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遺體易換了四副棺材?

2020-12-13 中國網文化

孫中山靈堂。靈堂上的對聯,後來成為國共兩黨的革命名言(資料圖)

孫中山遺體(資料圖)

孫中山先生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他是國共兩黨都極力推崇和敬仰的辛亥革命先驅者,素有「偉人」之稱,「國父」之譽。他為領導辛亥革命而馳騁疆場的事跡婦孺皆知。然而,孫中山逝世時發生的一些軼事至今卻鮮為人知。

孫中山遺囑產生的經過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平政變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應邀北上,經香港、上海,繞道日本,由天津到達北平。由於一路勞累,沒到達北平便病倒了。在北平,經各方精心治療,孫中山的病情也沒見好轉反而不斷加重。於是,人們開始考慮他的後事,請孫中山留下遺囑。最後,孫中山留下三份遺囑,即《政治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政府遺書》。

對於《政治遺囑》和《家事遺囑》的產生過程,後人有三種說法。一說是事先為其準備好了稿子,徵得孫中山同意後籤字的;一說是筆錄孫中山在病床上的口授成稿;還有一說,是由孫中山口授要點,由別人在病床前整理而成的。但根據分析,從當時孫中山的病情和心理狀態來看,有關文件應是事先準備好,徵得他同意並籤字的。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和秘書黃昌谷就是這樣回憶的。孫中山的遺囑是由汪精衛起草,並經當時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通過。

1925年2月24日,孫中山病危,汪精衛、孫科等人來到孫中山病床前,並請宋慶齡暫出病房。汪精衛婉轉地說,同志們要求先生留下些許教誨之言,以便遵照執行。孫中山沉默了一會說:「我看你們是很危險的,我如果死了,敵人一定要來軟化你們,你們如果不被敵人軟化,那麼我又有什麼話可講呢。」汪精衛等人則表示,他們不怕危險,不怕被敵人軟化。孫中山說:「那麼要我說什麼話呢?」汪精衛說:「我們現在預備好了幾句,念給總理聽,如果總理是贊成的,便請籤字,當作總理說的話;如果總理聽了不贊成,那麼便請總理另外說幾句,我們可以代為筆記下來,也是一樣的。」孫中山說:「很好。」汪精衛即將預備好的稿子念給孫中山聽。孫中山聽後,表示很滿意,說:「好的,我很贊成!」隨後,汪精衛又將家事遺囑的稿子讀給孫中山聽,孫中山也表示滿意,說:「好的,我也贊成!」

遺囑定稿後,汪精衛等人本來是要孫中山籤字的,但此時孫中山聽到宋慶齡在門外哭得很傷心,便說:「你們暫且收起來吧!我總還有幾天生命的。」到了3月11日,即孫中山逝世的前一天,何香凝發現孫中山的眼睛已開始散光,便對汪精衛講「現在不可不請先生籤字了」,並勸說宋慶齡不要哭泣。於是汪精衛和孫中山的家屬及在北平的國民黨人宋子文、孔祥熙、戴季陶等一起來到孫中山病床前。兩份遺囑呈給孫中山時,孫科將他的鋼筆遞給父親,但此時孫中山握筆寫字已有困難,宋慶齡便用手託著他的手腕讓他寫。孫中山在兩份遺囑上都籤上了「孫文,3月11日補籤」字樣,並囑他死後立即公布。孫中山籤字後,汪精衛在「筆記者」下簽名,其他人則在「證明者」下簽了名。

孫中山的四副棺材

孫中山逝世後的第三天,遺體被運到北平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然後被裝殮在一副美式楠木棺中,這是孫中山的第一副棺材。

孫中山遺體入殮後不久,孔祥熙嫌這副楠木棺材太小,又換了一副大的楠木棺。這副楠木棺為橢圓形,前端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層,揭開棺蓋可瞻仰孫中山的遺容。這是孫中山的第二副棺材,稱楠木玻璃棺。

