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北市長柯文哲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談及鄭成功和臺灣的關係。他說,鄭成功爸爸是中國人、媽媽日本人;7歲前住日本、7歲後回中國;20歲前是文人,20歲之後變軍人;既是明朝官軍,又是海盜;他們家一半投降清朝、一半效忠明朝。據此,柯文哲評價稱:早在350年前臺灣就已精神錯亂,鄭成功是臺灣350年前精神錯亂的代表,鄭成功身份的複雜性,正可「反映臺灣歷史上常常面對多元衝突」的事實。
柯文哲的比喻其實是失當的。
鄭成功生前的自我身份認同是「隆武忠臣」;當然,作為海商集團領袖,其舉措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私心
鄭成功原名鄭森,生於1624年,其父鄭芝龍出身海盜,後來成為雄霸東南沿海的海商集團領袖;其母田川氏是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長崎縣平戶市)人。鄭成功7歲時,才被鄭芝龍從日本接回福建。鄭成功曾考中秀才,並拜於名士錢謙益門下。
鄭成功一生事業,主要是抗清和復臺。抗清方面。1645年,鄭芝龍在福建擁立隆武帝,獨掌大權。隆武帝飽受鄭芝龍欺凌,但對鄭成功頗為賞識,賜其國姓「朱」,封忠孝伯、招討大將軍。鄭成功感恩,自此投筆從戎,率軍抗清。鄭芝龍降清後,多次招降,都被鄭成功拒絕。他回信說自己「既不能匡君於難,致宗社墮地,何忍背恩求生,反顏他事乎?」並責備父親「不顧大義,不念宗嗣,投身虎口」。1662年,鄭成功去世前,猶自嘆息:「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也。」很顯然,鄭成功希望自己給後世留下一個隆武忠臣的形象。
不過呢,隆武帝殉國後,鄭成功的很多舉措,也有很少考慮抗清全局,多從自身實際利益出發的嫌疑。比如,他同清廷議和,未必完全是為了拖延時間,最後沒能達成協議,很重要的原因是鄭成功和清廷無法實現互信。鄭成功自己也坦露過心跡:「清朝待天下投誠之人,猜忌多端,有始無終,誰不共曉?」「清朝若能信兒言,則為清人;果不信兒言,則為明臣而已。」①
復臺方面。鄭成功繼承了鄭芝龍留下的海商集團後,將海上貿易的收益作為抗清軍費,一度在東南打開局面。1660年北伐失敗後,鄭成功始決定「平克臺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徵西討」「恢復中興」。需要說明的是,最早開發臺灣的不是荷蘭人,而是鄭芝龍。因此鄭成功攻取臺灣,驅逐荷蘭人,兼有恢復父業,並完全壟斷東南海上貿易的意味。②
在個人方面,鄭成功對於自己的日本母親有著很深的感情。田川氏病重時,鄭成功對隆武帝說:「非成功敢輕離陛下,奈臣七歲別母,去秋接到,並未一面。忽爾病危,為人子者心何安?以其報陛下之日長,故敢暫為請假。稍愈,臣即兼程而至。」後來田川氏在清軍攻打安平時,自縊而死,更加堅定了鄭成功的抗清決心,但無論是當時的日本幕府,還是鄭成功本人,都未將其視為日本人。
鄭成功死後,因為中國現實政治的需要,其歷史面目極其多變,時而叛逆時而英雄
在明遺民眼裡,鄭成功乃是「存故國之衣冠於海島」的諸葛亮、嶽飛式的人物
明朝遺民對鄭成功的定位,同鄭成功個人的自我期許最為一致,即「大明忠臣」。如抗清殉國的名臣張煌言曾說: 「招討始終為唐,真純臣也。」還有人讚揚,「臺灣賜姓公之賢,以為諸葛忠武、郭汾陽、嶽武穆後之一人也」③,將鄭成功和諸葛亮、郭子儀、嶽飛並列。黃宗羲也說,「自緬甸蒙塵以後,中原之統絕矣,而鄭氏以一旅存故國之衣冠於海島,稱其正朔。」當然,明遺民對於鄭成功一方面尊奉永曆正朔,一方面又自行其是擅自議和的做法,也是不滿的。
