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文旅融合發展 皖南鄉村裡的「詩與遠方」

2020-12-20 央廣網

央廣網涇縣12月18日消息(記者趙家慧)電視劇《大江大河2》即將開播,該劇的第一部於2018年播出後口碑甚佳,而安徽涇縣榔橋鎮的黃田村,這個藏在皖南深山中的小村落,也因作為這部劇的拍攝地而聲名鵲起。

背靠黃子山,面朝鳳子河,黃田村地處風水寶地,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如今保留下來的黃田村是依照清代工部圖紙精心規劃建設而成。

黃田村裡《大江大河》電視劇的拍攝地點。(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馬衝河穿村而過,榮祿大夫第、思永堂、思慎堂等一座座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古民居依次展現。最有名的,是牆體上的水磨花磚,花紋飄逸靈動,每一塊圖案都不一樣。黃田景區管理處副主任王擁軍告訴記者,水磨花磚是這裡的特色,有千年不落灰、不染塵的特點。「這種制磚工藝早已失傳,我們一直在努力恢復製作它的技法,用作村裡的古民居修復工作。」

電視劇《大江大河》的熱播,皖南川藏線的走紅,讓許多人慕名前來遊覽。「只有保護好村裡的古建築,才能夠保持它古色古香的特色,才能為黃田村的鄉村旅遊打好基礎。今年,我們線路穿管改造了173戶古民居,對已經改造的住戶也在積極引導其籤訂不亂拉亂接電線的承諾書。」

千年不落灰、不染塵的水磨花磚。(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王擁軍說,隨著村裡修繕改造,這兩年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選擇回村發展。他們辦農家樂、建民宿、發展鄉村旅遊,讓黃田村展現出勃勃生機。村裡一位老人告訴記者,原本在上海工作的女兒去年回到了家中。「政府出資修繕我們家的老房子,家裡又投入一部分資金進行內部裝修,這樣才能更好地接待遊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些年,涇縣以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為主線,堅持「生態涇縣、綠色發展」主基調,著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文旅度假區,有40多處人文景觀,先後被列為國家、省和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了古村落,老茶園也在涇縣「全域旅遊」的大語境中,煥發了自己的活力。

「皖南川藏線」又稱「江南天路」,連綿起伏的山脈、碧波蕩漾的湖水、古色古香的村落,讓它成為皖南最具觀賞價值的自駕遊寶地,更是涇縣旅遊的一塊「金字招牌」。

安徽翰林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四清今年在思考引入溫室種植茶葉的技術,讓皖南川藏線的遊客在冬季也能體會到親手採茶制茶的樂趣。2013年,李四清的茶園被評為「全國有機茶生態基地」,這是安徽省首家獲此殊榮的企業。

「2006年我從外地回鄉創業時,當時茶葉的平均價格是100元/斤,現在均價可以達到400元/斤。」從剛開始試水的300畝,到如今包含了合作社5000多畝,總面積7000多畝的茶園,公司已經成為了省級龍頭企業。近年來,公司通過免費贈送優質茶苗,扶持了11戶貧困戶發展新茶園60多畝,為貧困戶節約茶苗成本2.04萬元。

冬季茶樹上蒙上一層薄霜。(央廣網發 趙家慧發)

滿山的茶園在冬季的清晨結著薄霜,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我們從一開始給村民們辦免費的培訓班,幫助他們種出更好的茶葉,也可以和我們合作,進行代加工和代售。」針對今年受疫情影響,公司以高於市場價收購了39戶貧困戶茶葉累計340公斤,增加貧困戶收入13.36萬元。同時,以訂單聯結、勞務聯結為主,以服務聯結為輔方式,帶動貧困戶激活資源、資產、勞動力等要素髮展茶產業。在李四清看來,「茶葉品質是關鍵,十多年過去,一切產業發展的基礎我們已經打牢。」

去年開始,李四清開始著手進行茶葉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山腳下的農家樂,山上的獨棟小別墅、會議室和穿梭在產園裡的觀景長廊,茶旅發展的相關配套設施總共花了4000多萬,正在逐步完善中。」

李四清告訴記者,由於「皖南川藏線」的大火,春夏秋三季往來的車隊絡繹不絕,「堵車是常有的事兒。」企業帶頭搞起農家樂,這對於大南坑村而言,此時正是可以借旅遊的東風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好時候。大南坑村委會主任黃業軍指著村部門口的農家樂告訴記者,去年村集體經營的三家農家樂為村裡帶來了29.7萬元的收益,「我們2014年被定為貧困村,2017年末順利實現『村出列』。從負債5萬到村集體經濟50多萬,『茶旅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現在,越來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到村裡,大南坑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大南坑村的農家樂已經發展到80多家。(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如何推進文化和旅遊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助推涇縣文化旅遊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涇縣把握需求多元化、供給品質化、業態多樣化、發展全域化的特徵,重點項目齊頭並進,旅遊基礎設施提質升級。2018年以來,總投資118.4億元發展重點建設文旅項目53個,14座A級旅遊廁所,254塊各類旅遊標識牌整治和標識牌設置已實施完成。

