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講到了世界上第一波咖啡潮,由於當時的咖啡商為了賺取更多的利益,劣質的速溶咖啡,半生不熟的咖啡豆橫行導致大家對咖啡失去了興趣,同時可口可樂等其他飲料的出現也讓咖啡行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但是在這個咖啡界的寒冬中還是有一些致力於咖啡品質的人堅守著,並開創出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就是在本期即將講到的,兩位精品咖啡「教父」艾佛瑞-畢特(Elfred Peet)和「教母」娥娜-努森(Erna Knutsen)以及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的故事。
我們先來講講畢特的故事:
1920年在荷蘭出生的畢特自小不愛讀書,卻對咖啡十分感興趣,他的父親是一名咖啡烘焙師,在荷蘭為一家知名的咖啡進口商打工,而他也隨著父親在這裡學習到了全面的咖啡知識,包括對於咖啡的烘焙、衝煮、品味。
1955年移民美國的畢特驚訝的發現在美國這個世上最富有的國家居然消費者劣質的咖啡,而且工廠和消費者都不在乎。為此,他與老闆多番爭吵,最終…..被炒了魷魚。
1966年在離開老東家後,畢特在舊金山重新開了一家咖啡店——畢茲咖啡與茶。店內設有一臺每爐25kg的烘焙機,畢特每天都會現場烘焙咖啡,咖啡的香味傳遍大街,吸引了大批被咖啡的香味吸引而來的客人。在店內畢特不斷的宣導著品嘗咖啡原本風味的理念:不需加任何糖和奶就能喝到飽滿的滋味還有天然的甘甜。
畢特的另一個成就就是培養了三名優秀的學生:傑瑞-鮑德溫(Jerry Baldwin),戈登-波克(Gordon Bowker),吉夫-席格(Zev Sieg)。這三人在1971年學成後,在西雅圖創立了一家家喻戶曉的咖啡店:星巴克。星巴克繼承了畢特的咖啡理念,並且由於經營模式良好,很快發展為美國家喻戶曉的咖啡連鎖店,是第二波咖啡潮必不可少的中堅力量。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努森的故事:
與畢特相比,努森從另一個緯度推動了第二波咖啡潮。這位女士創造了「精品咖啡」這個詞。1968年40歲出頭的努森搬到了舊金山,正式進入了咖啡行業,主要負責對小型咖啡館的咖啡豆供應,而正式這份工作讓她在機緣巧合之下成就了「精品咖啡」。
在當時,需求量少,並且數量不少的小型咖啡館讓老闆頭痛不已,他將這個任務拍給了努森,而這項業務也讓努森認識到了,咖啡會因栽種地域的水土、海拔以及氣候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風味。為此,她在老闆的鼓勵下學習了杯測,並且憑著過人的嗅覺辨識力向客人提供精準的的杯測報告讓她贏得了好口碑。
1974年,努森接受《茶與咖啡月刊》專訪時,首度提出了精品咖啡的概念,而這一概念在1982年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成立後才得以廣泛應用。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
1982年由泰德-林格(Ted Lingle)、唐納-蕭赫(Donald Schoenholt)、喬治-豪爾(George Howell)等四十八人,在舊金山創立了美國精品咖啡師協會。而協會致力於推廣精品咖啡,雖然在創立之初並不受看好,但是時至2006年,短短的20年間,精品咖啡的銷售額已經佔據美國咖啡市場的30%,並且還呈現著上升的趨勢。
好了,本期的介紹就到這裡,下期我們將講解第三波咖啡潮:咖啡美學化。感謝收看,喜歡本文的請收藏點讚,也歡迎你在評論區與我們互動。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