清廷出於現實需要,時而把鄭成功斥為「海賊」「逆臣」,時而褒獎其為「海外孤忠」
清廷對鄭成功的評價則經過了多次變化。在鄭成功抗清時期,清廷視其為叛逆,稱「逆賊鄭成功」「海賊鄭成功」。需要說明的是,鄭成功在被隆武帝賜姓改名後,一直自稱「國姓成功」或朱成功,清廷為消解其抗清的合法性,才改稱其為「鄭成功」,沿用至今。
1683年,康熙平定臺灣後,一度對鄭成功表示讚許,稱「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並為其撰寫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1721年,臺灣朱一貴起事,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康熙見明朝在臺灣還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遂將鄭成功再度貶為「海賊」。在乾隆時期編寫的《國史逆臣傳》中,鄭芝龍、鄭成功父子都被列為逆臣。
及至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表露出侵佔臺灣的野心,當時負責處理臺灣事務的沈葆楨遂上書光緒,請求為「明故藩鄭成功準予追諡、建祠」,以激勵臺灣民眾「知忠義之大可為」。朝廷當即準許,為鄭成功賜諡「忠節」,在臺南新建「明延平郡王祠」,每年由臺灣官員前往祭祀。臺灣民眾中的鄭成功信仰也由此合法化。④
清末,民間知識分子將鄭成功塑造成「黃族好男兒模範」,視之為黃種人戰勝白種人的代表
及至清末,內憂外患。因鄭成功既曾對抗滿清,又戰勝過西方殖民者,故而格外被漢族知識分子推崇。各種革命刊物都有介紹鄭成功的文章,如《中國白話報》上的《中國排外大英雄鄭成功傳》、《浙江潮》上的《中國愛國者鄭成功傳》等等。其中,柳亞子的《鄭成功傳》頗為典型,視鄭成功為華盛頓、俾斯麥、哥倫布等一流的英雄,他「留萬丈光焰於世界,拒滿洲,排荷蘭,闢臺灣新地,永為黃族好男兒模範」,是黃種人戰勝白種人的代表。柳亞子甚至假設,鄭成功「使天假之年,內驅異族,還我河山之後,餘力猶多,或盡取南洋諸島,爭霸權於海上,闢屬地於環球,以步英倫之後塵乎,未可知也。」⑤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宣傳常拿鄭芝龍和鄭成功做對比:一個給人砍頭遺臭萬年; 一個轟轟烈烈流芳百世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加大了對鄭成功的宣傳。將其列入「十個民族英雄」、「十大忠烈」,稱之為「民族正氣人物」。在當時的語境中,鄭成功常被拿來同父親鄭芝龍對比,如「漢奸實在是不值得做的: 芝龍委曲求全,但敵人不會原諒,滿洲兵到來,還是大殺亂奸,連他的老婆都給滿兵迫得吊死了……父親當漢奸,兒子是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一個給人砍頭,遺臭萬年; 一個轟轟烈烈流芳百世。鄭成功父子的故事,給了後人許多的教訓。同胞們,俗話說: 『一失足成千古恨』,大家慎重,努力保衛祖國!」同時,以南明與明鄭為主題的《明末遺恨》《海國英雄》等劇目,也大受歡迎。
光復臺灣前,中國國內即有關於重塑鄭成功在臺影響的討論。至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即將鄭成功的「民族英雄」和「開臺聖王」的形象合二為一,肯定他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及發展臺灣的功績。為表尊崇,臺籍將領李友邦率「臺灣義勇隊」赴鄭家故裡致祭;國民政府在赤嵌樓舉辦「鄭成功史料展覽」;「228事件」後,白崇禧赴臺宣慰,也去拜祭了延平郡王祠,以上舉動都意在借鄭成功,重申臺灣屬於中國的歷史。⑥
