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衢州2月5日電 題:浙江錢江源頭治水築屏障 衢州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記者 柴燕菲 趙曄嬌 邵燕飛
「居浙右之上遊,控鄱陽之肘腋,制閩越之喉吭,通宣歙之聲勢」,川陸所會,四省通衢。衢州,自古就佔據著浙江省重要水系的脈搏,是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
作為該省重要的生態屏障,治水對衢州而言,更是一種來自天然的使命。錢塘江的源頭、浙江省的「西大門」……每一個稱謂都足以證明衢州治水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自從2012年起,它就自發進行著一場被定義為「戰略」的治水。不同於一般性,它是「源頭治水」。正如衢州市委書記陳新所說:「錢江源頭築屏障,一江清水送杭城」。
近日,中新網記者走進這座城市,感受這場轟轟烈烈的村村治汙,人人治水「新常態」。
「智慧」治水領跑浙江 立體作戰呵護瓷名片
水,是衢州的金名片,也是瓷名片。
智慧治水,是衢州「五水共治」的一大亮點。而今以「智慧治水」為核心理念的「五水共治」作戰指揮系統,已經投入運行近一年。
走進「五水共治」作戰指揮中心,佔據整面牆的電子大屏上是衢州全市的衛星圖。圖上濃縮著包含河長信息、清三河整治情況、鄉鎮交接斷面監測情況等在內的70張作戰圖、項目表。
工作人員一按滑鼠,電子大屏上又開始實時滾動著衢州市全市國控、省控等重點企業廢水廢氣排汙口、固廢存放點、放射源存放點等重點區域的情況。
「我們共建設升級視頻探頭300餘個,整合公安部門『天網系統』、水利部門視頻監控,構建重點汙染源高清視頻監控系統,實現治水指揮部實時監控和環境監管『看得見』目標。」衢州市環保局法規宣教處處長王峰說。
看得見,還要管得牢。
衢州市藉助這套智慧系統,布下了執法的天羅地網。
這一系統的「智慧」之處就在於,把移動執法系統、在線監控系統、汙染源綜合管理系統、電子處罰平臺進行有機融合,形成了完整的執法鏈條。
「排汙企業出現連續超標或超標數值過大時,平臺就自動將信息推送給環保執法人員,觸發環境執法,並且發簡訊給企業主。」衢州市環保局環境監控信息中心工程師張紅劍說。
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在考察時,也體驗了一把這個系統的強大,他和曾接到簡訊提醒的企業法人來了個現場電話連線。
「我是夏寶龍,你企業現在整改的怎麼樣了?」
接到這通「意外」的電話,電話那頭的企業主一愣後回答:「收到簡訊後,我們就落實整改!」夏寶龍聽到這個答案滿意的點點頭。
現在,這一系統的「智慧」因子正在逐步升級。為了適應移動客戶端時代,也為了吸引更多的社會民眾參與到治水中來,系統推出了「愛環保」手機App。
「藉助科技,我們真正實現了對環境管理測得準、說得清、看得見、管得住。」衢州市治水辦專職副主任洪建新頗為自豪。
當前,浙江正在進一步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快發展信息經濟。
衢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建林認為,這是順應時勢之舉。而在衢州市委書記陳新看來,順勢信息化浪潮,建立智慧化指揮系統,採取立體式作戰,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保護生態環境,也是實現「錢江源頭築保障、一江清水送杭城」的重要保障。
緊抓源頭治水牛鼻子 水上岸上一盤棋
如果說「智慧」構建了重要保障,那麼強化源頭治水,則是衢州在五水共治中緊抓的牛鼻子,也是另一個亮點。
「源頭治水是衢州治水一個很重要的部署,只有從源頭開始治,這樣的治水才是科學的。」衢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建林對此特別有感觸。
