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遺體暫厝北京西山

2020-12-12 黨史頻道

孫中山逝世後,治喪處在其位於北京鐵獅子胡同二十三號的行轅內設靈堂,供人前往弔唁,圖為行轅門前場景。

孫中山先生由於長期為中國革命奔波,積勞成疾,身患肝病。馮玉祥北京政變成功後,中山先生應邀北上共商大計。1924年底北上之初,身體已有不適,到天津時肝病復發。進京後,病情危重,1925年1月26日施行手術時,醫生斷定為肝癌。在京國民黨人意識到情況嚴重,當晚即開政治委員會議商量。1925年2月16日,在京國民黨中央委員在北京飯店開會,「討論先生身後準備事宜。到會者除政治委員外,有孫中山先生家屬孫哲生、孔庸之、宋子文等。決議附身事由家屬主持而由黨襄助之,其他典禮則由家屬與黨分別主辦,墓道擬在北京或郊外」。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中山先生在北京鐵獅子胡同行轅逝世,遺體送北京協和醫院施行防腐處理。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立即向海內外發出訃告,並迅速組建治喪機構,分頭操辦。在北京,於逝世當晚組織「孫中山先生治喪辦事處」,以經紀其事。治喪的主要決策由北京治喪處會同孫中山家屬共同做出。

逝世第二天,國民黨人與蘇聯政府聯繫,定製安葬列寧所用玻璃蓋鋼棺。但製作運輸尚需時日,於是先使用協和醫院舊存的一具美式楠木棺,棺的頂面為玻璃,弔唁者可瞻仰遺容。中山先生逝世後,前來弔唁的有俄、美、德、法、比、英、日、荷、丹麥、瑞典、葡萄牙等國公使的代表,參議院非常國會、各社會團體及梁啓超、段祺瑞、黃郛、楊度、馮玉樣、張作霖、盧永樣、唐紹儀等均來電弔唁,並派專員來京協助辦理喪事。

治喪處決定1925年3月19日為大殮期,並致書於執政府,「茲定於三月十九日上午十一時敬迎孫中山先生靈柩,由協和醫院禮堂至中央公園內社稷壇大殿安放,並於二十四日舉行弔(吊)禮」。1925年3月18日上午10時,中山先生的家族葬禮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禮拜堂進行。宋慶齡和孫科邀請了與他們一向交誼很好的燕京大學教授劉廷芳主持,聖公會牧師朱友漁協助主持。參加葬禮者約400人,除親屬孔祥熙、宋子文外,還包括國民黨要員。

19日11時,孫中山靈柩奉移至中央公園,12時一刻,抵社稷壇大殿。移靈過程中,12萬民眾自發地護送。自3月20日起,國民黨、北京市各界人士、來自全國各地的民眾開始在社稷壇「拜殿」祭奠孫中山。22日,治喪處定於「4月2日午前11時恭送先生靈柩於西山暫厝,俟紫金山墓地建築完竣後再行護運」。北京政府亦派出柏文蔚及內務次長王耒為治喪政府代表,協助辦理喪事。在中共方面,李大釗、鄧穎超也參加了北京治喪處的工作。

3月24日至4月1日為各界公祭日,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各界人士前來中央公園弔唁。3月30日,蘇聯政府特派專員多米諾夫將贈送的玻璃蓋鋼棺運到北京,但此棺「外觀頗佳,但質地極薄,恐不耐久」,不利於長期存放遺體,最後決定仍用原棺。

4月2日下午,孫中山的靈柩出中央公園,經北京長安街、西單、西直門,移往西山碧雲寺暫厝,安放於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石龕內,30萬群眾自發送行。

此後的幾年間,孫中山先生靈柩只有廣東革命政府所派的少數衛士守護。由於戰火頻繁,守靈處主任李榮為了保護中山先生遺體,決定和衛士們一起把孫中山遺體轉移到附近一個山洞裡。他向協和醫院的潘醫生要了一些防腐藥水,又從中法中學取回了孫中山最初曾用的一具美式小棺,1927年11月25日深夜兩點半,李榮召集全體守靈衛士把中山先生遺體從楠木大棺中取出,用藥棉裹好,然後移入美式小棺中,放置於山洞裡隱藏起來。直到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發動二次北伐佔領北京後,守靈衛士才於6月7日夜間,把中山先生遺體從山洞取回,重新換入大棺,放回碧雲寺靈堂中。但另有說法認為,「移靈」一說也許是守靈衛士無奈之中想出的計策:故意散布傳言,讓人以為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已經不在碧雲寺了,以此轉移圖謀不軌者的視線。

1928年7月6日,蔣介石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及吳稚暉等至北京西山碧雲寺中山先生靈前舉行祭告典禮,以示北伐勝利。12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特派林森、鄭洪年、吳鐵城赴北京,此前定製的美式銅棺也隨車運往北京。1929年1月,林森展開工作,派員訓練槓夫、拓寬大道。

