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當,日語中寫作「べんとう」意思就是方便攜帶的食物。和國內的盒飯相比,日本便當要精緻很多。日本的便當一般以米飯為主,魚類或肉類為輔,考慮到營養均衡還會加入梅乾等醬菜作為配菜。
日本列車便當的起源,普遍被認為是在1885年7月16日,受日本鐵道部的囑託,一家叫白木屋的旅館開始在宇都宮車站售賣用竹皮包裹的飯糰與醃蘿蔔以備旅客上車之後食用,因此7月16日還被定為「列車便當紀念日」。
以前我也只覺得,日本人的文化就是這樣...直到有一次參加了日本鐵路便當節,請了3位鐵路便當達人來開會,聽過他們的解說後,才知道裡面大有文章,謎底終於解開了。
簡單的說:日本國內大多數的『鐵路便當』都是清晨或中午前做好一天的分量,分別送到車站裡的小賣店or月臺or列車上去賣,運送路途比較遙遠,不像國內可能廚房就在車站裡或附近,可以分上下午出貨,基於衛生管理條件及確保外觀秀色可餐,且儘量降低食物保存劑的使用量,食物一煮熟就要分秒必爭&迅速徹底降溫後才能盛裝,所以客人買到的便當才會都是冷的。
Q:微波爐這麼普遍,幫忙熱一下不行嗎?
A:準備一臺微波爐是小事,比如說新幹線的起點東京站,一天有42萬多人進出
一間鐵路便當專賣店,可能一天就會賣出15000-20000個便當,大家都是用開車前僅有的時間,買了便當就要上車,絲毫不想被拖延,結帳的阿姨們就連零錢也會5、4、3枚一疊的是先分好,以便找零,如果還要幫忙拆封~把不能微波的東西拿出~再加熱~,平均每位客人的服務時間會多出3-5分鐘,連鎖影響的範圍太大了。
日本人也不是笨蛋,當然也知道熱騰騰的飯菜比較好吃,既然冷卻已是必然要條件,人家也是有各種努力在其中,像基本的米飯~品種經過挑選&實驗各種烹煮法,讓口感香Q,比如說有間店堅持米飯要吸滿2小時的水分,用特製尺寸的釜鍋1次只煮50個便當的分量,確保米飯放涼後也能充滿水分,肉類也會選油花較少的部位,或特別處理,才不會有油腥味,各種肉類油脂溶解的溫度是雞27℃<豬32℃<牛44℃,所以牛肉放冷後油脂最容易硬化,吃了以後容易殘留在嘴裡讓人不舒服,通常便當裡的牛肉都會先切片再川燙,去掉多餘油脂再烹煮調味,而且川燙時加入一些糖,可以防止肉類蛋白質變硬~真聰明!!
醬油、砂糖、みりん等調味料也會微調,即使冷得吃也不過鹹,保存期限測試以25度C,可維持7-8小時衛生無憂為基準,但實際上便當會做成可多放4-5小時,確保安全,至於為什麼用25度C??因為新幹線內的常溫約保持在25度C上下,所以就被當作平均値了。
Q:一間便當店1天要賣1萬多個便當,那不是塞到爆?
A:買便當的旅客大致上分成兩種~
【想速戰速決;抓了就走】vs【慢慢挑猶豫半天;樂在其中】所以店鋪也設計成兩種↓↓↓
【便當一目了然~店員與客人面對面】以速度取勝
【種類眾多專賣店】讓人無法下定決心~全都想搬回家
還有一個小秘密~~~,就是大多數的鐵路便當,會把「白飯」藏起來,不論是用菜餚撲滿,或拌入配量,或加高湯一起煮染色等等,因為在視覺上比較能引起食慾,感覺好豐盛呀~~超想買,的確..看看自己買過的便當,每個都看不見白飯(哈)真容易被操控。
打開一份份精心設計的便當餐盒,就像揭開了地圖上一個個帶著香氣的名帖。有人將鐵道便當比作一場「味覺的填字遊戲」,用食物記住一場旅行,用味覺標記一個地點。「日後回憶起自己走過的路、看過的美景、聞過的香氣,再加上同行的人,或許已不完整,或許需要拼湊,但食物的味道總是亮點」。它會提醒我們,曾經我們一起吃遍日本.
看更多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海房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