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為何會被趙高脅迫擁立殘暴的胡亥為帝,為何又被腰斬於鹹陽?

2020-12-18 歷史文化紀實

在陝西省鹹陽市,壓扶蘇路的不遠處,有一條路被命名為李斯路,但是李斯與扶蘇好像沒有多大的交集,甚至是李斯,趙高,胡亥等人合謀害死了大秦帝國合法繼承人扶蘇

原合法繼承人公子扶蘇

那李斯為什麼會被趙高所逼,助紂為虐發動沙丘之變呢,原因是趙高實在太強大了,甚至他的勢力無所不在,宦官在中國歷史上本來就是權力很大的人,經常在天子身邊,那真正的權勢不亞於封疆大吏

秦二世陵出土的趙高畫像

李斯是一個極度能看清形式的人(現實派),從得到呂不韋賞識,到逼死對手韓非,一步步的走到了丞相的位子,誰知道秦始皇突然暴斃,作為牆頭草,李斯來不及想秦皇為什麼突然暴斃,就有一個新的非常棘手的問題來了,趙高逼迫李斯和自己一起改遺詔,此時扶蘇又遠在大漠,作為爾虞我詐一生的李斯當然會分的清局勢,他怎麼可能會去扶持扶蘇,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後人會質疑李斯為何不幫扶蘇,對於李斯來說,他不會去打一場不知結果的仗,而且當時局勢全被胡亥和趙高控制,論勢力,李斯是弱勢,若是不從,肯定會被殺害,在封建王朝的政治鬥志中,殘酷非你所能想像

指鹿為馬故事畫像

李斯在治理朝政方面的功績是無可替代的

統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這個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統一後的中國急需一種統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製作這種標準字樣,這便是小篆。

統一度量衡

秦朝建立後,為了不使其影響王朝的經濟交流和發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

統一貨幣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後一道重要的奏摺:廢除原來秦以外通行的六國貨幣,在中國範圍內統一貨幣秦半兩。

修直道、車同軌

為了政令暢通,物資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議讓全國的車軌統一,並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

秦二世皇帝胡亥墓

在成功扶持胡亥即位後,因不滿秦二世大興土木,又因當時天下動蕩不安,李斯、馮去疾等重臣,就上書建議胡亥停建阿房宮,減少一些徭役。結果,胡亥正在瀟灑,於是就把上書之人,全部抓緊了監獄!然後政局被趙高獨攬,以謀反罪審之,李斯在獄中上書均被趙高攔截

趙高對李斯說有何冤屈面見始皇帝定論吧,如果處死李斯,就沒有人再牽制趙高了,最後在嚴刑逼供下,李斯畫押,被腰斬於鹹陽鬧世,在腰斬前李斯說了句流傳千古的話:「東門牽狗豈可得乎」意思是還能像以前一樣在東門牽著狗逛街嗎?這是對自己的悔恨和對趙高的仇視,李斯不明事理,趨炎附勢,為保自己周全,既然能擁護殘暴不仁驕奢縱橫的胡亥,也不枉腰斬於鹹陽了

