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收復臺灣可不是為了土地,他最大的目標還是島上的人

2021-01-20 騰訊網

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83年,這一年本屬於鄭成功陣營後來投降清軍並擔任清軍福建水師提督的施琅率領清軍水師於澎湖海域利用颱風天氣突然發動襲擊,一舉殲滅明鄭水軍將領劉國軒帶領的全部明鄭主力。而明鄭面對自己的門戶澎湖被清軍佔領,自己的軍隊又在此戰中損失殆盡,迫於無奈之下,鄭氏王朝也只得選擇了投降,結束了自己在臺灣歷經22年的經營和統治。而就此以後,臺灣也就成為了清朝的固有領土。當然了,如果再加上臺灣在明末清初被荷蘭侵佔的38年時間,臺灣脫離中原王朝統治一共去了60年。

也正是因為康熙的收回我們固有領土臺灣的舉動,康熙帝在清朝帝王裡面名聲斐然,說他是功在千秋。誠然,康熙帝的收復臺灣的行為確實是值得歌頌的,這裡毋容置疑,但如果深深細究起來就會發現,康熙帝發動統一臺灣的戰爭其實目的並不「單純」。這裡的單純之所以要加上引號,主要還是因為康熙皇帝發動戰爭的目的更多集中於明鄭這個政權,而不是為了臺灣這塊土地。而小編之所以敢這麼說,那是因為康熙在打下了臺灣之後開了幾次關於臺灣去留的重要會議。

我們根據歷史記載可以知道,康熙帝在一舉佔領消滅心腹大患明鄭政權之後,關於臺灣的去留,如何管理就一下子引爆了清廷內部。而面對臺灣的「棄留」問題,康熙皇帝一開始很明顯是支持放棄對臺灣的控制的,因為如果他真的想要控制住臺灣的話,也不會把這個議題丟給大臣們去討論,還給大臣們指出:「臺灣棄取關係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這樣的話來。在這場關乎臺灣領土控制權的爭議上,以滿清一派為代表的堅持主張丟掉臺灣,因為他們覺得,臺灣和大陸這邊隔著一個海峽,管理困難,放棄它沒有多大問題,實在不行頂多守守澎湖就行啦。一些有著深遠眼光的漢臣們不得不站了出來。

而在這個時候,上疏據理力爭說臺灣必須回到清廷統治之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們認為,大清帝國建立的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想要讓這種思想深入人心,那就是自古以來之土地都不能放棄。而面對康熙帝的不為所動,這個時候奪回臺灣滅掉明鄭的主要功臣施琅就站了出來,他這個最堅定的攻臺者,最堅定的守臺者給康熙帝進呈了一本《陳臺灣棄留利害疏》的奏疏,文中不提臺灣的歷史性,二叔根據軍事,政治方向詳述了臺灣與東南海防的相對關係,對放棄臺灣的觀點逐一進行駁斥最後深刻闡明了守臺的重大意義。

就此才徹底說動了康熙帝,康熙就此幡然醒悟,改變棄臺初衷,決定守臺。就此臺灣才重新回到了大陸懷抱裡來。其實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臺灣對他們眼裡確實沒多大價值,他們之所以要和臺灣死磕,主要目的還是上面盤踞著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明鄭政權。畢竟這個政權的政治綱領就是把自己趕出中原回西伯利亞種土豆,不把他們幹掉要是哪天真給他們搞成功的話那還得了?所以他們對明鄭那是恨之入骨如鯁在喉啊,至於臺灣是屬於誰的,那就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了。所以說,清軍統一臺灣確實是有私心的。

