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之癮:為何每個時代人類都需要文學故事

2020-12-13 K熱點

聽起來,這像是完美的暑期大片。

一個英俊的國王擁有超人的力量,但性格中存在令人無法忍受的傲慢,註定了一場浩劫即將降臨在他的王國。一位樸實的徒步旅行者上場,向他發起了挑戰。國王結束較量學了乖。之後,兩人英雄相惜,結為好友,在五湖四海一起執行一個個危險的使命。

這個故事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足以說明此乃不凡之作。這就是《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刻在4000年前的古巴比倫泥板上,是現存最古老的偉大文學作品。完全可以假定,這個故事在當時非常受歡迎,因為在之後的一千年裡,這部詩作還有新版本被創作出來。

更讓人吃驚的是,今天居然還有人在閱讀、欣賞這部史詩,而且敘事中許多基本成分都能在之後很多流行故事中見到,包括溫暖人心的兄弟情誼。

研究文學達爾文主義(literary Darwinism)的學者對這些新舊敘事中的共同特徵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想知道,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一個好故事,以及從荷馬(Homer)的《奧德賽》(Odyssey)到《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如何從進化論的角度解釋有些敘事如此受歡迎。

逃避現實嗎?

雖然沒有確鑿證據可以證明,在書寫出現之前就存在講故事的形式,不過完全可以假設,在數千年的時間裡,文學敘事都是人類生活的中心。一些洞穴壁畫就描繪了有可能配合口述故事而出現的戲劇場景,比如來自三萬年前法國肖韋巖洞(Chauvet)和拉斯科巖洞(Lascaux)的壁畫。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克魯格(Daniel Kruger)說:"把洞裡看一遍,你會發現很多不同的畫像,總像是在述說一個跟狩獵探險有關的故事。"這些敘述對於當時的人類族群來說,恐怕包含著重要的經驗教訓。一些上個冰河世紀的故事,今天可能仍在流傳。

今天,我們可能不會聚集在篝火旁聽故事,但據信,普通成年人至少有6%的清醒時間,是在各種屏幕上全神貫注於虛構故事中度過的。

從進化的角度看,這是在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純粹的逃避現實,但是心理學家和文學理論家已經發現,這麼做有許多潛在好處。普遍認為,講故事是認知遊戲的一種形式,鍛鍊大腦,讓我們模擬周遭的世界,對不同的策略加以想像,尤其是在各種社會情境下的策略。密蘇裡大學聖路易斯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St Louis)的卡羅爾(Joseph Carroll)說:"講故事讓我們了解其他人,這是一種移情和心智理論的實踐。"

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是,腦部掃描顯示,閱讀故事或傾聽故事可以激活大腦皮層中參與社交和情緒處理的各個已知區域,而且小說讀得越多,越容易對他人感同身受。

舊石器時代的政治

關鍵是,進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史前想法仍然塑造著我們喜歡的敘事形式。比如說,當人類進化到要在更大的社會群體中生活時,就需要學習合作,而不是做一個"白吃白拿毫無擔當的人",也就是那種佔盡便宜卻一毛不拔的人,或者是濫用自己的優勢地位損害集體福利的頤指氣使之徒。我們講故事的能力,以及我們所講的故事,可能也因此演變為一種傳播正確社會規範的方式。克魯格說:"其中的教訓是要抵制暴政,自己不要成為暴君。"

與此類似,各種研究都發現,與人合作是世界各地流行敘事的核心主題。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人類學家史密斯(Daniel Smith)不久前訪問了菲律賓的18個狩獵採集者群體。他發現,這個群體中近80%的故事都涉及道德決策和社會困境,而不是關於大自然的故事。重要的是,故事傳遞的信息似乎轉化成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在不同的實驗測試中,投入最多精力在講故事當中的群體似乎也是最擅長合作的群體,正如進化理論所暗示的那樣。

《吉爾伽美什史詩》提供了一個古代文學的例子。在故事的開頭,力大無窮、膽識過人的國王吉爾伽美什似乎是完美的英雄,但也是一個傲慢的暴君。他為所欲為,濫用手中的權利,利用那種封建君主對新婚婦女蠻橫索取的"初夜權"(droits to seigneur)跟所有迷戀其風採的女人睡覺。直到受到異鄉人恩奇杜(Enkidu)的挑戰,最終了解到合作與友誼的價值。這個故事傳遞給受眾的信息清楚明確:如果連英勇的國王都要尊重他人,那麼作為普通人的你也一樣。

最古老的故事是什麼?

