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逝世前後發生的大事揭秘

2021-01-09 徐大乎乎

1924年10月,奉系軍閥張作霖聯合直系將領馮玉祥推翻了賄選總統曹錕後,邀請南方革命黨領袖孫中山來京商量國事,不料孫中山到京後不久陳病發作,延宕數月後,藥石罔效,於1925年3月12年在北京鐵獅子胡同5號顧維鈞私邸逝世。雖然逝世時孫中山的職務系自任的割據廣州國民政府陸海軍大元帥職務,但由於其手創了中華民國,締造了國民黨,所以在國民黨內和南方革命黨人中具有無可爭辯的領袖地位,具有一言九鼎的權力和影響力,因此,其逝世必然會引起國民黨內部權力爭奪的問題,故孫中山逝世後,引起了各方勢力重視和政治人物的關注,連帶發生了一些鮮為人知或不為大眾熟知的事情,今天給予揭秘,請各位朋友給予支持和關注,謝謝。

一、孫中山去世前曾命胡漢民為代大元帥。孫中山患病後,包括汪精衛、于右任、宋子文、戴季陶等各路頭面人物紛紛來到病榻前,意欲繼承孫中山衣缽或撈取政治資本,面對病痛或他們無休止的刮躁,孫中山不勝其煩,為了保持政治平衡和順利過渡,深諳政治和人性的孫中山沒有過多遺言,在立下三份《遺囑》後,在階段性清醒時刻,毫無徵兆的突然任命了大元帥府秘書長胡漢民為代陸海軍大元帥,冀希這位同鄉及追隨者能通過軍隊掌控政局,造福後世,無奈由於胡漢民其能力和身體以及機會等諸多原因,此任命既未發生實際作用也未被歷史或革命黨人正式承認,辜負了期望。胡漢民廣東番禺人,孫中山粵籍派代表人物,孫中山任大總統時,胡為總統府秘書長,人稱「二總統」。孫中山為任陸海軍大元帥時,位居大元帥府秘書長,可見一斑。前期國民黨內主要有三大派系,一是孫中山粵籍及華興會組成人員。二是蔣介石浙江籍及光復會老班底。三是黃興為代表的兩湖志士。

二、孫中山因何病而逝。孫中山因革命奔波、為操勞國事,身體一直不好,去世時僅59歲,如今78歲的拜登還在競選美國總統呢。孫中山因患何病去世,國內各種書籍中記載有說是肝病或肝癌的,也有說是膽囊腺癌的,究竟因何病而逝?據專家考證,孫中山乃膽囊癌細胞轉移導致的肝病併發症發作而逝的。費勁巴拉證明這一事實,不為別事,就是想告訴大家,知道事實真相其實很難,這麼大的人物連得什麼病死的,這樣無關乎別人利益的事都會有爭議,何況其他事情呢?

三、孫中山《遺囑》起草人究竟是誰?正史和公開資料中《遺囑》的起草人註明均為汪精衛。但據有關史料和于右任、張繼等回憶文章披露,皆證明《遺囑》的最初起草者為吳稚暉,只是因為由汪精衛將吳起草的稿子面喻了先生,特別是在孫中山《遺囑》和見證人籤字後,又別有用心的在文末註明了「筆記者」汪兆銘之故。另外自稱國民黨理論家的戴季陶也對外宣稱自己是《遺囑》的起草人,此為國民黨一大公案。

四、紫金山建陵緣由。孫中山生前曾有效仿列寧保存遺體的想法,且已準備了水晶棺,但耽於其身份不便明言,由於當時政治環境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山東軍閥張宗昌搶屍焚屍威脅,加上孫科在迷信思想影響下未堅持等原因,國民黨內部公議決意下葬,這個問題解決了,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又來了,葬哪裡?孫中山雖在彌留之際提過紫金山這個地方,但由於口齒不清,加上當時該地名又不為大家熟悉,因為朱元璋明孝陵的原因,眾人對鐘山之名比較熟悉,而對紫金山大家都很耳生,正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曾任江蘇博物院長的國民黨黨元老陳去病說,總理欲葬的紫金山,就是明孝陵所在的鐘山。這時代理大元帥胡漢民也想起了1912年陪孫中山在該處打獵時孫中山屬意此地的說法,於是喪事委員會決定將孫中山長眠之地選在了紫金山。孫中山之所以將自己的萬年吉地選在朱元璋明孝陵所在的鐘山,除風水講究外,還在於孫中山曾認為自己乃崇禎轉世,實乃朱元璋後世子孫,因此,死後葬於祖先身邊拱衛理所應當,特別說明的是中山陵的穴位相對於明孝陵而言確實卑居臣位。

