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看不懂的當代藝術,究竟要怎麼欣賞?

2021-01-13 網易

  走進美術殿堂,我們往往會非常失望,因為那些著名的藝術家,哪怕是畢卡索畫的作品,我們都看不懂,看不懂嘴上還不敢輕易說出來,心裡苦極了!

  

  查看大圖

  夏加爾的《生日》

  夏加爾,二十世紀初期「巴黎畫派」的代表人之一

  這個時候您可千萬別著急,當代藝術雖然以反精英藝術為精神,但是它本身卻是精英藝術的一部分。精英藝術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為少數的上層社會人士服務的藝術。過去以油畫為代表的藝術在西方是專門為有錢人服務的,所以它是精英藝術。

  但今天油畫不能算作精英藝術,雖然大眾未必能夠買得起這樣的作品,但是,受眾決定作品的屬性,當一種藝術被人們所接受的時候,它就不再是屬於小眾精英的專利,換句話來說,它成了大眾藝術。

  

  查看大圖

  古斯塔夫·克裡姆特《吻》

  《吻》(德語:Der Kuss)是奧地利象徵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克裡姆特的代表畫作之一,是他在黃金時期所創作的作品,他在此時期常使用金箔來作畫。

  表現主義畫派是怎麼回事?

  當代藝術需要積累,沒有積累你真的看不懂。

  以前的藝術,比如肖像畫,不一定要有觀念,不就是一個人像嗎,像,生動就好。可是相機出現以後,人的能力很難跟機器去比,雖然有一些高水平的藝術家可以做到畫得跟真的一樣,但是這樣的畢竟少。

  如此,一張照片和一張栩栩如生的肖像畫相比,後者存在的意義就變成了作品中的筆觸感、保存的時間性、不可複製性等。有些藝術家開始考慮作品的筆觸感,這就產生了表現主義藝術,梵谷是最典型的。

  

  查看大圖

  梵谷作品《在阿爾勒紅葡萄園》

  在梵谷於1888年踏上普羅旺斯之前,百年來一直有畫家把這個地方的景色搬上畫布。普羅旺斯比較知名的藝術家有弗拉戈納爾、康斯坦丁、畢道爾和艾吉耶。他們全部都是現實主義畫家,他們都信奉一個經典的,而且較少引起爭議的觀點,即他們的任務就是在畫布上展現了一個視覺世界的精確版本。他們走進普羅旺斯的田野、山川,畫出了栩栩如生的柏樹、林子、青草、麥子、雲朵和公牛。

  然而梵谷卻堅持認為,他們中的大部分並沒有畫出這些景物的神髓,對普羅旺斯的描繪不夠真切。我們傾向於將那些充分表達出周遭世界核心要素的圖畫稱為現實主義的作品。但是世界是如此複雜,並足以使兩幅描繪同一個地方的現實主義作品因藝術家風格和氣質的不同,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兩個現實主義畫家有可能坐在同一片橄欖林的一端,創作出迥異的素描。每一幅現實主義作品都代表一種選擇,畫家從真實世界中選取他認為突出的特質來表現:沒有一幅繪畫作品可以捕捉整個世界,就好像尼採略帶嘲諷地指出的那樣:現實主義畫家。

  

  查看大圖

  梵谷作品《從麥田遠望阿爾勒》

  「 完全忠實於自然 」

  ——天大的謊言:

  自然怎麼會被局限於一幅畫中?

  自然最小的部分已是無窮!

  因此他只是畫出了他喜歡的。

  那麼什麼是他喜歡的?

  他喜歡他所能畫出的!

  

  查看大圖

  梵谷作品《阿爾勒大道開花的慄子樹》

  如果我們喜歡某個畫家的作品,那可能是因為,我們認為他或她選擇了我們認為對於一片景色來說最有價值的特徵。有些選擇是如此敏銳,以至於它們逐漸成了一個地方的定義,只要我們到那個地方去旅行,就必然會想起某位偉大藝術家所描繪的特徵。

  換言之,比如,如果我們抱怨畫家為我們畫的肖像不像我們本人,我們並不是在指責這個畫家欺騙了我們。只是我們覺得,或許這件藝術作品創作的選擇過程出了差錯,那些我們認為應該屬於精華部分的地方沒有被給予足夠的重視。拙劣的藝術可以被定義為一連串錯誤選擇的後果,該表現的沒有表現出來,該省略的卻又呈現出來。

  

  查看大圖

  阿尼埃爾的阿爾讓松公園大道

  梵谷對絕大多數在他之前已經描繪過法國南部的畫家進行了抱怨,認為他們沒有把最本質的東西表現出來。(1888-1889)

  怎麼欣賞印象派畫作?

