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5年前的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安吉縣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這一理念。
也是8月,2019年,在首屆國家公園論壇開幕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指出——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
建設國家公園體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兩山理念」提出十五周年之際,在國家公園論壇賀信一周年之際,封面新聞記者深入試點中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實地探訪,一線對話,試圖探尋我國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答案」。
按照規劃,今年我國將全面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驗收,並正式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粟裕
極端最低氣溫-48.1℃,平均海拔4500米,這便是位於青藏高原腹地,被評價為我國生存環境最惡劣地區之一的青海省果洛州瑪多縣。正是在這個地方,甘學斌工作了超過三十年,他現在的職務是瑪多縣副縣長兼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
7月23日,在位於瑪多縣城的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甘學斌擲地有聲地回了記者一句話——「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正是我們的目標」。
瑪多,藏語之意為黃河源頭,面積2.53萬平方公裡,是青海海拔最高的縣,也是青海人口最少的縣。全縣14400人,人口密度每兩平方公裡一人。高寒缺氧,環境嚴酷,自然條件惡劣,同行司機告訴記者,好幾次見到有人剛到瑪多,就因嚴重的高原反應「打道回府」。
四年前的2016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2016年6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
試點之中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包括瑪多、治多、雜多、曲麻萊四縣和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管轄區域,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被譽為「中華水塔」。
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被譽為「中華水塔」。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7月21日深夜,封面新聞記者在西寧探訪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獲悉的數據顯示,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園區總面積12.31萬平方千米,超過了三江源面積的三分之一。而這個面積,也超過了長江入海口涉及的江蘇、上海兩地面積的總和。
甘學斌38歲從瑪多縣原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升任副縣長,至今已14年。在同事眼中,他被稱作最熟悉瑪多和黃河源的領導之一。而如今,他和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的同事,以及試點中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同事們,在媒體眼中還多了一個評價——國家公園的「探路者」。
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如何讓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之變帶來的生活之變?這是甘學斌和同事們常常思考的問題。而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不斷推進,他們感受到,從「首富縣」跌為「脫貧縣」的瑪多,已迎來新機遇。而這種機遇,三江源地區都正在受益。
01
從「首富縣」到「脫貧縣」
在甘學斌記憶中,瑪多曾是「全國最富的縣」,「上世紀80年代初,瑪多畜牧業經濟繁榮,牧民人均純收入居全國之首」。但這段輝煌,對當地許多「90後」來講,早已成為陌生的歷史。雖然在瑪多縣政府網站還能查到相關表述,但現在看來更像一種以史為鑑的警示。如今的瑪多,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成於草場,敗於草場,受益於自然的恩賜,也受累於生態的「回擊」。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資源環境執法局局長曲洋才讓依然記得當年生態惡化的場景——草場退化、鼠害嚴重、黑土灘面積擴大......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甘學斌也依然記得這樣一段往事——二十一世紀初,隨著國家「三江源」生態戰略實施,585戶2334名黃河源兒女響應國家「保護生態、減人減畜、退牧還草」號召,主動遷出了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園。
為了保護黃河源頭生態屏障,為了黃河中下遊乃至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甘學斌認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做出了巨大犧牲」。
曾經的「首富」瑪多,後來的貧困程度有多深?記者從瑪多縣政府獲得的一份數據顯示——2011年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後,貧困村達1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710戶5127人。
而關於之前「返貧」的原因,瑪多縣在一份情況說明中提到了多種因素——自然條件、發展起點、經濟結構、科技力量、人口素質、制度創新、市場機制等。
曲麻萊縣巴幹鄉中心寄宿制學校的學生。這所學校正堅持著「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理念教育。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盧蕩
2016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4月,青海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並出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機構設置方案》。6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籌)掛牌,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管理處)成立。與此同時,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扶貧之路,也開始了全新「探路」。