孫中山臨終前說,願如友人列寧那樣保存遺體,供後人瞻仰。所以,在他逝世後,治喪處即向蘇聯定購水晶棺。1925年3月30日,蘇聯贈送了一副水晶棺。該棺長1.75米,高0.5米,棺頭0.65米,棺尾寬0.53米。棺的外蓋及外層勻系鋼質鍍鎳,銀光閃亮。但經專家檢查,此棺質地較脆,且易於傳熱,加之長途運輸,稍有裂隙,便會對棺內遺體產生影響,所以後來沒有使用。此後停放在北平碧雲寺中山紀念堂,供人瞻仰。這是孫中山的第三副棺材。

孫中山的第四副棺材是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這副紫銅棺長2.24米,寬0.8米,高0.65米,製作考究,外形精美,價值1.5萬兩白銀,於1925年8月運到上海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宋慶齡看後很滿意。1927年4月,上海葬事籌備處遷到南京,紫銅棺也運到南京。1928年12月30日,紫銅棺被運往北平。

1929年5月22日,國民政府在北平西山碧雲寺為孫中山舉行了隆重的換棺儀式。孫科請協和醫院醫生史蒂芬帶領助手郭榮勳和一名護士將孫中山的遺體揩拭清潔,加裹白綢,並理髮,然後由孫科、鄭洪年、馬湘為其穿了內外襯衣、禮服、鞋襪,戴上手套。其殮服為白綾內衫、白綾內褲、白絲襪、黑緞鞋,外加素藍紗袍、黑素緞馬褂、白絲手套。穿戴整理完畢之後,孫中山遺體被小心地移入紫銅棺內。棺四周放白綢棉墊和白綢絲棉袋,身上蓋錦緞方被。1929年6月1日,紫銅棺柩運到中山陵,由孫中山的8名衛士抬入墓穴安葬。

易換下來的那副楠木玻璃棺,放入了孫中山的衣服、鞋襪後,被封入北平西山碧雲寺石塔內,胡漢民為之題寫了「孫中山先生衣冠冢」石碑。第一副楠木棺則存放在北平中法中學。

扛夫奮力將靈櫬抬上中山陵最後一段臺階(資料圖)

孫中山的遺體在哪裡

1929年6月1日,國民政府為孫中山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孫中山的棺柩運到中山陵後,由8名衛士抬入墓穴安葬。墓穴用鋼筋混凝土密封,位於孫中山臥像下5米深處。

日軍侵佔南京之前,南京政府提出要把孫中山的遺體帶到重慶去。但要將遺體取出,必須要爆破;一經爆破,棺柩和遺體都要遭破壞。所以,當時沒有動。日本人進攻南京時,侵華日軍將領松井石根在其最後通諜中聲稱:「江寧之地乃民國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蹟名勝匯集,如中國軍隊不向日軍投降,戰火起處必然使千載文化成灰燼。」以此脅迫南京當局拱手交出南京城。日軍進攻南京時,選的「突破口」就是中山陵。當時中山陵陵園外的建築如永慕廬、奉安紀念館等均被日軍炮火夷為灰燼,陵園內的一些建築也遭到嚴重破壞。日軍進入南京之後,懾於孫中山先生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影響,未敢進一步破壞中山陵。

另外,據傳蔣介石逃離大陸時,將孫中山的遺體從中山陵中取出,帶到臺灣去了。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據孫中山的衛士,一直擔任護衛中山陵任務的範良說,蔣介石撤退時,根本沒有提到中山陵,只是孫科臨走時對他們說:「毛澤東、周恩來對總理是尊敬的,你們是總理的衛士,他們不會為難你們的。」解放之後,中山陵受到人民政府的精心保護。所以孫中山的遺體,仍在中山陵孫中山的臥像之下的墓穴裡是毫無疑問的。