  印象派是怎麼回事呢,你想啊,寫實的畫像都很清晰,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到底事物有沒有一個可見的邊緣?或許沒有,真實的物理空間只有光,沒有光的地方什麼也沒有,那麼光就成了物體存在的一個根本,所以把事物按光的特性來表現就對了,於是有了印象派,眯上眼睛,你會看到七彩的陽光穿過你的指縫進入你的眼瞼。

  

  查看大圖

  克勞德·莫奈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光和影的色彩描繪是莫奈繪畫的最大特色。

  

  查看大圖

  莫奈作品《日出印象》

  莫奈在《睡蓮》的畫中竭盡全力描繪水的一切魅力。水照見了世界上一切可能有的色彩。水在莫奈的筆下,完全成為世上所能有的色彩繪出的最奇妙和富麗堂皇的織錦緞。馬奈稱他是「水的拉斐爾」。

  

  查看大圖

  莫奈作品《睡蓮》

  在莫奈的《睡蓮》中,與其說他是用色彩表現大自然的水中睡蓮,不如說他是用水中睡蓮表現大自然的色彩。評論家瓦多伊的評價是:「他早期的那些畫沒有一幅能與這些難以置信的水上風景相提並論的,因為這些畫把握了春天,把它留在人間。

  畫面的水呈淺藍色,有時像金的溶液,在那變化莫測的綠色水面上,反映著天空和池塘岸邊以及在這些倒影上盛開著清淡明亮的睡蓮。在這些畫裡存在著一種內在的美,它兼備了造型和理想,使他的畫更接近音樂和詩歌。」

  

  查看大圖

  莫奈作品《持太陽傘的女子》——莫奈夫人和她的兒子

  什麼是真正的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真的很不立體。可是人家本來也不叫立體主義,畢卡索那會兒叫它方塊主義。

  畢老爺子那個時代,西方的繪畫已經畫得很立體了,怎麼辦?再這樣畫下去,是沒有辦法在藝術史上留名的。那就給傳統的方法找茬。以前的寫實的確很立體,可那是障眼法,你用手去摸就知道—平的。

  畢卡索告訴你什麼叫立體,他在畫面上粘了一小塊木頭,真的立體了,這是一個突破,從沒有人在畫面上把東西做得這麼「立體」的,不過畢卡索這麼一搞不得了,後來的畫家就什麼東西都拿到畫面上粘了,什麼麻繩、車輪、鐵片等都有,它們不講故事,只告訴你立體的真相。然後這一脈再走下去,把畫布也扔了,叫裝置。

  

  查看大圖

  畢卡索作品《夢》

  畢卡索64歲時給她的生日賀信中說:「在這個世界上,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這幅畫作可以說是畢卡索對靈與肉的最完美的體現。

  好吧,玩夠了,老爺子開始探索真正的立體。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圍繞著一個美女或帥哥轉上幾圈,看看鼻子、手、臀部,立體地欣賞,畢卡索的那些立體主義作品就是這麼畫出來的,不過,畢卡索不屑於好好畫了它,他讓自己回到六歲時的狀態,歪七扭八地畫了人的側面鼻子、正面的比目魚一樣的眼睛,還有如同得了小兒麻痺症的腿……

  欣賞當代藝術需要包容心

  

  查看大圖

  畢卡索作品《亞威農的少女》

  1906年,當馬蒂斯第一次為他介紹非洲雕塑的時候,畢卡索立即被那誇張的造型和帶有幾何意味的紋飾所吸引。尤其受到塞尚的「獨立於自然」 「建立繪畫自身的結構秩序」等思想及作品的啟發。

  他於1906年底至1907年春,創作了大幅油畫《亞威農的少女》,一舉突破了之前所有焦點透視和光影的束縛,充分發揮畫面結構的力量,用簡單的幾何線、面和色彩,在兩維平面上開創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新空間—這幅畫,被評論家稱為立體主義的開端之作。

  

  查看大圖

  畢卡索作品《雕塑家》

  《雕塑家》是以畢卡索的情人瑪麗·泰瑞莎的形象為藍本設計的。畢卡索也將許多輪廓線加以延長,而切割出不同的區域,色彩就如同填色遊戲般塗繪在各區域中。此外畢卡索也強調裝飾的效果,他在部分線條的周圍加上點狀裝飾,使得平塗的色塊變的層次豐富。

  

  查看大圖

  28歲時,畢卡索與另一位深受塞尚影響的藝術家喬治·布拉克合作,對繪畫結構做了進一步探索。他們把完整的對象分解成各種形狀的「零件」,在畫面上進行重組,自然形態被主觀處理為碎片化的幾何結構,於是,立體主義被帶入了智力分析階段,即「分析立體主義」。

  當代藝術的各種流派多了

  那究竟要怎麼欣賞?

