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門在哪裡?

2020-08-29 金臺資訊

人民日報客戶端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門在哪裡?」

前年,在可可西裡做直播時,後臺一位網友這樣問。

我有點哭笑不得——說出來會嚇人一跳,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裡,跟福建省差不多大。

福建省有「門」嗎?

但提問者的邏輯也沒毛病:既然叫「公園」,就該有個門。

青海高原廣大、三江源遠流長,但這一切都不是我們大多數人所熟悉的日常生活體驗。網友犯的並非常識性錯誤,而是三江源已超出了常識。

也可見,公眾對這裡仍然陌生。這種認知上的距離,有時候比地理上的距離還大。

值此「三江溯源」採訪之際,我們就來系統地捋捋這座國家公園的「前世今生」。

三江源是哪三江?

長江、黃河、瀾滄江(國外稱湄公河)。記著,沒有雅魯藏布江。

所謂「不擇細流,無以成江河」。所以,這三條大江大河在青海省發源及流經之地,都屬於三江源地區,都需要最嚴格的水源保護。

這個範圍就很大了。

根據國家印發的《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三江源保護區域包括青海省玉樹、果洛、黃南、海南4個州的21個縣(市)以及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鎮,面積達39.5萬平方公裡。這些水源地貢獻了黃河總水量的一半、長江的四分之一、瀾滄江的15%,是為「中華水塔」的來歷。

面積如此廣闊,涉及這麼多州縣,就給保護提出了難題。

過去20多年來,三江源地區陸續建立起了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地質公園、水利風景區等多種保護地,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

然而,其中也隱藏著體制性弊端:我見過一張三江源的保護區劃圖,只見各類保護地犬牙交錯。為了醒目,區劃圖只能被標得五顏六色、花花綠綠。

上有林業、環保、國土、水利等各個條線,下有4州21縣等各個區塊,制度設計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誰都在管,誰都管不全,誰都管不到底。

這種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的傳統治理體系,被人們形容為「九龍治水」。把這個詞用在三江源保護上,尤其貼切。

本世紀初,受氣候、長期過度放牧等因素影響,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一度惡化,黃河源頭、長江源頭支流都發生過斷流現象。

於是在2005年,國家緊急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工程落地,先得統籌好「九龍」,青海當時專門成立了省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辦公室,作為各個條塊的總協調。

這種一塊牌子協調抓總的理念,恰恰成為國家公園體制的雛形。

2015年,就在一期工程實施十年、成效顯著的基礎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按照規劃,三江源於2015年底前啟動試點工作,2016年4月前形成「實施方案」,年內取得實質性進展。2017年總體形象基本形成,2020年全面完成國家公園改革目標任務。

三江源成為了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頭一個「螃蟹」怎麼吃,全靠自己先行先試。

青海是這樣摸索的:

先說試點範圍的劃定,聚焦到三江源的最核心區域:長江源所在玉樹州治多縣、曲麻萊縣,黃河源所在果洛州瑪多縣,瀾滄江源所在玉樹州雜多縣,以及可可西裡無人區。試點面積12.3萬平方公裡。

接著說制度創新,這是國家公園體制改革核心精神所在:省上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其下組建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對上述4縣進行大部門制改革,將國土、環保、水利、林業等縣級主管部門一體納入管委會,整合下設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同時縣森林公安、國土執法、環境執法、草原監理、漁政執法等執法機構,也整合成管委會下資源環境執法局一家。

這意味著,生態治理統歸國家公園,其他社會管理職能仍歸地方政府。用國家公園這一塊牌子、一套人馬將三江源管全、管到底。

舉個例子。

過去,在黃河源頭瑪多縣,非法佔地、盜採歸縣國土局管,破壞草場歸縣農牧局管,水汙染有環保執法,水土保持有水利執法,監督執法碎片化問題很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管效率。

如今,瑪多縣森林公安、國土執法、草原監理、環境執法、漁政執法等執法機構,全部整合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黃河源園區管委會下的資源環境執法局一家,但凡破壞生態的行為,都歸這一家管,執法效率大大提高。

至於可可西裡無人區,原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也整合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江源園區管委會下的可可西裡管理處,理順了管理體系。