1929年5月,南京中山陵竣工。5月22日至23日,碧雲寺舉行隆重的遺體改殮儀式。5月25日晚,宋慶齡、孫科等親屬與林森、鄭洪年、吳鐵城及海陸空軍總司令行營主任何成浚,河北省主席、代理平津衛戍司令商震先後都抵達碧雲寺。第二天移靈時,遺體從楠木棺內移至歐式銅棺中。移靈前政府要員孔祥熙登塔巡視,發現當年經孫中山扶植過的「九龍柏」青翠茂盛,興奮之餘特撰寫「總理親手扶植塔頂側柏記」,以示紀念。

孫中山換下來的民國大禮服、大禮帽等衣冠,仍放在原來的楠木棺內封存在石塔中——花崗巖砌築的墓牆上鑲嵌著漢白玉雕琢的墓碑,上面鐫刻著「孫中山先生衣冠冢」八個大字,作為孫中山靈樞暫厝碧雲寺的紀念。

5月26日下午3時,中山先生靈柩途經長安門、中華門,出正陽門抵東車站,移靈專列離開火車站,開往南京中山陵。

相關焦點

  • 北京西山詩二首
    □ 胡勇櫻桃溝感懷西山櫻桃溝樹木叢生、溪水潺潺,景色十分宜人。八十多年前,這裡曾舉辦多期「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燃起青年學生的抗日愛國之情,刻有「保衛華北」大字的石碑至今依然熠熠生輝。目前,這裡已成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紀念地。
  • 新聞資料:北京碧雲寺孫中山先生衣冠冢
    新華網北京6月12日電(記者劉暢)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12日上午拜謁了位於北京香山碧雲寺的孫中山先生衣冠冢。這是海基會領導人第二次拜謁孫中山先生衣冠冢。     孫中山先生衣冠冢位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寺內並設有孫中山紀念堂。
  • 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遺體易換了四副棺材?
    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和秘書黃昌谷就是這樣回憶的。孫中山的遺囑是由汪精衛起草,並經當時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通過。1925年2月24日,孫中山病危,汪精衛、孫科等人來到孫中山病床前,並請宋慶齡暫出病房。汪精衛婉轉地說,同志們要求先生留下些許教誨之言,以便遵照執行。
  • 臺媒揭秘:孫中山真正死因與遺體未解之謎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孫中山先生的歷史與事跡數十年來仍有許多疑點,其中有關孫中山先生的死因與遺體去向,坊間仍有許多傳聞與未解之謎。孫中山去世時,黨內元老胡漢民在海內外發起籌建中山紀念堂計劃,在大陸各地建立孫中山紀念堂。
  •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2周年
    ▲ 此為孫中山先生《致蘇聯遺書》翻譯版孫中山晚年得到蘇聯的幫助,俄國革命的成功給他很大的鼓舞,他親自製訂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強調「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孫中山臨終前夕,再次把希望寄託於蘇聯,特地口授了《致蘇聯遺書》。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篇):碧雲寺
    1644年,魏忠賢的黨羽葛九思隨清軍進入北京,將魏忠賢的衣冠葬在墓中,成為魏忠賢衣冠冢。康熙四十年(1704年)下詔平魏忠賢墳。乾隆帝在明朝的規模上又進行大規模的修葺和擴建,新建成金剛寶座塔、水泉院、羅漢堂等建築,形成了如今的規模。碧雲寺依山而建,坐西朝東,佔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從東南向西北的中軸線上的六進院落,依山勢層層上升,其南北各有一組院落作為附屬建築。
  • 孫中山靈柩停放於西山碧雲寺四年期間, 遭遇幾多風險?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辭世,因南京中山陵工程建設尚需時日,國民黨治喪委員會決定暫時將靈柩停放在北京西山碧雲寺金剛寶塔內;在碧雲寺為孫中山守護靈柩的只有包括孫中山前衛士馬湘、譚惠全在內的一隻小分隊。
  • 又是楓葉正紅時 尋訪孫中山三次履京的流光碎影
    3個月後,孫中山病逝於北京。他遺囑將遺體葬於南京紫金山。  四年後,1929年5月26日,孫中山靈櫬由西山碧雲寺起錄,出正陽門至東車站。移靈送殯長列浩浩蕩蕩,秩序井然。兩旁人行道上朝靈櫬肅立致敬者,多至三十萬人,為北平空前盛舉。  28日抵浦口,同日渡江,安抵南京。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中山靈櫬安葬於紫金山中山陵。
  • 孫中山的遺體為何躺過4口不同的棺材?如今第1口棺材屬於梅蘭芳
    孫中山的遺體為何躺過4口不同的棺材?如今第1口棺材屬於梅蘭芳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也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更是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為了改造中國,孫中山耗盡了畢生的精力,被稱為「中華民國國父」,他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重要功勳,為後來的政治者留下了珍貴堅固的遺產。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為肝癌在北京去世,根據他生前的遺願,死後被安葬在南京的紫金山中山陵上。但是孫中山希望自己死後可以像列寧一樣,保存他的遺容讓後世的人都可以瞻仰,於是負責此事的人專門從蘇聯進購了一口水晶棺材。
