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覺得這個命題太大了,真不好回答。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的範圍很廣,國家用來公布名錄的分類就有十個大類,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醫藥、戲曲、曲藝、民俗。
這些類目中又包括很多項目,可以說每個列入國家級項目名錄的項目都在一定範圍內有一定的影響,這些項目也都代表著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的人群對世界、對自然、對人類自身的認識。比如古琴是中國傳統音樂的典型代表樂器,它的演奏技藝、它的傳承歷史都是半部中國音樂史,它代表的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樣子。
說到傳統技藝,這個類目大概是被質疑最多的。以瓷器為例,現在我們的生活用瓷已經基本都是工業瓷了,也就是都是大機器生產的產品。但是這並不代表手工瓷就沒有地位了,恰恰相反,在手工技藝這個大類裡,瓷器製作技藝還是生存最好的項目之一。基本上做到了日常使用用工業瓷,藝術品用手工製作。這些瓷藝製品比普通的工業瓷價格高很多,高出的這部分,就是製作者的藝術創造價值。類比的話,就像是畫家的畫比畫框、白畫布加上顏料貴的多。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實價值在哪裡呢?
我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是一眼泉水,我們可以利用這眼泉水來釀酒、沏茶、制可樂、做飲料。現在我們的口味變了,可樂更適合我們的口味,所以我們不想喝沒有味道的泉水了。但是我們現在的生產生活,特別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方式的生產生活,和過去有著割不斷的聯繫。工業制瓷要向哪個方向發展呢?機器還給不了我們答案。如果沒有民間故事的浸潤,莫言也形成不來他現在這樣的寫作風格,也就得不了諾貝爾文學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只不過進入現代,我們的生活變化太快,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沒有跟上,我們需要一點時間讓他們融入我們的生活。不要等有一天,我們遺憾的發現,泉水已乾涸,我們只能以可樂維持生命,那個時候面對的迷茫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