兵,躲在盾牌後面,不顧死活地衝入敵陣,十分兇猛而大膽,儘管很多人被打死,他們還是不停地前進。」

為減少損失,鄭成功調整策略,採取長久圍困、且耕且戰的方法,同時又擊退了從爪哇前來支援的小股荷蘭軍隊。

被圍9個多月後,士氣低落的荷蘭人見彈盡援絕、大勢已去,於1662年2月1日全部投降。而此時鄭成功及其將士已經吃了不少的苦頭,飢餓和疾病的肆虐,部隊半數人員已經喪生。

1675年出版的荷蘭古籍《被忽視的福爾摩莎》的紀實繪圖,荷軍投降的情形,中間營帳中坐者即鄭成功。

淪陷38年的寶島終於重回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難掩心中激動,奮筆疾書:

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04後記:壯志難酬

生為國之棟梁,死埋炎黃忠骨。

徵戰馳騁,殫精竭慮,復臺後又百廢待興,政務繁雜,以致「積勞成疾,一病不起」。

1662年,就是收復臺灣同年,鄭成功溘然長逝。或許又是一個巧合,這一年,恰好是康熙元年。海峽對岸,這位少年天子即將開啟中國長達百餘年的「康雍乾盛世」。

鄭成功於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捍衛了的祖國領土完整。又過了21年,臺灣回歸大陸,重新納入到幅員遼闊的中國版圖,這是康熙帝一生偉業中大放光彩的得意之筆。

國家的再次統一,從這個特定的意義上,也為鄭成功的未競之業畫上圓滿的句號。

當他的遺骨移葬福建故土,康熙帝理解鄭成功的各為其主,以禮安葬,親書輓聯盛讚: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好看請轉發+點讚+在看,持續為你提供深度有質量的內容,謝謝鼓勵!

