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灃峪光頭山,對西安的驢友界來說,是每個驢友必去的打卡點之一。如果沒去過這個地方,很難讓人相信你是個真正的驢友!
上一篇文章(尋訪秦嶺光頭山:路封了上不去?但在雞窩子,還有一條細路可上山),專業行走寫了如何從雞窩子走蛤蟆溝的細路上山。登頂光頭山後,沒想到天氣起了變化,稍作停留我們即開始下山。
這一篇文章,我將繼續講講,在山頂停留的短暫時間裡,我們看到了風雲如何突變,以及我們是怎麼下山的,總共耗費了多少時間?如果對照尋訪示意圖,本文講的就是紅色線路部分。
- 1 -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都想去爬高山?尤其是像秦嶺光頭山這樣,海拔接近3000米,已經長不出一棵大樹,看起來完全就是一塊不毛之地的山峰?
難道高山上吸進去吐出來的空氣,會更有營養,更好聞一些?實際情況其實正好相反:海拔越高,含氧量越低,猛一上來,走路都累。
登高望遠,費勁拔力爬到光頭山上來的人,實際上大多是為了找找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光頭山海拔2886米,確實能夠滿足人們的這一欲望。
秦嶺這條龍脈,北麓深溝險壑,南坡相對平緩,所以這南北相交的光頭山山頂,視野也就與別處完全不一樣。時常有鳥兒,不在你頭頂掠過,卻在你腳下展翅飛翔!
此外,在光頭山上,天氣好的時候,秦嶺諸峰,譬如太白山、冰晶頂以及鹿角梁等,皆可遙遙相望。
- 2 -
如果真要細數起來,這光頭山的看點,大概有這麼幾個:
一是品玩怪石。這些石頭,俯著臥著蹲著狗爬著,像馬像牛像豬像駱駝,不過大部分石頭所在的地方,道路都非常很險,人是上不去的,只能遠遠地觀望。
二是練級升仙。因為山高路也高,無論是坐車還是走路,都好像自己飄在半空中。高度讓人遠離塵世,也讓人脫離俗氣,會漸漸讓人有成仙飛升的快感。
三是看看稀奇。光頭山上幾乎不長樹,偶爾有三五棵松樹、冷杉,也長不高、長不大,滿山儘是些軟墊子一樣的苔草。這樣的景色,別處是不會有的,權當稀奇看。
四是享受清涼。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會下降6℃。光頭山比城裡高2500米,氣溫低15℃左右。即便是酷熱難耐的夏天,這山上仍然十分清涼。
我們去光頭山的次數多,常常見到天邊急匆匆飄過來一些濃密的雲,夾雜著星星的雨點子,一會兒這雲又被風吹開吹散了,頭頂露出瓦藍瓦藍的天空。
- 3 -
品玩怪石、練級升仙、看看稀奇、享受清涼,這其實都是別人去光頭山的目的,但專業行走不同,我徒步上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看路。
這路,就是這條從山腳延伸到山頂的土路,它像線一樣繞來繞去,劈開了光頭山上的草甸子,匍匐在光禿禿的山體之上。
你從下往上看,肯定啥也看不見;但換個角度,如果從上往下看,卻儘是些白帶子。
遙想當年的建設者,你一鋤我一鎬,硬生生在這不毛之地,開鑿出來這麼一條路。於是,汽車可以上來了,重型設備可以上來了,微波站建立起來了,信號也傳播開來了。
我去看路,其實是在深度閱讀光頭山,是想關注光頭山的前世今生!
- 4 -
看著這路,靜靜地想,你也許會想起築路的人,想起曾在這不毛之地工作過的人,想起與這裡相連的每一件事。
在前一篇關於光頭山的文章中,一個叫「張乖俠」的老先生留言說:我們先前上山時看到的那些電線桿子,就是他們當年的勞動成果,這已經是1970年的事。
張老先生說,他們當年的工棚就在左龍溝。那時候啥都沒有,自己上山用炸藥炸了塊平地,搭了個棚,在上邊住了四個月,到春節才下了一次山。那時,他還只有19歲!