相關焦點

  • 李斯被趙高陷害,判處腰斬並夷三族,為何滿朝文武無人為他求情?
    談秦說漢(348)李斯被趙高陷害,判處腰斬並夷三族,為何滿朝文武無人為他求情? 李斯與小人趙高為謀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殺公子扶蘇及其兄弟姊妹而被嬴姓宗親所恨;殺蒙氏兄弟而得罪了所有朝廷大臣;到頭來李斯也得罪了小人趙高,被其陷害處以腰斬。可謂是人死了還被人唾棄,可悲! 李斯原本只是楚國的一個小吏,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向天下名儒荀卿學習帝王之術,畢業後來到秦國謀職。
  • 李斯位高權重,為何卻鬥不過太監趙高?原因讓人深思
    文/晨曦博文李斯是秦始皇最倚重的人,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能從一個普通的遊學士子,後來一步一步成為大秦的丞相,足以看出他的才能和實力。可是最後他的下場卻十分悽慘,李斯被趙高所害,腰斬與鹹陽,而且被夷滅三族。
  • 李斯被殺時,只說了一句家長裡短,為何他不喊冤?
    李斯對大秦帝國的作用,就猶如諸葛亮之於蜀漢,實至名歸的千古一相。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上臺,為何大秦帝國政局很快就崩潰?其實,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胡亥沒有一個合格的輔佐之人,因為他把李斯殺了。試想一下,如果李斯不死,即便胡亥整天花天酒地,但在李斯的操縱之下,國家還是會正常運轉的。更為重要的是,有李斯牽制,趙高也不敢過分胡來。如果這樣的話,大秦帝國可能就不會那麼快滅亡。當然,本文所講述的不是李斯對秦國的作用,而是李斯在鬧市被腰斬時,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家長裡短之話,為此時他為什麼不喊冤?究竟有什麼隱情呢?
  • 扶蘇是李斯女婿,趙高和胡亥才是外人,李斯篡改遺詔到底圖什麼?
    正是攜帶著儒法兩個元素的李斯從楚國辭官來到鹹陽,為輔佐秦始皇親政,統一天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秦始皇帝也是對李斯不薄,在消滅六國之後直接封李斯為大秦丞相,就是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斯卻在秦始皇之後協同趙高篡改遺詔,間接地殺害了自己的女婿扶蘇,實在是讓人想不通到底是為了什麼。
  • 宦官趙高用三言兩語,說服了才高八鬥的丞相李斯,究竟說了什麼?
    導語: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少為郡吏,曾從荀卿學。戰國末年入秦國,初為秦相呂不韋舍人,被任命為郎。為秦並六國謀劃,建議先攻取韓國,再逐一消滅各諸侯國,完成統一大業。始皇帝死後,與趙高矯詔迫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帝。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勸二世更為法律,行"督責之術",加強君權。
  • 丞相李斯被趙高陷害腰斬,沒人替他求情,只因四件事得罪滿朝文武
    李斯之於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竭盡才智,功勳卓著,是秦朝的大功臣;在沙丘之變時,與胡亥、趙高合謀,偽造秦始皇的遺詔,殺死公子扶蘇和蒙恬、蒙毅兄弟,改立公子胡亥繼位,將秦朝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最終二世而亡,又是秦朝的大罪人。這個集秦皇朝大功臣與大罪人於一身的李斯,在秦二世二年七月,以謀反罪被腰斬於鹹陽街頭。丞相李斯謀反,滿朝文武都知道是趙高陷害,為什麼沒有人替他求情呢?
  • 李斯作為荀子的得意門生,為什麼要放棄扶蘇,支持胡亥呢?
    隨著秦始皇出巡的,有左丞相李斯,宦官趙高,小兒子胡亥等等。 東巡到今天山東平原縣一帶的平原津時,秦始皇突發疾病,而且病得十分厲害。 隨著病情的一天天惡化,始皇帝預感到了自己的大限將至,就寫了一份類似於遺詔的信給長子扶蘇。信的主要內容,就是自己死後,要扶蘇繼承帝位。
  • 秦朝的丞相李斯,為何鬥不過趙高?實際上李斯敗在了他自己手上
    歷史將李斯推到了三岔路口,他不知道如何選擇前進的道路,如果堅持立遠在上郡額扶蘇為帝,勢必要費些手段,且扶蘇上位之後,蒙恬必然被重用,他李斯這個丞相很可能就從丞相的位子上掉下來,即便不掉下來也不會如過去般受重用。對權勢的渴望,讓李斯無法放棄眼前的利益,趙高正是捏住了李斯的這個弱點,勸說李斯扶立胡亥為帝。
  • 李斯高瞻遠矚 押的棋子很準 為何還會被腰斬
    李斯,是秦朝的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是秦始皇得力的左膀右臂,幫助秦朝完成了統一大業。但最後被人腰斬,落了個悲慘下場,這是為何呢?在秦始皇身邊,李斯為秦王獻上了不少的賢言良策,提出了不少對國家發展積極有效的方針策略。
  • 李斯被腰斬前大喊九個字,後來成為現實,鹹陽變成廢墟!
    李斯出生於上蔡縣,在戰國那個人人追名逐利的時期,李斯信仰的是這樣一個準則:人沒有所謂的能不能幹,每個人的聰明才智也本來就是差不多的,一個人的富貴與貧賤,其實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機會和選擇環境。而李斯認為自己就是那個能抓住機遇使自己飛黃騰達的人,於是李斯選擇辭去自己小吏的工作,到齊國留學,李斯拜了荀子為師。其實,從李斯此舉來看,李斯覺對算得上是一個敢想敢做之人。
