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內的生態管護員騎馬巡護。(8月26日攝)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境內的約古宗列石碑。(8月27日攝)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內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生態管護員。(8月19日攝)
▲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立新鄉葉青村境內的「萬裡長江第一灣」。(8月26日攝)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一群班頭雁翩然起飛。(8月19日攝)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的黃河美景。(8月19日攝)
▲「黃河源頭第一家」牧民騎摩託車準備放牧。(8月27日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呂雪莉、李琳海攝影報導
位於青藏高原東部的青海省,千山堆繡,百川織錦,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約古宗列,黃河正源,海拔超過4600米。
這裡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涓涓細流從這裡緩緩流淌。
離約古宗列約20公裡的地方,立著「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約古宗列保護分區」的石碑。
2016年3月5日,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式啟動,目標為「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三江源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
「今年中國首個國家公園將在青海正式設立。」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8月18日在國家公園論壇一周年座談會上說。「目前體制試點工作目標和8個方面 31 項重點工作已基本完成。」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赫萬成透露,「按照有關部署,三江源國家公園將於年內正式設立。」
秋日走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雪山和草原交相輝映,星羅棋布的大小湖泊銀光閃爍,藏野驢、巖羊等昔日罕見的野生動物隨處可見,豐盈的溼地成為黑頸鶴、赤麻鴨等鳥類棲息築巢的天堂。
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這個位於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小縣人口只有一萬多,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核心區,有著「千湖之縣」美譽。
33歲的索索在果洛州瑪多縣扎陵湖畔長大,黝黑的皮膚,扎著辮子,和大多數牧區長大的孩子一樣,從小他從父親手裡接過牧鞭,在草原上放牧。如今,作為政府聘用的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他每月有1800元收入。
沿著山脊,沿著河流,索索做好日常監測和野生動物巡護。
放下牧鞭,端起生態碗。如今僅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像索索一樣的生態管護員就有17211人,園區內實現了「一戶一崗」政策全覆蓋。
國家公園內也初步形成了點成線、網成面、全方位的巡護體系,建立了野生動物救護系統,野生動物救護設施得到不斷完善。
藏族婦女南賽文毛家住昂賽鄉年都村二社,作為被村裡認定的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戶,2018年她家接待了第一批國家公園訪客。
「客人們最喜歡的還是去看家附近的雪豹等野生動物。」南賽文毛說,她們收入的10% 會交到鄉裡統一用於野生動物保護項目。
赫萬成說,三江源國家公園將實現三江源重要自然資源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