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鹽 | 文
最近沒玩什麼大作,因為我又雙叒特麼沉迷種田了。
種田如今算是爛大街的玩法,但架不住它就是好用。薅走玩家大把時間,讓你吭哧吭哧的勞作,完了還能在勞動最光榮的氛圍裡把自己感動到。
大家打小應該都背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訴說著農民伯伯種地的不易。用玩家思維來理解,這或許就代表著受苦之後的快樂將成倍提升。
連ghs也難擋這份快樂。咱們之前介紹過,有不少玩家在I社黃油《AI少女》種地,並非單純玩梗,和來得快去得也快的ghs相比,腳踩黃土辛勤耕耘後的收穫,更能穩定給到務實的成就感。
而玩過《QQ農場》《牧場物語》《最終幻想14》《AI少女》等多款正經種地遊戲後,我以為現在種田基本就走休閒路線:播種、灑灑水,然後等待收穫,無非再多個鋤地或施肥。然而事實證明,我太年輕了。
種(tou)地(cai)
上周發售的《天穗之咲稻姬》想告訴所有人:種地,他們是認真的。
圖源@NS新聞速報 如果你不知道遊戲名怎麼讀的話
發售前很長一段時間,《天穗之咲稻姬》給人的印象只是和種地有關,很多媒體給作品的前綴是動作RPG。但如此就要管它叫ARPG,實在有點埋沒花了大功夫的種田系統。
前有現實JK養豬,後有遊戲蘿莉下地幹活。我們的主人公身形雖然嬌小可愛,專業程度卻不亞於烈日下揮灑大半輩子汗水的老農。
遊戲背景中你扮演的這位蘿莉真身是武神和豐收神的女兒,由於犯錯被神界流放到鬼島上,在這裡探索、生活。
和風神話的設定,外加遊戲畫風與香草社當年的ARPG名作《朧村正》有些神似,以及種植水稻提高產量的目標,讓遊戲喜提「農村正」和「袁隆平模擬器」兩個外號。
無他,遊戲裡的種田夠「硬核」。
硬就硬在遊戲沒有手把手的教學提示。你要自己一步步摸索不說,《天穗之咲稻姬》還將一般種田遊戲裡常見的播種澆水收穫流程,細化成了插秧期、培育期以及收穫期,每個階段都要求你給水稻提供貼心的呵護,真實的硬核:
一上來的整地、插秧就能讓你看到它的特別。
眾所周知水稻要把苗插進土裡進行栽培,具體插的密度會形成疏植或者密植,而密度將對水稻長勢產生影響。
畫面不算精緻,但農田的細節挺到位
然後,稻田水位的控制。高了低了都不行,水位高低不光得根據天氣靈活應變,比如雨天適當排水,大晴天因為蒸發高得加水。有時為提高土壤含氧量等屬性,要特地排乾田裡的水,這叫曬田。
除草、驅蟲、施肥等系統也包含在遊戲內。蟲害靠野外捕捉青蛙、蜘蛛等天敵動物放進田裡,或者藥進行控制。
肥料需要用採集到的各種天然素材進行配比,從而讓種出來的水稻品質更優秀和全面。
挑糞施肥的蘿莉
操心完病蟲害、水位、天氣的問題,還不算完事。
等到秋季稻子收割,你得把稻子曬乾,控制稻穗的溼度;隨後打殼,把稻穀從穗上擼下來;再是脫殼,從糙米碾成精製的大米。玩到後面的年份,插秧前還將出現篩選種子的環節。
每個環節都有專門的操作,如此看本作,簡直就是從稻種下地到米飯上桌的一條龍。
過程中,遊戲信息夾雜著不少像曬田、分櫱、整秧這樣的現實專業術語,很容易看得人一臉懵。
圖源@煌帶魚
難怪前幾天眾多日本網友為了找攻略,要麼跑去「騷擾」自己正在務農的朋友,要麼就是被不勝其煩的農民朋友安利,讓他們去日本農林水產省(相當於中國農業部)的網站翻資料。
這幾天我也不止一次看到國內網友談論《天穗之咲稻姬》怎麼玩的場景,認真、專業,且透著一絲搞笑味。
《筆記》
如果說人們除了討論色圖,還有什麼能一片祥和,那可能就是種地了。
有人第一年沒看任何攻略就獲得了豐收,驚呼長這麼大第一次知道自己原來擅長種地。要我說,人們愛種點什麼的種族天賦從萬年前就解鎖了,這是刻進基因裡的被動。
還有網友制農家肥時,不經意間發現了開發者的「惡趣味」。古代沒有冰箱,所以食材容易腐壞,但靠鑽程序的漏子,可以使材料經過三天不變質。
至於農家肥在哪製作嘛...懂得都懂。
yue了
說來遊戲是硬核種田,好在實際玩起來是由簡到難。第一年只要不捅什麼大簍子,跟著流程走都能得到一些新米。之後的年份,隨著種植規模越來越大,對各項數值的經驗把握越來越好,你便可以種出更優質的稻米,這會幫助遊戲ARPG部分的體驗變得輕鬆。
按設定的說法,小蘿莉繼承了老媽豐收女神的血脈,所以收穫會讓她變強。具體表現在稻穀的六個品質屬性,對應主角的六個能力數值。所以想要成為六邊形戰士,種地就是第一要務。
但現在我們據此就將《天穗之咲稻姬》視為種田遊戲,還不全對。
除了宅在家研究種地,出門探索大地圖,搜集素材的ARPG部分也相當耐玩。
遊戲所展現出的打擊感稱得上驚喜,多種武技的存在,加上小蘿莉自帶的緞帶抓取效果,帶感的空中連招一度讓我聯想到了鬼泣。
因為探索部分以2D橫版過關的形式呈現,地圖結構並不複雜,所以體驗起來基本沒什麼門檻。
可以說,打怪、種田,二者的份量在遊戲中平衡得相當舒服。前者爽快且難度適中,後者硬核且過程嚴謹。其實對那些玩過的人來說,《天穗之咲稻姬》作為一款規模不大,只有兩位核心開發成員的獨立遊戲,品質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來自@windleavez的假新聞梗圖
根據製作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軼事——在開發出《天穗之咲稻姬》前,TA自己曾試著在陽臺種起了水稻。
歷時兩百多天,最後得到了一小碗白米飯。
而對於這款遊戲來說,開發團隊花了5年半來製作。對於怎麼去設計種地的具體過程,他們最終堅持了自己的想法,沒有去迎合簡單的「人性化」設計。並在以往種田遊戲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探索了這種玩法的樂趣。
我曾天真以為《天穗之咲稻姬》會淹沒在一眾新遊戲的海洋中,沒想到它掀起了一股新的風潮,讓金句「還是種田適合老子」再次熠熠生輝。
看來辛勤勞動的果實那是真香。
PS:如果不是國區定價離譜,這遊戲大概會比現在火上好多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