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渝川
所有的古代史都包含大量的猜測,而人類早期文明社會的歷史記述尤其如此。中華文明的準確起源、發端時間,而今仍然難以確定。但根據考古發現,以及基於對土壤、植被、氣象等資料的深入分析,歷史學家可以基本確定的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距今7000年左右),我國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廣闊土地已經成為了一片平原。在那之前,這裡還是一片沼澤,湖泊和泥沼縱橫交錯,山東半島很可能還是一座島嶼,史前狩獵者和採集者顯然也不會選擇這樣的地方定居。
長江和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是很有道理的說法。黃河中遊、下遊在公元前5000年以後開始出現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而長江流域興起了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
但除了上述文化遺址以外,人們對於中國早期歷史的了解仍然知之甚少,多數來自於各種神話傳說。當然,在古代印度、古代巴比倫和古代埃及,早期歷史一定程度上都是融合了傳說、歷史和神話。
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伏羲發現了萬物之道,而神農則教會了中國人耕種。這之後就是黃帝,傳說中在打敗炎帝後,他鍛造出了金屬劍,用指南車指引道路而一舉擊敗了可以呼風喚雨的叛亂者蚩尤。我們當然知道傳說中的記述,依照技術演進邏輯來看往往是不能成立的:很難想像公元前30世紀甚至更早的中國,乃至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會有指南車。按照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多學科專家的研究,黃帝時期(如果傳說中的他確實存在)的中國,黃河流域分布的文明應該僅僅是由村落組成的,人們掌握捕魚、種植、收穫稻穀,也能徵戰。
美國歷史作家蘇珊·懷斯·鮑爾長期致力於為英語國家的青少年讀者撰寫歷史普及讀物,出版過百萬套級歷史普及暢銷書《世界的故事》。蘇珊·懷斯·鮑爾的另一部經典代表作品《世界史的故事》近日引進到我國出版。這套書分冊為青少年讀者解讀各歷史時期的世界歷史,其中第一本《世界史的故事》(1,文明的開端-前7世紀》介紹了人類史前史、人類早期歷史的許多重要人物、事件、傳說。蘇珊·懷斯·鮑爾在這本書中指出,青少年讀者了解史前史是相當重要的,而解讀這部分歷史,需要非常細心的處理考古記錄、文獻記述、史前故事和神話。因為完全將全球各地早期人類的史前故事和神話都以缺乏足夠的確鑿依據為由,排除在歷史講述之外,就必然造成歷史缺乏一個合理性的開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為何起源發展,特徵、文化方式、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又是為什麼,很多時候確實需要在神話的幫助下,為研讀者找到近似答案。
依照史前故事,古代中國在「三皇五帝」的時代之後,進入了夏朝。蘇珊·懷斯·鮑爾在《世界史的故事》(1,文明的開端-前7世紀》書中為讀者解讀了夏朝之前的禪讓制的形成以及如何走向解體,逐漸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本書相對平衡的處理了包括古代中國、古代印度、古代埃及等古代人類文明的歷史記述,也相當客觀的評述了比如二里頭遺址能否說明夏朝的存在等國際史學界、考古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儘管一些國外的歷史學家對夏朝歷史是否真的如《史記》等中國古代典籍的記述那樣存在發展有過懷疑,但包括這些懷疑者在內,人們都相信,夏朝的歷史,其實很好的說明了古代中國的政治、文化觀念。《世界史的故事》(1,文明的開端-前7世紀》這本書概括了司馬遷、司馬光等古代中國歷史研究者的觀點指出,統治的權力一旦取決於血緣而非實力,統治者就會慢慢腐敗,由此導致了古代中國的王朝呈現出周期式更迭的特點。
夏朝之後的商朝,被歷史學界、考古學界公認確鑿存在。從殷墟的發現可知,商朝的前半期,並沒有固定的首都,而是在三百年內五度遷都。《世界史的故事》(1,文明的開端-前7世紀》這本書認為,商朝中國還不具備埃及法老的高度集權化(所以還不能建造金字塔那樣的超大規模建築),卻仍然有了足夠實力來徵發大量勞役建造城牆、鑄造青銅器。商朝中國製造青銅器的能力,在當時遠遠領先於其他文明古國,而此時中國也開始有了世界上第一個超越象形文字的語言文字系統,通過組合刻畫符號來表達抽象概念的「會意字」。書中在記述周朝中國歷史時肯定了周公對於促進中國國家概念、政治和文化儀式傳統發展等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世界史的故事》(1,文明的開端-前7世紀》這本書還談到了多個古代文明都流傳下來了早期人類遭遇大洪水的記錄,有相當多的雷同之處。這種「不約而同」在19世紀、20世紀被地質學家通過對地層排列順序的考察所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