張老先生感慨道,當年在山上生活是很艱苦的,饃饃蒸不熟,喝的水是雪化的水,氣壓低,水也燒不開……
人類發展的歷史往往很沉重,沒想到高山開發的歷史其實更沉重!在這光頭山上,曾經灑下了多少建設者的汗水?曾經留住了多少如張老先生這樣的人的青春?
- 5 -
想到這些,我的心安靜下來了!心靜了,離天的距離仿佛也就變得很近。站在山巔,藍天白雲在頭頂飄,有時候又從眼前過。高山之所以對人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大概也有此原因吧。
每一回登頂光頭山,無論山下是何種氣候,都難以判斷山上是風是雨。這一次,原本好好的天氣,就像小孩子的臉一樣,說變就變。
12時52分,放眼望去,光頭山南面北面,都起了濃濃的霧氣,幾十米開外都看不到東西。
這濃霧非常奇怪,因為裡面隱隱約約還有些地方,卻是照著陽光的。因為起了霧,氣溫瞬間降低,先前的短衣短褲早就扛不住了,換上衝鋒衣也還覺得有點冷。
13時5分,我們迅速逃離。沿著從微波站下到分水嶺的沙石道路下山,三五裡之後,海拔迅速降了下來。
這裡,天已經不再像剛才在山頂那般霧氣濃重,反倒露出好些雲朵來。身體也越走越熱,汗珠子順著臉上往下滴。
- 6 -
14時6分,當海拔降到2450米的時候,氣候已經完全變了個模樣,這裡竟然是藍天白雲!想想剛才在山頂碰到的大霧和寒風,簡直就像是走到了另一個世界!
路邊的大樹上,有很多花絨寄甲卵的釋放盒,這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木害蟲生防室和楊凌秦西農林高新科技公司放置的。
花絨寄甲是天牛、吉丁蟲等蛀幹害蟲的捕食性天敵,主要用於防治林業、果樹鑽蛀性害蟲,譬如松褐天牛、桑天牛、雲斑白條天牛、青楊天牛、雙條杉天牛、光肩星天牛、星天牛等。
從光頭山往下走,有許多Z字型大彎,這些彎道是為了方便汽車行駛,有效減緩坡度修建的。在這些Z字型道路中間,其實還藏著許多捷徑可以走。
我們選了一條捷徑走,小道裡,小溪流水潺潺,植物奇奇怪怪,景色特別好看。
- 7 -
從光頭山下來,路邊會碰到兩塊巨巖,其中木材檢測站上方的叫王小二巖,過了木材檢測站見到的叫王鎖巖。兩塊石頭很好區別,王小二巖小一些,王鎖巖大一點。
王鎖巖所在的這一截道路,景色是全程之中最好看的。這截道路,是硬生生從巖石上砍出來的,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膽小者絕對不敢多做停留。
一塊巖石,為什麼會叫王鎖巖?當地有一個傳說,大致是這樣說的:
孤兒王鎖與叔叔生活在一起,他們以採藥為生,是山裡的藥農。一日,叔侄二人來到了這塊巖石附近採藥材。為了爬上這塊巨大的巖石,兩人各自在腰間纏上了一根繩子。
三天三夜之後,兩人爬到了巖石頂部。這時候,王鎖在巖石上發現了一支靈芝仙草。見此仙草,叔叔起了歹心,想據為己有。在將仙草騙到手後,叔叔抽刀砍斷了縛在王鎖身上的繩子。
可憐的王鎖,就這樣掉下了懸崖峭壁。從那以後,這塊巨巖就被命名為王鎖巖。
遺憾的是,另一塊王小二巖的名字,我卻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 8 -
約16時,從光頭山山頂下來,大約3個小時之後,我們到達分水嶺。
如果從雞窩子開始計算,經過蛤蟆溝,上到光頭山,再走土路下到分水嶺,回到雞窩子,這一條徒步路線,全程約有二三十公裡,海拔提升1000米,一般需要7-8小時。
人的一生最好能上幾次高山,越年輕越好,只有走到了這樣的地方,你才知道人的渺小!
作者簡介
專業行走,著有散文集《遠村行走》,賈平凹老師、比爾·波特先生傾情推薦。
秦嶺人文故事|欲上秦嶺冰晶頂,雨後青山白雲生——尋訪朱雀景區
秦嶺人文故事|前身原為營林區,今世那無伐木人——尋訪朱雀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