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姚啟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2020-12-12 奇聞趣談史
姚啟聖畫像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這話一點兒也不錯。古往今來,圍繞在當權者身邊的重臣,往往只能風光一時,風光過後,不是"了事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灑脫與淡然,而是"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心酸和無盡的悲涼。清朝名臣,姚啟聖,就是這樣的代表。

作為歷史劇,已故知名作家二月河的作品《康熙王朝》可謂經典至極,劇中人物的塑造深入人心,姚啟聖也是一個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角色。現實中的他大器晚成,勞苦功高,為康乾盛世的締造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卻是康熙最恨的人,曾被批覆"永不敘用",晚年病逝福建,喪葬費還是兒子借來的。落得悽涼的晚景,是他罪應至此?還是另有冤情?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姚啟聖

耿直的性情遇上了汙濁的大環境

姚啟聖是浙江會稽人(今浙江省紹興市),三十歲時因在路上遇到清兵侮辱女子,上前假裝好言相勸,隨後拔劍出鞘,將清兵殺死,救下女子送其回家。雖一生中功勞無數,但康熙對他的感情卻是相當複雜,有讚許,有忌恨,有信任,也有作為皇帝所特有的蔑視。而姚啟聖對康熙,除去臣子對皇帝固有的敬畏,還有更有對伯樂知遇之恩的感激和欽佩,更有一絲絲漢人對滿人的鄙夷。

會稽山水

康熙十四年,姚啟聖幫助康親王剿平靖南王耿精忠,被康熙提拔為江溫處道僉事(相當於今天浙江省內一個行政區劃的助理或副職)。此後幾年,姚啟聖還親自掏錢為國家擴充軍備、訓練軍隊,這讓康熙大為感動。

靖南王耿精忠

儘管姚啟聖頗具爭議,但康熙仍然對其極度信任

直到康熙二十年,左都御史上奏摺彈劾姚啟聖的幾大罪狀:"剋扣軍餉、搜刮民脂民膏;謊稱家徒四壁,實則家財萬貫;隨意拆毀福建民居,建亭臺樓閣供自己享樂;私自打破海禁政策,有通敵之嫌。"

這幾條罪狀,條條都是康熙最不能容忍的。但是康熙明白姚啟聖的為人,他性情耿直,剛正不阿,對官場上的惡習十分不齒,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這種正直清廉、不結黨營私的臣子,正是康熙需要的。然而這種來自上級的信任卻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姚啟聖對康熙更加欽佩、也更加忠心。

《康熙王朝》 陳道明扮演的康熙皇帝

但是,作為皇帝,一個帝國的統治者,康熙不喜歡姚啟聖的性格,他並不完全接納這個勞苦功高的臣子。因為康熙比誰都明白,姚啟聖雖然感激自己的知遇之恩,欽佩自己的雄才大略,但實際上還是不接受自己、看不慣官場上的虛偽與狡詐。

縱觀姚啟聖的一生,可用"驕傲"二字概括。康熙對他可謂"又愛又恨"。他不像李光地那樣對康熙言聽計從,也不像周培公那樣直言頂撞,而是順從中有些反叛,欽佩中又有桀驁不馴,巧舌如簧,一針見血地諷刺朝中官員。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對這個國家的熱愛和責任感使得他極盡批判之能,只為給當時汙濁的官場帶去一絲清風,儘管個人的努力在大環境面前如蜉蝣撼大樹,但他的風骨值得後人敬仰。

為彌補禁海、封鎖臺灣給沿海居民造成的損失,康熙下令,凡遷地的居民都可得到土地和銀兩,可百姓實際得到的銀兩遠遠少於應該得到的,姚啟聖心裡知道這是被各級官吏層層剋扣的結果,可面對責問,他仍無能為力。他說,他恨死了這些蛀蟲,可是為了完成海禁,他只得這樣做。這種無奈是官員的良心,是真正的體恤百姓,也是看透世道的清醒與消極。

清朝海上貿易 繁榮稍縱即逝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面對這樣有能力、有脾氣的下屬,康熙定要挫一挫他的"銳氣",這才有了革職、架空等"坎坷",也曾將他獨自關進牢裡三個月。即使萬般孤寂,姚啟聖卻依然向獄卒討要書籍,堅持讀書!這是文人特有的堅持與"固執",即使身陷囹圄,依然不會忘記思考