孫中山的遺髒發現珍聞

孫中山病逝之後,決定保存遺體,遺體的防腐手術是在協和醫院進行的;當時孫科、鄭洪年、馬湘等人都在場。手術完成後,醫生拿著總理的遺髒給孫科等人看過並告知遺髒將進行火化。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人開辦的協和醫院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本人在收查協和醫院研究室時,意外地發現了孫中山的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原來,協和醫院當年在給孫中山做防腐處理時,並沒有將孫中山的內臟火化,而是留下供研究之用了。這消息讓汪精衛得知後,便決定藉此撈取政治資本。1942年3月25日,汪精衛派外交部長褚民誼為奉迎大員,專程去北平接收孫中山的「靈髒」。褚民誼與日軍首腦岡村寧次商談,請求奉還孫中山的「靈髒」。日本方面處於政治上的考慮,同意奉還。

3月28日,褚民誼帶著「靈髒」乘車南下,於29日到達浦口,汪精衛等乘「汪綏」號軍艦到浦口迎接,然後把「靈髒」送往中山陵。4月5日,汪精衛還在中山陵祭堂主持了「國父靈髒」奉迎儀式。後來,正在研究攻克癌症的上海鐳錠醫院湯齊平醫生請求借用研究,得到汪精衛同意。「靈髒」在他那裡保存了一段時間。抗戰勝利前夕,褚民誼將「靈髒」偷出,密藏在南京他的一個親戚家中。

1946年,國民黨政府得知孫中山內臟還在的消息,立即去蘇州監獄提詢大汗奸褚民誼。褚遂提出要以交還孫中山的內臟為條件,免去他的死刑。後來,事情查清,追回了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還有臨床記錄照片一盒。蔣介石下令將其送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保管。但現在的孫中山陵園管理處並沒有這些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據說1949年國民黨從南京撤退時被孫科帶走了。

中山陵為何選址紫金山

孫中山是廣東香山人,晚年病逝於北平,他在南京的時間很短暫,為何陵址卻選在南京紫金山呢?

原來,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曾和胡漢民等人到東郊打獵,他們從明孝陵轉到半山寺時,孫中山放目四望,指著遠處的方山和迴環如帶的秦淮河說:「你們看,這裡的地勢比明孝陵還要好,山水相襯,氣勢恢宏,不知明孝陵為何不選在這裡。」胡漢民說:「這裡確實比明孝陵好,前有照,後有靠,左右有山環抱,加之秦淮河環繞著,真是一方大好墓地。」孫中山笑著對眾人說:「他日我辭世後,願向國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重彌留之際,宋慶齡、何香凝、汪精衛等人在病房悄悄談起後事,談到墓地問題時,汪精衛說道:「我認為總理倘有不測,葬在北平景山最宜。」談論時,孫中山本已昏睡,但恰在此時醒來,聽得汪精衛之語,連聲說道:「不,不,我要葬紫金山。」在場的人都很吃驚,為安慰他,齊聲應允,但無人知道紫金山在何處。

孫中山病逝後,在討論歸葬之地時,汪精衛說,孫總理欲葬在紫金山,但不知此山在何處。大家議論紛紛,但都說不清楚。當時在場的國民黨元老陳去病是江蘇人,曾擔任過江蘇省博物院院長,對南京地理概況十分熟悉,他對眾人說,總理欲葬的紫金山,就是明孝陵所在的鐘山。經他這麼一說,大家頓時醒悟過來。原來孫中山說的紫金山,就是當年他看中的鐘山半山寺這一地方。為此,陳去病還專門寫了一篇《紫金山考》,送各家報刊發表。宋慶齡、孫科和葬事委員會的代表還親自來紫金山做了實地勘察。最後,墓地確定了下來,這就是今天南京中山陵所在地。

中山陵為何沒有墓志銘

南京中山陵莊重雄偉,但令人遺憾的是,孫中山這樣偉大的革命家的陵墓卻沒有墓志銘。

陵墓竣工後,樹立墓志銘,概述孫中山革命的一生,抒發國人敬仰之情,這在當時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大家考慮再三,認為唯有與孫中山交誼密切,且功底極深的章太炎先生能勝任此事。章太炎自己也說:「論與中山先生交誼之密、互知之深,其墓志銘惟我能勝,亦只有我有資格寫,我欲為中山先生作墓誌。」孫中山治喪委員會也於1925年3月15日發出通函,正式邀請章太炎任追悼會籌備處幹事,並撰寫墓誌。就這樣,章太炎懷著對孫中山的偉大敬意,寫下了古樸典雅、凝練審慎的《祭孫公文》。