  第一,要有一顆包容的心。畢竟藝術發展到今天,它的歷史很長,而且步伐也越來越快,信息很龐雜。我們幾乎沒有辦法應對,那麼我們要做的事也許只是:為什麼不去試著接受呢?也許它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體驗。藝術的發展有的時候就是要讓你感受到一種新的可能,看一件你從沒有見過的作品,不要馬上下結論,可以先了解一下藝術家的創作思路、藝術脈絡,然後再看他的作品,你會有新的體驗。

  第二,要有一種認知:你不喜歡不等於不好。今天的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它們的出現基於不同的個體經驗,基於不同的學術脈絡,因此不要輕易否定一件作品,除非你對它包括它的脈絡很熟悉,否則妄下斷語只會告訴別人你的無知。

  

  查看大圖

  方力鈞當代藝術作品

  當代藝術欣賞有獨特標準

  藝術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換標準的。唐代的時候,婦女喜歡濃妝豔抹把自己養成大胖子,今天的婦女卻想辦法抽脂減肥。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頭腦中的藝術標準都是落後的,中國部分主要是古代的藝術標準,西方部分主要是二戰以後———這已經是很不錯了,更多的人只有中國古代傳統的標準。

  古代人看藝術的標準是什麼呢?是品位高雅,格調不俗,修身養性,顏色美麗感人。我們總是聽到許多人說,畫得不好看,不美,認為只有美的才是藝術。

  

  查看大圖

  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

  如果你用這個標準,你就永遠看不懂當代藝術。因為當代藝術的標準不是好不好看,而是重不重要。就像剛才寇德卡那張照片,你用美不美來衡量,永遠衡量不出它的價值。

  我們再來看一看德國當代藝術大師約瑟夫·波伊斯的《油脂椅子》。這件被稱為藝術品的東西,是在一把破舊的椅子上塗抹了許多油脂,椅子上還有一段鐵絲。這件東西是西方藝術史的經典作品,是德國的國寶級別藝術品。

  與中國傳統藝術標準來看,這非但不高雅,恰恰都是由些又俗又髒的東西構成,而且不美,還有點噁心人。這樣的東西我們都能做,沒什麼技術難度,怎麼就被德國人看做寶貝?

  

  查看大圖

  約瑟夫·波伊斯作品《油脂椅子》

  其實波伊斯想通過這個作品講述他的故事和感想。你若聽了他的故事,就明白這件作品的意義。1938年,波伊斯參加了希特勒空軍青年團。1943年,波伊斯駕駛的飛機在轟炸蘇聯克裡米亞地區的基姆防空基地時被敵方擊落,艙內的戰友當場喪命,而波伊斯則幸運地在顱骨、肋骨和四肢全部折斷的情況下被當地的韃靼人救了回來,並靠動物油脂、奶製品和毛毯恢復了健康。

  這段經歷改變了波伊斯的許多思想。一個象徵現代文明國家的人,駕駛著象徵先進科技的飛機,卻用於戰爭,而諷刺的是卻被一群象徵落後文明的遊牧民族救活。波伊斯覺得畫畫不能表達這些反思,就用了一種象徵的手法,用鐵絲、椅子、油紙表達了他的感受。之後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現毛毯、急救包、血瓶、毛氈,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這些作品是關於二戰的反思,所以變成了重要的歷史證物。

  

