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1年,進攻南京失敗的鄭成功,為了保證部隊補給的穩定、尋找長期抗清的根據地,於是率領兩萬五千名兵將,從金門出發,乘風破浪渡過臺灣海峽攻擊侵佔臺灣的荷蘭軍隊。鄭成功並沒有選擇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先在臺灣海峽中東側的澎湖列島休整了幾天,隨後以最佳的狀態向盤踞在臺灣島的荷蘭人發起了猛烈進攻,成功收復臺灣。
二十多年後的1683年,康熙的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軍兩萬人進軍臺灣,在澎湖列島大敗鄭軍主力,隨後,施琅並未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率部隊在澎湖休整,張榜安民,並派人前往臺灣本島勸降。由於鄭軍主力在防守澎湖時大部分已經損失殆盡,鄭克塽見大勢已去遂舉島投降。
從鄭成功和康熙兩次收復臺灣之戰可以看出,取勝的關鍵在於兩者都未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先攻佔澎湖列島作為跳板,進而收復臺灣。
澎湖列島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平靜如湖而得名。其本島面積96.6平方千米,位於臺灣本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夠扼守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而對於臺灣本島,澎湖列島的的作用不僅是「鎖鑰」這麼簡單,它更像是臺灣島的門戶,一旦澎湖被攻陷,戰線就會從金門推進至澎湖,而澎湖距離臺灣本島僅有幾十公裡,如此一來,不僅進攻方的補給問題得到解決,而且臺灣島漫長海岸線的任何一處都有可能成為登陸的地點,根本無法防守。尤其是在進攻方處於絕對優勢而防守方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失去澎湖屏障就意味著防守方的失敗,這也是為什麼在施琅攻佔澎湖後,鄭克塽選擇投降的原因。
歡迎關注【史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