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訾利利文 文/圖
河南商報【我看見】系列報導
最好看的風衣永遠是沒買的那一件;
最好吃的美食,永遠是記憶中的美食。
國慶節,嫁給了內蒙古漢子的我,和一家人又開始了自己的候鳥遷徙路線,離開生活工作的鄭州,飛赴千裡之外的內蒙古包頭市。
回家的第一件事,肯定是吃上久違的媽媽牌家常美食:
秘制紅燒肉、內蒙燴菜、巴盟燴酸菜、大餡羊肉餃子、鐵鍋燜面、粉湯肉餅、羊肉稍美(燒麥)、釀皮子……
在包頭本地人眼裡,老包頭人喜歡用"此地"來形容本地,此地人,此地飯菜。
在此地人眼裡,最特別的,就是那碗茶湯。
第一次品嘗是有一年過年,在包頭的奧林匹克廣場邊。
儘管外邊的氣溫零下二十度,旁邊還是冰雕,作為吃貨的我還是一眼看見了不起眼的小攤。
簡陋的棚子下,一把和我們河南人喝油茶一樣的大銅壺,一張小桌子,一摞速食攤都有的小紙盒子。
在小碗裡倒上黃色的粉末放上兩大勺紅糖,小攤主說看這嘍:
只見他往碗裡沏上銅壺裡的開水,他端起小碗,碗口朝下一扣,神奇的一幕發生了,碗裡的東西竟然沒有溜出來,包括粉末湯和開水。
驚訝的我被老公嘲笑了一路的少見多怪。
兩年前的味道已經不記得了,但是那一晚驚詫至今難忘。
這次,我們來到的是一家位於包頭市東河區九曲花街附近的茶湯店。
這是我第三次品嘗這種在此地都不多小吃,樸素的小門頭,只有店門口的大銅壺和兩幅對聯有點意思。
一副:歷三代傳承看盡包頭風雨晴雪,為百年技藝湯出美好人生;
另一副:小店不大迎東西南北貴客,美食上品保春夏秋冬健康。
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在門口忙碌著。
下午四點多,吃下午茶的時間,小小的布置成蒙古包內部空間的幾平米小店已經沒有空位。
等位過程中,老闆來招呼吃什麼茶湯,家裡五歲多的妞妞告訴自己爸爸,"我要吃那個像芝麻醬一樣的東西。"
清脆的聲音惹得一屋子人笑起來。
確實,做好的茶湯,就像一碗芝麻醬,褐色的粘稠漿糊,不怪第一次品嘗的姑娘語出驚人。
青花瓷小碗裡盛上黃澄澄的小米麵,糜米麵,磨的細膩的米麵澆上滾燙的開水,馬上變成米黃色的奶酪狀物體,澆上紅糖,就成了茶湯,沒有茶,也看不見湯。
可以加上炒米或者乾果、果脯,成為八寶茶湯。
攪拌之後,紅糖溶化,就成了一碗比芝麻醬都漿糊的小吃,吃起來一股小米的香氣,混合著紅糖的甜香,別有一番滋味。
最妙的,是配上老闆自己炸制的孜然味小麻花,這下午茶很有點意思。
對於有著中國胃的我來說,遠比甜點讓胃裡熨帖。
小小的店裡只有二十個座位,老公開玩笑,老闆娘生意這麼好,也不多擺幾張桌子,弄個大點的店鋪?
老闆娘說,也就假期人多,平時地方足夠了,地方大了,划不來。
估計這也是所有傳統小吃的窘狀了,節假日接待能力不足,看著錢掙不到口袋裡,平時門口羅雀,讓人著急。
果然,一陣客來客往之後,小店歸於平靜。
閒下來的沏茶大爺也終於離開滾熱的大銅壺,在路邊抽起一支休閒煙。(河南商報實習編輯 熊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