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但今天仍然在讀的一些故事恐怕是深深紮根於史前時期的。克魯格指出,《吉爾伽美什史詩》和《舊約》中的《創世紀》等故事都包含了一場虛構洪水的種種細節,靈感可能就是來源於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中東真實的地質事件所留下的揮之不去的文化記憶。

與此同時,在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島(Flores)上的原住民當中,一直流傳著關於依波高高(Ebu Gogo)的神話,這是一種沒有語言、身材矮小類似霍比特人的生物。一個人類亞種的考古遺蹟似乎跟這群生物有關,在一萬多年前滅絕之前,他們與智人(Homo sapiens)有過交集。"當地人確實流傳著關於這些小矮人的故事。這些人不會使用語言,但如果你對他們說了什麼,他們會重複。讓我驚訝的是,這樣的一則故事真的會流傳幾萬年。"所有這些都表明了故事敘述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提供遠古時期的集體記憶。

通過了解口頭民間故事在歐亞不同文化群體的傳播情況,一些人類學家還估計,某些民間故事——比如《史密斯和魔鬼》(The Smith and the Devil)那種浮士德式的故事——可能與6000多年前第一批印歐語系的定居者一起抵達,這些人擴散開並徵服了歐洲大陸,一路還帶著那些故事。

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的博伊德(Brian Boyd)在《關於故事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Stories)一書中指出,這些主題在荷馬的《奧德賽》中也顯而易見。珀涅羅珀(Penelope)在等待奧德修斯(Odysseus)歸來時,她的追求者整天在她家裡吃吃喝喝。當奧德修斯打扮成一個可憐的乞丐,終於回來後,他們不願意收留他(在他自己的家中!)。他脫下偽裝,施以血腥報復,這些人終於遭到了報應。

你可能會認為,我們對與人合作的興趣會隨著工業革命後日漸增多的個人主義而減少,但克魯格和卡羅爾發現,這些主題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受歡迎的英國小說中,仍然相當普遍。

研究人員要求一個讀者小組對200多部小說(從簡奧斯丁[Jane Austen]到EM福斯特[EM Forster])的主要人物進行評價,結果發現,小說主人公的主要缺陷往往表現在,為了追求社會優勢而以犧牲他人為代價,或者濫用手中的權力;而主人公身上似乎則沒有那麼多的獨特個性和勃勃野心。

想想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為人刁鑽刻薄、心機重的賓利小姐(Bingley)一方面向有錢卻傲慢的達西先生(Darcy)大獻殷勤,並一心撮合自己的哥哥和達西的妹妹交往,從而抬高自己的社會地方,另一方面又看不起那些社會地位比她低的人。女主角伊莉莎白貝內特(Elizabeth Bennett)則正好相反,對於通過婚姻往上爬沒什麼興趣,甚至在達西第一次求婚時拒絕了他。

不過,薩克雷(William Thackeray)的《名利場》(Vanity Fair,港臺譯作《浮華世界》)則以戲弄讀者對主人公的期望而著稱,他把冷酷無情、野心勃勃的(可能還是殘忍的)夏普(Becky Sharp)設置為小說的中心人物,而她更為和藹可親(卻平淡無奇)的朋友愛米麗亞(Amelia)卻是次要角色。用薩克雷自己的話說,這是"一部沒有英雄的小說",但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貝基最終被周圍的社會所拋棄這一報應,仍然是對那些想要先己後人者所發出的嚴厲警告。