但是,章太炎平日對蔣介石的為人及其逆三民主義政策深為不滿,斥責蔣介石的革命不是革命,而是革中華民國的命;同時,章太炎當仁不讓撰寫墓志銘也使蔣介石喪失了一次撈取政治資本的機會。因此,蔣介石對他忌恨在心,以中山陵建築總監的身份和黨國代表的名義拒絕使用章太炎撰寫的墓志銘。因此,中山陵建成後,碑亭雖在,卻沒有墓志銘,不得已而將「天下為公」四字刻於亭中以代之。對此,章太炎憤怒地說:「蔣以個人好惡,竟寧使革命元勳之陵墓缺少碑銘,可憾也!」

中山陵的兩座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孫中山逝世後,在南京中山陵有兩座孫中山石雕像,一座是供奉在祭堂正中的石雕坐像,一座是墓室內的漢白玉臥像。

墓室內漢白玉臥像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雕像家高琪製作。當時作者先用石膏從孫中山遺體上印製了塑像模型,爾後選用北平白色大理石為原料,經一年三個月的精心製作而成。

祭堂內的孫中山石雕像是法籍波蘭人朗多斯基製作的。朗多斯基是當時名聲顯赫的雕像大師,其作品以古樸典雅聞名於世。孫中山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讓朗多斯基為孫中山製作坐像,此決定由孫科電告巴黎中國使館轉告朗多斯基。

朗多斯基接到通知後,建議孫科來巴黎當一次模特,因孫科的長相有些地方酷似孫中山。孫科去時,還帶了孫中山生前不同時期的各種姿勢的許多照片。

朗多斯基在對孫科進行不斷素描和反覆端詳研究了孫中山的各種照片後,勾勒出了雕像的造型。至於孫中山的中式長袍馬褂以及所坐的太師椅上那帶有東方風格的花紋等,則是他藉助於他的中國籍學生的幫助設計而成的。

造型方案確定之後,朗多斯基先用粘土捏制出一個小樣,再將其翻製成一米高的石膏像模型,然後反覆聽取孫科和中國駐巴黎使館中見過孫中山的成員的意見,並請他的中國學生王子云一起參與製作。待大家對模型都滿意了,朗多斯基便精選了一塊上乘的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開始雕琢。經一年零八個月的工作,孫中山坐像於1930年6月25日製作成功。坐像運抵中國之後,國民政府於1930年11月12日,在中山陵祭堂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禮。

兩座雕像,為何坐像著長袍馬褂、臥像著中山裝呢?這是因為孫中山去世之後,國民黨內部左派與右派的鬥爭激烈,這種鬥爭也反映到孫中山雕像的服裝上。宋慶齡、何香凝等人反對復古,堅持孫中山像著中山裝,而蔣介石、胡漢民等卻主張著長袍馬褂。兩派爭執不休,互不相讓,結果就出現了兩種不同服裝的雕像。

孫中山的聲音是怎樣永留世間的

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時候,人們當時尚未掌握現場錄音技術。所以,留下的歷史資料只有照片和無聲錄像。

後來,人們發現了兩張孫中山的演講錄音唱片,這才重新聽到了孫中山的聲音。這兩張唱片是1924年上海《中國晚報》的沈卓吾先生錄製的。當時唱片錄製技術剛剛傳入中國,沈卓吾非常敬仰孫中山,決心為這位革命家留下聲音,使之永傳後世。他帶著錄音技師來到廣州,找到孫中山的長子及戴季陶等人,提出要為孫中山錄音的想法,孫中山得知後,欣然接受。經過充分準備,1924年5月30日,在廣州南堤小憩俱樂部,孫中山以事先寫好的《告誡同志》文稿,對著留聲機演講,錄下了四張錄音毛片。沈卓吾回到上海後,製作了以《告誡同志》和《勉勵國民》為片名的唱片各一張。