記者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關於「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報告》中,注意到這樣一句話——聚焦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抓工作、促扶貧。
而在採訪中,一項「探路式」嘗試也多次被提起——試點中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創新建立並實施了與國家公園體制相適應的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1.7萬餘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全面實現園區「一戶一崗」。這其中,就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7398戶。「每個月有1800元工資」,記者在三江源採訪時,多位生態管護員告訴記者,正是有了這份收入,他們得以「脫貧摘帽」。
甘學斌也認為,通過設置生態公益崗位,對牧民脫貧解困、鞏固減貧成果發揮了保底作用,促進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相協調。「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黃河源園區3042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戶均年收入增加達2.16萬元。」
三江源國家公園創新建立並實施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1.7萬餘名生態管護員已持證上崗。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02
從「門票經濟」到「生態經濟」
探索絕不僅限於此,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表示,扶貧工作始終貫穿於公園管理、生態保護、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社區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特許經營五個專項規劃中。
「創新產業和社區發展模式」,在採訪中也多次被提及。而制定《三江源國家公園經營性項目特許經營管理辦法》,也被評價為具有現實意義的「探路」。
在瑪多採訪時,甘學斌透露,《黃河源園區生態體驗方案》《黃河源園區特許經營實施方案》已編制完成,並與有關公司籤訂了特許經營協議,制定了訪客預約流程和管理規範。
黃河源園區包括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2個保護分區,面積1.91萬平方公裡。涉及瑪多縣黃河鄉、扎陵湖鄉、瑪查理鎮,19個行政村,2687戶7411人。這裡有享譽世界的源頭湖泊、溼地生態等景觀。
「國家公園既要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滿足高質量休憩、教育體驗,也要讓本地人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機會。」但甘學斌強調,在國家公園建設中,「生態保護優先」必須高於一切。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的一處紀念碑。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全民公益性是國家公園三大理念之一,記者在國家發改委2018年印發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中也注意到——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管經分離、多方參與的特許經營機制,調動企業和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牧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提升他們的存在感、獲得感。
採訪中,甘學斌提到一個細節,「黃河源園區管委會辦公樓,以前是規劃做』房車營地』的。」從曾經的「門票經濟」到現在的「生態經濟」,在當地人眼中,這棟樓的命運改變,也折射出從「利用黃河源」到「保護黃河源」的思路之變。
在三江源,生態保護與發展體制機制示範村建設也正在試點。2019年,瀾滄江源園區昂賽大峽谷特許經營試點項目接待生態體驗團隊98個,經營收入已超百萬元。
「嚴格履行特許經營準入,明確特許經營主體應履行義務,確保特許經營活動依法依規開展。鼓勵引導當地牧民參與國家公園建設,扶持從事公園生態監測、生態體驗、環境教育服務、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等工作,使牧民在參與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收益。」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有關負責人還表示,「保持草原承包經營權不變,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積極探索特許經營方式對園區草原進行科學利用。」
數據顯示,2016年,也就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當年,僅瑪多就實現了5個貧困村退出,676戶2093人脫貧。到2018年底,瑪多實際穩定脫貧1721戶5075人,1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
如何搭建牧民發揮生態保護主體作用的平臺與載體?如何使群眾更多享受改革紅利?如何不斷激發群眾參與生態保護的動力?除了瑪多,在三江源其他地區,也在探索生產生活生態聯動的有效途徑。
7月24日,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縣「扶貧街」,巴幹鄉麻秀村集體產業麻秀商務賓館醒目矗立。
三江源國家公園曲麻萊管理處規劃部部長才仁旦周說,距曲麻萊縣城約70公裡的麻秀本是純牧業村,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閉塞的交通讓牧民們脫貧無路、致富無門。
兩年前,麻秀村在「扶貧街」租賃了這棟千餘平方米的小樓,改建成商務賓館,「刨除開支,一年就實現了40萬元利潤。」才仁旦周說,為了更好的脫貧攻堅,麻秀村不少婦女來賓館打工,每月工資3000多元。
除了賓館,還有飯店,除了加油站,還有客運公司。三年前,麻秀村利用北京對口援建單位援助的20萬元,成立了一家客運企業,拓展了到玉樹、格爾木的線路。「每周都有班車,不僅增加了村裡收入,也使曲麻萊人出行更加方便。」才仁旦周還透露,以合作社形式,利用高寒草場發展生態畜牧業,也成為麻秀村的新嘗試,「全村191戶建檔立卡戶利用產業到戶資金,每戶購買7隻母羊入股,每年都能拿到分紅。」
03
從「九龍治水」到「合力而為」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關鍵在於「試」體制機制。
2016年4月,《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機構設置方案》出臺,同年6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籌)掛牌,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管理處)成立。與此同時,試點涉及的四個縣政府大部門制度改革完成。園區整合了4縣國土、環保、農牧等部門編制、職能及執法力量,建立了覆蓋省州縣鄉的4級垂直統籌式生態保護機構,並在各村成立牧民生態管護隊......
