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和康熙能夠兩度收復臺灣,是因為兩人都使用了這一戰略!

2020-12-12 史徒行者孫

公元1661年,進攻南京失敗的鄭成功,為了保證部隊補給的穩定、尋找長期抗清的根據地,於是率領兩萬五千名兵將,從金門出發,乘風破浪渡過臺灣海峽攻擊侵佔臺灣的荷蘭軍隊。鄭成功並沒有選擇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先在臺灣海峽中東側的澎湖列島休整了幾天,隨後以最佳的狀態向盤踞在臺灣島的荷蘭人發起了猛烈進攻,成功收復臺灣。

二十多年後的1683年,康熙的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軍兩萬人進軍臺灣,在澎湖列島大敗鄭軍主力,隨後,施琅並未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率部隊在澎湖休整,張榜安民,並派人前往臺灣本島勸降。由於鄭軍主力在防守澎湖時大部分已經損失殆盡,鄭克塽見大勢已去遂舉島投降。

從鄭成功和康熙兩次收復臺灣之戰可以看出,取勝的關鍵在於兩者都未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先攻佔澎湖列島作為跳板,進而收復臺灣。

澎湖列島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平靜如湖而得名。其本島面積96.6平方千米,位於臺灣本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夠扼守亞洲東部的海運要衝,被稱為「東南鎖匙」。而對於臺灣本島,澎湖列島的的作用不僅是「鎖鑰」這麼簡單,它更像是臺灣島的門戶,一旦澎湖被攻陷,戰線就會從金門推進至澎湖,而澎湖距離臺灣本島僅有幾十公裡,如此一來,不僅進攻方的補給問題得到解決,而且臺灣島漫長海岸線的任何一處都有可能成為登陸的地點,根本無法防守。尤其是在進攻方處於絕對優勢而防守方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失去澎湖屏障就意味著防守方的失敗,這也是為什麼在施琅攻佔澎湖後,鄭克塽選擇投降的原因。