後來,隨著電唱機的消失,電木唱片也很少見了。人們發現的這兩張電木唱片中間也已折斷,但粘起來仍可放音,而且聲音還很清晰。我們從唱片中可以聽到孫中山是用帶有鄉音的普通話講的。

這兩張電木唱片是早年一位國民黨官員藍金華珍藏的。1952年他去世前傳給了侄兒藍贊玉。後來藍贊玉將它們捐給了國家。如今,我們去孫中山故居參觀,便可聽到孫中山當年深沉雄渾的演講聲音:「我們大家如果醒起來,中國才能有望……」這演講的聲音便是根據電木唱片複製的,是孫中山留在人世間的唯一的聲音。本文原載於《文史天地》,來源:人民網

中國網文化轉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遺體易換了四副棺材?
    靈堂上的對聯,後來成為國共兩黨的革命名言(資料圖)孫中山遺體(資料圖)孫中山先生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他是國共兩黨都極力推崇和敬仰的辛亥革命先驅者,素有「偉人」之稱,「國父」之譽。他為領導辛亥革命而馳騁疆場的事跡婦孺皆知。然而,孫中山逝世時發生的一些軼事至今卻鮮為人知。
  • 孫中山為什麼留下了三份遺囑和四副棺材?
    孫中山和宋慶齡  孫中山去世時不僅留下了三份遺囑,而且在下葬前使用了四副棺材:  第一副是美式楠木棺。孫中山逝世後的第三天,遺體被運到北平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然後被裝殮在一副美式楠木棺中,這是孫中山的第一副棺材。  第二副是楠木玻璃棺。孫中山遺體入殮後不久,孔祥熙嫌這副楠木棺材太小,又換了一副大的楠木棺。這副楠木棺為橢圓形,前端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層,揭開棺蓋可瞻仰孫中山的遺容。這是孫中山的第二副棺材,稱楠木玻璃棺。  第三副棺材是蘇聯贈送的一副水晶棺。
  • 孫中山遺言保存遺體,先後換了四副棺材,為何不用蘇聯的水晶棺?
    一波三折 四副棺材列寧1924年1月21日因病去世,因為其生前為國家做的貢獻,特採用水晶棺保留供後人瞻仰。孫中山知悉後,臨終前留下遺願希望自己能在逝世後可以像友人列寧那樣保留遺體,以供後人瞻仰。而當時的蘇聯知道孫中山的遺願後,於1925年3月30日贈送了一副高0.5米,長1.75米的水晶棺。
  • 國父孫中山下葬前用了四副不同的棺材,究竟為什麼?
    國父孫中山下葬前用了四副不同的棺材,有什麼講究嗎?孫中山先生在彌留之際,曾經籤署了三份遺囑,對40年的革命經驗進行了總結,他認為:「必須喚起民眾,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同時發出了震撼那個時代的最強烈號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 孫中山去世後,為何準備了四具棺材?蘇聯的水晶棺不能用
    所以孫先生的遺體在其死後的第三天便被運回北京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但水晶棺材需要專門從美國定製,一時半會無法運到,於是1925年3月15日,在中山先生逝世後的第三天,經防腐處理後的中山先生遺體,由之前購買的美式小楠木棺材暫時裝殮。
  • 孫中山離世後共有四副棺材,為何有一副沒用過?
    在北平,經各方精心治療,孫中山的病情也沒見好轉反而不斷加重。於是,人們開始考慮他的後事,請孫中山留下遺囑。最後,孫中山留下三份遺囑,即《政治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政府遺書》。因政務繁忙,孫中山拒絕做手術,只同意作保守治療。到了1925年1月份,病情越發嚴重,不得不於26日下午施行了外科手術。但已經回天無力,3月12日上午,孫中山在北京行館離世。
  • 遺體是否安息?棺材裡躺著梅蘭芳?解密孫中山與他的四口棺材
    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了解下「國父」孫中山的一些奇事。孫中山的遺體究竟在哪裡?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邀赴北京共商大事,豈知他中途舊疾復發,隨行人員深知耽誤不得,雖然他極力拒絕但是依然強行送往北京協和醫院就診,但是化驗結果卻使在場所有人震驚,經多名專家聯合會診,孫中山的病情被確診為肝癌晚期。每個人心裡都像壓了塊巨石般沉重,而孫中山卻不以為然甚至拒絕治療!