甘學斌透露,按照打通梗阻、突破藩籬等原則,整合了瑪多縣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部門的機構職責、劃轉人員編制55名,組建黃河源園區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負責園區內外自然資源管理、生態保護、特許經營、社會參與和宣傳推介等。管委會內設綜合(黨群)部、規劃財務部、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下設資源環境執法局和生態保護站。園區內3個鄉(鎮)政府加掛保護管理站牌子,增加相關保護和管理職能。「從根本上解決了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和執法碎片化等長期影響生態保護成效的很多遺留和現實問題。」
也正是有賴於此次改革,「九龍治水」局面被改變。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資源環境執法局局長曲洋才讓表示,整合國土、水利、環保、林業等部門職責和機構,組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後,形成了「山水林草湖」一體化管理體制,實現了「一件事情一個部門管理」的目標,形成了合力。
三江源地區,用「一江清水向東流」來感恩祖國。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但他也表示,三江源國家公園實施了4縣「大部制改革」,整合了林業、國土、環保等部門職責,建立了集中統一的保護管理和執法機制,「但果洛州、青海省還是各部門分設,我們也就需要分頭聯繫、協調。」此外,在執法中也出現了新情況,他以「涉地案件」舉例,「涉事單位要求出示國土部門執法證,而這個執法證我們並沒有。」
機構職能未完全協調,統一管理體制機制未完全到位,使得執行難題開始顯現。除了曲洋才讓,甘學斌也提到這個問題。
曲洋才讓還透露,「沒有上位法依據」,「無法可依」已成為試點遭遇的一大障礙。
國家公園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對於未來,都需要探索,也必須探索。
2020年年初,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透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已形成《國家公園法(草案)》報送稿,正在進一步修改完善。
6月28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對「《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實施細則」的規定內容、合法性、規範性文件出臺主體及方式等進行了綜合審查。各園區管委會目前正組織相關人員,根據審查會專家組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修改,修改完善後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印發。
04
從草原利用者到草原保護者
在前往扎陵湖之路上,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馬貴停下車,來到公路邊的一片草原。不遠處的山腳下,藏犬陪伴的羊群,而附近鷹架上,偶爾還會有紅隼歇腳。
三江源地區的鷹架上,不時會有猛禽歇腳。這是當地治理鼠患的「生態手段」之一。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這裡曾是黃河源地區有名的黑土灘,過去這條路兩邊基本看不到草,鼠害猖獗,牛羊都失去了食物......」馬貴透露,「目前僅瑪多就統籌實施了總投資3.73億元的黑土灘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溼地保護、湖泊群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綜合整治、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生態保護設施、管理能力建設等續建和新建項目。」
經系統保護,黃河源頭已呈現湖泊面積擴張、植被覆蓋度增加、河流徑流量增大等生態環境趨好態勢。青海省衛星遙感中心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黃河源頭「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的面積呈先增後減再增加的波動變化趨勢。2018年扎陵湖水體面積較上年、歷年(2004—2017年)平均分別增加1.6%、1.2%;鄂陵湖水體面積較上年、歷年平均分別增加6.5%、2.8%。同時,從三江源地區牧草分布及生長情況分析,2018年三江源地區牧草高覆蓋度草地較2017年增加了9.7%。
「如果源頭的黑土灘不治理,黃河中下遊的』懸河』問題將更嚴重」。馬貴透露,為了更好的恢復生態,瑪多還完成了草原徵佔用、景區設施拆除等6個「環保督查問題整改回頭看」問題的整改。而為了保障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安全,全面禁止自然保護區旅遊活動,黃河源園區已勸返遊客2800人次,車輛1020餘輛。
在這片土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每一個管理細節都不能忽略。
經過多年生態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已逐漸恢復。圖為三江源地區的野驢。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2019年6月,中組部、中宣部表彰第九屆「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獲得殊榮。甘學斌代表管委會到北京參加表彰大會,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堅守在黃河源一線的幹部、民眾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談及黃河源的工作,甘學斌堅信「需要一種理想、一種精神」。
國家公園管理局組織的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提升,生態功能得以鞏固,主要保護對象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恢復。
7月21日,國家林草局新聞發言人黃採藝在發布會上透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評估驗收工作已啟動,將向社會推廣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營機制、平衡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等方面的亮點和經驗。
連結:
三江源國家公園大事記
2015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委聯合發布《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2016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2016年4月,青海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出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機構設置方案》。
2016年6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籌)掛牌,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管理處)成立,4個縣政府大部門制改革完成。
2016年9月,中央編辦批覆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為青海省政府派出機構,規格為正廳級。
2016年12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將《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徵求意見稿報送國家發改委。
2017年8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施行。
2017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
2018年1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
2019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
2020年1月,《關於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的部署意見》確定的31項重點工作任務全部完成,具備2020年設立國家公園條件。
2020年5月,青海印發《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工作方案》,就推進正式設園前期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和系統安排。
2020年8月15日,國家林草局透露,正組織第三方對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任務完成情況開展評估驗收,預計10月底前完成,年底將提出正式設立國家公園的建議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