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臺灣,清康熙帝是如何做到的?

2020-12-18 雪憶歷史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國吳人寫的《臨海水土志》,就已對臺灣作過明確記述,三國孫吳政權曾派人去臺灣考察居住。到明中期,大陸赴臺開拓者已達十餘萬人。但是,明朝中期後,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殖民者相繼侵擾臺灣。明末,荷蘭人打敗西班牙、葡萄牙和日本倭寇,佔據臺灣全島,臺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

割據臺灣的是鄭成功、鄭經家族,又稱明鄭。明末清初興起的鄭氏海商集團,表現出了東南海商商業文化的鮮明特徵。當年鄭氏海商集團在商業上採取了「海陸十大商」分工合作的經營方式。「海五商」是設在廈門及附近各地的「仁、義、禮、智、信」海商機構;「陸五商」是指設在浙南地區的「金、木、水、火、土」陸上採購團隊,對外貿易的範圍遍布東南亞各地。這些構成了鄭氏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使得鄭成功、鄭經父子能夠打破遷界令的限制獲得養軍的軍費來源。

第一,清朝的賦稅主要來自於江南地區,臺灣的鄭氏時常派水軍騷擾清朝的東南各省,對清朝的賦稅產生嚴重威脅,康熙要想繼續對外用兵,就必須要保證東南各省的海疆穩定,進而要先解決臺灣問題。第二,臺灣的鄭氏一直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對滿洲人的統治始終是個隱患,如果不能及時解決臺灣問題,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漢人的起事,而吳三桂起兵時就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使得清廷幾乎喪失半壁江山,此時清廷不能再次陷入被動局面,必須要主動出擊。第三,沙俄和準噶爾部的問題在當時還不是特別嚴重,而臺灣雖然孤懸海外,遠離大陸,但是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當時的清朝還處於對外擴展、開疆擴土的階段,雄才大略的康熙帝絕對不會放棄對臺灣的統一,並且臺灣問題既涉及的清朝的財政收入,又關係到滿人對漢人的統治能否穩固,這對滿洲貴族能否坐穩江山至關重要。

內部紛爭

在三藩剛剛平定不久,割據臺灣的鄭氏家族發生內亂。起因是1662年鄭成功病逝後,其子鄭經立。1681年,鄭經死後,其部將馮錫範等殺死了鄭氏的繼承人,改立鄭經次子克塽繼承延平王位。鄭克塽年幼,成為馮錫範的傀儡。康熙在此情況下,決心為了國家統一收復臺灣。1681年七月,康熙下詔「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與將軍總督等統舟師進取澎湖、臺灣」。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領清軍水師2萬餘人、各種戰艦二百多艘,直逼澎湖。各戰艦的風帆上均書寫主將姓名,有便於指揮聯絡。鄭守軍有了二百多艘戰艦和近兩萬人的軍隊,數量上與清軍旗鼓相當。六月二十二日,清軍強攻澎湖本島,施琅將水師兵分三路,以總兵陳蟒和董義為左右翼,各率戰艦五十艘,分別進攻雞籠嶼和牛心灣,以作牽制;施琅自率戰艦百餘艘為中路直攻娘媽宮(今澎湖本島西北角)。清軍奮勇大戰,擊毀鄭軍戰艦一百九十艘,殲滅鄭軍主力一萬二千餘人,迫使鄭軍四千二百餘人投降。

鄭軍主帥劉國軒見大勢已去,狼狽的只帶剩下戰船二三十艘,殘軍數百人,狼狽逃回臺灣本島。臺灣內部震動,劉國軒力主投降,康熙大帝乘勝降旨招降。七月十五日,臺灣地方當局派人獻上地圖名冊和投降書。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軍登陸臺灣島。後清廷納用施琅建策,在臺灣設縣、府、巡道,派軍駐守,加強統治。從此結束了由鄭成功起歷經鄭氏家族三代為期二十餘年的偏安局面。康熙大帝終於實現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統一的盛世。

劉國軒的能攻善守也得到了施琅的認可,後來施琅在其戰後捷報中曾概述如下:

今年四五月知臣乘南風決計進剿。就臺灣賊夥選拔精壯敢死者,及抽調草地佃丁民兵,將洋船改為戰船。凡各偽文武等官所有私船盡行修整調集來澎湖。大小炮船、鳥船、趕繒船、洋船、雙桅船合計兩百餘號。賊夥二萬餘眾。仍將偽鎮營等官兵各眷口,監羈臺灣紅毛、赤嵌二城,堅其死戰。

劉國軒親統傾巢之眾,復來澎湖,將娘媽宮嶼頭上下添築炮城二座,風櫃尾炮城一座,四角山炮城一座,雞籠山炮城一座,東西峙內一列炮臺四座,西面內外塹,西嶼頭一列炮臺四座,中心灣山頭頂炮臺一座。凡沿海之處,小船可以登岸者,盡行築造短牆安置腰銃,環繞二十餘裡,分遣賊眾死守。星羅棋布,堅如鐵桶。

金湯一般的防禦,施琅如何能夠突破是個大問題,且看雙方決戰。

澎湖海戰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從銅山島出發,姚啟聖也撥3000人同施琅出徵(清軍24000人,大鳥船70艘、趕繒船103艘、雙帆居船65艘)。十五日(9日)鄭軍哨船發現清軍已到花嶼、貓嶼一帶, 趕緊回報劉國軒,當晚清軍在八罩島過夜。

在劉國軒陣營這邊卻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邱輝與黃良驥建議,乘清軍立足未定,夜晚落潮時,派精兵衝殺敵陣,必能取勝。劉國軒則不以為然,認為施琅徒有虛名,只須嚴防使敵船不能靠岸登陸,則將自敗。或許正是劉國軒的大意輕敵讓他沒有在將軍澳、南大嶼等島設防,給了施琅可乘之機。

劉國軒認為將兵力集中在娘媽宮前平靜水域中,阻止施琅登陸,即可穩操勝算,時間愈久則對施琅愈不利。沙場宿將劉國軒的主要戰略意圖是要以逸待勞,阻止清軍舟師登陸就可打消耗戰,但這個作戰思想的核心是澎湖一帶的「風信」變幻莫測,清軍水師極容易觸角沉沒。(原文為,劉國軒對諸將說:風信無常,旦夕發臺,虜將無所述命。此以逸待勞之勢,不必戰而可竟全功。)

劉手下的副將邱輝則反問萬一沒有颱風則又將如何,劉國軒舉俗語回答:「六月三十日,有暴三十六,焉有無風之理?」作為一個臺灣人劉國軒大概是經歷了無數次颱風了,對臺灣海峽內部颱風的脾氣了如指掌,他壓根不相信在六月間會沒有颱風。反過來說作為鄭軍主帥的劉國軒把戰役的關鍵寄托在自然力量,也就是颱風的到來上。

施琅命令全軍反攻,順著風勢發射各種火器,並且以數船圍攻鄭軍一船,鄭軍全面崩潰,江勝戰死、邱輝自焚,共斃傷鄭軍12000人。劉國軒眼見大勢已去,率領殘餘部隊從北面吼門退往臺灣,澎湖各島鄭軍都向施琅投降。清軍陣亡329人,傷1800餘人,船隻無一損失。

施琅隨後統兵登陸臺灣,接受了鄭克爽的納降,臺灣正式收復。後來清廷為了是否把臺灣併入版圖產生爭論,不少大臣認為臺灣孤懸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花費不小,主張棄守。施琅以臺灣戰略地位重要,為七省藩籬不可不守,說服清廷將臺灣併入版圖。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往今來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颱風不足懼,海峽不足畏,為了兩岸人民的福祉計,還是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來協商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