  • 秦王子嬰無權無勢,為何僅用了5天,便弄死了權傾朝野的趙高?
    他結束了戰國時期的紛爭亂世,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其成就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稱其為「千古一帝」一點也不過分,但秦朝卻二世而亡。究其原因,與一個人有很大的關係。此人便是中車府令趙高。公元前210年10月,第五次出巡的秦始皇在沙丘病死。臨終前,秦始皇傳下遺詔,命公子扶蘇將軍事託付給大將蒙恬,趕回鹹陽主持喪事。
  • 李斯為什麼鬥不過趙高?《羅織經》道出了其中的奧秘,不用但要知
    李斯聽了趙高的話,大為感動,以為趙高是真心為了江山社稷,稱讚趙高思慮的很對,並表示自己也很想勸說皇帝,但是自己根本見不到皇帝。趙高一見李斯上套了,連忙答應為李斯通報,找機會讓皇帝見他。李斯把趙高想得太好了,以為他和趙高一起擁立了胡亥為帝,他們就是一條船上的人,萬萬沒想到趙高會謀害於他。這就像《羅織經》裡講「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就是說孔子認為「花言巧語,和顏悅色,畢恭畢敬,這種態度,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 李斯被腰斬前說的一句話,預言了大秦的未來,字字應驗
    大秦統一天下,李斯厥功甚偉。李斯早年師從荀子,後入秦朝為官,因政治才能卓越,多有遠見,為呂不韋所賞識。在呂不韋死後,由他擔任秦國丞相,秦王嬴政對他很是器重。李斯當上丞相之後也不負眾望,在治理秦國的路上盡心盡力。
  • 歷史上的腰斬刑法多慘?李斯和俞鴻圖最有發言權
    中國封建王朝時代,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些殘酷的刑法,其中腰斬是「五大酷刑」之首。腰斬之所以被稱為酷刑之首,是因為被腰斬的人一時半會不會斷氣,甚至斷掉的兩段身子會下意識的蠕動想連接起來,其慘不忍睹。
  • 李斯能擊敗韓非,為什麼鬥不過趙高一個太監?
    李斯以前只是一個遊學的士子,後來卻一步步稱為了大秦帝國的丞相,由此可見,李斯的能力也是很強的,但是李斯的下場卻是非常的悽慘,因為當初和趙高狼狽為奸,篡改秦始皇的遺囑改立胡亥為太子,後來沒有想到趙高一步步掌權,最終李斯也被趙高害死,在鹹陽腰斬,不僅自己死得很慘,而且被誅滅了三族。
  • 李斯為何不幫助扶蘇,而去幫助趙高,扶蘇是李斯的女婿?
    一是李斯為何不幫助扶蘇而是幫助了胡亥?二是扶蘇是李斯的女婿?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李斯為何不幫助扶蘇而是幫助胡亥?最常見的解釋是:李斯害怕扶蘇即位後,改立蒙恬為丞相,使自己喪失了權力。而如果擁立本來沒有繼位資格的胡亥為帝,則胡亥必須要依靠自己,就可以保住自己的權位。此說有一定道理,符合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可是,對於胡亥的承諾,李斯憑什麼相信他呢?畢竟,胡亥此時不過是一個12歲的孩子。可能有人會說了,胡亥不是生於公元前231年嗎?在公元前210年繼位的時候,已經21歲了,應該已經具備從政的基本素質了。
  • 李斯那麼聰明,為何不幫英明的扶蘇,而去幫紈絝子弟胡亥繼位?
    在東巡之後,曾經有打算招在外戍邊的扶蘇到身邊,具體意圖是打算立他為繼承人,還是打算讓他在身邊服侍他現在不得而知。因為秦始皇一死,趙高和胡亥串通起來,打好偽造秦始皇遺詔,逼死扶蘇和蒙恬的注意。所以,趙高和胡亥要想密謀成功,必須要得到李斯的配合,不然都是痴人說夢,擺在趙高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說服趙高配合胡亥,一死除掉李斯,這樣作為秦始皇的親信和公子才會有權力爭奪大位。
  • 李斯為何在關鍵時刻選擇胡亥?史記中的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一切
    而李斯呢,原本是楚國一個小吏,學習多年後在秦國取代呂不韋,秦朝統一天下後,他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個丞相,然,秦始皇去世後,他的人生也差不多走到了終點,機關算盡最後也算不過趙高,在與宦官趙高的鬥爭中敗北,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受盡五種酷刑摧殘後被腰斬於鹹陽,誅滅三族。
  • 被稱為千古一相的李斯,為何不幫扶蘇,而去幫紈絝子弟胡亥?
    一向忌諱生死的秦始皇,根本沒有設立應對這種局面的措施,只是在臨終前立了個遺囑,命長子扶蘇將軍權交於蒙恬,來鹹陽主持葬禮。遺囑寫成後並沒有第一時間發出,它落入負責管理皇帝車馬的中車府令趙高手中。隨後,趙高懷揣遺囑,先找到了胡亥,在取得胡亥的首肯後,趙高又找上丞相李斯,一番交談後,李斯拋棄了扶蘇,轉而與趙高站到一起,共同擁護胡亥。
  • 《大秦賦》李斯那麼厲害?為什麼最後還是死在趙高手上?
    《大秦賦》裡面的李斯,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物,秦王嬴政也正是在李斯的幫助之下才逐漸掌握了大權,最後統一天下。但是李斯最後的結局卻並沒有那麼好,他死在了一個宦官趙高的手上。李斯不是愚蠢的人,他非常有才華也很有能力,他一步步成為丞相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為何卻被趙高弄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