  • 孫中山的遺體為何躺過4口不同的棺材?如今第1口棺材屬於梅蘭芳
    孫中山的遺體為何躺過4口不同的棺材?如今第1口棺材屬於梅蘭芳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也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更是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為了改造中國,孫中山耗盡了畢生的精力,被稱為「中華民國國父」,他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重要功勳,為後來的政治者留下了珍貴堅固的遺產。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為肝癌在北京去世,根據他生前的遺願,死後被安葬在南京的紫金山中山陵上。但是孫中山希望自己死後可以像列寧一樣,保存他的遺容讓後世的人都可以瞻仰,於是負責此事的人專門從蘇聯進購了一口水晶棺材。
  • 遺體是否安息?棺材裡躺著梅蘭芳?解密孫中山與他的四口棺材
    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了解下「國父」孫中山的一些奇事。孫中山的遺體究竟在哪裡?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邀赴北京共商大事,豈知他中途舊疾復發,隨行人員深知耽誤不得,雖然他極力拒絕但是依然強行送往北京協和醫院就診,但是化驗結果卻使在場所有人震驚,經多名專家聯合會診,孫中山的病情被確診為肝癌晚期。每個人心裡都像壓了塊巨石般沉重,而孫中山卻不以為然甚至拒絕治療!
  • 孫中山逝世前後發生的大事揭秘
    1924年10月,奉系軍閥張作霖聯合直系將領馮玉祥推翻了賄選總統曹錕後,邀請南方革命黨領袖孫中山來京商量國事,不料孫中山到京後不久陳病發作,延宕數月後,藥石罔效,於1925年3月12年在北京鐵獅子胡同5號顧維鈞私邸逝世。
  • 孫中山離世後為何有四口棺材?其中一口棺材裡為何躺著梅蘭芳?
    當時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建議採用密封性能較好的水晶棺材,遺體至少可保存150年以上,於是治喪處向蘇聯訂購了一口水晶棺材。 3月15日,遺體被運送到協和醫院施行了摘除內臟及防腐手術,然後被裝殮在一口楠木棺材中。4月2日,孫中山靈柩移至香山碧雲寺暫厝,這是他的第一口棺材。
  • 孫中山的遺體為何躺過4口不同的棺材?如今第1口棺材屬於梅蘭芳
    孫中山的遺體為何躺過4口不同的棺材?如今第1口棺材屬於梅蘭芳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也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更是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為了改造中國,孫中山耗盡了畢生的精力,被稱為「中華民國國父」,他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重要功勳,為後來的政治者留下了珍貴堅固的遺產。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為肝癌在北京去世,根據他生前的遺願,死後被安葬在南京的紫金山中山陵上。但是孫中山希望自己死後可以像列寧一樣,保存他的遺容讓後世的人都可以瞻仰,於是負責此事的人專門從蘇聯進購了一口水晶棺材。
  • 孫中山遺體暫厝北京西山
    孫中山逝世後,治喪處在其位於北京鐵獅子胡同二十三號的行轅內設靈堂,供人前往弔唁,圖為行轅門前場景。 孫中山先生由於長期為中國革命奔波,積勞成疾,身患肝病。到會者除政治委員外,有孫中山先生家屬孫哲生、孔庸之、宋子文等。決議附身事由家屬主持而由黨襄助之,其他典禮則由家屬與黨分別主辦,墓道擬在北京或郊外」。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中山先生在北京鐵獅子胡同行轅逝世,遺體送北京協和醫院施行防腐處理。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立即向海內外發出訃告,並迅速組建治喪機構,分頭操辦。在北京,於逝世當晚組織「孫中山先生治喪辦事處」,以經紀其事。