趙建林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治水,有一個感受,一條河流路過很多村莊,如果這個村莊的汙染源治好了,但上遊的村莊沒有治好,這條河還是白治。
為此,衢州從市、縣兩級機關部門中抽調人手,給村村都派了生態指導員,摸清底數,建立檔案,宣傳政策,排出項目,「村村都有整治方案,比如說有做豆腐的小作坊,有養豬的小豬場,我們就在地圖上標出來,各個突破。」衢州市治水辦專職副主任洪建新進一步補充。
揪出了汙染源,衢州市行動起來了。
由於衢州市是傳統農業大市,因此,農村垃圾治理和農村汙水治理是源頭治水的重中之重。
農民進行垃圾分類。在衢州農村,這可是件稀罕事。
走在衢州市柯城區航埠鎮墩頭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有3個不同顏色的小垃圾桶。
「吃剩的菜飯是不可回收垃圾要丟進橘色桶裡,塑料瓶是可回收的要丟進粉紅色桶裡,電池是有毒的要丟進大紅色桶裡。」站在自家小賣部門口,村民藍忠香打開了話匣子。
從一開始推廣時的被村幹部「盯梢」,到現在自覺做好垃圾分類,這個農村主婦嘗到了甜頭,她說,「從前村子隨處遍地是垃圾,家門口、河道裡就是最大的垃圾場,現在村幹部帶頭,垃圾場變成了村民活動廣場,連帶著自家小賣部的生意都好了起來。」
那些被分類好的垃圾通通運到了村裡的垃圾資源化利用站,這裡有一臺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設備。
「這臺設備可以把廚房垃圾變成有機肥,風乾後施到菜地、橘地裡給村民用。另外少部分可回收垃圾以及有毒有害垃圾則由衛生員進行回收或填埋。保證垃圾不出村。「墩頭村村主任翁雄飛說。
另外,針對農村垃圾治理難題,衢州市還在全市推廣「源頭分類可追溯,減量處理再利用」的龍遊縣「賀田模式」,即通過垃圾袋編號分類,給垃圾貼上「身份證」;定時定點投放,給垃圾制定「行程表」;定期督促檢查,為農戶排出「清潔榜」等低成本可複製的方式,實現了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處理。
現在,沒有垃圾圍村,村裡變乾淨了,村民也改掉了往河道裡丟垃圾的習慣。碧水繞村過。村前村後,河流清澈泛著粼光。
在衢州,有著同樣感受的村民不在少數。
開化縣城關鎮桃溪村的村民現在都喜歡聚在村口的神仙潭邊上休閒遊玩,神仙潭原來是一個簡陋的小水塘,雜草叢生,塘水渾濁,村裡不僅投入使用農村汙水處理系統,還投資60多萬元對水塘進行清理,建起了古色古香的涼亭和廊橋,用鵝卵石鋪設遊步道,還在四周種植了楊柳、桂花、銀杏等。
最別出心裁的是,神仙潭中的小噴泉噴出來的水就是經過處理後達標排放的生活汙水。
這構成了桃溪村一道別致小景。
「治汙之要、在於農村。」衢州市委副書記江汛波說,衢州把農村生活汙水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作為事關全局的基礎性、關鍵性的工作。
據江汛波介紹,到2014年12月底,衢州實際開展治理村數590個,共完成化糞池改造農戶113656戶,完成接戶管戶數168465戶,接戶管敷設1946千米,村內支管敷設1061千米,村內主管敷設801千米。
在重點整治農村汙水治理和農村垃圾治理之餘,衢州市將還源頭治水的重拳打向了農業的主導產業——生豬養殖業。
生豬養殖是一把雙刃劍,致富一方百姓的同時卻也是生態環境的「殺手」,光光是糞便排洩量,1頭豬就相當於7個人。
因此,早在2013年,衢州市就出臺相關文件,對這一產業進行轉型提升。
該市柯城區萬田鄉馮坦村是傳統的生豬養殖大鄉,年存欄5萬餘頭,年出欄約10萬頭,可以說是家家都養豬。
無序散亂的養殖嚴重影響了萬田鄉主要流域的水體環境和農村生活環境,附近廟源溪流域水質常年不達標。萬田鄉因此被列為「全鄉禁養」。
「禁養」雖好,但那麼多養殖戶的出路怎麼解決?