國民政府去臺後,將鄭成功的祭祀升格為「國家祭典」,重在強調其「復國」涵義
臺灣民間至今留有較為普遍的鄭成功信仰。1999年時一項統計顯示,全臺灣共有祭祀鄭成功的廟宇114座。但不同政治勢力,對鄭成功的解讀完全不同。1949年後,國民黨在基本延續大陸時期對鄭成功的定位外,另為其加上了「反攻復國」的意義。在19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周年時,臺灣當局將延平郡王祠的祀典升格為「國家祭典」,由「內政部長」主祭。當年《中央日報》發表文章說,「……政府遷臺,以臺省作為反攻復國的基地。大家緬懷當年成功公建臺抗清的往跡,對他所遺留給吾人的精神力量,深入我們海內外每一個人的腦際,於是掀起了共同效法學步的熱潮」。
1949年後,大陸對鄭成功的評價有過變化,如曾說鄭成功收復臺灣是中國人民抵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第一個勝利;現在則已基本和民國時期相同,視其為中國的民族英雄。只是由於兩岸分治的現狀,大陸尤為看重鄭成功身上的統戰價值。
當代臺灣對鄭成功的評價已嚴重分化,民進黨讚揚「獨立建國」,原住民控訴血腥屠殺
及至當代,民進黨在紀念鄭成功時,多強調其作為「開臺聖王」的一面,著重刻畫鄭成功及其子孫以「延平王」名義獨立統治臺灣的歷史。2002年,著名「臺獨」人士姚嘉文在臺南市紀念鄭成功的活動上說,「雖然,中國大陸也在同時慶祝鄭成功來臺紀念日,但卻是扭曲鄭成功開台歷史。三百四十一年前,鄭成功因不願接受清朝統治而來到臺灣,開國立家,並建立『延平王國』,這些歷史真相必須還原與清楚呈現,對於先人奮鬥過程我們更應該了解」。⑦事實上,鄭成功和永曆帝死於同一年,鄭經割據自守的傾向不能套用在鄭成功身上。
在國、民兩黨外的原住民看來,鄭成功是比荷蘭人更殘暴的統治者。鄭成功在臺灣將平埔族的土地任意分給文武官員,並向平埔族徵收重稅。面對平埔族的反抗,鄭氏的「手段十分殘酷,鎮壓『番變』毫不留情」,甚至屠殺原住民。如1670年,劉國軒同大肚社衝突,「沙轆番原有數百人,為最盛;後為劉國軒殺戮殆盡,只餘六人,潛匿海口」。⑧因此,至今有原住民要求拆除臺南的鄭成功銅像。
不同的國家,對鄭成功評價也兩極分化,甚至有人把鄭視為一位「暴君」
日本人將鄭成功視為本國英雄,利用他樹立統治臺灣的「合法性」
日本人對鄭成功的尊奉有兩個方面,一是幕府時期,在國內宣揚鄭成功的「日式忠勇」,編排了《明清鬥記》《國性爺合戰》(標題以「性」代「姓」表明其虛構)等作品。至甲午戰爭前,日本開始藉助鄭成功抗清的歷史,動員「日清之戰」,依田學海在《國性爺討清記》的前言中即說,「此書登載國姓爺以日本人之氣象與滿清戰鬥之大略,要攻取臺灣,攻取臺灣慰藉國姓在天之靈」,要「殺盡清人,恢復唐虞殷周以來歷代衣冠之舊俗,在此之後令其歸我日本所有,則不亦快乎」。直至2002年,中日合拍了電影《鄭成功》,其在日本的宣傳文案依舊是,「明末清初的時代,出現了拯救亞細亞的日本英雄,他的名字叫做鄭成功」。
二是在臺灣,日本總督府鼓勵民間原有的鄭成功信仰,但格外強調其日本血統,將他視為日本人開拓臺灣的先鋒,希望藉此拉近臺灣人和日本人的關係,消解臺灣人的反日心理,使日本統治臺灣「合理化」。1895年,被任命為臺灣副總督的高島鞆之助即親自前往延平郡王祠拜謁,稱讚田川氏、鄭成功「母子忠烈義勇,無一不出日本國風之餘」。此外,日本人還將臺灣的「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為鄭成功信仰增加了一些神道成分。⑨
西方長期將鄭成功當成聲名狼藉的中國海盜,且殘忍嗜殺