相關焦點

  • 鄭成功的臺灣收復歷程:背父救國,為國盡忠,不惜斷絕父子關係
    隆武帝在福州即位,鄭成功同父親去覲見,隆武帝一見鄭成功十分喜愛,封他為招討大將軍,並賜他國姓「朱」。後來清軍入關南下,鄭芝龍投降了清軍,23歲的鄭成功給父親寫信,從此斷絕父子關係。鄭成功來到廣東招兵買馬集合了3萬大軍。豎起兩面大旗在軍營前,一面大旗上寫「明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另一面大旗上寫著「背父救國」。
  • 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他的行為對中國,最大意義是什麼?
    然而我們也知道,荷軍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的洋槍洋炮可厲害著呢,況且他們已經在臺灣駐紮好一陣了,還建立了軍事據點,想要攻下他們絕非一件容易的事。那麼,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的呢?他的行為又有怎樣重大的意義呢?
  • 【歷史掌故】鄭成功與安海
    而在海峽對岸的臺灣臺南,也有一個安平鎮。兩岸雙安平,無言地述說著兩岸的歷史連結和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傳奇故事。    安平是鄭成功青少年時代讀書成長的地方,也是他反清復明和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起事基地。從1630年到1655年,鄭成功都是以安平為家,在這裡讀書,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戰鬥。
  • 臺灣每個歷史時期的地名都有自身考量,鄭成功稱它為「安平鎮」!
    當我讀到有關臺灣地名的材料時,眼前一亮:既有不屈不撓的信念,也有不便明說的顧忌。幾百年的時間裡,臺灣的主人換了又換,從荷蘭,到鄭成功、鄭經父子,再到清朝,轉而淪入日本之手,再重回中國。幾方勢力的博弈,都凝固在地名和更改上,地名裡徵服與教化的意味,換了又換。
  • 鄭成功對臺灣經濟文化的貢獻
    鄭成功收復臺灣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但他在復臺之初曾面臨許多困難與險阻,為了儘快開創局面,他廣納戶都事楊英及諮議參軍陳永華等人的建議,採取許多有效措施,使臺灣較快進入大規模的開發時期,臺灣的經濟、文化事業隨之飛速發展,社會面貌也大為改觀。當時被稱為海上孤島的臺灣,逐步趕上祖國大陸的水平。以下著重論述鄭成功對臺灣經濟、文化的貢獻。
  • 民族英雄鄭成功:如果不是他,或許臺灣現在還在外國人手裡!
    到滿清入關,明朝三王苟延殘喘,鄭芝龍更以「擁立」唐王朱聿鍵之功而封侯,不久又晉封為平國公。也在這時候,年少的鄭森被父親引領謁見了唐王,「唐王異寵之,賜姓朱,為更名。」使「鄭森」因此變成了「朱成功」;這也是「國姓爺」的來歷。不久,又封為「忠孝伯」。恐怕鄭芝龍再也沒想到,就這一見,卻為他們父子之間,種下了日後南轅北轍,各自為政的裂痕。
  • 「石頭城」的歷史密碼:臺灣就是中國的!
    「石頭城」的歷史密碼:臺灣就是中國的!好在我曾在南京短暫地求學培訓過,對南京的歷史還是了解的。  是的,這虎踞龍盤的南京與臺灣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一時,天下群雄並起。孫堅、孫策及孫權父子在江東打下一片天地。公元210年,孫權正式把權力中心遷到秣陵,並改名建業。
  • 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上的今天  ——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意義:  此戰,是我國海戰史上規模大、距離遠的一次成功的登陸作戰,主要表現是:一、鄭成功準備充分。詳細偵察掌握臺灣地形和敵軍布防以及天候、潮汐、航道等情況,在人力、物力上進行了長期的較為充分的登陸作戰準備,反覆商討作戰計劃,做到行動統一,計劃周密。二、戰機適時。
  • 鄭成功收臺灣,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非常意義,多數人沒領悟到
    一直以來,臺灣都是中國領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試圖分裂臺灣的言行,都將以失敗告終,因為,這在中國是有歷史先例的。早在1661年,鄭成功就曾率領兩萬五千多名將士,駕四百多艘戰艦向臺灣島進發。最終,從荷蘭殖民者手中,將原本屬於中國的臺灣成功收回,也成功阻止了西方列強向東侵略擴張的腳步。
  • 中華上下五千年:夏完淳怒斥洪承疇,鄭成功收復臺灣
    不久,清軍圍攻松江,夏允彝父子和陳子龍衝出清兵包圍,到鄉下隱蔽起來。清兵到處搜捕,還想引誘夏允彝出來自首。夏允彝不願落在清兵手裡,投到河塘裡自殺。他留下遺囑,要夏完淳繼承他的抗清遺志。父親的犧牲引起夏完淳萬分悲痛,也激起他對清朝的仇恨。他和陳子龍秘密回到松江,準備再組織起義軍。
  • 中國百強縣:福建泉州市·南安市,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
    福建南安市,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鄭成功是我國明末抗清大將、軍事家,同時也為我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當時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
  • 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誰也沒想到這個混血男嬰,竟然是中國歷史上成績顯赫的民族英雄。後來,鄭成功的出生地就成為了當地的旅遊景點。但是中國的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鄭成功是一個混血兒。1659年,鄭成功北伐失敗回到廈門。這時,他的心情也有點沮喪。這時,何廷斌帶著臺灣的地圖和情報來投奔鄭成功。鄭成功大概是這麼說的,我們不為什麼不取得臺灣呢?
  • 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開闢荊榛逐荷夷」明朝後期,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臺灣。清初,在東南沿海一帶堅持抗清的鄭成功,決心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臺灣。1661年,他率領將士,乘著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西海岸。
  • 鄭成功復臺後臺灣土地的開發及其歷史意義
    臺灣,包括澎湖列島及其他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大陸人民來往臺灣日益頻繁。到明代以後,大陸人民開發臺灣已初具規模,奠定了清代全面開發活動的基礎。以下就這時期有關幾個問題做一粗略的探討。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
  • 千秋功績: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1年4月到1662年2月,中荷在臺灣島進行了一場改變世界的戰爭,鄭成功投入兵力25000人,戰船百艘;荷蘭軍投入2800人。說這場戰爭改變了世界,是因為,臺灣的收復,有力地維護了中國的統一,表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無論歷史、現實還是將來,一切企圖將臺灣從中華版圖中分裂出去的圖謀必將是失敗的。
  • 臺北市長說鄭成功「精神錯亂」,有無道理?
    1721年,臺灣朱一貴起事,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康熙見明朝在臺灣還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遂將鄭成功再度貶為「海賊」。在乾隆時期編寫的《國史逆臣傳》中,鄭芝龍、鄭成功父子都被列為逆臣。光復臺灣前,中國國內即有關於重塑鄭成功在臺影響的討論。至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即將鄭成功的「民族英雄」和「開臺聖王」的形象合二為一,肯定他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及發展臺灣的功績。
  • 鄭成功在晉江有個舅舅!還是位「鎮國將軍」!
    因為顏克英的姐姐和鄭成功的生母翁氏(田川氏)都是鄭芝龍的夫人,論資排輩來說,鄭成功還要叫顏克英一聲舅舅。那麼,這段表親關係是如何被發掘的?顏克英和鄭芝龍除了親戚關係,還有何故事?昨日下午,記者走訪南安晉江兩地,同鄭顏兩族後裔交流。一封奏摺點明顏克英是鄭芝龍的妻弟故事得從顏氏這方說起。
  • 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
    明朝以後大陸與臺灣的人民往來不絕。到了十七世紀,西方侵略者遠渡亞洲,對多地區展開野蠻侵略。1642年,一支荷蘭軍隊入主臺灣,不但佔據了寶島,還以暴政奴役當地人民。時值大清建國,明朝愛國將領鄭成功在內陸發動北伐戰爭未果,只能退守東南諸島與清廷長期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