相關焦點

  • 如何評價清聖祖康熙帝?
    聖祖爺康熙帝雖然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但由於有大量歷史遺留問題沒能得到解決,所以康熙帝對於清朝來說,是有開創之功的。 康熙繼位之初,東南尚有鄭氏割據臺澎,南方的三藩跨州連郡,北部蒙古問題懸而未決,西域地區準噶爾崛起,江南士大夫各懷鬼胎,反清復明運動風起雲湧。
  • 清「康熙帝」幾次成功的軍事行動
    在「清」初期時可謂是國力強盛、民族和諧、國泰民安。在這裡我們就講一下「清朝」初期創造了「太平盛世」的皇帝「康熙帝」。「康熙帝」是我非常喜歡和崇拜的一位皇帝,包括現在有很多『影視劇』也對他推崇拍攝和杜撰。
  • 清朝如何統一臺灣?
    臥榻之側的鄭氏臺灣政權如何平定,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兵者國之大事,即使在當時世界上國力最為強大的清帝國要想進軍臺灣,也絕非一蹴而就的事。對於是否要統一臺灣,清朝高層還有諸多不同聲音。對臺用兵什麼樣的時機才算好?誰來負責前線的指揮調度?是否需要遙控指揮?臺灣平定之後人員如何處置?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本文圖片均來自學習時報1644年,清軍入關,較快統一了北方地區,但清政府對南方的統一則經歷了整個順治朝。順治末年,以福建金門、廈門為根據地的鄭成功揮師東進,率領將士趕走了盤踞臺灣島的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地區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 命途多舛的康熙帝寢陵
    康熙帝畫像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廟號「聖祖」,年號「康熙」,清朝第四任皇帝,入關後第二任皇帝。康熙帝一生誅鰲拜,奪回了皇權,平三藩、親徵噶爾丹、抗擊沙俄、收復臺灣,確保了領土完整,開創了康乾盛世局面,被後世學者譽為「千年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於暢春園,享年六十九歲,葬於景陵。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1700多年前,《臨海水土志》中就有關於對臺灣的記載,這是世界歷史上關於臺灣最早的文字記載。到了元、明、清時期,中國歷代王朝都在臺灣設立了行政機構,對臺進行了有效的管理。
  • 親綠學者聲稱大陸統一臺灣有三大目標 臺灣至少要做到三件事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臺灣如何預防大陸武力攻臺?臺灣中正大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18日出席民進黨舉行的一場座談會聲稱,降低戰爭風險的關鍵在於嚇阻,而臺灣在戰略嚇阻上至少要做到三件事,包括建構「打不下來的意志、打不過來的戰略、打不起來的環境」,三個要件完備,大陸就無法輕易動武。林穎佑以防範大陸武力攻臺為題,分享臺灣如何在軍力不對稱的狀態下,避免戰爭風險。
  • 清康熙帝御碑被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收藏
    2020年10月,梁水鎮邱莊發現一通清康熙帝御碑,上書:「綠水本無憂,因風皺□」,右上角鈐印「淵鑑齋」(清康熙帝的書齋名,在暢春園內),此碑殘長135釐米,寬 35釐米,厚 12釐米,底部殘損缺失。據清嘉慶版《東昌府志》記載:「四十二年(1703)癸未,南巡由水路經聊城等處。所過州縣,去年未完地丁錢糧,通行蠲(juān 釋義:除去,免除)免。又五月大雨,飢,詔免田稅,截漕賑濟。幸綺園,御書「松桂堂」匾額、「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聯,賜原刑部侍郎任克溥。」由此推斷,此碑為任克溥家宅「綺園」內「松桂堂」對聯的上聯。
  • 康熙收復臺灣可不是為了土地,他最大的目標還是島上的人
    也正是因為康熙的收回我們固有領土臺灣的舉動,康熙帝在清朝帝王裡面名聲斐然,說他是功在千秋。誠然,康熙帝的收復臺灣的行為確實是值得歌頌的,這裡毋容置疑,但如果深深細究起來就會發現,康熙帝發動統一臺灣的戰爭其實目的並不「單純」。這裡的單純之所以要加上引號,主要還是因為康熙皇帝發動戰爭的目的更多集中於明鄭這個政權,而不是為了臺灣這塊土地。而小編之所以敢這麼說,那是因為康熙在打下了臺灣之後開了幾次關於臺灣去留的重要會議。
  • 話說清五帝錢之康熙通寶和它們的康熙帝
    今天在這裡給大家聊聊康熙帝和他的行用錢——康熙通寶,這裡先拋一個「磚」,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見識也可以發出來大家分享一下。康熙的本名愛新覺羅·玄燁,是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被人們尊為「千古一帝」。康熙在位達61年,開創了「康乾盛世」。
  • 明朝滅亡留下的虛幻人物「朱三太子,」為何康熙帝也懼怕?