舊式女帽與倭黑猩猩

進化理論也可用於闡釋浪漫小說的主要作品,包括為什么女主人公會對穩重的"父親式"人物偏愛有加(比如《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先生,《理智與情感》[Pride and Prejudice]中的愛德華費華士[Edward Ferrars]),或者輕浮的"流氓"人物(比如卑鄙的好色之徒威克姆先生[Wickham]或者威洛比[Willoughby])。"父親式"人物可能是獲得長久安全和保護孩子的更佳選擇,但根據一個名為"性感兒子假說"的進化理論,愛上一個沾花惹草的流氓也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因為他們可以將自己的好相貌、狡詐和魅力遺傳給自己的孩子,因而後代也能享有更大的性成功。

結果是,你的基因遺傳給更多孫輩的可能性更大——即使伴侶朝三暮四的行為一直讓你心碎。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文學中的壞男孩仍然能讓我們怦然心動,即使知道他們愛胡來。

克魯格說,在這些方面,像奧斯丁這樣的作家都是天生的進化心理學家,遙遙領先於近些年才有的理論,對兩性動態關係的理解"驚人地準確"。"我認為這是令這些故事經久不衰的關鍵所在。也正是為什麼簡奧斯汀在200年前寫的小說,今天還在翻拍電影。"

從這些解讀中還可以獲得很多的洞見。比如,最近對幻想和恐怖故事中十足邪惡的人物所做的分析,像是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死對頭伏地魔(Lord Voldemort)和《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中的"人皮臉"(Leatherface)。他們的共同特質是都有醜陋的外表,這似乎是為了逐步增加讀者對傳染病和疾病的恐懼,而且鑑於人類先天的同族意識,惡棍人物經常帶有"外群體"成員的標誌——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好萊塢的反面人物都帶外國口音。再說一遍,與這些邪惡之徒發生點小摩擦最終會增強我們的無私精神和對群體的忠誠。

小說家麥克尤恩(Ian McEwan)是接受以進化論的理論解讀文學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許多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情節成分,都可以在人類靈長類表親的陰謀詭計中看到影子。他在關於這個主題的論說文集《文學動物》(The Literary Animal)中寫道:"當一個人讀到關於對成群的倭黑猩猩進行系統化外圍觀察的敘述時,他會看到英國19世紀小說中所有的主題:結盟又鬧翻、有人高升有人墮落密謀、復仇、感恩、受傷的自尊心、成功或者失敗的求愛、喪親和哀悼。"

麥克尤恩認為,我們應該讚美這些進化了的敘事傾向,因為它們是小說跨越地域界限、擺脫時代羈絆的力量源泉。"除非我們與作者擁有共同的情感基礎,並具備一些深層的假想現實的認知儲備,否則我們很難欣賞那些遠離時代、或者在不同文化中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他補充。

憑藉這個深層的認知儲備,《吉爾伽美什史詩》這樣的故事依舊新鮮,像昨天剛剛創作出來。在作者首次把故事刻入泥板後的4000年,這個故事傳遞出的關於忠誠友誼的永恆信息仍然讓我們獲益良多。