  • 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到碧雲寺拜謁孫中山衣冠冢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陳鍵興)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率海基會文化經貿參訪團16日下午來到北京香山碧雲寺,拜謁孫中山先生衣冠冢。    深秋的北京碧空萬裡,碧雲寺內古樹參天。林中森一行首先步入孫中山紀念堂,在中山先生漢白玉全身塑像前肅立,行三鞠躬禮,並敬獻花圈。隨後,林中森一行拾級而上,拜謁了中山先生衣冠冢。
  • 中山先生的遺體仍在孫中山臥像之下的墓穴裡,是毫無疑問的。
    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要將孫中山的遺體帶到重慶到。可是會把屍體拿處。1定需要爆炸;2爆炸,棺柩和遺體都會被傷害。所以。當時不能動。日軍攻打南京時。侵華日軍少將松井石跟在其最後通牒中宣稱:「江寧之地乃民國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文物景點聚集。若中國軍隊不給日本軍隊投降。戰事起處一定讓千載文化成灰燼。」以此威脅南京市當局拱手移交南京市。日軍侵略南京時。選擇得「打破口」是中山陵。
  • 孫中山的遺體曾兩次險些被毀,蘇聯送來水晶棺,沒有派上用場?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1054,閱讀約3分鐘抗日戰爭爆發,南京淪陷舉國震驚,蔣慌忙逃命到重慶,但有一件大事蔣沒有做,那就是帶走「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體。難保日軍不會毀掉孫中山先生的遺體。
  • 兩岸青年參訪香山孫中山紀念堂 緬懷革命先烈
    (中國臺灣網 張維佳 攝)  中國臺灣網7月8日北京消息 由臺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成員與大陸大學生志願者共同組成的「追尋歷史足跡」系列活動——首義之旅兩岸青年學子參訪團7日到坐落於香山碧雲寺的孫中山紀念堂進行參訪,並瞻仰了中山先生衣冠冢。
  •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登香山 對孫中山塑像深鞠三躬
    香山公園管理處武立佳攝  昨天下午5點左右,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抵達香山碧雲寺拜謁孫中山衣冠冢。在到達藏有孫中山衣冠冢的金剛寶座塔之前,他在孫中山紀念堂向孫中山塑像深鞠三躬。朱立倫一行穿過羅漢堂直接來到孫中山紀念堂。  看到孫中山先生的塑像後,朱立倫肅立,接過工作人員遞上的花束,雙眼注目著孫中山塑像深深地鞠了三個躬。在這裡,朱立倫還參觀了孫中山先生的遺墨。隨後,朱立倫一行徑直來到藏有孫中山衣冠冢的金剛寶座塔,並鞠躬敬拜。
  • 北京香山公園旅遊景點介紹 門開放時間及景區遊玩地圖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小西山山脈東麓,距城20公裡,佔地188公頃,海拔575米,是一座著名的具有皇家園林特色的大型山林公園。  香山公園始建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元、明、清都在此營建離宮別院,為皇家遊幸駐蹕之所。
  • 線上遊香山——碧雲寺孫中山紀念堂
    碧雲寺孫中山紀念堂孫中山紀念堂是碧雲寺最後一座大殿,原名叫普明妙覺殿,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按照中山先生生前的遺願,應將他的遺體安葬在南京紫金山,但是由於陵墓工程浩大,在短時間內無法完工,所以當時治喪委員會決定
  • 北京、上海、南京、中山等地各界人士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
    3月12日,上海香山路,孫中山故居內舉辦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活動。 新民晚報 圖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今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的日子。
  • 新聞資料:孫中山紀念堂及衣冠冢(圖)
    紀念堂內正中安放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暨全國各地中山學校敬獻的中山先生漢白玉全身塑像,左右牆壁上鑲嵌著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所寫的《致蘇聯遺書》,正廳西北隅陳列著1925年3月30日蘇聯人民送來的玻璃蓋鋼棺,堂內還陳列著孫中山先生的遺墨、遺著。  正廳兩側的中山先生紀念堂展覽室集中反映了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為人們更好地了解中山先生的生平、生活暨革命業績提供了珍貴、豐富的教材。
  • 下面為大家介紹下孫中山和黃興的一些相關資料
    而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把原因歸咎於黃興不聽話,當時兩人流亡在日本就很少見面,而孫中山組建國民黨的前身中華革命黨時,黃興也沒有加入,反而離開了日本。雖然有矛盾,但孫中山黃興的友誼還是在的,所以等到黃興病逝,孫中山是悲痛欲絕,單獨署名給他發了訃告。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了。那麼之後孫中山葬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