再說國家公園具體的工作,這包括很多觸角,比如生態管護、特許經營、強化管護、加大監督、科技合作、人才建設等等。但透過現象看本質,作為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青海三江源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創新了管理體制:將「九龍治水」的傳統治理體系,改革為國家公園一塊牌子管到底的新格局。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建設已進入衝刺階段,年內將完成試點任務,宣告國家公園正式建成。

這標誌著,今年我國將正式步入國家公園體制的元年。

國家公園體製作為一種舶來品,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著中國化的探索。

如果拿三江源與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比較,就能看出來何為「中國特色」。

最簡單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範圍的面積,是黃石的13倍,治理對象並不在一個量級上,其探索自然也不能照搬黃石、「大腳穿小鞋」。

還有,黃石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園」,那裡沒有人間的煙火和苦樂。而我國探索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即便是在地廣人稀的三江源,也必須面對和解決封牧後數萬名牧民靠啥吃飯的現實難題,對此我國探索出了生態管護員制度,讓牧民從生態利用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既要「拿來主義」,又要因地制宜,才能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特色生態保護新格局,這也是國家公園試點的底色與情懷。

再比如,沒有人的黃石就不需要發展,而三江源卻要時時調適發展與保護間的精細平衡。可可西裡禁止非法穿越,黃河源頭扎陵湖鄂陵湖對外限制開放,年保玉則景區永久關閉——最美景色藏之深山,三江源國家公園看似「錦衣夜行」之舉,卻是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不動搖的生態留白。這份取捨與擔當,短期看吃了一時虧,卻在為未來增色萬千。

特別是,上面說到的大部門管理體制改革,在中國政治體制內也屬於「動了一些人的蛋糕」,毫無疑問是需要擔當、勇氣和智慧的。

2019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確立國家公園主體地位」「在相同區域一律不再保留或設立其他自然保護地類型」「堅持中國特色、國際接軌」,這是對國家公園一塊牌子管到底做法的明確和認可。

也是在這個月,青海省在全國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這意味著三江源的經驗將在青海全省推廣。

「前世今生」,凡此種種。希望這篇短文能幫助你對三江源國家公園多一點了解。

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相對滯後的青海,經常扮演著向兄弟省份「取經看齊」的角色,如今在國家公園建設上當仁不讓地貢獻出「青海方案」,經驗凝結成一句話:

最大的變化在改革,最深的動力在創新。

圖片來源:姜峰 楊爍壁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

相關焦點

  •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門在哪裡?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門在哪裡?」前年,在可可西裡做直播時,後臺一位網友這樣問。我有點哭笑不得——說出來會嚇人一跳,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裡,跟福建省差不多大。福建省有「門」嗎?但提問者的邏輯也沒毛病:既然叫「公園」,就該有個門。
  • 探索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首批先行者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魅力毋庸置疑,是很多科考愛好者、攝影發燒友、極地探險及環保愛好者嚮往的聖地。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世界上高原面積最大,生物多樣性體系最完整的國家公園,也是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那麼如何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首批民間科考先行者呢?   2003年,三江源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三江源國家公園公益行」在北京啟動
    11月2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廣州汽車集團乘用車有限公司在北京會議中心聯合舉辦「三江源國家公園公益創行」項目啟動儀式,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青海省委常委、省委改革辦主任馬順清出席啟動儀式。
  • 三江源國家公園官方網站上線公告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是黨中央賦予青海的重任,肩負著讓世界更真實的感受中國生態文明的進步,讓全國人民看到一個更負責任的青海的重大使命和責任。青海省十三次黨代會也提出要加強國家公園宣傳推介,打造網上國家公園,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絢麗畫卷的重大要求,為此,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按照「四個轉變」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對之前相對簡單的政務網站進行全面改版升級,將「政務公開」與「生態傳播」高度融合,強化三江源整體形象展示、推進政務信息公開、提高為公眾提供在線服務能力。
  • 三江源: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
    它們分別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神農架國家公園、錢江源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湖南南山國家公園、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也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場所,通過科學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國家公園的很多方面,例如氣候是什麼樣的,動植物都分布在哪裡,為什麼會在公園內的某一個地方出現峽谷或者瀑布,原來生長著很多植物的地方怎麼會變得光禿禿的,一條河流的水來自哪裡,生活在這裡的人有哪些獨特的傳統文化等等。
  • 三江源國家公園
    雖然我國國家公園起步較晚,可以追溯到2016年,但有關我國國家公園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幾年以前,最早建立的(雲南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在青藏高原。普達措國家公園,是從地方政府或者民間組織角度探索國家公園建設的道路。
  • 三江源國家公園首屆「中國生態之窗」攝影展揭曉
    石佔果 攝  中新網西寧11月23日電 (記者張添福)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首屆「中國生態之窗」攝影展評選結果23日在青海西寧揭曉,大批攝影師用光影記錄了中國江河源頭絕美自然風光和人文風俗。  三江源地區位於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特點最顯著的地區,被譽為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
  • 國家公園丨初見三江源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中國綠色時報融媒傳播初見三江源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於青海省南部,包括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園區,涉及果洛州瑪多,玉樹州治多、曲麻萊、雜多4個縣和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宋平攝 9月底的三江源已充滿涼意,草場正由綠變黃,秋日滿坡的橘黃與湛藍的天空、巍峨的雪山相映成趣,景色十分别致。 9月26日,中國綠色時報走進國家公園全媒體採訪行動從青海省玉樹市啟程,一路深入三江源國家公園,帶大家領略初秋別樣的三江源。
  • 中國首個國家公園 三江源國家公園
    我國首個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
  •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頭高清全景影像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頭高清全景影像 2020-12-08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2019)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2019年,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深化改革和體制試點評估年,也是為正式設立國家公園奠定基礎的關鍵之年。三、著力深化體制試點改革積極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繼續推進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規劃》《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規劃》《三江源國家公園產業發展和特許經營規劃》《三江源國家公園社區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規劃》5個專項規劃
  • 三江源國家公園出招 「九龍治水」變「攥指成拳」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破解多頭管理、監管執法碎片化的體制弊端。」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一併成立。
  • 在世界屋脊守護三江源國家公園
    離約古宗列約20公裡的地方,立著「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約古宗列保護分區」的石碑。  2016年3月5日,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式啟動,目標為「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三江源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
  • ——副省長田錦塵就《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答記者問
    經國務院同意,今年1月12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下稱《總體規劃》),標誌著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步入全面推進階段。就此,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田錦塵進一步解讀《總體規劃》,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總體規劃》的批准實施將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何重大意義?
  • 多圖揭秘三江源國家公園:探路特許經營,小犛牛標本熱銷
    「三江源國家公園要接待生態體驗訪客啦!」近日,一則關於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生態體驗和自然教育項目啟動試運營的消息,在環保圈內流傳。消息稱,訪客既能欣賞青藏高原壯美山川,又能邂逅雪豹等高原精靈,還能體驗藏族格薩爾文化。當然,這段生態體驗的費用也不菲:5~7日的體驗行程,價格在12580~15930元/人。
  •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暨三江源(可可西裡)國家級
    5月16日,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暨三江源(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會議在西寧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各項工作進展情況,部署下一步重點任務。省委書記、省長王建軍對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暨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提出要求,副省長田錦塵出席會議並講話。
  • 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丨不盡長江滾滾來
    秋日行走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內,一條條河流蜿蜒流淌,形成無數銀鏈般的細流,如同大樹的枝幹,在廣袤的草地和雪山腳下開枝散葉。牛羊悠閒地在草地上吃著草,藏野驢、巖羊等野生動物時不時出現在視野中。
  • 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發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訊 記者馬玉宏 石晶報導:《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2019)》3月2日正式發布。公報顯示,伴隨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強,該地區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達到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生態狀況呈現出總體穩定的局面。
  • 探索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首批先行者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魅力毋庸置疑,是很多科考愛好者、攝影發燒友、極地探險及環保愛好者嚮往的聖地。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世界上高原面積最大,生物多樣性體系最完整的國家公園,也是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那麼如何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首批民間科考先行者呢?   2003年,三江源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積極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保護好三江源的生態環境,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大局,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此,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緊緊抓住牽動各項改革任務的「牛鼻子」,率先把三江源國家公園打造成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