相關焦點

  • 視點|楊玉梅:以文學致敬我們的時代
    每個人在成為作者之前,一定都是受到了文學前輩創造的作品的滋養。這種滋養也可能是民間文學中的故事和歌謠,對於大多數作家來說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在閱讀中,讀者獲得了對文學之美和文學語言魅力的認識,有的產生了模仿的衝動,進而踏上了文學之路。一個初學者大概會特別受益於這塊土地上文學前輩的引領。。
  • 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
    請永遠記住大自然在說話:大自然真的不需要人類,但人類需要大自然。人類的未來取決於大自然。大自然養育過比人類強大得多的物種,也曾讓比這些物種滅亡。海洋、土壤、河流、森林,它們都可以左右人類的存在。人類如何選擇每天的生活,是否在意大自然,它都不在乎。
  • 新時代網絡文學的中國書寫
    進入新時代後,網絡文學的現實影響力愈加凸顯:數以百萬計的新舊網絡作家、數以億計的讀者群、數以億萬字計的文本產出,網絡文學的重要性也隨之愈加突出。網絡文學已經逐漸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環。由之,新時代書寫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網絡文學大有可為。 創造性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 真正的恐懼是什麼:恐怖文學中的人類原始情感
    本文為洛夫克拉夫特系統性解釋恐怖文學的學術作品,從遠古人類對超自然的崇拜到美國的怪奇傳統,「未知」都是人類骨髓深處潛藏的最大恐懼。在未知被大面積剝離的當代,或許只有恐怖文學能給人們帶來久違的崇高感。真正的恐懼是什麼?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則來源於未知。
  • 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的嬗變
    二、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者與接受者的構成變化萊文森在《人類歷程回放》中論述媒介的歷史進化發展過程時強調:「媒介的進化,是由人指引的媒介的進化,是增加我們交流選項的進化。」[2]媒介的發展不是彼此否定,而是相互疊加和延伸。新媒體帶來了更加便利和快捷的信息資源,這給文學創作提供了巨大的創作源泉。
  • 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文學青年」,曾是李少紅身上的一個標籤,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人的故事。在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書房計劃」的發布會上,導演李少紅、作家李洱、作家郝景芳,和主持人駱新作為嘉賓出席,他們一起聊了聊有關文學與創作的話題,也從創作者的視角關照著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
  • 日本平成時代文學的後現代圖景
    日本筑波大學教授黑古一夫指出,大江的文學創作始終以「與殘障兒共生」的個人問題與「有核狀況下人類的生存方式」的世界問題為車之雙輪,一直遠望著人類可以自由生存的「烏託邦」。1995年,大江完成了自稱「最後的小說」的長篇三部曲《燃燒的綠樹》,被評論家篠原茂稱為「日本現代文學史無前例的嘗試」。
  • 給孩子的希臘神話故事,了解人類文明經典和西方文學源頭
    拉到文末進淘寶或微店購買一套3本,每本100集故事哦,滿滿當當300個故事拿到手,沉甸甸的都是知識啊!據編輯說,這套書他們是邊改稿邊唱讀,力求每句話都能朗朗上口,經常寫作的人都知道,越是簡單的文字越耐讀,越需要精心打磨。說到這裡,可能有些人會說為什麼一定要給孩子讀希臘神話呢?感覺時間和空間都離我們太遠了吧,的確是這樣,但讀希臘神話還是有很現實的意義的。
  • 緊扣時代命題,講好民族故事,閱文集團與天成嘉華舉辦「網絡文學+...
    9月6日,在第四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期間,由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閱文集團、北京天成嘉華文化傳媒主辦的「時代風貌 民族華彩——新時代網絡文學創作如何書寫中華民族故事」主題研討會於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新時代網絡文學創作如何書寫中華民族故事」為主線,圍繞以網絡文學創作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網絡文學創作與中華民族題材的關係、民族題材網絡文學創作的現狀與前景三個議題展開討論。
  • 「文學之都」南京,桂冠後面的故事
    另外,根據申報要求,每個城市需要提供一部申報宣傳片。面對諸多創意腳本和題材,我們最終選擇了紀錄片這一形式,紀錄片考量的是講故事的能力,這就意味著內容需要足夠打動人,雖然有一定風險,但我們希望能夠讓世界看到真實的南京。短片以「文學是一種思想」為核心,以南京作家的代表人物畢飛宇為主線,通過幾位業餘作家的經歷感受,以獨特視角展現文學賦予這座城市的滋養與內涵,這是南京獨有的真情實景。
  • 這部家喻戶曉的名著,為何被稱為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小說?
    這就很有意思了,一部騎士小說卻終結了其所屬的「騎士文學」,人們反而還對其大加讚賞。為何會出現如此有違常理的事情?《堂吉訶德》之前,騎士小說都寫了一些什麼內容「騎士小說」,顧名思義,是以「騎士」為描寫對象的小說作品。