相關焦點

  • 臺灣省資訊|鄭成功和康熙實現了統一,兩人為了收復臺灣,哪個人意義...
    鄭成功和康熙實現了統一,兩人為了收復臺灣,哪個人意義更重要?隨著鄭成功收復臺灣,又改名為「東都」。清朝康熙皇帝把它收復又改回「臺灣」這個名字至今仍在使用。歷史記載,一些人移居福建。明朝派兵收復澎湖後,荷蘭軍隊又佔領了臺灣島西南部,修建了兩座城堡。荷蘭殖民者侵佔了臺灣的全部土地,並向臺灣人民收取高額租金。除了經濟壓迫,荷蘭殖民者還通過傳播基督教對臺灣人民實行精神統治。
  • 清朝收復臺灣的名將,康熙為何選他,他又起到什麼作用呢?
    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收復臺灣那年是1683年,康熙正值而立之年,而完成收復臺灣的人正是施琅。 為什麼是施琅而不是別人?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施琅被鄭成功逼得走投無路,卻得到康熙重用,最終收復臺灣報仇
    看了電視劇《康熙王朝》,都覺得詩朗是個人才。但他被延平王鄭經逼得走投無路,也實在可惜。但事實上逼得他走投無路的,並不是鄭經,而是鄭經的父親鄭成功。施琅走投無路,又投降了清廷,鄭成功就把他的父親和兄弟全部誅殺了,以至於施琅和鄭成功,結下了不世之仇。投降後,施琅先後擔任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職務,也是封疆大吏。順治18年,也就是1661年,在東南沿海抗擊清軍多年的鄭成功,為了給自己找一個根據地,率軍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軍餉開支浩大,「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魏源《聖武記·康熙戡定三藩記》)。東南海島臺灣被鄭經佔據,鄭氏本以恢復明室為號召,但自從永曆帝和鄭成功死後,失去了號召力和政治領導,鄭氏集團內叔侄兄弟失和,內訌不息,已蛻變成失去政治目標的海上武裝。東北則有俄羅斯人入侵,在黑龍江上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屠殺和掠奪當地人民。
  • 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
  • 鄭成功和康熙能夠兩度收復臺灣,是因為兩人都使用了這一戰略!
    公元1661年,進攻南京失敗的鄭成功,為了保證部隊補給的穩定、尋找長期抗清的根據地,於是率領兩萬五千名兵將,從金門出發,乘風破浪渡過臺灣海峽攻擊侵佔臺灣的荷蘭軍隊。鄭成功並沒有選擇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先在臺灣海峽中東側的澎湖列島休整了幾天,隨後以最佳的狀態向盤踞在臺灣島的荷蘭人發起了猛烈進攻,成功收復臺灣。二十多年後的1683年,康熙的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軍兩萬人進軍臺灣,在澎湖列島大敗鄭軍主力,隨後,施琅並未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率部隊在澎湖休整,張榜安民,並派人前往臺灣本島勸降。
  • 作為收復臺灣的關鍵功臣,姚啟聖為什麼不受康熙皇帝待見呢?
    我們都知道,從最早的匈奴開始,北方遊牧民族一直都是大一統王朝在外部的最大威脅,漢唐宋明,都屢次興兵討伐,作為一個想做千古聖君的皇帝,康熙毫無例外也要將蒙古各部馴服,這將是一場持久戰,所以,必須要保證後方穩定,特別是江浙地區的穩定,因為這裡是清朝的賦稅要地,徵服葛爾丹,軍餉都從這齣。
  • 康熙收復臺灣後,此人上書康熙,應該直接趁勢拿下日本,永絕後患
    當年正是因為康熙的慧眼識才,才讓施琅這位優秀的水師將領,得以充分發揮自己擅長的能力,清王朝也因為對施琅的重用,順利地奪回了寶島臺灣。02不過戰事的勝利並沒有讓施琅就此得意忘形,驕縱跋扈,而是又馬不停蹄地將目標集中到了日本上,為此還專門給康熙寫了封信。
  • 看康熙大帝如何收復臺灣?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同年,鄭成功病死,他的兒子鄭經繼位。也是在這一年,康熙繼位。這一年康熙9歲,鄭經20歲。 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位20年的鄭經病故,臺灣政局動蕩,康熙的機會來了。
  • 歷史上,五次收復臺灣的始末
    余光中老先生的《鄉愁》道盡對祖國和故鄉的思念之情,也體現了他希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中國有著不可分割的主權,任何人都不能有分裂祖國統一的想法。而現在有一些心懷不軌的國家和勢力卻想方設法地分裂我們和臺灣同胞,有的人更是公開發表分裂言論,這完全就是「漢奸」行為。
  • 歷史上的今天|收復臺灣!