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因經營海商集團,有著長期和西方殖民者打交道的歷史。鄭成功獨霸中國沿海後,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在同中國進行貿易時,都要受制於鄭氏集團,因此他們對鄭成功的評價都很惡劣,視其為「海盜」,稱明鄭政權為「海盜王朝」。
鄭成功對待俘虜的殘暴,也給荷蘭人留下深刻印象,在1662年《荷蘭信使》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述,「漢人海賊攻打福爾摩沙島……荷蘭守軍舉措失當,讓牧師離開妻子等人,子女被羞辱,被迫光著身子走、被殺害……」荷蘭在臺灣的末任長官揆一,說鄭成功是「一位崇拜偶像,奉祀魔鬼的異教徒」。鄭成功被描繪成一個「暴君」。
直至19世紀末,西方對鄭成功的印象都沒有改變,英國人必麒麟在《歷險福爾摩沙》一書中說,「最後一位反抗韃靼的漢人是國姓爺,是當時一個聲名狼藉的海盜,不時攻擊中國南部沿海」。⑩這種看法顯然完全不同於中國、日本的既有觀點。
「精神錯亂」的不是鄭成功,而是柯文哲自己
顯然,以上中國、日本、西方不同歷史時期對鄭成功的主流評價,都只抓住了鄭成功身上某些特點,然後人為塑造出一個自己需要的鄭成功形象。比如,現在我們肯定鄭成功是「開臺聖王」,但鄭成功攻臺之初並沒有建設臺灣的意思,不過是想將臺灣作為一個落腳點。又如鄭成功被稱為「日本英雄」,而他本人其實從來沒有自居為日本人。
如果非要給鄭成功一個全面、恰當的定位,或許可以是隆武忠臣(未必是大明忠臣)加上有私心的海上霸主(不必用「偉大的愛國者」這樣的字眼)。當然,無論鄭成功多麼複雜多元,都不能以柯文哲說的「精神錯亂」來形容。畢竟,鄭成功生前,有著明確的自我身份定位,他非常希望後人能夠把他視為一位「隆武忠臣」——忠或不忠,雖然可以見仁見智,但鄭成功堅持把自己與南明隆武政權捆綁在一起,這一點卻是毫無疑義的。所以,「精神錯亂」的不是鄭成功,而是人為塑造自己需要的鄭成功形象的後世之人,是柯文哲自己。
注釋
①陳碧笙:《論鄭成功「尊君」而不「忠君」》,《鄭成功歷史研究》,九州出版社2000年,第217—224頁;②鄧孔昭:《試論鄭成功對鄭芝龍的批判與繼承》,《臺灣研究集刊》1987年第4期;③劉廷獻:《廣陽雜記選》,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第19頁;④潘健:《從反清「亂臣」到海外「孤忠」——清代鄭成功形象的政治形塑》,《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⑤《柳亞子選集(上)》,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頁;⑥陳忠純:《近代國人對鄭成功形象的塑造與精神的傳承——以報刊文獻中的鄭成功傳記為中心》,《臺灣研究集刊》2013年第5期;⑦(臺)楊碧玉、鄭仰峻:《從新聞傳播看鄭成功的形象》,《復興崗學報》2009年,總第94期;⑧(臺)《平埔族群的歷史圖像》,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⑨高致華:《神明信仰的政治性——臺灣的鄭成功信仰》,《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郭陽:《日本人為何宣揚鄭成功的「抗清」事跡?》,澎湃新聞2016年7月29日;⑩(臺)蔡佩臻:《談西方人眼中的鄭成功形象》,《人文社會學報》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