五、葬禮規格問題。孫中山去世後,不僅墓地選擇晦暗不清,費盡蹉跎,用什麼規格下葬也爭論不休,定不下來,國葬還是民葬,還是按宗教儀軌下葬?多虧此時實際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北洋政府執政段祺瑞不記前嫌,出人意料的同意給予政敵孫中山國葬待遇,但國民黨和南方革命黨人覺得不能為此向北京政府屈服太多為由,沒有接受段祺瑞執政的善意而為孫中山舉行國葬,而是按黨的最高領導人規格給予了「黨葬」。據記載,孫中山葬禮和葬儀規範而隆重,1925年3月19日將遺體從協和醫院送到社稷壇時,高達1千多個團體,74萬多人前來弔唁,4月2日出殯時除眾多國民黨政要扶靈外,用了108名槓夫抬靈柩,並將靈柩停放了碧雲寺最高處的金剛塔內,可見待遇非凡,不過對於一個基督徒而言,此番操作有些不倫不類。

六、中山陵建設問題。1、該陵陵址由孫中山選定,其構造由著名設計師呂彥直設計,其輔葬墓廖仲愷和何香凝之墓也由其設計。2、陵墓建設經費大約為1千萬,民間捐助大約為460萬元,其餘由執政段祺瑞從公帑中支付。3、陵墓名稱因為比較敏感,誰都不願承擔歷史責任,所以把孫中山墓地的「中山陵」的命名權推給了設計師呂彥直,一個堅決反對帝制,主張共和的政治領袖,死後卻用帝王陵命名,此事從某種程度上說明,短時間內要改變人們頭腦中的固有觀念其實挺難的。4、中山陵建設自孫中山去世後即開始籌備,但實際建設大約是從1926年6月開始的,到1929年春天完工,6月1舉行了棺槨入土儀式,遂完成了葬禮。

七、陵墓中的靈異傳聞。迷信或風水學認為,凡人集中居住的地方都有邪地,南京當然也不例外,傳言中山陵為南京十大邪地之首。原因有三,一是中山陵陵址處原為古戰場,曾有許多兵民殞命於此。二是中山陵的地理位置雖坐北朝南,但陵寢穴高案低,高拔外露,開闊無回,犯了陰宅要「得風藏水」的「忌諱」。三是中山陵靈堂為無梁殿,風水學認為無梁大殿為陰地,此說當為無稽之談,不足信。

八、中山陵沒有墓志銘文原因說明。中山陵確實沒有墓志銘文,其原因如下。一是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黨內一些政客為撈取政治資本,紛紛要求為孫中山撰寫墓誌,鑑於大家熱情很高,為平衡各派力量,國民黨安排汪精衛寫碑文,胡漢民撰墓志銘文,吳稚暉作傳文,張靜江擔任記文,可是,直到陵墓即將完工時,碑文內容由於孫中山政治遺產瓜分完畢、眾人失去熱情和內容分歧等原因,仍然無法確定下來,而光復會或同盟會元老章太炎自告奮勇撰寫的墓誌,由於其個人與蔣介石關係不睦,被蔣棄之不用。喪事委權宜之計,遂決定延請譚延闓書寫碑文,並在空置的靈堂門額上鐫刻了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字。至於國民黨「以總理之偉大,非墓志銘、傳記文字所能包括一切,致以不用為宜。」,其仿照武則天無字碑那樣的解釋聽聽就行了。

九、碑文「國小黨大」的傳言。傳言譚延闓書寫碑文時用了許多心思,暗藏了玄機,其書寫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碑文中,特意將「中國」和「國民黨」等字重寫,意思是創國又創黨,同時「中國」二字又小於「國民黨」三字,意涵「國小黨大」之義。究竟是牽強附會的傳言還是事實,請大家看此段文章所附字跡照片自斷。

說明:1、碧雲寺孫中山之墓為衣冠冢。2、宋慶齡未與孫中山合葬。3、孫中山官方正式承認的夫人有兩位,盧慕貞與宋慶齡,但實際上還有淺田春、大月燻、陳粹芬等親密朋友或同志。