何不試試「豬棚換蔬菜大棚」,讓大家種蔬菜?這個金點子來自於萬田鄉黨委書記餘志華。說幹就幹,「一畝豬棚換一畝蔬菜大棚」,村民拆掉了自家的豬棚,種起食用菌、西紅柿、草莓、辣椒、芹菜……
村民馮智良光養豬一年就虧了幾十萬,如今他把精力放在蔬菜種植上反而能賺錢了。
馮坦村的改變是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到2015年,衢州市生豬年飼養總量將控制在550萬頭以內,飼養量較2012年減少200萬頭以上,病死生豬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基本建立,生態養殖方式普遍推行,養殖汙染得到全面治理,養殖排洩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更加有推廣借鑑意義的是,這幾年來,衢州市政府與民眾合心,引進市場化理念,探索出了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的「集美模式」,利用沼氣發電、豬糞製成有機肥的「開啟模式」,利用生豬的沼液灌溉農業的「箬塘模式」等等各具特色的模式。
這其中,「開啟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走進位於龍遊縣的開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空氣中瀰漫著有機肥的味道,負責人朱有標挺自豪:「豬糞就是寶貝,就看你能利用還是不能利用。」
開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內有3個巨大的厭氧罐,豬糞汙水運來後,泵入勻漿池,經厭氧罐二級厭氧發酵後,產生沼氣;沼氣經過水氣分離,脫去含硫氣體,經圓球形的沼氣儲罐貯氣和穩壓後,在發電機組中轉化為電能,輸送至電網。發酵剩下的沼液沼渣可以生產液態和固態有機肥,發電餘熱還能用來燒鍋爐。
就這樣,這些汙染物不僅不會像以往那樣直接排進屋前屋後的河道,反而派上了大用場。
衢州市從「治豬」繼而達成「治水」的目的。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衢州在治水中突出抓好面源汙染,把水上和岸上統籌起來,注重源頭治水。只有源頭治水,才有『活水源頭』。」衢州市委書記陳新言簡意賅,道出了千古名句的現實意義。
一江清水出紅利 生態文明引領轉型
「錢江源頭築屏障,一江清水送杭城」是常掛在陳新口邊的話,以「智慧」助力,注重源頭治水,讓這句話照進了現實。
數據顯示,2014年,衢州市水環境功能區斷面年均達標率90%以上,5個縣(市)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出境水質考核從良好提高到優秀。
可喜的是,儘管因生態環保而犧牲了部分工業,但是衢州並沒有因治水而致貧,反而倒逼產業結構調整,治出休閒旅遊業,讓百姓的口袋富了起來。
這成為了衢州的新常態,「衢州要以生態文明來引領所有產業轉型。」衢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杜世源語氣堅定。
衢州的工業企業行動起來,逐步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循環經濟,也斥重金改造提升環保設備。
考慮到從國外進口生皮再處理會造成更多的水、氣汙染,浙江通天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改為進口藍皮,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汙染。
雖然是一家製革企業,但是通天星的廠區卻如花園般。記者遠遠看到一個人工溼地,水面植物綠綠蔥蔥,走近一看還有數十尾錦鯉在水中暢遊。
「這養魚的水可是處理後的工業廢水。」公司副總經理餘陸沐告訴記者,這個人工溼地和製革廢水處理技術是企業自主研發的,企業還研發了製革汙泥綜合利用技術,汙泥可以拿來生產肥料。
餘陸沐覺得,注重生態給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五水共治」沒有拖了工業的後腿。娃哈哈、康師傅、伊利、旺旺等企業正是看中這一片青山綠水而落戶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
「治水後的優質水成為更稀缺更有吸引力的招商資本和產業資源。」衢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杜世源喜上眉梢,生態優勢正在轉變為珍貴的經濟優勢。
除了工業結構,在衢州,治水還轉變了農村的產業結構,讓百姓的口袋變得更加富裕了。
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了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的金招牌。
門前有水、背靠青山,如今的開化縣音坑鄉春天可賞油菜花、採草莓;夏天可觀光向日葵公園和親水遊,摘西瓜;秋天可到柑橘園採「底本紅」和葡萄;冬天可到明廉村採草莓。
與開化縣緊鄰的常山縣金川街道徐村也是一個鄰水的小鄉村,清澈的常山港河水流經鄉村,與此間兩岸的青山、古樹、人家和鸕鷀,形成了一處極美的風景。
靠水吃水,徐村將水邊的古碼頭改造成為可以供遊客打沙灘網球、燒烤、垂釣等等的親水遊樂場所,拉動了村民的收入。
「遊客多了,不僅收入多了,村子也越來越乾淨,家家戶戶都成為了『親水』經濟的受益者。」徐村村主任徐有德興致勃勃地說。
數據為證,光光是為期三個月的「今夏到衢州親水遊」系列活動,就吸引了60多萬人次參與,為老百姓創收1.9億元。
記者了解到,藉助青山綠水,衢州市正按照國家3A級以上景區標準,整鄉整村推進鄉村休閒旅遊片區創建,力爭3年內創成10個鄉村休閒旅遊片區和50個鄉村休閒旅遊特色村。
衢州,牢記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當年調研時的囑託,正在走一條既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的路子。
「『十八大』以後,衢州更加自覺地把治水擺到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戰略高度上來。將來,衢州將更加重視治水工作,構建好浙江省的生態屏障,讓天更藍、水更清、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手捧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優秀市「大禹鼎」,陳新的底氣更足了。
此言不虛,如今來到衢州,臨江而立,憑欄而眺,處處皆是「一江清水向東流」田園山水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