海禁政策雖被後世評價為"閉關鎖國"的開始,但"脫離時代背景去評判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無異於耍流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此舉是保障沿海居民百姓安定生活的關鍵。它的確有諸多不足,但卻保全了沿海地區不受海上敵人的侵擾。單憑這一點,就足以顯示姚啟聖的胸襟與魄力。

耿精忠鑄造的錢幣

康熙二十一年,姚啟聖即將收復臺灣之時,康熙卻派了施琅前去主攻。這相當於變相地架空。攻下臺灣後,功勞全被施琅搶走,前期的鋪墊也十分重要,但朝廷和歷史對此不管不問,將功勞全部歸於施琅。而施琅卻是姚啟勝親手舉薦的,心裡的各種滋味,恐怕只有姚啟聖最清楚。返回福州後,姚啟聖悶悶不樂,不久舊疾復發,病逝福州。享年六十歲。這實際上也是康熙作為統治者與姚啟聖作為臣子之間的"爭鬥",康熙勢必要挫一挫姚啟勝的傲氣,才會毫無徵兆地空降一位將領,搶了原本應屬於姚啟聖的功勞。被人搶了功勞卻不爭不搶,不做任何辯解,默默地吃了啞巴虧,最後抑鬱而死,這恐怕不是他的作風。

然而精明如姚啟聖,他也看透了這一點,自己的一生不過都是皇帝手中的棋子,縱然心懷國家、心懷天下,也逃不過任人擺布的結局。這場與皇帝的較量中,自己終究還是敗了。可試問,古往今來,又有誰?真正迎來了勝利呢?

施琅

姚啟聖死後,康熙並未因他死於任上而追封諡號,這顯示康熙對他的恨。朝廷追查之下,發現姚啟聖私吞軍費四萬餘兩帑金,理應追繳,但康熙感念姚啟聖生前功勞,下令不予追繳,這也算是康熙給自己"亦敵亦友"的夥伴一個最好的歸宿,倘若姚啟聖在天有知,也可以含笑九泉了。他這麼爭強好勝的人,不至於敗得很慘,皇帝還是給了他應得的榮光。既不追封諡號,也不追繳贓款,飽含了康熙對他又愛又恨的情緒,愛他的能力,恨他的驕傲。

大音希聲,大相無形

姚啟聖作為一個在正史上有一席之地的清朝漢人官員,除了擁有不凡的謀略與功勞,還有更多的勇氣與決心。在他心裡,國家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統治者和其他官僚。這是一種孩童特有的純真與包容,心懷天下,大愛無疆。康熙在某種角度和姚啟聖十分相像,他們心系黎民蒼生,為了家國天下鞠躬盡瘁,奏響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耿精忠

大音希聲,大相無形,姚啟聖的原則決定了他不與那個時代同流合汙;他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完全被康熙接納;他的能力和胸懷決定了康熙是他最親近的人。對於姚啟聖來說,只要能夠造福一方百姓,是否被同僚喜歡和認可又有什麼關係呢?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歷史上對清朝皇帝的評價遠高於明朝皇帝。即使清朝晚期,我國喪失了主權和完整的領土;即使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即使"海禁"政策是閉關鎖國的開始,但清朝歷代皇帝勤勉為政、勵精圖治,敬業程度是明朝皇帝比不了的。

"知人善任"是除了皇帝的勤勉以外成就康乾盛世的另一個原因。儘管康熙曾說過對姚啟聖"永不敘用",但是在國家大義面前,他做出了讓步。這不僅為國家的進步創造了可能,還讓姚啟聖對自己、對國家忠心耿耿,"清朝第一帝"這個稱號,康熙當之無愧!