目前,全縣8個鄉鎮共創建國家4A、3A級景區13個,A級景區數量和等級位居全省前列;鄉村旅遊點分布76個行政村,佔全縣行政村的56.7%。星級旅遊飯店、主題文化酒店、省三星級以上農家樂31家,市級旅遊商品生產示範企業32家,文化旅遊經營單位360多家,農家餐飲民宿近900戶,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5萬多人,旅遊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好山好水為涇縣的文旅發展提供了天然資源,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助力當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事業的持續發展,全域涇縣正散發出迷人的文化魅力。

相關焦點

  • 安徽涇縣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
    2019年,涇縣文化旅遊工作以「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為主題,以「打基礎、強筋骨」為主線,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目標,實施旅遊提質大會戰,著力提升涇縣文化旅遊知名度、美譽度。 加快推進文旅項目建設。
  • 促進文旅融合,擁抱「詩和遠方」
    日前,山東印發《山東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2020-2025年)》,著力打造「好客山東」升級版,開創文化旅遊強省建設新局面。從本質上說,旅遊是一種文化體驗、文化認知與文化分享的重要形式。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是「詩和遠方」的牽手相伴,有了文化的加持,旅遊就有了內涵;有了旅遊的賦能,文化會更加生動。
  • 文旅述評丨促進文旅融合,擁抱「詩和遠方」
    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是「詩和遠方」的牽手相伴,有了文化的加持,旅遊就有了內涵;有了旅遊的賦能,文化會更加生動。攬山水之幽,得人文之勝,促進文旅相伴相生、共生共榮,已成為滿足人們擁抱「詩和遠方」、實現更高品質生活追求的必然選擇。  作為沿海經濟文化大省,山東既有齊魯文化的深厚底蘊,又有岱青海藍的靈山秀水,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得天獨厚。
  • 從山水田園到「詩和遠方」——巴中市以文旅融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
    通江諾水河風景區樓子古鎮  冬日裡,恩陽古鎮寧靜樸實,古榕樹訴說著古鎮經久不衰的魅力;光霧山上白雪皚皚,人們滑雪、打雪仗,上演一幕又一幕冬日狂歡;通江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裡,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在人們口中傳頌……  近年來,我市把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作為加快老區振興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主抓手,著力激發文化旅遊資源,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 文旅融合書寫「詩與遠方」新篇章
    原標題:文旅融合書寫「詩與遠方」新篇章   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首詩,住著一個遠方,如今的岑溪全力打造遊客心中有詩的遠方。
  • 合江文旅發展的「詩與遠方」
    源自大自然的饋贈,合江縣文旅資源得天獨厚。近年來,合江緊緊圍繞「一心兩翼五區多點」旅遊發展空間布局,以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精心打造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遊產品,實現文化和旅遊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優勢互補。
  • 合江縣:文旅發展的「詩與遠方」
    源自大自然的饋贈,合江縣文旅資源得天獨厚。近年來,合江緊緊圍繞「一心兩翼五區多點」旅遊發展空間布局,以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精心打造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遊產品,實現文化和旅遊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優勢互補。
  • 盤點2020|江蘇文旅關鍵詞:文旅融合 共赴「詩和遠方」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文旅系統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文旅發展,以落實之效彰顯擔當作為,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即日起,「水韻江蘇」推出「盤點2020」特別欄目,用一個個過目難忘的「關鍵詞」,串聯出江蘇文旅人奮鬥的足跡。
  • 詩畫涇縣,騎樂自然,涇縣打造綠色騎行新經濟
    ——2020中國·涇縣國際山地自行車公開賽即將舉行  2020中國·涇縣國際山地自行車公開賽將於2020年12月20日在安徽省涇縣琴溪鎮旵山舉行。  山川清淑、秀甲江南的涇縣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發展山地自行車運動產業的生態本底。
  • 綿陽文旅融合不負「詩和遠方」
    綿陽文旅融合不負「詩和遠方」 2020-11-06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皖南涇縣之四大畫卷