相關焦點

  • 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遺體易換了四副棺材?
    靈堂上的對聯,後來成為國共兩黨的革命名言(資料圖)孫中山遺體(資料圖)孫中山先生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他是國共兩黨都極力推崇和敬仰的辛亥革命先驅者,素有「偉人」之稱,「國父」之譽。他為領導辛亥革命而馳騁疆場的事跡婦孺皆知。然而,孫中山逝世時發生的一些軼事至今卻鮮為人知。
  • 漲知識|為什麼孫中山逝世之後,反而在上海留下更多印跡
    孫中山上海是孫中山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但在生前,孫中山始終無法切實施加影響於上海;反而在逝世之後,在各派孫中山遺產爭奪者的「共同」努力下,孫中山之於上海印跡愈發加深。孫中山逝世兩周年祭上的衝突事件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先生因患肝癌醫治無效,在北京東城鐵獅子胡同5號行轅逝世,終年59歲。孫中山逝世的噩耗當日即傳至申城,上海社會各界極為悲痛,舉行了一系列的追悼活動。然而上海的反應還是無法與北京、南京、廣州等地相提並論。
  • 臺灣多個政黨、團體紀念孫中山逝世94周年
    中新社臺北3月12日電 (記者 陳小願 孔任遠)今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4周年紀念日。臺灣多個政黨、團體當天前往位於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向孫中山銅像致敬。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4周年紀念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前排右)前往位於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向孫中山銅像敬獻花圈。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新黨主席鬱慕明、中華民族致公黨主席陳柏光等分別向孫中山銅像敬獻花圈。臺灣福建總商會、藍天行動聯盟等多個民間團體也前往致意。
  • 孫中山病歷複印件展出 揭秘孫中山真正死因[圖]
    孫中山患的原發癌並非肝癌,宋慶齡和孫中山結婚誓約書上的籤名是「宋慶琳」而非「宋慶齡」……近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47周年,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辦《孫中山與中山堂》圖片展,首次在廣州展出孫中山的病歷複印件、孫中山與宋慶齡的結婚誓約書、孫中山北上用過的絨盔帽和手杖等珍貴文物,還原了很多人從未聽說過的歷史細節和真相。
  • 北京、上海、南京、中山等地各界人士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
    3月12日,上海香山路,孫中山故居內舉辦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活動。 新民晚報 圖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今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的日子。
  •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在方塔園展出
    為深切緬懷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同時更好地助力「四史」學習教育工作,時值孫先生逝世95周年紀念日,一場由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主辦的「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
  • 臺灣各界人士紀念孫中山逝世93周年
    新華社臺北3月12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3周年紀念日,臺灣的一些政團、各界人士等紛紛舉行紀念活動,深切緬懷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2日上午,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臺灣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等先後來到位於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獻花致敬。
  • 追思緬懷革命先行者 臺北國父紀念館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的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逝世於北京。今(2020)年恰逢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當地時間3月6日下午,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摯尊95再現中山風華」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並邀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管樂團現場演出,展現臺灣年輕人對中山先生的追思與緬懷。
  •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珍貴文物文獻展現革命歷程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珍貴文物文獻展現革命歷程 2020-08-11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拜謁中山陵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
    中國江蘇網訊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上午,江蘇省及南京市各界人士前往中山陵舉行謁陵儀式,紀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接著,各界人士繞靈寢一周,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的不朽業績,期盼祖國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邢春寧、副省長陳星鶯、省政協副主席閻立等參加謁陵儀式。記者 顧敏