  查看大圖

  鮮于默子作品《請告訴我,是誰強姦了我?》

  由此可見,當代藝術的標準,是藝術家的思想是否重要,是否是那個時代的重要反映。

  和波伊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也有許多藝術家,有畫畫的,有做雕塑的,但當德國要梳理那段歷史的時候,好看的風景和美女都不能代表那個時代的沉重,波伊斯的作品,可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讓人看不懂的當代藝術,我們到底該怎麼欣賞?
    表現主義畫派是怎麼回事?當代藝術需要積累,沒有積累你真的看不懂。以前的藝術,比如肖像畫,不一定要有觀念,不就是一個人像嗎,像,生動就好。可是相機出現以後,人的能力很難跟機器去比,雖然有一些高水平的藝術家可以做到畫得跟真的一樣,但是這樣的畢竟少。
  • 看不懂與猜不透:千人千面的當代藝術
    《女孩與氣球》…… 但是面對當代藝術的時候,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解讀,看不懂與猜不透,仿佛成為了欣賞藝術的常態——藝術不再關於美不美,好看不好看,反而更多的時候與「美」背道而馳,欣賞起來,也需要更多的背景和知識儲備,變得有了門檻。
  • 看不懂當代藝術是我的問題嗎?
    看不懂當代藝術是我的問題嗎?,除了欣賞外,更多的是觀眾們的好奇,還有當代藝術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實際上博伊斯所要表達的是藝術在後現代和當代這樣一個語境中,當代藝術作品的決定權、判斷權和選擇權並不完全在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手裡,每個人都可以在當代的語境下,通過自己的理解來對藝術作品進行評判。人人都有成為藝術家的潛質。
  • 什麼是當代藝術?千人千面的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作為現實世界的反映,它的面貌豐富而多元:它可以是杜尚拎進美術館的一個小便池,可以是安迪·沃霍爾畫的罐頭,可以是在MOMA靜坐看見烏雷而雙眼含淚的阿布拉莫維奇,也可以是班克斯在拍賣會上成交即絞碎的《女孩與氣球》……面對當代藝術的時候,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解讀,看不懂與猜不透,仿佛成為了欣賞藝術的常態——藝術不再關於美不美,好看不好看,反而更多的時候與「美」背道而馳,欣賞起來,也需要更多的背景和知識儲備
  • 當代藝術是個偽藝術概念
    現代藝術 梵谷 風景   要理解這個說法,首先有必要了解什麼是藝術?什麼是當代藝術?   很多人從事藝術幾十年,並沒有弄清什麼是藝術?什麼是當代藝術?在他們看來藝術是沒有衡量標準或有固定衡量標準的,真是這樣嗎?當然不盡然。
  • 無文藝不臺灣,去寶島一定要看的當代藝術
    如果要了解一個國家或城市的過去與現在、文化與生活,藝術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如果想到臺灣文化,流行歌手與校園電影會是其他亞洲旅客第一個聯想到的,但是當代藝術可能就沒這麼印象鮮明,但其實臺灣有許多有才華的創作家,只是缺少舞臺罷了。而在中山捷運站與臺北車站間,由一間在日據時代只有日本人才能就讀的學校——建成小學所改建的當代藝術館,就是當初由臺北美術館規劃的。
  • 第39集,如何看懂當代藝術?-劉曉俊
    好在看不懂, 因為看不懂, 我就會對它感興趣,人對未知的事物是無法抗拒的, 這就像我們談論的當代藝術, 它在藝術觀念和表達形式上還有很多不確定的探索空間。 看只是接近當代藝術的一部分, 單純看是不夠, 如果用看就能懂一件事物, 我們怎麼會有五官, 比如我們還有觸覺、嗅覺和聽覺, 通過這些感官也不夠, 我們還要用腦子思考。
  • 如何讀懂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流行話題,現在許多人都喜歡閒暇時候去798,草場地看看畫展。如果你不是美院出身,可能你會覺得無法看懂當代藝術,不知道是啥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怎麼去看懂當代藝術。然後回到剛才那個問題:剛才你為什麼讀不懂這張照片?是的,是因為你不了解這張照片的歷史背景,一旦了解了,哪怕你沒有學過攝影史,你也會知道這張不好看的照片比你自己的彩色寫真集更有價值。事實上,我們讀不懂當代藝術,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當代藝術的背景。
  • 美術館漫遊指南:聊聊欣賞當代藝術
    比起強調歷史,還原,保存過去器物的博物館,現代美術館提供了一個讓人們親自欣賞現代藝術,甚至同時代藝術的平臺。 而在2020年,藝術早已不再是梵谷,畢卡索。由於國內的藝術教育發展起步較晚,我們的大眾審美標準與當代藝術逐漸割裂。當我們在談論藝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會是針筒書法,或者在直播間一直持續6個小時的互相問「您配嗎」。