    這裡的「1」指的是「三個名字」他的名字又與收復臺灣有著怎樣的聯繫?此後他們便依靠武力在島上實施殘酷的殖民統治。在海上,他們又有海軍艦隊守護,面對如此強敵,鄭成功想要成功收復臺灣定將付出巨大的代價。正當鄭成功猶豫不決之時,一個自稱何斌的人前來求見。
  • 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他的行為對中國,最大意義是什麼?
    然而我們也知道,荷軍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的洋槍洋炮可厲害著呢,況且他們已經在臺灣駐紮好一陣了,還建立了軍事據點,想要攻下他們絕非一件容易的事。那麼,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的呢?他的行為又有怎樣重大的意義呢?
  • 350年前,收復臺灣往事:一對世仇,都成了民族英雄
    不僅如此,何斌還是臺灣最大的稅收承包商。 那時候,荷蘭已經佔據臺灣。早在1624年,荷蘭人就侵佔了臺灣南部,建立起兩個侵略據點——熱蘭遮城(臺灣城)和普羅文查城(赤嵌城)。
  • 鄭成功趕走紅毛真乃民族英雄,但還有一人比他更早收復臺灣!
    臺灣海峽的海底就像一條河谷,有向南和向北兩大河系,這是當它還是陸地時,被河水衝擊、侵蝕而形成的,最深處不過100米,大多數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萬年以前,東海海面比現在低130米左右,這在地質上說明兩岸原來是一個板塊,臺灣、澎湖等島嶼就在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與福建省相連接。從臺灣島的考古發現來看,祖國大陸的文化在舊石器時代就已傳到臺灣。
  •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鄭經被姚啟聖擊退後回臺灣不久就去世了,長子鄭克臧本應承襲延平王爵位監國,但卻被劉國軒和馮錫範等人誣陷冤殺,其幼子鄭克塽被劉國軒和馮錫範迎立為延平王,這時候姚啟聖認為收復臺灣時機成熟了,於是向康熙上表請求發兵收復臺灣。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次年派水軍萬餘眾徵伐臺灣本島,在擊退土人抵抗後在本島駐軍下來,為解決駐軍的給養問題,實行屯墾制度,並委派朝官開牙建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駐軍。 鄭成功和眾將領正想建立一塊反清復明的根據地,鄭成功從何廷斌那得知臺灣的狀況,決定渡海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佔領的臺灣。公元1658年鄭成功開始為收復臺灣做準備,鄭軍抓緊時間檢修戰船,探測航道。
  • 康熙為何總想著將臺灣賣給荷蘭?
    那麼,康熙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臺灣島)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的領土。春秋戰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秦朝稱「瀛州」, 三國時期稱「夷洲」, 隋朝至元朝稱「流求」。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 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驅逐侵據臺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清朝康熙年間,已經實現了中原地區的統一,於是開始謀劃收復臺灣。但是,在收復臺灣期間,康熙有一個奇怪的想法,要把臺灣賣給荷蘭。
  • 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
    當荷蘭元帥聽說,有一支由四百艘戰艦組成的船隊正洶洶殺來時,可想而知他的面部表情有多僵硬。因為,當時正處於清朝立國之初,所以,鄭成功的地位在現在看來頗為「尷尬」。他究竟算是前朝遺臣還是清朝的反賊呢?所以,想要搞清鄭成功的立場,就要剖析他收復臺灣的初衷。
  • 歷史上收復臺灣背後之英雄們的恩恩怨怨
    康熙時期收復臺灣,第一功臣當然是施琅,然後是姚啟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李光地,明珠也能算半個。這幾個人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收復臺灣的問題上都很堅決,都有貢獻,但在收復臺灣以後,對臺灣是棄是守上則意見相左,好在康熙深明大義,終於把臺灣納入版圖。這些人的故事我們一個一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