  •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巡展在上海醉白池公園開展
    為深切緬懷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同時更好地助力「四史」學習教育工作,11月12日,正值孫先生逝世95周年紀念日,一場主題為「『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巡展在醉白池碑刻畫廊開展
  • 孫中山逝世後,南京差點改名,最後香山挺身而出,成為現在的中山
    到底是他因為出生地而取名孫中山,還是因為他而將中山市改名?在1925年前,中山市還不叫中山,而是叫做「香山」。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為了紀念他,便將他的出生地改名為「中山」。其實在此之前,原本打算的是將南京改為中山,而後遭到不少人的反對才作罷。
  • 孫中山先生與臺灣
    實現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孫中山先生的遺願。孫中山先生曾先後三次赴臺灣考察,在其一生的著作和言論中,直接涉及臺灣和臺灣光復問題的有35處之多。三次去臺灣中山先生前後曾蒞臨臺灣三次:第一次在庚子年惠州起義時期。1900年9月28日,孫中山自日本抵基隆,隨即轉赴臺北。孫中山原本想以香港為大本營,在廣州起事,奪取南方,建立南方革命政府,然後逐步擴大到全國。
  • 孫中山的遺體曾兩次險些被毀,蘇聯送來水晶棺,沒有派上用場?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1054,閱讀約3分鐘抗日戰爭爆發,南京淪陷舉國震驚,蔣慌忙逃命到重慶,但有一件大事蔣沒有做,那就是帶走「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體。難保日軍不會毀掉孫中山先生的遺體。
  • 孫中山紀念堂——紫竹院公園一日遊
    孫中山紀念堂——紫竹院公園一日遊全年一天人均:D1:孫中山紀念堂——紫竹院公園一日遊列印線路亮點孫中山紀念堂位於香山公園碧雲寺第五進院落內,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其靈柩曾停放在碧雲寺最高處的金剛寶座塔內,四年之後,中山先生的靈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時,曾在此殿設靈堂,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後,這裡闢為&34;,中山先生重殮換下的衣帽及楠木棺封存在停靈處的石券門內,闢為&34;。
  • 三國時期發生在庚子年的大事,前後相遇兩次60年甲子輪迴!
    三國時期發生在庚子年的大事三國的時間點區分有兩個,有人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算是三國開始時間,還有一個官方認為是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才算三國開始時間,截至公元280年司馬晉滅孫吳,一統天下來看。這段亂世出英雄讓人爽爆的三國歷史前後相遇到了兩個甲子輪迴年。公元280年,東吳天紀四年,西晉鹹寧六年,太康元年。西晉滅東吳,三國正式宣告結束,天下重歸一統。由於一統局面的完成,加上司馬政權有不光彩的一面,晉武帝可能是想要還政於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的想法,便大量裁軍,州郡軍事守備削減,只保留中央軍和邊防軍。
  • 尊崇孫中山先生,是因為尊崇天下為公
    本人一直尊崇孫中山先生,大數據時代,媒體會推送一些有關孫中山先的文章,跟貼爭論卻非常熱烈,正因這樣,媒體也樂此不疲,因為跟貼討論的人多,網友互動活躍,所以媒體總是推出這樣的文章,且能引起人們的熱議。本人也經常跟跟貼回復網友,我是非常尊崇孫中山先生的,他是一個學醫的人,無論在現在,還是在孫中山先生所處的時代,他本來的日了可以過得很好,但他卻棄醫從文,從業他的終身奮鬥的事業,他哥哥也因為他而散盡家財,孫中山先生回國,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與人民,他在主流國家的學習與生活,開闊了眼界,回來是想改變國家的現狀,哪怕他的功勞,如很多網友認為並不是那麼的偉大,但我們不要忘記了第一個舉起火把的人
  • 孫中山逝世後,南京差點改名,最後香山衝上來,成為現在的中山市
    為什麼要改名,因為香山出了一位偉大人物,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所以中山先生仙逝之後,香山縣為了紀念他改名叫中山縣,後來城市升格又改名叫中山市了。今天幾乎中國每一個城市都會有一個中山路,或者有一座中山廣場,這都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先行者。
  • 孫中山遺願不想土葬,仍被葬中山陵,宋慶齡為何說是蘇聯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在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去世了,因為肝癌,大家熟悉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句話就是孫中山先生在生前,遺囑中的一句話,也能看出來,孫中山先生心裡一直都有國家和人民。 眾所周知,孫中山的埋骨之地是中山陵,但是他是在1929年的時候,才被安葬在了南京的中山陵,這中間隔了四年,說道這裡大家就很好奇,為什麼他在逝世的四年之後,才被埋葬的。 後來,宋慶齡的一句話才讓人恍然大悟,她說是因為蘇俄無情,那麼孫中山不能下葬,和蘇俄有什麼關係呢,這就很奇怪了。經過慶齡的解釋,才明白。
  • 對孫中山「國父」尊稱的由來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肝癌在北京逝世後,在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送了一巨型素花橫額,上面書寫有「國父」兩個大字,而他送的唁電、挽幛等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先生在逝世後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由此開始,當時國內報章雜誌發表悼念孫中山文章等均以「國父」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