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這話一點兒也不錯。古往今來,圍繞在當權者身邊的重臣,往往只能風光一時,風光過後,不是"了事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灑脫與淡然,而是"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心酸和無盡的悲涼。清朝名臣,姚啟聖,就是這樣的代表。
作為歷史劇,已故知名作家二月河的作品《康熙王朝》可謂經典至極,劇中人物的塑造深入人心,姚啟聖也是一個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角色。現實中的他大器晚成,勞苦功高,為康乾盛世的締造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卻是康熙最恨的人,曾被批覆"永不敘用",晚年病逝福建,喪葬費還是兒子借來的。落得悽涼的晚景,是他罪應至此?還是另有冤情?
耿直的性情遇上了汙濁的大環境
姚啟聖是浙江會稽人(今浙江省紹興市),三十歲時因在路上遇到清兵侮辱女子,上前假裝好言相勸,隨後拔劍出鞘,將清兵殺死,救下女子送其回家。雖一生中功勞無數,但康熙對他的感情卻是相當複雜,有讚許,有忌恨,有信任,也有作為皇帝所特有的蔑視。而姚啟聖對康熙,除去臣子對皇帝固有的敬畏,還有更有對伯樂知遇之恩的感激和欽佩,更有一絲絲漢人對滿人的鄙夷。
康熙十四年,姚啟聖幫助康親王剿平靖南王耿精忠,被康熙提拔為江溫處道僉事(相當於今天浙江省內一個行政區劃的助理或副職)。此後幾年,姚啟聖還親自掏錢為國家擴充軍備、訓練軍隊,這讓康熙大為感動。
儘管姚啟聖頗具爭議,但康熙仍然對其極度信任
直到康熙二十年,左都御史上奏摺彈劾姚啟聖的幾大罪狀:"剋扣軍餉、搜刮民脂民膏;謊稱家徒四壁,實則家財萬貫;隨意拆毀福建民居,建亭臺樓閣供自己享樂;私自打破海禁政策,有通敵之嫌。"
這幾條罪狀,條條都是康熙最不能容忍的。但是康熙明白姚啟聖的為人,他性情耿直,剛正不阿,對官場上的惡習十分不齒,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這種正直清廉、不結黨營私的臣子,正是康熙需要的。然而這種來自上級的信任卻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姚啟聖對康熙更加欽佩、也更加忠心。
但是,作為皇帝,一個帝國的統治者,康熙不喜歡姚啟聖的性格,他並不完全接納這個勞苦功高的臣子。因為康熙比誰都明白,姚啟聖雖然感激自己的知遇之恩,欽佩自己的雄才大略,但實際上還是不接受自己、看不慣官場上的虛偽與狡詐。
縱觀姚啟聖的一生,可用"驕傲"二字概括。康熙對他可謂"又愛又恨"。他不像李光地那樣對康熙言聽計從,也不像周培公那樣直言頂撞,而是順從中有些反叛,欽佩中又有桀驁不馴,巧舌如簧,一針見血地諷刺朝中官員。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對這個國家的熱愛和責任感使得他極盡批判之能,只為給當時汙濁的官場帶去一絲清風,儘管個人的努力在大環境面前如蜉蝣撼大樹,但他的風骨值得後人敬仰。
為彌補禁海、封鎖臺灣給沿海居民造成的損失,康熙下令,凡遷地的居民都可得到土地和銀兩,可百姓實際得到的銀兩遠遠少於應該得到的,姚啟聖心裡知道這是被各級官吏層層剋扣的結果,可面對責問,他仍無能為力。他說,他恨死了這些蛀蟲,可是為了完成海禁,他只得這樣做。這種無奈是官員的良心,是真正的體恤百姓,也是看透世道的清醒與消極。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面對這樣有能力、有脾氣的下屬,康熙定要挫一挫他的"銳氣",這才有了革職、架空等"坎坷",也曾將他獨自關進牢裡三個月。即使萬般孤寂,姚啟聖卻依然向獄卒討要書籍,堅持讀書!這是文人特有的堅持與"固執",即使身陷囹圄,依然不會忘記思考。