  • 內地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是哪家?
    倘若試著環顧四周,老一輩人或許會回憶起南浦大橋下那有著一管大煙囪的南市發電廠;年輕些的人,想必會回憶起2010年上海世博館中坐落在浦西園內的城市未來館,那聳立著的大煙囪著實令人難忘。為何會聯想起這些建築?因為那些建築就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前身,如今我們所見到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就是由原南市發電廠經由兩次改造而來。
  • 對談| 「看不懂當代藝術原因當然不在觀眾,而在藝術家」
    在沙龍研討環節,嘉賓們紛紛闡釋了各自關於藝術的觀點。針對不少人提出的看不懂當代藝術的問題,周大為索性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一些當代藝術讓中國人很陌生,因為很多藝術家很裝。中國有很多冒牌當代藝術家,並不是真的是藝術家,冒牌藝術家很會表現、表演,是很稱職的演員。在我們不了解藝術怎麼回事的時候,會被這些虛假的東西所蒙蔽,當代藝術尤其如此。
  • 從上海兩座當代藝術館看中國當代藝術
    在黃浦江畔,有兩座以當代藝術為主題的館。一座地處浦西世博園,名叫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歷時一年半建成;另一座位於人民公園內,名叫上海當代藝術館,地處上海市中心核心區域裡的核心,發展了8個年頭。或許從這兩座館的身上,可以一窺究竟的不只是當代藝術,也是這座城市中西合璧、兼容並蓄的文化氣質。
  • 如何看懂當代藝術: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做什麼?
    前幾天,我們組織觀看了2019「北京當代」藝術展,面對那些形形色色、腦洞大開的當代藝術作品,在沒聽講解之前,估計大家是滿腦問號的。比如這件給冬瓜插上WIFI,擺成一堆就是藝術。再比如這位藝術家的白日夢:「假如我有一個億,我就天天住酒店...」
  • 石虎非洲寫生十年歸來,自稱繪畫藝術超過畢卡索,凡人不懂欣賞!
    這位藝術家早期的作品非常的單一,至少他以前的作品拿到一起搞藝術的同行者眼裡還是看得懂的,但隨著他去非洲寫生10年後回來,他的作品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既然看不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肯定是會被大家說這是副並不好看的畫,甚至說醜。
  • 中國當代藝術也許本身就不需要被人「看懂」,不是嗎?
    藝術在中國人的文化記憶裡,它既可以是陽春白雪,也可以是下裡巴人,但絕不應該是讓人看不懂的「怪東西」。 而在過去近40年,中國當代藝術因為有別於傳統的審美趣味,初期不怎麼被大眾所接受認同,因為當代藝術標誌性的「批判和先鋒精神」從來不是中國藝術的傳統,歷史中也鮮有這樣的藝術家。
  • 當代油畫究竟是如何體現的?丨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藝知物」是一座線上虛擬藝術衍生、交流社區,以「生活美學創造者」結合藝術和生活器物,圍繞90後年輕人的興趣社區之路,發展成為國內年輕人專屬的生活社區。線下「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位於北京市宋莊藝術區,專注於推動中國年輕藝術力量的發展,為年輕藝術家的培養貢獻力量。
  • 抽象藝術在中國:如何欣賞你看不懂的畫
    本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和今日美術館承辦,匯集陳若冰、丁乙、馮良鴻、江大海、李磊等16位抽象藝術家的81件作品,展覽持續至3月13日。抽象藝術是西方現代藝術發展的邏輯終點。
  • 「看不懂的藝術展」,看不懂才是藝術本身
    這樣的藝術展,在包裝上往往給人一種「時尚、前衛」的視覺衝擊,再加上所謂「浸入式體驗」的新奇,往往讓年輕人心甘情願排隊掏腰包。各大藝術展逐漸成了年輕人周末打卡拍照的好去處,甚至有帶著拍攝團隊去看展的人。也許,對很多人來說,藝術作品本身並不重要,能拍到好照片才是要緊事。
  • 看不懂的「現代藝術」,究竟應該如何欣賞?
    一個繪畫藝術家必須具備在「具象」畫面下表現「抽象」內涵的能力,那種「抽象」的內涵才是繪畫成為藝術的精華。但是,西方繪畫藝術家在追求「繪畫藝術」的過程中,都受到了兩種因素的限定,在這兩種因素的限定下,發展出了之後眾多的繪畫流派,我們現在都看不懂的「現代藝術」,也是在這兩種因素限定下的產物。
  • 張敢:看懂西方現當代藝術
    杜尚的這一舉動引發了藝術圈的激烈爭論——一個沒有任何創造性的日常生活用品怎麼能跟藝術扯上關係?藝術的真諦到底是什麼?一百年後,馬塞爾·杜尚已經成為西方現代藝術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但無論是藝術圈還是普通人,圍繞著這些特別藝術表現形式的討論依然沒有停止。