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25 牧馬白雲間

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覺得這個命題太大了,真不好回答。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的範圍很廣,國家用來公布名錄的分類就有十個大類,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醫藥、戲曲、曲藝、民俗。

這些類目中又包括很多項目,可以說每個列入國家級項目名錄的項目都在一定範圍內有一定的影響,這些項目也都代表著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的人群對世界、對自然、對人類自身的認識。比如古琴是中國傳統音樂的典型代表樂器,它的演奏技藝、它的傳承歷史都是半部中國音樂史,它代表的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樣子。

說到傳統技藝,這個類目大概是被質疑最多的。以瓷器為例,現在我們的生活用瓷已經基本都是工業瓷了,也就是都是大機器生產的產品。但是這並不代表手工瓷就沒有地位了,恰恰相反,在手工技藝這個大類裡,瓷器製作技藝還是生存最好的項目之一。基本上做到了日常使用用工業瓷,藝術品用手工製作。這些瓷藝製品比普通的工業瓷價格高很多,高出的這部分,就是製作者的藝術創造價值。類比的話,就像是畫家的畫比畫框、白畫布加上顏料貴的多。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實價值在哪裡呢?

我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是一眼泉水,我們可以利用這眼泉水來釀酒、沏茶、制可樂、做飲料。現在我們的口味變了,可樂更適合我們的口味,所以我們不想喝沒有味道的泉水了。但是我們現在的生產生活,特別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方式的生產生活,和過去有著割不斷的聯繫。工業制瓷要向哪個方向發展呢?機器還給不了我們答案。如果沒有民間故事的浸潤,莫言也形成不來他現在這樣的寫作風格,也就得不了諾貝爾文學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只不過進入現代,我們的生活變化太快,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沒有跟上,我們需要一點時間讓他們融入我們的生活。不要等有一天,我們遺憾的發現,泉水已乾涸,我們只能以可樂維持生命,那個時候面對的迷茫更可怕。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傳承並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呢?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
  • 小故事 大道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入門
    大家好,今天我主講的題目是《小故事 大道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入門》。經過十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家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但另一方面,大家也都注意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中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那麼,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其中,就法治建設而言,中國政府先後頒布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規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文件;啟動了《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認證、搶救、保護和研究工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
  •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和發展
    ——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入選「優秀實踐名冊」的啟示    後繼乏人、市場萎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是世界性難題。「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在12月4日於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會議上,成功入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實現了中國在這一領域零的突破。  有關專家認為,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得到聯合國的高度肯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具有「樣本」意義,其經驗對其他傳統藝術具有啟示作用。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因此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不僅要有民族的視角,還要有全人類的視角。用人類的視角來認識和保護我們各自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使我們的保護工作具有更廣泛、更長久、更深刻的意義。但我國由於缺乏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尚未出臺,保護工作尚未納入法制化軌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無法可依」。目前,社會各界強烈呼籲儘快出臺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
    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答: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中國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並得以傳承和發揚。  十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措施是什麼?
  • 福州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3日在福州閉幕,決定批准《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此前8月27日,福州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該條例,並報請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批准。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現有155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含國家級15項、省級73項),非遺保護單位159個,非遺傳承保護基地69個。
  •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麼是世界最多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隨著2020年12月太極拳和送王船申遺成功,中國已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位居世界第一。資料圖:廈門海滄鐘山送王船文化節,當地民眾扛著王船遊境。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中國為何會成為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
  •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針對當前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要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法律的監管和保護範圍之內,對於破壞或毀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為,將依法進行嚴厲的打擊和制裁。
  • 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一、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伴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在日益增強,我國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關注。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情況
    基本建成較為健全的「世界—國家—省—市—縣」五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縣(市、區)國家級非遺項目覆蓋率達到100%。2.保護研究得到加強。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圍繞重點項目,編撰《越韻吳風—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共11卷),現已出版9卷,《嘉興傳統醫藥》《嘉興傳統技藝》將於2020年完成。
  • 朱德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
    下面,我結合從歷史抗擊疫情的經驗,匯報一下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點思考。溫故而知新,古為今用,從前人庚續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菁華中汲取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全面審視傳統醫藥在抗擊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巨大作用,不僅有利於釐清人類生命健康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而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為重要。
  • 運用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完善建議
    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  (一)公共資源的稀缺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巨大需求之間存在矛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政府往往只能投入有限的資源,無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及時、有效的保護。再加上有限的保護資源的分配必然導致權力「尋租」現象。公權力易被濫用的特徵,使它本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 市政協來合陽縣視察歷史文化遺蹟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情況
    11月16日,市政協副主席劉巧蓮率視察組來合陽縣視察歷史文化遺蹟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情況。副縣長李紅武陪同視察。視察組一行參觀了王村鎮青石殿、縣城文廟,觀賞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合陽提線木偶戲以及行家莊跳戲的精彩表演。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遺蹟,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給視察組成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有多大?_佛教_鳳凰網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進入人們的視野。仿佛突然之間,許許多多民間傳統文化的東西「冒」了出來,全國人民穿唐裝、貼剪紙、掛中華結,看中醫,喝涼茶也成了時尚。  由此,一個問題也被提了出來:為什麼要拯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徵稿啟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編(有正規ISBN書號),以資料性、研究性和知識性為主要特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輯刊
  • 《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頒布施行
    當前位置: 首頁 > 公共文化體育 > 文化遺產保護 《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頒布施行 2020-12-22 15:40    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建設中國特色保護體系(圖)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為新時期文化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得到普遍認同,並逐漸深入人心,全社會積極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勢頭方興未艾。多種保護措施並舉,保護成效明顯  十年來,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中,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已逐漸探索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多種方式和多樣性的保護措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項目為主要表現形式,因此保護工作前期以建立代表性項目名錄和項目保護為主要工作抓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依靠傳承人口傳心授進行傳承,因此把傳承人的認定和保護放在關鍵地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