海禁政策雖被後世評價為"閉關鎖國"的開始,但"脫離時代背景去評判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無異於耍流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此舉是保障沿海居民百姓安定生活的關鍵。它的確有諸多不足,但卻保全了沿海地區不受海上敵人的侵擾。單憑這一點,就足以顯示姚啟聖的胸襟與魄力。
康熙二十一年,姚啟聖即將收復臺灣之時,康熙卻派了施琅前去主攻。這相當於變相地架空。攻下臺灣後,功勞全被施琅搶走,前期的鋪墊也十分重要,但朝廷和歷史對此不管不問,將功勞全部歸於施琅。而施琅卻是姚啟勝親手舉薦的,心裡的各種滋味,恐怕只有姚啟聖最清楚。返回福州後,姚啟聖悶悶不樂,不久舊疾復發,病逝福州。享年六十歲。這實際上也是康熙作為統治者與姚啟聖作為臣子之間的"爭鬥",康熙勢必要挫一挫姚啟勝的傲氣,才會毫無徵兆地空降一位將領,搶了原本應屬於姚啟聖的功勞。被人搶了功勞卻不爭不搶,不做任何辯解,默默地吃了啞巴虧,最後抑鬱而死,這恐怕不是他的作風。
然而精明如姚啟聖,他也看透了這一點,自己的一生不過都是皇帝手中的棋子,縱然心懷國家、心懷天下,也逃不過任人擺布的結局。這場與皇帝的較量中,自己終究還是敗了。可試問,古往今來,又有誰?真正迎來了勝利呢?
姚啟聖死後,康熙並未因他死於任上而追封諡號,這顯示康熙對他的恨。朝廷追查之下,發現姚啟聖私吞軍費四萬餘兩帑金,理應追繳,但康熙感念姚啟聖生前功勞,下令不予追繳,這也算是康熙給自己"亦敵亦友"的夥伴一個最好的歸宿,倘若姚啟聖在天有知,也可以含笑九泉了。他這麼爭強好勝的人,不至於敗得很慘,皇帝還是給了他應得的榮光。既不追封諡號,也不追繳贓款,飽含了康熙對他又愛又恨的情緒,愛他的能力,恨他的驕傲。
大音希聲,大相無形
姚啟聖作為一個在正史上有一席之地的清朝漢人官員,除了擁有不凡的謀略與功勞,還有更多的勇氣與決心。在他心裡,國家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統治者和其他官僚。這是一種孩童特有的純真與包容,心懷天下,大愛無疆。康熙在某種角度和姚啟聖十分相像,他們心系黎民蒼生,為了家國天下鞠躬盡瘁,奏響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大音希聲,大相無形,姚啟聖的原則決定了他不與那個時代同流合汙;他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完全被康熙接納;他的能力和胸懷決定了康熙是他最親近的人。對於姚啟聖來說,只要能夠造福一方百姓,是否被同僚喜歡和認可又有什麼關係呢?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歷史上對清朝皇帝的評價遠高於明朝皇帝。即使清朝晚期,我國喪失了主權和完整的領土;即使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即使"海禁"政策是閉關鎖國的開始,但清朝歷代皇帝勤勉為政、勵精圖治,敬業程度是明朝皇帝比不了的。
"知人善任"是除了皇帝的勤勉以外成就康乾盛世的另一個原因。儘管康熙曾說過對姚啟聖"永不敘用",但是在國家大義面前,他做出了讓步。這不僅為國家的進步創造了可能,還讓姚啟聖對自己、對國家忠心耿耿,"清朝第一帝"這個稱號,康熙當之無愧!
姚啟聖是一代名將,也是一代名臣,更為難得的是,他遇到了千古一帝——康熙皇帝,給了他施展才華的機會,也讓他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較輕的代價,因此,他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