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的環衛工人資阿姨和丈夫2000年到廣州,從事環衛工作至今,夫妻兩人每月的工資加起來有6000多元,女兒小莉已經在澳洲留學了3年。
四年前,正在湛江某高校讀大三的小莉第一次向父母提及自己的出國打算。在她看來,國外的母語環境更能為她的英語專業學習助力。「幾乎是毫不猶豫就同意了。」資阿姨說。
為了省錢,資阿姨已經十多年沒有買過新的衣服了。「上班穿工服,下班回家就穿睡衣,也用不著穿其他的。」
即便如此,一年能攢下來的錢或許也只是高額留學花銷的零頭。
而小莉的留學之路也並非一片坦途。為了達到國外大學的申請要求,光雅思語言考試,小莉就參加了7次。該項考試的一次報名費就要近2000元。
資阿姨對女兒的支持,很大程度源於她的個人經歷,這麼多年,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外出打工的不易讓她下定決心,「一定要支持孩子們讀書,這樣他們就不會像我們這麼苦了。」
在母親樸素的認識裡,覺得多讀書,甚至留學肯定是能改變孩子和家庭的命運的,所以就是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出來讀書。
其實真的未必是這樣!
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說法,留學歸國不僅有「海歸」還有「海帶」,每年無數青年潮水一般的湧向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為了美好的前途。
但如果不能理性的選擇這條道路,不光是自己的人生規劃出了問題,更是讓父母一起跟著受難。
我們知道有沒有大學學歷可以說是就業的一個門檻,說父母砸鍋賣鐵,貸款讀書這都可以,而且以我國不高的高等教育收費這是值得的,但是再往上念,無論是國內讀碩士、博士還是出國深造,更多的是一種對自身的投資,要考慮好回報的性價比。
如果家庭條件非常好,那不用這樣考慮問題,儘管將這些作為一種情懷,順著自己本心去選擇,反正還有的是機會去矯正。
而對於家庭條件普通的人家來說,這種投資必然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女孩子的選擇,澳洲,課程型碩士,英語專業,從專業行內人士的角度來看,真的不是一條好的路線設計,現在各個國家都提供了這種一兩年的課程型碩士,說實話,就是為了掙錢,也為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去鍍金,在一個英語國家去專門學英語,隨便學個其他專業英語不是順帶就學了,況且誰都知道要想留在澳洲就業最熱的專業就是護理和會計,不知道這個女孩子怎麼想的。
父母從來不欠我們什麼,當我們長大成人,能供養我們讀完大學已經實屬不易,請孩子們認真的考慮一下自己的人生規劃,請不要將父母的人生也都犧牲進去,即使他們自願,我們也不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