姚啟聖墓

姚啟聖是一代名將,也是一代名臣,更為難得的是,他遇到了千古一帝——康熙皇帝,給了他施展才華的機會,也讓他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較輕的代價,因此,他是幸運的。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最終康熙因滿臣不滿將其調往盛京,多年後因病身故。這就是電視劇中周培公大概情形,實際歷史上的周培公與電視劇和小說中都截然不同,不止截然不同,還是完全相反的形象,歷史上的周培公可不是不屑於依附權貴的人,他恰恰是靠依附權貴才得以平步青雲。
  • 福建總督姚啟聖與施琅將軍的恩怨
    清朝初期,臺灣被鄭氏集團佔領,收復臺灣也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三大功績之一。在2006年的電視劇《施琅大將軍》中,講述了一施琅平定臺灣,成功統一國家的事跡,至此施琅將軍逐漸被大家所熟悉。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藉故殺曾德而得罪了鄭成功,鄭成功誅殺了施琅父親與兄弟。由於親人被鄭成功殺害,施琅再次降清。康熙元年( 1662年) ,施琅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在金門、廈門接連打敗鄭經軍隊,迫使鄭軍退守臺灣。此後,鄭氏集團人心浮動,相繼投誠。康熙三年( 1664 年) ,施琅建議進攻澎湖,直搗臺灣,朝廷便任命他為靖海將軍,出徵臺灣。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後來,康熙反思了自己的錯誤,加之收復臺灣提上了議事日程,遂主動前往盛京拜會周培公,希望他出山平定臺灣。但當康熙到來之時,周培公已是病入膏肓。臨終前,周培公向他推薦了姚啟聖,希望康熙能夠重用他平臺。周培公何許人也,他能看上的人肯定有經天緯地之才。正是周培公的推薦,讓康熙認定姚啟聖必有大才,想方設法也要任用他。
  • 收復臺灣的功臣姚啟聖,為什麼沒得到封賞,還欠一屁股債?
    清朝是在1644年入關的,並逐漸統一了中國,成為繼明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在很長的時間裡,清朝並沒有完全實現統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臺灣都還控制在延平王鄭成功長子鄭經的手裡。這時候,離清朝入關已經有37個年頭了。清朝不想收復臺灣嗎?
  • 作為收復臺灣的關鍵功臣,姚啟聖為什麼不受康熙皇帝待見呢?
    我們都知道,從最早的匈奴開始,北方遊牧民族一直都是大一統王朝在外部的最大威脅,漢唐宋明,都屢次興兵討伐,作為一個想做千古聖君的皇帝,康熙毫無例外也要將蒙古各部馴服,這將是一場持久戰,所以,必須要保證後方穩定,特別是江浙地區的穩定,因為這裡是清朝的賦稅要地,徵服葛爾丹,軍餉都從這齣。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
  •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簡單! 對於姚啟聖我們很多人並不熟悉,因為他實在是低調得讓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要說在清康熙時代,姚啟聖那可是不一般的人,他不但為官清廉,而且為大清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按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功成名就後,是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可姚啟聖卻是另類,他在功成時全身而退,過著他的聖賢生活。
  • 《康熙王朝》:姚啟聖吃果盤那叫香,也不顧康熙的感受
    文/阿宏果盤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事時候裝一些小零食。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零食消遣時間,《康熙王朝》中姚啟聖隨駕和康熙同車而行,路途枯燥,康熙卻拿出一盤精緻的果盤來,姚啟聖本就怪脾氣,一邊看書,一邊吃著果盤那叫香,也不管康熙的感受。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非貶容妃不可?原來姚啟聖早就影射過容妃
    小編最喜歡的古裝劇,除了《甄嬛傳》就是《康熙王朝》了,陳道明用他精湛的演技,把千古一帝康熙給演活了,有了他的珠玉在前,別人演康熙看起來都不像了。像極了索額圖演說姚啟聖時「別人的官兒是越做越大,他卻越做越小」。而內心的清高孤獨、遺世獨立,對待康熙的真實不矯作,姚啟聖與容妃亦有相通之處。
  • 姚啟聖與祖廟太子殿
