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記者的採訪中,有人竟公開調侃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
他在採訪中說道:「我跟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兩年,他說自己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生死疲勞》他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寫完了。所以不要當真。」
當然,這不過是他無傷大雅的調侃而已,但接下來的一句話直接震驚四座:「魯迅走上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
看到這可能有的網友會問了:這到底是哪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敢這麼說?
他在太平間長大,瘋狂熱愛小說,高考落榜從醫
他,就是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
60年代,浙江海鹽縣的某醫院裡,總能看到兩個小男孩四處遊蕩。他們哪兒都去:診室、病房、手術室、太平間……。
因為父母都是醫生,餘華和哥哥的童年在醫院裡度過,小學四年級時,餘華全家搬到了醫院的職工宿舍,他家對面就是太平間。
小時候,餘華家裡沒有廁所,只能去醫院上廁所,而醫院的太平間就是必經之路,因此小餘華每天都要經過沒有門的太平間去上廁所。
夏天,餘華還跑到太平間睡了個午覺,一覺醒來竟涼爽無比!多年後,讀到海涅的一句詩——「死亡是涼爽的夜晚」,他驚覺:那就是自己當年在太平間睡覺的感覺!
後來,每天放學後餘華就直接跑去醫院,以至於慢慢喜歡上了酒精和福馬林的氣味。
直到餘華小學畢業,父親給他辦了圖書館借閱證。
當時餘華很快的就被小說的世界所吸引。餘華中學畢業時,中斷10年的高考剛剛恢復,餘華沒考上,便在父母的安排下當了牙醫。
上班第一天,一位病人進來拔牙,師父跟餘華說:「看完這一個,下一個你就上!」
在牙齒店幹了5年、拔了1萬顆牙後,餘華實在幹膩了,於是,餘華決定要轉行!
一腔熱血準備寫小說,被連續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29人
那時候,餘華經常看到一位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在大街上溜達,餘華便問他為什麼經常在大街上遊玩,對方說:這就是他的工作。餘華喜歡這樣的工作,所以他想試試寫小說。
餘華動筆的乾脆利落和當年拿鉗子拔牙時,如出一轍。他先找來一本《人民文學》雜誌,看了幾頁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然後把雜誌合上就開始寫了。
接下來他一邊給全國的雜誌社投稿,一邊繼續通宵寫。但稿件一直在投,也一直在被退。
因為童年被血腥包圍,再加上自己的作品不斷地退回來,所以,那時餘華筆下的故事只有血腥、暴力和死亡。
僅僅在8個短篇小說中,餘華就寫死了29個人,且都是離奇死亡。
直到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中的自己被綁在處決臺上,旁邊的人在一一陳述他的罪行。接著,一桿槍對準自己的腦袋,還沒等餘華反應過來,「砰」的一聲槍響,餘華醒了。
從此餘華再也沒有寫過殺人的故事。
餘華:《活著》,挺好!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餘華的寫作風格,那麼董卿的評價最為貼切:他的文字冷靜裡透著力度,就像一把泛著銀光的手術刀。
1992年,餘華的《活著》出版了。小說的主人公叫福貴,本是紈絝子弟的他因嗜敗光所有家產,接受現狀決定重新開始的他,又遭受了父母妻兒的相繼離世,但福貴仍然對生活充滿信心,堅定地活著。
故事的最後,老漢福貴唱起蒼老的歌: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霎時間,這本書引起巨大轟動,迅速佔領全國各大書店,並且一舉拿下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第三屆世界文學「冰心文學獎」等眾多獎項。
豆瓣全球好書排行榜上,餘華的《活著》位列第二,評分9.4,排在它前面的是中國文學的扛把子——《紅樓夢》。
美國華盛頓郵報這樣評論道:「《活著》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鬥爭和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
餘華用筆刻畫了一個苦不堪言的悲劇人生,但實際上卻是一則講給每個成年人聽的寓言。
一位叫「子不語」的作者,曾把《活著》這本書帶上火車,並記錄下幾位旅客讀完以後的表現:
年輕女子——「悠悠嘆了口氣,看到一半睡去……醒來接著看,突然哭了出來,然後跑去廁所洗手」
年輕男子——「覺得無話可說……繼續讀時,微微笑著,再微微皺眉,然後面上沒有了表情」。
老人——「嘆息一聲,微笑著說『嗯,很好』」。
生活,不只是物質和情慾,而是在經歷了命運的百般折磨後,我們可以與生命和平共處。
就是這樣一本書,僅僅28塊錢,一頓飯錢,就可把精裝版帶回家,就能體會人生百味。何樂而不為?
點擊下方商品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