  • 孫中山遺體改殮易棺之謎 揭秘「奉安大典」細節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逝世後,遺體暫厝北京西山碧雲寺1929年6月1日,孫中山靈櫬抵達中山陵孫中山「奉安大典」軼事今年6月1日是孫中山奉安大典80周年,屆時,南京中山陵將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應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邀請到北京訪問的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赴南京出席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有關活動。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遵照孫中山先生生前歸葬南京東郊鐘山的遺願,治喪委員會決定將孫中山遺體暫厝西山碧雲寺,待南京陵園建成後再正式安葬。1929年春,陵墓主體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 孫中山的遺體曾兩次險些被毀,蘇聯送來水晶棺,沒有派上用場?
    至於蔣當時為何沒有帶走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外界的解釋是陵墓已經關閉,墓穴無法打開。如果用炸藥爆破,身體可能會受損。結果,我們只好放棄了。蔣拋下「國父」逃命。事實上,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曾有兩次險些受損,一次是日軍侵佔南京,另一次是孫中山先生病逝後不久,被軍閥張宗昌險些燒毀。
  • 孫中山遺願不想土葬,仍被葬中山陵,宋慶齡為何說是蘇聯的原因
    眾所周知,孫中山的埋骨之地是中山陵,但是他是在1929年的時候,才被安葬在了南京的中山陵,這中間隔了四年,說道這裡大家就很好奇,為什麼他在逝世的四年之後,才被埋葬的。 後來,宋慶齡的一句話才讓人恍然大悟,她說是因為蘇俄無情,那麼孫中山不能下葬,和蘇俄有什麼關係呢,這就很奇怪了。經過慶齡的解釋,才明白。
  • 孫中山的遺體曾兩次險些被毀,蘇聯送來水晶棺,沒有派上用場?
    至於蔣當時為何沒有帶走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外界的解釋是陵墓已經關閉,墓穴無法打開。如果用炸藥爆破,身體可能會受損。結果,我們只好放棄了。蔣拋下「國父」逃命。事實上,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曾有兩次險些受損,一次是日軍侵佔南京,另一次是孫中山先生病逝後不久,被軍閥張宗昌險些燒毀。
  • 胡志明遺體保存秘聞(組圖)
    越南專家赴蘇聯學習保存遺體技術 為了躲避美軍轟炸水晶棺幾經輾轉   胡志明逝世兩個多月後,越南黨中央於1969年11月29日公布了保存其遺體的決定。其實,早在幾年前,鑑於胡志明的健康每況愈下,越南領導人就已在考慮將來如何保存他的遺體問題。
  • 中山先生的遺體仍在孫中山臥像之下的墓穴裡,是毫無疑問的。
    孫中山的棺材柩運到中山陵園後。關於孫中山的八個保鏢抬進墳墓埋葬。陵墓採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為與孫中山市臥向中五米深處。日軍佔領南京以前。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要將孫中山的遺體帶到重慶到。可是會把屍體拿處。1定需要爆炸;2爆炸,棺柩和遺體都會被傷害。所以。當時不能動。日軍攻打南京時。侵華日軍少將松井石跟在其最後通牒中宣稱:「江寧之地乃民國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文物景點聚集。
  • 為何要用美國特製銅棺放孫中山遺體
    孫中山臨終前,曾表示,希望能如列寧保存遺體那樣,供後人瞻仰。孫中山 逝世後,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向治喪處提出,如有密封性能好的水晶棺(當時也稱之為玻璃棺),遺體至少可保存150年以上。治喪處即致電蘇聯及歐洲各國定購水晶棺。但蘇聯也未要錢,最後是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