  • 簡單的故事,不一樣的童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龍貓》時代!
    在我小的時候,喜歡羊腸小道,喜歡編織成麻花辮的狗尾巴花,喜歡夏天河邊滿是紫色小花和彩蝶飛舞的田野,這些東西都是夢寐以求的,雖然20年過去了,這樣的美好也都漸漸消失在一片拆遷和改造的煙土中,但是作為一個農村長大的姑娘,更願意將最美好的回憶永遠停駐在那個年代,而《龍貓》很好的能將你帶回到那個時代!
  • 這些動物故事,寫盡了人類的渺小與滑稽 | 書單
    格拉斯通過比目魚的辯護,用自己的方式重寫了人類文明史的童話,《比目魚》把人類文明歸結為九個階段,從石器時代直到作者所在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作品裡也充滿政治事件和神話隱喻,對男權社會顛覆和女權興起的描寫。
  • 《世界史的故事》:研讀古代史為何需要了解神話傳說
    文|鄭渝川所有的古代史都包含大量的猜測,而人類早期文明社會的歷史記述尤其如此。中華文明的準確起源、發端時間,而今仍然難以確定。美國歷史作家蘇珊·懷斯·鮑爾長期致力於為英語國家的青少年讀者撰寫歷史普及讀物,出版過百萬套級歷史普及暢銷書《世界的故事》。蘇珊·懷斯·鮑爾的另一部經典代表作品《世界史的故事》近日引進到我國出版。這套書分冊為青少年讀者解讀各歷史時期的世界歷史,其中第一本《世界史的故事》(1,文明的開端-前7世紀》介紹了人類史前史、人類早期歷史的許多重要人物、事件、傳說。
  • 心之助:用好文學教育 亦可助力人類的心靈療愈
    開展文學創作和欣賞 有益於人類心靈健康 在心之助心理專家盧悅看來,改革開放四十年使得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變化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由物質時代進入了精神時代,其二是由軀體疾病轉入了心理疾病。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約有 5400 萬抑鬱症患者,其中只有 20% 接受了治療。
  • 歷史:人類時代的羅馬神話,變形與羅馬的建立!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小編又是和大家一起見面了有人說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著鏡子笑一笑你們都做到了嗎?微笑可以給人帶來好運哦!有這麼可愛的小編每天都為你們帶來不同的文章應該也是非常的開心的。歷史:人類時代的羅馬神話,變形與羅馬的建立!羅馬人擁有豐富的神話,這種神話對西方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網絡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學的故鄉」
    某次參加志願者活動,有位家長得知我是作家,便拉著不鬆手,希望我寫寫自閉症的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幫助這些特殊的孩子融入社會。那一刻我意識到,文字是有力量的,應該把這些力量發揮出來,而不是浪費在勾勒虛幻或追求虛空上——真正的人性應該在現實的沃土中被開掘,在即時發生的社會現場中被探討,這樣才具備當下意義和現時價值。
  • 李東華:青春文學,不僅是關於青春期的故事
    青春文學,它講的也不是一個僅僅關於青春期的故事。我們要把青春,放到整個生命的歷程中去看待。記者:您是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同時您也是一位兒童文學評論家,您是如何平衡這兩個身份的呢?李東華:我最初到中國作家協會工作,是做兒童文學委員會的秘書,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進入了兒童文學的創作中,同時,因為工作的需要,我也要做一些文學作品的研究,所以,寫作,又基本變成了我個人的愛好。
  • 聚焦歷史、時代與文學——2019年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綜述
    學者們聚焦歷史、時代與文學的關係,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的重要理論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在達成共識的同時也提出了新命題和新思考。考察70年研究成績歷史地看,新中國70年文學研究在曲折中不斷前行,並逐漸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話語體系。
  • 新時代青年文學創作暨張書林文學作品研討會舉行
    聯合網訊 7月18日,以「新時代、新青年、新創作」為主題的新時代青年文學創作暨張書林文學作品研討會在青島平度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青島春泥詩社、平度市作家協會聯合主辦。在王兆山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尤其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題材文學創作開闢了新的廣闊天地。新時代的中國鄉村,是一片充滿開放性、包容性和變化性的廣闊空間,是一座取之不盡的文學富礦。因此,新時代的青年作家,應不斷展開對鄉村的再認識以及美學的再創造,創造出更多展現時代精神的鄉村「新人」形象,努力講好新時代的中國鄉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