歡迎關注【史徒生】

相關焦點

  • 鄭成功和康熙能夠兩度收復臺灣,是因為兩人都使用了這一戰略!
    公元1661年,進攻南京失敗的鄭成功,為了保證部隊補給的穩定、尋找長期抗清的根據地,於是率領兩萬五千名兵將,從金門出發,乘風破浪渡過臺灣海峽攻擊侵佔臺灣的荷蘭軍隊。鄭成功並沒有選擇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先在臺灣海峽中東側的澎湖列島休整了幾天,隨後以最佳的狀態向盤踞在臺灣島的荷蘭人發起了猛烈進攻,成功收復臺灣。二十多年後的1683年,康熙的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軍兩萬人進軍臺灣,在澎湖列島大敗鄭軍主力,隨後,施琅並未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率部隊在澎湖休整,張榜安民,並派人前往臺灣本島勸降。
  • 臺灣省資訊|鄭成功和康熙實現了統一,兩人為了收復臺灣,哪個人意義...
    鄭成功和康熙實現了統一,兩人為了收復臺灣,哪個人意義更重要?隨著鄭成功收復臺灣,又改名為「東都」。清朝康熙皇帝把它收復又改回「臺灣」這個名字至今仍在使用。歷史記載,一些人移居福建。明朝派兵收復澎湖後,荷蘭軍隊又佔領了臺灣島西南部,修建了兩座城堡。荷蘭殖民者侵佔了臺灣的全部土地,並向臺灣人民收取高額租金。除了經濟壓迫,荷蘭殖民者還通過傳播基督教對臺灣人民實行精神統治。
  • 臺灣省資訊|鄭成功和康熙實現了統一,兩人為了收復臺灣,哪個人意義...
    鄭成功和康熙實現了統一,兩人為了收復臺灣,哪個人意義更重要?隨著鄭成功收復臺灣,又改名為「東都」。清朝康熙皇帝把它收復又改回「臺灣」這個名字至今仍在使用。歷史記載,一些人移居福建。明朝派兵收復澎湖後,荷蘭軍隊又佔領了臺灣島西南部,修建了兩座城堡。荷蘭殖民者侵佔了臺灣的全部土地,並向臺灣人民收取高額租金。除了經濟壓迫,荷蘭殖民者還通過傳播基督教對臺灣人民實行精神統治。
  •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的那些兇險事
    一般人對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的歷史認識是比較模糊的,以為從鄭氏家族經營臺灣到康熙收復臺灣,這期間臺灣島與大陸是相對比較隔絕的,幾乎沒有多少往來。事實上,即便清朝初年企圖通過海禁阻絕大陸人民與臺灣人民的往來,這種臺灣與大陸的關聯也從來沒有斷絕過,兩岸人員交往十分頻繁。一個重要證據就是在清朝海禁期間,逃離大陸前往臺灣開墾荒地的漢人數量首次超過當地土著人數量成為優勢人群。
  • 鄭成功和施琅都曾收復臺灣,為何兩人歷史地位相差這麼遠?
    鄭成功大陸對清作戰受阻,決定打下臺灣作為根據地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件事於公元1661年進行(隔了一年,鄭成功就去世了,這也是一種歷史上難以言表的巧合吧,如果再晚點兒,鄭成功便沒有機會了)。記得那還是在大明,1624年的時候(明朝天啟四年),來自荷蘭這個國家的船隊商人(來殖民)侵佔了臺灣西部的幾座城鎮(那個時候東部沒開發)。
  • 施琅被鄭成功逼得走投無路,卻得到康熙重用,最終收復臺灣報仇
    看了電視劇《康熙王朝》,都覺得詩朗是個人才。但他被延平王鄭經逼得走投無路,也實在可惜。但事實上逼得他走投無路的,並不是鄭經,而是鄭經的父親鄭成功。順治八年,施琅處決了鄭成功麾下的部將曾德,從此鄭成功和施琅就有了嫌隙,可見鄭成功心胸也不怎麼寬闊,隨後鄭成功藉故把施朗的父親和兄弟全部扣押。施琅走投無路,又投降了清廷,鄭成功就把他的父親和兄弟全部誅殺了,以至於施琅和鄭成功,結下了不世之仇。投降後,施琅先後擔任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職務,也是封疆大吏。
  • 看康熙大帝如何收復臺灣?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同年,鄭成功病死,他的兒子鄭經繼位。也是在這一年,康熙繼位。這一年康熙9歲,鄭經20歲。 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位20年的鄭經病故,臺灣政局動蕩,康熙的機會來了。
  • 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
  • 清朝收復臺灣的名將,康熙為何選他,他又起到什麼作用呢?
    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收復臺灣那年是1683年,康熙正值而立之年,而完成收復臺灣的人正是施琅。 為什麼是施琅而不是別人?
  • 鄭成功收復臺灣:鄭成功如何擊敗「海上馬車夫」荷蘭,收復臺灣
    1662年2月1日,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向南明延平王鄭成功投降,自此臺灣重回祖國懷抱,結束了荷蘭殖民38年的歷史。那鄭成功是如何擊敗「海上馬車夫」荷蘭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荷蘭侵臺16世紀初的歐洲各國積極對海外進行探索,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與殖民擴張。
  • 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
  • 看康熙大帝如何收復臺灣?
    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同年,鄭成功病死,他的兒子鄭經繼位。也是在這一年,康熙繼位。這一年康熙9歲,鄭經20歲。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位20年的鄭經病故,臺灣政局動蕩,康熙的機會來了。到了康熙二十年,康熙大帝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孩子,此時的康熙已經統一了中原大地,平定了三藩之亂。這一年,康熙當機立斷,決定收復臺灣。康熙決定選用施琅率軍出徵。
  • 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上的今天  ——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意義:  此戰,是我國海戰史上規模大、距離遠的一次成功的登陸作戰,主要表現是:一、鄭成功準備充分。詳細偵察掌握臺灣地形和敵軍布防以及天候、潮汐、航道等情況,在人力、物力上進行了長期的較為充分的登陸作戰準備,反覆商討作戰計劃,做到行動統一,計劃周密。二、戰機適時。
  • 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收復臺灣之前都做了些什麼事情?
    眾所周知,鄭成功一直是以一個「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形象留存在我們的印象中。其實準確來講,鄭成功應該是一個一心反清復明的愛國將領,他有生之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不餘遺力的與滿清政權做抗爭。而收復臺灣反而是他的一個無奈之舉,也只是為了替自己的抗清大軍尋找一個根據地,再以此跟清廷做持久戰。
  • 清代史: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統一中國,臺灣回歸
    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繼承的是一個飽經戰火摧殘、經濟凋零、國弱民貧、各股勢力對抗、政權不穩的國家基業。為了穩固江山,讓清朝走向更加輝煌的盛世,康熙進行了一系列的整治和改革。在擒鰲拜、平三藩之後,他又趁著告捷餘威,把注意力轉向臺灣。
  • 收復臺灣島卻「忽視」琉球群島,這難道是鄭成功的戰略失誤?
    佔領琉球以後,日本允許琉球繼續向大明進貢,以欺騙大明,一方面防止大明前來徵討,另一方面保證自己能夠通過琉球繼續和大明進行貿易。而到了鄭成功所處的時代,日本已經在琉球經營了半個多世紀,「日本佔有琉球」這件「公開的秘密」,也許大明或者大清會被蒙在鼓裡,但是出身於海盜世家、熟悉東北亞海域的鄭成功肯定是一清二楚的。回顧完琉球的歷史,我們再來看看鄭成功為什麼不攻打琉球?
  • 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是怎麼死的你們知道嗎?
    提起鄭成功人們都不陌生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同時他也是反清復明中一支戰力比較不錯的部隊,人們只知道鄭成功收復臺灣可是對於他的死可能知道的人就不會太多了。因為鄭成功是死於暴斃,對於他的暴斃人們給出了兩種看法。一是鄭成功死於下毒。二是鄭成功死於他兒子之手。
  • 千秋功績:鄭成功收復臺灣
    說這場戰爭改變了世界,是因為,臺灣的收復,有力地維護了中國的統一,表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無論歷史、現實還是將來,一切企圖將臺灣從中華版圖中分裂出去的圖謀必將是失敗的。一 臺灣落入魔爪1622年,荷蘭殖民機構東印度公司派軍艦到臺灣偵察港口情況;1623年,荷艦復至,派兵50人登島築堡,遭當地民眾襲擊退走;越四年,荷軍指揮官宋克率艦13艘,侵佔臺灣西南部,築臺灣城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鄭成功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明清交替之際,鄭成功在攻打南京失敗後,轉而把目光盯到了臺灣。當時的臺灣被荷蘭殖民者所佔據,鄭成功成功地把荷蘭人趕走了,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康熙元年,鄭成功去世了,他的兒子鄭經接了班。這讓清廷意識到武力收復臺灣只是時間問題了。不過由於康熙早期麻煩事太多,一時也顧不上臺灣。三藩之亂結束後,清朝的統治更加穩固。僅僅三年左右的時間,康熙就派出20萬水師進攻臺灣,並一舉成功的剿滅了鄭氏政權。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