    涇縣之山水畫卷——位居皖南山區的涇縣,曾榮獲「全國生態縣」、「中國最美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等諸多殊榮,是大家公認的生態淨土、養生福地。這些村落,將得天獨厚的江南山水與積澱千年的徽風皖韻進行了完美的融合,每當與她們邂逅,您就會為青山雲煙小橋流水所傾倒,為粉牆黛瓦花磚木雕所震撼,為吳儂軟語洋船故事而駐足,沉澱千年的徽色印記也會在您腦海中慢慢鮮活起來,並留下終生難忘的美好記憶。
  • 「詩和遠方」的內江文旅融合之路
    >這裡,山水人文的「詩和遠方」,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與歷史深厚的人文景觀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正以嶄新姿態迎接八方來客:今年中秋、國慶長假期間,內江共接待遊客達334.72萬人次,旅遊收入逾15億元。2019年,是內江文旅融合發展元年。一年多來,內江在「項目+產品」「開放+品牌」「事業+產業」等關鍵之處巧妙落子,文旅融合開局之年成績斐然,一曲文旅融合發展的樂章,在甜城大地奏響……關鍵詞:項目+產品以文塑旅,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內江得到生動展現2000多年前,東漢置漢安縣,流淌出千年歷史,讓內江有了「漢安古城」故事。
  • 創新內容推動產業融合,《還有詩和遠方》開創文旅實踐新路徑
    還有詩和遠方》已經顯露出一檔文旅節目的獨特之處:詩歌與地理、文化與旅遊、歷史與當下、內容與產業的融合,讓節目屹立在文旅產業融合的潮頭,展現了浙江能量與浙江實力。還有詩和遠方》,本質是以內容為媒介,實現文旅產業的資源整合與聯動。因此,《還有詩和遠方》不僅僅是一檔治癒系文旅節目,它還始終以更為宏觀的產業思維為指引,服務於整個浙江省文旅產業復工復產復興的宏大版圖。
  • 文旅大會——通向「詩與遠方」的橋梁
    文旅大會——通向「詩與遠方」的橋梁安次區御龍河公園室外寒風料峭,大廠九州伊甸園裡溫暖如春;在特色民宿豔陽村舍裡,傳統農事讓遊客回憶起過去的日子;沿著北運河走走停停,自然風光盡收眼底……如今雖然已是冬日,但廊坊的文旅活動依然精彩不斷
  • 文旅融合發展 樂享好客山東丨詩與遠方,未來可期
    □本報記者 劉英 趙琳「詩」以喻文化,「遠方」以喻旅遊。文化與旅遊的結合,無疑可以讓旅遊變得更有「詩」意,讓文化更好地走向「遠方」。9月16日,金秋送爽,千泉競湧,2020山東省旅遊發展大會暨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如約在濟南召開。線上線下,嘉賓會聚,在一次次精彩致辭發言和思維碰撞間,齊魯大地文旅融合的未來,更加可期。「在全球疫情的特殊背景下,1萬多億元的出境旅遊消費正在回流國內。」「山東是具有獨特文化符號和文化IP的地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軔於茲、傳承於茲的地方。」
  • 宣城涇縣獲授「中國魅力文化旅遊名縣」
    日前,宣城市涇縣被中國旅遊報社、美麗中國行2019文旅融合創新發展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魅力文化旅遊名縣」殊榮。 全域旅遊提速。近年來,始終把發展文化旅遊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全面啟動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工作。縣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加大投入,促進旅遊發展。
  • 涇縣:發展旅遊經濟 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近年來,涇縣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濃鬱的人文內涵、厚重的紅色底蘊開發旅遊資源,通過發展特色民宿助力鄉村旅遊發展,發展全域旅遊帶動脫貧致富,積極探索「旅遊+扶貧」模式,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更多群眾實現增收致富。
  • 詩書安徽:文旅興旺涇縣描畫千年文化發展脈絡
    李白曾在這裡與好友詩酒唱合,留下吟唱友情的千古名篇。晨霧依稀,潭水清碧,11月9日上午,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桃花潭水邊,「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安徽站的採訪活動正式拉開序幕。在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基礎上,如何踐行「新發展理念」,挖掘特色資源潛力,發展特色文旅產業,推動鄉村振興,是當地的一項重要課題。
  • 涇縣榮獲「2021美麗中國首選旅遊目的地」等三大獎項
    近日,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的「新時代中國美麗城市、美麗鄉村巡禮成果發布」暨「2020中國文旅和網紅經濟融合發展峰會」在廣東省佛山市舉行。涇縣榮獲「2021美麗中國首選目的地」、「新時代·中國最具文旅投資價值縣」和皖南川藏線涇縣六道彎被授予「中國最美網紅打卡地」等 三大獎項。
  • 涇縣榮獲「中國魅力文化旅遊名縣」殊榮
    日前,由涇縣文化和旅遊局組織申報,涇縣被中國旅遊報社、美麗中國行2019文旅融合創新發展論壇組委會授予 「中國魅力文化旅遊名縣」殊榮。推動「農業+旅遊」發展鄉村旅遊,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支持生態景觀農作物種植,種植荷花、花卉等景觀作物5000餘畝。全縣休閒農業觀光農園(莊)106個,其中,8家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園區(點),1家省級休閒農莊和1條省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