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導】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香港「高考」)5月14日開考的歷史科中,出現立場歪曲、傾向性極強的試題: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香港《星島日報》、「東網」等媒體22日援引消息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簡稱「考評局」)委員會21日舉行特別會議,決定取消有關題目。
報導引述消息稱,香港考評局委員會21日上午展開第二次特別會議,通過因應香港教育局要求,取消歷史科卷一第二題分題C,即要求考生評論「1990年至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必答題。該題佔全卷的8分,將不會計入成績,考評局將參照同一份試卷,其餘涉及要求考生評論史觀的題目,酌量調分,以抵銷考生作答時間變相消耗的影響。
報導提及,據悉會上成員普遍承認該道題目有問題,但同時有不同看法,並審視了不同方案對考生的影響。香港考評局將於日內公布詳情,公布取消有關題目及後續處理。
至於香港教育局日前派人調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撰題及審查機制,報導稱,據悉有關人員已會見考評局人員,逐步展開調查,但先聚焦於試題衍生的問題,調查需要時間,短期未必有結果。
據媒體此前報導,對於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出現的這道考題,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5月15日形容此次事件性質「嚴重」,他對此深表遺憾,已要求考評局取消相關試題並適當調整,以維持此次歷史考試的公平公正性,確保考生獲公平對待。
楊潤雄表示,試題中的兩份資料是在偏袒一方,將日本20世紀初的侵華行為視為「援助」,考生通過有限的資料進行回答,極有可能偏袒「利大於弊」的一方,使得理解不符合史實。他說,眾所周知日本在1930年代發動侵華戰爭,造成眾多同胞喪生。日本當年對華「只有弊,沒有利」,題目傷害人民感情。
據《星島日報》報導,香港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日前以「歷史教育所為何事?」為題撰文,強調牽涉侵略、屠殺等大是大非的題目,不可能在課本甚至試題中讓學生討論利弊。她質疑有人把涉事題目合理化、硬說為開放題題型,並駁斥這是「完全失焦的詭辯」,她表示,實際課程與正常教學,均不會探討日本侵略為國家帶來的「利」。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形容此事是「專業失誤」,並表明不排除行使《考評局條例》賦予行政長官的權力,包括向考評局發出行政指示,以保障香港港教育質素與保護學生。她還反問考題如此不當,「是誰節外生枝?誰令這道考題如此不適當,引申出這麼多考題以外社會上的爭議?」
對於該歷史考題引發外界批評,香港考評局曾於5月15日凌晨發聲明稱,對有意見認為「歷史科試題可能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深感遺憾,但由於閱卷程序未開始,不宜評論試題,恐會影響閱卷的公平公正,有損考生利益。
5月18日下午,香港考評局委員會召開會議,至晚上結束。其發言人當日稱,委員會同意全力配合教育局檢視擬題機制。至於是否廢除「日本對中國利多於弊」一題,由於涉及的因素較多,「本局需詳細探討處理方案,以作出審慎和適當的安排。若有定案,將儘快作出公布」。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日前有香港網民發起聯署,批評有關試題顛倒是非,嚴重誤導和毒害青年學生,要求考評局取消該試題,嚴格追究相關人等的責任,並深刻檢討考評制度。至22日凌晨已有超過10.2萬人參與聯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