    世間有許多事都只能歸結為一個字:緣。姚啟聖因為當上福建總督而與媽祖結緣,讓他在福建總督任上屢建奇功;反過來他又以得神庇佑而感恩,為弘揚媽祖文化做了幾件頗有意義的大事。話說康熙十九年(1680)之前,廈門仍然是明鄭政權的重要據點。鄭成功在東徵臺灣時就將其子鄭經留下鎮守廈門。為此整個福建以廈門為基點的許多軍事要塞,都在鄭氏的控制之中。這是康熙皇帝無法接受的。
  • 平臺功臣姚啟聖為何鬱鬱而終?
    姚啟聖在康熙十七年(1678)就任福建總督後,便嘔心瀝血,全力籌劃平臺事宜。上任伊始,姚啟聖即擊退佔據海澄的鄭成功部將劉國軒部,扭轉了敗局。姚啟聖精心制訂了「剿撫並用」的平臺策略,攻心與武力並用,取得鄭軍五萬餘人投誠的顯著成效。
  • 克復臺灣,世襲靖海侯的清朝名將——一生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命其為攻克臺灣做好部署準備。同年,臺灣鄭氏的掌權者延平王鄭經中風而死,時年十二歲的幼子鄭克塽在馮錫範、劉國軒等人的支持下繼任延平王。次年,康熙帝決定攻臺,命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進取澎湖、臺灣。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康熙統一臺灣是戰爭與談判交替使用的複雜過程,是力量、智慧與爭取人心的長期鬥爭。 與臺灣又戰又談 清朝與臺灣鄭氏政權,兩岸對峙20年,有時戰爭,有時談判,打打談談,一直呈膠著狀態。 1662年(康熙元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內部發生爭訌。
  • 塵封檔案|《剿撫澎臺機宜》中的姚啟聖
    提及17世紀清朝政府收復臺灣那段歷史,可能大多數人熟知的還是中學課本中講到的頭號功臣--施琅,而對「姚啟聖」這個名字則略顯陌生。為何收復臺灣如此奇功,世人只知施琅,而不知姚啟聖呢?個中原委還要從檔案中尋找。
  • 清朝十三位名臣的書法、印章,大開眼界!
    提起清朝名臣, 你會想到哪些人物?還是李鴻章、曾國藩、 林則徐、張之洞、左宗棠 …… 今天帶你一探究竟, 十三位清朝名臣的書法
  • 一個大清朝的漢族官員,為什麼會由高官一步步變成了養馬的呢?
    大清朝的前期就是有這麼一個官員,那是相當的牛氣,他的名字叫姚啟聖,姚啟聖算是個做官的行家了。因為姚啟聖第一當官的時候,可不是什麼芝麻大的小官,而是做的一品二品的大員了。但是因為他的性格是和這大清朝的官場有很多的不協調,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姚啟聖是幾年的官做下來,就會被降級一下,就這樣子,他是從高官,慢慢的下降到了關外的一個養馬的人了。
  • 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晚年昏庸到什麼程度?看看他做了什麼
    大家說到清朝的皇帝時,首先腦子裡想到的就是康熙,確實康熙在政績上很突出,智擒鰲拜啊,平定三番啊,驅逐沙俄啊,平定準葛爾啊,管理西藏啊,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這些都讓大家記憶深刻,實際上康熙真的就是聖君嗎?實際上康熙還是有很多瑕疵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越城區馬山鎮姚啟聖故居亟待保護
    2018-12-10 14:55 | 紹興晚報紹興先賢姚啟聖是清朝康熙年間政治家、軍事家,曾擔任福建總督,是收復臺灣的歷史功勳人物。姚啟聖是越城區馬山姚家埭人,姚家埭村至今還留存著他的故居。作為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紹興該如何保護好他的故居,讓姚啟聖在紹興留下歷史文化印記?
  • 如果康熙沒有處置他,以他對火器的研究足以讓清朝國力領先全世界
    此圖片來自網絡康熙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他一生為清朝的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深受清朝百姓的擁戴,而且康熙帝很注重軍事方面,他對於軍隊的糧餉待遇十分注重,由於軍隊的糧餉待遇很好,民心所向,兵力強盛,所以當時的清朝國力日漸強盛,可以說並不比漢朝時期差,為將來國家的發展築下了堅固的地基。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總會有疏忽犯錯的時候,就算是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也是如此。那今天小編要說的康熙帝犯下的錯誤是什麼囊,那就是康熙如果沒殺此人,清朝可能不僅不會衰敗,還有可能稱霸世界。那麼肯定就會有人問了,這麼厲害的人物到底是誰囊?康熙又為什麼會殺他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