    一,明朝滅亡留下的隱患清王朝是建立在壓迫漢人的基礎上,當清王朝軍隊入關之後,各地的漢人百姓就激烈的抵抗。甚至當清王朝一統天下後,漢人反清復明的聲音依舊是一聲更比一聲高。當康熙皇帝接替大清的皇位之後,逐漸對國內的隱患勢力進行了清除,剷除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剪除準葛爾勢力等等。這一系列的政策還是沒辦法打消康熙帝心中的危機感,甚至整個危機感一直困擾了康熙皇帝大半人生。
  • 克復臺灣,世襲靖海侯的清朝名將——一生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命其為攻克臺灣做好部署準備。同年,臺灣鄭氏的掌權者延平王鄭經中風而死,時年十二歲的幼子鄭克塽在馮錫範、劉國軒等人的支持下繼任延平王。次年,康熙帝決定攻臺,命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進取澎湖、臺灣。
  • 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的宮殿——永和宮,現如今早已物是人非
    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宮。其後,又有乾隆帝愉貴妃,道光帝靜貴妃,鹹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 歷史上的四次收復臺灣
    先是以經商互市為誘餌,於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在臺灣築城作為貿易場所。繼而通過利誘、威脅、武力恫嚇等手段,不斷吞食擴張,最終將整個臺灣置於其殖民統治下。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在廈門堅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決定收復臺灣以建立抗清根據地,並解救被荷蘭統治下的高山族等同胞。
  • 清朝康熙帝喝過百姓家的井水麼?
    康熙帝即愛新覺羅·玄燁,生於1654年5月4日,卒於1722年12月20日,1661-1722年在位,62年。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是順治帝的第三子,母親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 康熙帝身後的暢春園
    作為康熙帝駐蹕之所和三山五園中最早興建落成者,暢春園在清史上無疑有重要地位,但如今相關研究較為缺乏,尤其是康熙皇帝去世後,暢春園幾乎被遺忘。本文試利用清代官私文獻史書,特別是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的相關記載,對康熙朝之後的暢春園狀況略作勾勒。
  • 雍正王朝:康熙帝在暢春園駕崩當晚,雍正帝繼位的危機在哪裡?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精彩不斷,關於雍正帝篡位一說似乎在這部劇中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可是無論如何解釋也避不開他們兄弟之間對於皇位的爭奪,最終還是通過軟暴力手段上位,那麼作為雍親王的皇四子胤禛在康熙帝駕崩的當晚,雍正帝的靈前繼位是否存在危機,這些危機又在哪裡?
  • 康熙帝一生的「心魔」,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始終殺不死
    在中國封建王朝的494位皇帝之中,論文治武功,康熙帝絕對能夠排進前十之列,作為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在位61年,期間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掃清朝入關之後的不穩定因素,其中擒鰲拜、平三藩、收準噶爾、統一臺灣等功績,直到現在還被人津津樂道,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帝王,更是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足以見其地位和聲譽。
  • 歷史上為康熙帝生孩子最多的女人是誰
    康熙帝多妻多子,有名姓的后妃人數是55位,居清帝之冠。 同樣,他的子女人數也達到55位,其中,皇子35位,公主20位。這麼多子女,都是誰生育的呢? 我們查閱了大量史料,發現有位妃子生的最多,居然達到6位之多,這在后妃眾多的深宮之中,實屬罕見,堪稱后妃之中的生育冠軍。
  • 瀘定橋長103米多,13根鐵鏈重達21噸,康熙帝修建它有什麼目的?
    瀘定橋在300多年前是如何建造的鐵索做好做到修橋現場後,橋梁修建者們曾多次嘗試用船隻運送鐵鏈到河對岸,但由於大渡河水流湍急而都以失敗告終。原來當船隻運送鐵鏈過河時,鐵鏈被水流衝擊之下,就會把船隻給拉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