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洪亮 通訊員 費丹丹 金陳琳
水利部、財政部近日公布2020~2021年中央財政支持的55個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名單,浙江省有3個試點縣申報,德清縣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名列其中。
近幾年,浙江省德清縣先後投入150多億元,重點實施了中小河流治理、苕溪清水入湖以及十字港水系綜合治理等項目,通過綜合施策,切實把綠水青山保護好並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德清人擇水而居,把水的特質融入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他們著力實現縣域農村水系整治全覆蓋,打造了綜合治水樣板。
德清縣西部的莫幹山,綠竹連綿,群山疊翠;中部的下渚湖,港汊交錯,白鷺蹁躚;東部的江南水鄉,蠶鄉古鎮,小橋流水人家。
通過努力,一幅治水興水、水淨景美、人水和諧的畫卷正在德清大地徐徐展開……
「問診」,頂層設計站位起點高
如何對河湖進行「望、聞、問、切」?德清縣全面收集河湖屬性的基礎資料、歷史管護檔案,對河湖的各種汙染病變、治理措施和水生態修復履歷深入了解;同時引進第三方評測機構開始對河湖水體指標進行實地踏勘,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設置和定量評分機制,綜合單項指標測定結果逐級加權綜合評分、測定值與參考狀況或預期目標差異性大小等因素,精準地給予河湖「健康、亞健康、不健康」的體檢報告,開出「診斷結果」。
因地制宜,構建農村水系治理格局。德清縣圍繞縣域「大花園」「大景區」創建,結合國際化山水田園城市建設,銜接美麗河湖建設格局及相關旅遊規劃,提出「三大區塊、五個流域、六片水系」的治理布局:西部區塊圍繞打造國際鄉村未來社區,做好封山育林、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設等,為推動以「洋家樂」為代表的高端民宿業態蓬勃發展提供生態保障;中部區塊圍繞打造全域溼地公園區,通過水生態修復、建設水下森林、生態護岸,構造藍綠交織、山水林田湖草共生的生態網格;東部區塊則圍繞打造運河文化示範集成區,通過水系連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進一步豐富和挖掘京杭運河文化、新市古鎮文化以及水文化等資源,建成美麗鄉村的江南水鄉樣板。
德清縣通過全面推進「幸福河湖」建設,讓村村都有幸福河湖,實現「美麗河」向「幸福河」升級迭代,逐步形成了「西部自然風光、中部生態休閒、東部夢裡水鄉」相互輝映的幸福河湖格局。
「配藥」,一河(湖)一策凸顯個性化
莫幹山茂林修竹如畫,下渚湖飛禽珍鳥入詩。眼下的德清,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村民們正分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帶來的財富:當地環境優美,山清水秀,1500多位村民在家創業就業,村裡民宿產業如火如荼,「網紅」民宿頗為搶手……
德清縣河湖生態治理按照打造「美麗河湖、美麗鄉村、美麗產業、美好生活」的要求,做好「安全、生態、發展、管理、文化、特色、改革、共享」八篇文章,研究「幸福河」實現路徑和指標評價體系,形成「生態修復、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的一河(湖)一策治理經驗;完成《美麗河湖總體規劃》,建成生態河道1000多條,成為全國十大河湖治理示範縣,觀音漾、東苕溪、萬鳥園─上南鬥港成功入選省級美麗河湖。
德清水利部門以河道全域治理為總目標,排出若干具體項目,實行清單式管理,明確時間節點、推進計劃和工作要求,做到掛圖作戰。
為科學有序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德清縣結合美麗鄉村、美麗城鎮建設,融入文化保護和傳承理念,修編了美麗河湖建設規劃,推出「生態修復、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親水便民」的一河(湖)一策治理措施。經過一番改造提升,三林村、蠡山村、沈家墩村、東沈村、幸福村等一批幸福水利村脫穎而出。
「治病」,全方位治理打造治水樣板
碧水潺潺,清澈見底。白鷺低飛嬉戲,將綠樹掩映下的農舍裝扮成「童話故事」。近日,記者來到德清縣鍾管鎮蠡山漾,見到了這一派古樸簡約、生機盎然的江南水鄉風光。蠡山漾是「美麗河湖」的升級版,是水利部命名的全國首批建設示範河道,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條示範河道。
德清縣堅持以水岸同治的思路不斷加大汙染源頭治理力度,延伸河湖健康體檢成效,實施了「一把掃帚掃到底」。
推進「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全面規範完善雨汙管網及汙水處理設施,探索推行「一企一表一測一閥」和企業排汙「獎優罰劣」機制,「三管齊下」把住汙水排放總量及濃度「總開關」,倒逼企業由他律向自律轉變。
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整治。在全國率先實施養殖尾水全域治理模式,根據養殖需要設置「四池三壩」「四池兩壩」尾水處理設施,全縣完成治理18.9萬畝,開啟了淡水魚綠色生態養殖的新路徑。
健全汙水管網、合流管網、老舊管網「三張網」。全縣累計建成城鎮汙水管網749公裡、汙水處理廠10家,城市汙水處理率超97%。深入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首創涵蓋縣、鎮、村、農戶及第三方「五位一體」的長效運維管理模式,累計投入4.25億元,農戶受益率達90%以上。
5月13日,德清縣再次奪得了浙江省治水最高獎項「大禹鼎」,這已是德清第五次獲得該獎項。在「水清、岸綠、生態、宜居」的城市畫卷上,德清縣再次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管護」,創新多元監督模式建立長效機制
6月5日,一場主題為「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在德清縣下渚湖街道上楊村舉行。活動現場,村民曹霞穎拿著積累的300枚「生態綠幣」兌換了兩盆綠植。
曹霞穎告訴記者,這已經是她今年第2次兌換綠幣。去年年初,曹霞穎自願加入護水隊伍,擔起了家門口河道環境的管理工作。通過「公眾護水平臺」註冊成為「河長」後,她可在平臺上查看半徑1公裡範圍內的任務,在距離任務點位300米時點擊執行。
德清縣秉承讓更多群眾參與治水的理念,在浙江省首創在「護水e站」基礎上,更新升級成「公眾護水平臺」,嘗試建立「生態綠幣基金」帳戶,從「護水平臺」「企業冠名」「社會治理」三個角度出發,將群眾的治水熱情轉換成可量化的實際收益,讓治水管水的成效長期鞏固、長久惠民。同時每年落實後續管護資金6000萬元,對項目實行跟蹤管理。
截至目前,該縣「公眾護水平臺」註冊人數已累計突破57800餘人。
德清縣設立農村水系婦女河長、黨員河長、企業河長等,形成「政民企一體」的全民管河治水護水新格局;建立建設管理、工程管理、水資源管理、水域管理、水土保持管理五位一體的「強監管」體系,實現全域全方位監管。
今年「兩會」期間,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做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2020年兩會特別節目《央廣會客廳》時,對德清縣蠡山漾的系統規劃、連片整治、水系連通、生態修復、截汙納管、長效管護等綜合治理給予了肯定。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20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